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地震會引發新的地震嗎?

地震會引發新的地震嗎?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動,古代也叫地動。

就像風、雨、閃電、山體滑坡、火山爆發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它起源於地下的某個點,這個點叫做焦點。振動來自源頭,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點稱為震中,是最早接收到振動的地方。地面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常見的表現。海底或沿海地區的強烈地震會引起巨浪,這被稱為海嘯。地震極其頻繁。全球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對整個社會影響很大。

地震的發生

地震是地球內部局部介質急劇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引起壹定範圍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開始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震中。破壞性地震最強烈的地面震動稱為極震區,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區域。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持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震區的人們有時會感到上躥下跳,然後才會感到大震。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下到地面,縱波先到達。剪切波然後產生大幅度的水平震動,這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智利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第壹個災難是房屋和結構的破壞,造成人畜傷亡。比如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70% ~ 80%的建築物倒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地震對自然景觀也有很大的影響。主要後果是地面有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往往延伸數十至數百公裏,往往有明顯的垂直和水平偏移,可以反映震源處的構造變化特征(見厚尾地震和舊金山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層都與震源的運動直接相關,也可能是地震波的二次影響造成的。特別是在地表沈積物較厚的地區,地裂縫往往出現在山坡邊緣、河岸和道路兩側。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壹側沒有支撐的情況下,表土因搖動而疏松開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沈,淺層地下水會沿著地裂縫上升到地表,形成噴砂突水現象。大地震會改變當地的地形,或隆起或下沈。城鄉道路開裂,鐵軌扭曲,橋梁斷裂。在現代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切斷,水、電和通信都被阻斷。氣體、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的泄漏會導致火災、中毒、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會引發滑坡、塌方,往往造成掩埋村鎮的悲劇。崩塌的巖石阻塞了河流,在上遊形成了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期間,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而下最遠達5公裏。

地震的術語和相關知識

地球的結構就像壹個雞蛋,可以分為三層。中間層是“蛋黃”——核心;中間是“蛋清”——外套膜;外層是“蛋殼”——外殼。地震通常發生在地殼中。地球在不停地旋轉,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產生的力導致地殼地層的變形、斷裂和錯位,因此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在地下的地方稱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為震源深度。震源集中小於70公裏的地震為淺源地震,70公裏至300公裏的地震為中源地震,300公裏以上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印度尼西亞伊裏安查亞省北部發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裏。同樣大小的地震,因為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的破壞也不同。震源越淺,傷害越大,但波及越小,反之亦然。

壹個地方到震中的距離叫做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 km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 km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大於1000 km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動是壹種復雜的運動,是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縱波使地面上下跳動。剪切波使地面水平搖晃。因為縱波的傳播速度更快,衰減更快,而橫波的傳播速度更慢,衰減也更慢,所以離震中很遠,妳往往感覺不到上下的跳躍,但能感覺到水平的晃動。

地震本身的震級是用震級來表示的,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的能量來確定的。中國壹般采用裏氏震級。震級小於2.5的地震通常稱為小震,震級為2.5-4.7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震級大於4.7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每1的震級差,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7級地震,相當於30次6級地震或者900次震級差為0.1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某地發生大地震,往往在壹段時間內發生壹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稱為主震,主震前的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的地震稱為余震。

地震有壹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是有壹定的帶,稱為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淺源地震(0 km ~ 70 km),所有的中源地震(70 km ~ 300 km)和深源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總能量的80%。

地震時某壹點的地面振動程度稱為地震烈度。中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烈度雖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強弱,但意義是壹樣的。同壹個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各地烈度不壹樣,各地烈度值也不壹樣。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5.1級地震。有人說蘇州是4級,無錫是3級,這是不對的。不管是在哪裏,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的地震,但這壹次,沙溪鎮、太倉、蘇州、無錫的地震烈度分別是6度、4度、3度。

地震烈度是壹個經常使用的術語。劃分強度有定性和定量的標準。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描述了人們的感受、普通房屋的破壞程度等現象,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

地震原因

地球表面的振動有很多原因。根據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殼構地震

由地下深處地層的錯動和破裂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種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破壞力最大,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如巖漿作用和氣體爆炸,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只能發生在火山活動區,而火山活動區的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地下洞穴或礦井頂部坍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樣的地震規模相對較小,頻率也很少。即使存在,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集的石灰巖地區或大型地下礦區。

4.誘發地震

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種地震只發生在壹些特定的庫區或油田。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和炸藥爆破引起的地面震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動;深井高壓註水和大型水庫蓄水增加了對地殼的壓力,有時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產生的地方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稱為震源深度。通常,震源深度小於70km的稱為淺源地震,深度為70-300km的稱為中原地震,深度大於300km的稱為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通常發生在淺源地震中。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2km。

世界上的兩個主要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它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壹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壹條分支穿過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穿過中國橫斷山脈,穿過緬甸,向東呈弧形轉彎,到達印度尼西亞,另壹條分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半島,呈分散分布。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壹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帶主要分布在臺灣省東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區,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唐波地區,青藏高原西南部,雲南和四川西部,新疆西北部和陜甘寧部分地區。

地震預報

地震和風雨壹樣,都是自然現象,來之前都有前兆,尤其是強震,在孕育的過程中總會引起地下和地上的各種物理化學變化,給人們提供信息。只要人們認真觀察和掌握地震前兆的規律,地震預報總有壹天會實現的。

在地震前的壹段時間裏,地震帶附近總會出現壹些異常變化。如地下水的變化、驟漲、驟跌或變味、渾濁、鳴響、冒泡。氣象變化,如天氣驟冷、驟熱、旱澇、電磁場變化、地震前動植物的異常反應等。通過對這些反應的綜合研究,再加上專業部門從地震機制、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變化、天體影響、氣象異常等方面對觀測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可以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比如1975的海城7.3級地震預測成功就是壹例。但是,由於地震成因的復雜性和地震的突發性,以及目前人們的科學水平有限,地震預測仍然是壹個世界性的難題,沒有可靠的方法和手段能夠準確預測世界上所有的破壞性地震。因此,世界各地的地震學家和專家都在努力探索。

然而,地震預測是當代科學的難題之壹,目前仍處於半經驗半理論階段。世界上每年發生在陸地上的幾次7級以上地震和我國近年來發生的壹些中強地震,特別是1976的唐山7.8級地震,都未能做出短臨預報。這些地震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地震預測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合作,需要全社會的關註,需要壹代又壹代地震學家的努力,才能在理論上最終被攻克。

地震震級

震級是地震震級的量度,按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劃分,用“震級”表示。

震級是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震級差壹級,能量差30倍左右。

地震的震級分類:

弱地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且小於或等於5級的地震;

中強地震:震級大於5級小於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大於等於8級的也稱為巨震。

3級以下的地震稱為微震。5級以上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性,稱為破壞性地震。

地震自救大全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對策。

學校人員減震

在學校,地震中最需要的是校領導和老師的冷靜和果斷。在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要結合教學活動給學生講地震、預防、減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疏散的路線和場地;地震發生後,冷靜指揮學生有序撤離。在相對堅固安全的房子裏,能躲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裏的學生,可以到管道支撐的小房間裏,學生不得亂跑、跳樓。

地震時,走在街上,防止觸電。

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築的玻璃碎片和建築物外側的混凝土碎片,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霓虹紅燈架等。,可能會摔倒傷人。所以在街上走的時候,最好把包或者軟的物品放在頭上,沒事的時候也可以把手放在頭上。盡量做好防身的準備。要冷靜,要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欄,跑到相對開闊的地方躲避。

車間工人減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汽車、機床、高大的設備下,不要驚慌失措,四處亂跑。特殊崗位的工人首先要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作業設備。大部分人可以離開工作現場,少數人可以在安全防護的前提下留在現場隨時監控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事故,防止次生災害。

地震時行駛車輛的緊急減震。

(1)駕駛員應盡快減速,逐漸剎車;

(2)乘客(特別是在火車上)要用手牢牢抓住把手、柱子或座椅,註意防止行李從行李架上掉下來砸傷人。面向行駛方向的人,要把胳膊靠在前面的座墊上,護住臉,身體向通道傾斜,雙手護住頭部;背對開車方向的人,要用雙手護住後腦,並擡起膝蓋護住腹部,收緊身體,做好防禦姿勢。

地震時建築物內人員的緊急減震。

壹旦地震發生,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斷震動情況,千萬不要慌慌張張的跳樓。其次,妳可以躲在堅固的家具下,或者角落裏,也可以搬到承重墻較多的廚房或廁所,以及壹個小工作室,作為臨時的棲身之所。因為這些地方約束力強,特別是管道處理後支撐力好,抗震系數大。總之,根據建築布局和室內條件,我們可以評估情況,找到安全的空間和通道,以避免和減少傷亡。

地震時店內緊急減震

百貨公司遭遇地震時保持冷靜。由於人員恐慌,商品掉落,避難通道可能會被堵塞。此時,妳應該躲在大柱子和大商品附近(避開商品展示櫃),或者躲在壹個通暢的通道裏,然後彎腰等待地震平息。在樓上位置,原則上最好調到底層。但是,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所以,要看準時機脫險。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地震後安全撤離。

地震後的自救

如果地震時妳被埋在廢墟下,妳周圍是黑暗的,只有非常小的空間。壹定不要驚慌,要冷靜,樹立求生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妳,盡壹切可能保護好自己。

地震過後,往往會有多次余震,情況可能會繼續惡化。為了避免新的傷害,我們應該盡力改善我們的環境。這個時候,如果妳隨身帶著壹個應急包,對脫離危險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這種極其不利的環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清除頭部和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和有毒氣體時用濕衣服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較弱的倒塌物體和其他容易墜落的物體;擴大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和棍子支撐廢墟,防止余震後環境進壹步惡化。

努力脫離危險。如果找不到脫離危險的方法,就盡量保存體力,用石頭敲打能發出聲音的物體,發出求救信號。不要哭,不要急躁,不要盲目行動,這樣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體力。盡量控制情緒或者閉上眼睛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了,盡量包紮,以免出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妳被埋在廢墟下很久了,救援人員還沒有趕到,或者妳沒有聽到求救信號,妳必須想辦法維持生命。防震包裏的水和食物壹定要存起來,要想辦法找食物和飲用水。如果有必要,妳的尿液也可以解渴。

震後互救

地震發生後,外部救災隊伍不可能馬上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更多被埋在廢墟下的人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人民積極參與互救,是最及時有效的減少人員傷亡的方式,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的崇高美德。

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相關數據顯示,地震後20分鐘內獲救人員的存活率在98%以上,地震後1小時內獲救人員的存活率降低到63%。在震後兩小時內無法獲救的人中,因窒息死亡的人數占58%。他們不是因為地震中建築物倒塌而死,而是因為窒息而死。如果能及時搶救,他們完全可以獲得生命。唐山大地震中有數十萬人被埋在廢墟中,大部分被埋者通過自救互救重獲新生。災區人民參與的互助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後迅速救人。

震後救人要爭取時間快、目標準、方法得當、互助隊伍不斷壯大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先救附近,不管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遠;先救好救的人,這樣可以迅速擴大互助救援隊伍;先救青壯年和醫護人員,才能讓他們在救災中充分發揮作用;先救“命”,再救“人”。唐山地震,壹個農村婦女為了避免窒息只露出了頭,然後去救另壹個人,短時間內救了幾十個人。

拯救生命的方法

應根據震後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救援方法,目的是將被埋人員從廢墟中安全救出。

通過了解和搜尋,確定廢墟中有被埋人員,然後判斷被埋位置,通過呼喊或敲擊廢墟來傳遞救援信號。

救援過程中,要特別註意被埋人員的安全。壹、使用的工具(如鐵棍、鋤頭、棍棒等。)不應傷害被埋人員;二是不要破壞被埋人員所在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造成新的坍塌,使被埋人員再次遇險;第三,盡快與被埋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向人,如果挖掘時粉塵太大,應噴水降塵,避免被埋人員窒息;第四,長時間掩埋,壹時難以救援,可以嘗試給被埋者輸送飲用水、食物、藥品,維持生命。

救援行動前要有計劃、有步驟,考慮哪裏挖,哪裏不挖,哪裏用鋤頭,哪裏用棍子。

以前救援人員行動盲目,踩在被埋者頭頂的屋頂上,把被埋者壓死。因此,在救助過程中需要科學的分析和行動才能得到良好的救助效果,盲目的行動往往會對被救助對象造成新的傷害。

搶救和護理

首先從廢墟中露出被埋者的頭部,清除口鼻中的灰塵,保證呼吸的順暢。對於傷勢較重,無法自行離開掩埋地點的人員,盡量小心翼翼地清除身上和周圍的掩埋物,然後將被掩埋者擡出廢墟,不要強行拖拽。

對於饑寒交迫、受傷窒息、被埋時間較長的人員,獲救後要用深色布遮住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受傷人員,根據傷情輕重,進行包紮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當大地震來臨時,專家建議家庭成員應掌握三個原則:

原則壹:因地制宜做出正確選擇。地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都有很大差異,減震的方式也不可能相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條件包括:是住平房還是樓房,地震是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否堅固,室內是否有減震空間,妳離門有多遠,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果斷行動,絕不猶豫。避震器能否成功,正處於緊要關頭,絕不能前後猶豫。如果住平房,要果斷行動,或就近避難,或緊急情況外出,不要來回奔波。

原則三:臥薪嘗膽,不生病。古人曾在《地震誌》中記載:“死不能得病,要等地震過去。就算有窩,也能把蛋吃完。”也就是說,地震發生時,不要沖出屋外,而是抓緊時間尋找合適的減震地點,采取蹲下或坐下等地震過去的形式,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也能安然無恙。

高層建築減震的三大策略

專家建議,在北京這個以建築為主的大都市,居民應該有意識地掌握壹些科學適用的防震策略。

策略壹:地震時保持冷靜,震後到戶外活動。這是壹個國際通用的防震規範。國內外許多地震實例表明,人在短時間內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最有可能傷亡。因此,專家提醒,室內減震條件好,首先壹定要選擇室內減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盡量跑出房間。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北京市的住宅建築應具有抵抗8度地震破壞的能力。專家建議,地震發生時不要驚慌,保持視野開闊、機動,讓攝像機有所動作。特別是不要臥床;不要跑到陽臺上;不要跑到走廊等人多的地方;不要跳樓;不要使用電梯。如果發生地震,妳應該盡快離開電梯。如果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切斷電源,防止燙傷、觸電和火災。

策略二:減震器的位置很重要。如果住在建築避震器裏,可以根據建築布局和室內情況判斷情況,找壹個安全的空間逃生。最好找壹個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邊比較安全,承重大。金屬管道的網狀結構和彈性不容易被撕裂,即使地震大震動也不容易被甩出。加熱管通風良好,不易造成窒息;管道裏儲存的水也能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是,被困人員可以通過敲擊暖氣管道向外界發送信息,暖氣靠近外墻的位置有利於盡快獲得幫助。

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房間裏,要特別註意遠離爐竈、煤氣管和易碎的碗碟。如果廚房和衛生間位於建築的角落,隔墻是薄壁,就不要選擇它作為減震的最佳位置。另外,不要鉆進櫃子或箱子裏,因為人壹旦鉆進去,會立刻喪失行動能力,視線受阻,四肢被綁住,不僅錯失逃生機會,而且不利於獲救;臥姿不好,人體平面面積增大,被擊中的概率比站姿大5倍,機動困難。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而不是靠內。這是確保在城市地震中得到他人及時援助的壹個重要原則。遠離燃氣竈、燃氣管道、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部位置,盡量靠近外墻,但不要躲在窗戶下;盡量靠近水源。壹旦被困,盡量與外界聯系。除了用手機,還可以自來水管和暖氣片或者打開手電筒。

家庭減震小貼士

1.抓緊時間緊急避險。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來源很遠,躲在堅固的家具下就可以了。大地震從開始到結束的震動過程,時間只有十幾秒到幾十秒,所以搶時間防震最重要,不要耽誤時間。

2.選擇合適的防震空間。比較安全的室內防震空間是:承重墻根部和墻角;有水管和暖氣管。房子裏最不利減震的地方是:沒有支撐的床;天花板和吊燈下;在周圍沒有支撐的地板上;緊挨著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

3.做好自我保護。首先,妳要冷靜。選好遮蔽物後,要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靠在手臂上休息。或者抓住身邊的堅固物體,如桌腿,避免地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位移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保護頭部或後頸部;保護眼睛,低頭閉眼,防止異物傷害;保護妳的嘴和鼻子。可能的話,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灰塵和有毒氣體。

通常的準備工作

1.妳家的安保措施萬無壹失嗎?

通常的準備工作

,基本是把受害者控制到最低限度。

做好大型衣櫃、餐邊櫃、廚房、冰箱的固定,防止傾倒。

在餐具櫃、廚房、窗戶等的玻璃上貼透明膜或膠帶。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了防止櫃門因地震搖動而打開,裏面的東西掉出來,在櫃門和壁櫥門上安裝合頁進行固定。

不要放電視機、花瓶等。在更高的地方。

為了防止散落在地上的玻璃碎片傷人,通常會準備厚厚的拖鞋。

註意家具的擺放,保證安全的空間。

充分註意煤油取暖爐等消防用具和危險品的管理和存放。

加固水泥預制板墻,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2.應急物資準備好了嗎?

(1)飲用水(2)食品、嬰兒奶粉(3)急救藥品(4)便攜式收音機、手電筒、幹電池(5)現金、貴重物品(6)內衣、毛巾、衛生紙等。

3.從平時開始,建立鄰裏互助的合作體系。

當大地震發生時,可以預計它會在大範圍內造成巨大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和救護車是不可能隨叫隨到的。所以從平時就要通過街道等組織與當地居民溝通,建立互助合作制度,應對火災和傷員。

從平時來說,壹旦有事,鄰裏之間要商量互助合作的制度。

積極參加民間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培訓。

在不同環境下如何預防休克?

減震要點

選擇壹個小工作室,就地躲在堅固的家具旁邊;

躺下待定,蹲下或坐下,盡可能蜷起身體,降低重心;

抓住堅固的物體,如桌腳;

保護好頭頸部、眼睛,捂住口鼻;

避開人群,不要擁擠在周圍,不要隨便點燃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1.戶外如何防觸電?

選擇在空曠的地方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隨便回到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

避開高樓,如樓房、高大煙囪、水塔、立交橋等復雜結構;

避開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危險物體。;

避開危險的地方,如狹窄的街道、破舊的房屋、危險的墻壁和高高的門。

2.在家如何防休克?

在建築中,要選擇小畫室,就地躲在堅固的家具旁邊;在平房裏,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壹個小工作室,就地躲在堅固的家具旁邊,或者跑出室外的空曠地帶。

地震後房屋倒塌時,有時會在室內形成壹個三角形空間。這些地方是相對安全的地方,可供人們生存,可以稱之為防震空間。包括炕下的小房間、實心家具下的小房間、內墻根部的小房間、角落裏的小房間、廚房裏的小房間、廁所裏的小房間、儲藏室裏的小房間等等。因此,當地震發生時,妳應該註意在房間裏使用它們。

3、室內減震應註意:

保持冷靜並迅速關掉電源和煤氣,抓壹個枕頭或墊子保護頭部,躲到安全的角落;

躲的時候不要靠近窗戶和陽臺!

千萬不要跳樓!

4.如何在高大復雜的建築中防震?

不要停留在立交橋和過街天橋的上方和下方。

註意避開廣告牌、路燈、物料堆。

避開建築物,尤其是有玻璃幕墻的高樓。

5.在學校如何避免休克?

不要在教室外面跑。地震發生後要迅速用書包蒙住頭,閉上眼睛,躲在課桌下,在老師的指揮下向教室外移動。

在操場外面的時候,可以在原地蹲下,用手護住頭部。註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體;

千萬不要回教室。

6.在野外和海邊如何防止休克?

野外:避開山麓、陡崖、陡坡,防止滑坡、泥石流、塌方;

在海邊:盡快遠離海岸線,避免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

7.公共場所如何防休克?

就地或排椅下蹲下,避開吊燈、電風扇等懸掛物,保護好頭部;

不要驚慌失措地沖向出口,避開人群,避免被擠到墻或圍欄裏;

在商場、書店、展會、地鐵等。,應選擇堅固的櫃臺或柱子,在遠離玻璃窗、櫃臺或其他危險品的內側角落就地蹲下;

在行駛的電動(汽車)車中,抓住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8.特殊情況下的生存要點

如遇火災:躺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搖晃停止後,轉移到安全的地方。轉移時彎腰或爬行,逆風行走。

氣體泄漏時:如火災情況,有毒氣體泄漏時,用濕布捂住口鼻,逆風逃生,註意不要使用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