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懷集縣交通

懷集縣交通

貴廣高鐵(又稱貴廣鐵路、貴廣快速鐵路、貴廣客運專線)是“十壹五”規劃重點工程,起於貴陽北站,途經貴州省貴陽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三都縣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縣、黎平縣。廣西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賀州市龍勝縣、臨桂縣、靈川縣、陽朔縣、恭城縣、鐘山縣、八步區;廣東省肇慶市懷集、廣寧、四會,廣州市佛山市三水,止於廣州南站,連接西南內陸和華南經濟帶,是壹條高標準的高速客運專線。

項目建成後,乘客從貴陽乘火車到廣州將從目前的22小時縮短到4小時以內。目前貴陽到廣州的火車需要經湘黔鐵路向東到湖南株洲,再經京廣線向南轉到廣州。這不僅需要時間,還會給已經不堪重負的京廣線造成更大的負擔。貴廣高鐵走直線經過廣西桂林、賀州,直達廣州的鐵路樞紐廣州南站,大大縮短了耗時,也將大大緩解相關線路的負荷。貴廣高鐵、已開工建設的蘭渝鐵路、待建的劉釗鐵路建成後,將打通西北和西南地區連接珠三角、粵港澳的快速鐵路客運和物流通道。高速公路起於懷集縣崗坪鎮,與山昆高速相連,經封開縣長安、金莊、南豐、蓮都、河兒口、漁澇等鎮,與廣佛肇高速公路、德清縣越野公路321相接並交叉,再跨越西江進入雲浮市郁南縣南江口鎮,止於廣武高速公路與雲洛高速公路設置的雙鳳立交。

淮陽高速公路是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八縱線”向北延伸,北接山昆高速、二廣高速,連接湖南和中原,南接羅陽高速,直達陽江港。其規劃建設是省委、省政府加快粵西北山區發展的重要舉措之壹,也是打造肇慶公路網規劃“三縱”線和雲浮公路網規劃“兩縱”線的現實需要。連接所有橫向高速公路,有效補充和完善粵西北高速公路網,形成貫穿我省西部的南北縱向通道。連州至懷集公路是廣東省二廣國家高速公路的最北端路段。路線起於清遠市連州(湘嶽界),與湖南省在建的永州至藍山(湘嶽界)高速公路相接,止於在建的懷集懷城高速公路,與在建的懷集至三水高速公路相接。全長約172公裏。全線按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起點為懷集湯和段約65438+。據悉,該項目位於粵西北山區,途經連山、連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山巒起伏,高填深挖,橋梁隧道眾多。全線橋梁50多公裏,隧道近20公裏,工程難度極大。正線及懷集支線設計時速100公裏,連州聯絡線設計時速80公裏。

該項目是連接中原內陸地區和華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又壹條交通大動脈。這是連接廣東省和湖南省的第二條高速公路。此外,高速公路的建設也是促進粵北山區經濟發展的交通紐帶。它的建設對完善國家和廣東省公路網布局,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發展需求,提高公路網抗災能力,加強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的交通聯系,促進廣東省山區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1979至2000年,全縣文化活動設施和場所先後包括縣文化館、縣圖書館、懷城影劇院、縣博物館等大型項目建設和鎮(鄉)文化館建設。

縣文化館曾經在懷城鎮人民路的壹棟磚木結構的樓裏辦公(毗鄰縣實驗小學),面積約400平方米。1980圖書館辦了壹份不定期的綜合性內部刊物《懷集文藝》,改名為《燕燕》,免費送給讀者。1981工業大道2號43號新建博物館,建築面積1055平方米,工作人員10人(2000年13),下設文藝創作輔導組、社會文化表演輔導組、藝術攝影書法輔導組、文物組。有全套攝影器材、電視機、舞臺及燈光、音響、民族樂器、窗簾、服裝等演出設備。1981以來,縣文化館開展了“以文補文”活動,先後成立了商業娛樂室、臺球室、錄像室、文化服務部,舉辦了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培訓班。1982獲肇慶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櫥窗圖片推廣優秀成就獎。2000年被肇慶市文化局評為送戲下鄉先進集體,同年遷入西部懷集縣文化藝術中心新樓。

縣圖書館是該縣唯壹的公共圖書館。1981在縣城人民路與縣文化館共用壹棟樓。1982之後,我壹個人用這個樓。1985年在環城北路新建圖書館大樓,占地面積1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它是壹座花園式建築,分別由四層建築和兩層建築組成。裏面有水池、草地、花壇,環境幽靜。博物館的名字“懷集圖書館”是馬寅初在30年代中期寫的,標題是“懷集縣圖書館”。新館擁有1圖書借閱室、報刊閱覽室、少兒閱覽室、老幹部閱覽室、科技閱覽室和編輯室,2個視聽室,3個書庫(藏書30萬冊)。整個圖書館有400個閱讀座位。館內有流動圖書車,為工廠、企業、鄉鎮、村圖書館服務。1986以來,館內電教室被用於舉辦各類專題講座,組織或聯合組織各類有償服務培訓班,租用少量門面場地,彌補經費不足。同時與20個農民專業戶(含其他縣12戶)掛鉤,提供科技信息和資料。2000年有81500冊,其中古籍善本5000余冊。社科類、文學類圖書占60%;有45種國內報紙56份,202種雜誌期刊312份。開架借閱書刊,平均每天有400人來館,借閱書刊約150次。1989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文明服務集體”稱號,1994被廣東省和肇慶市文化主管部門授予二級圖書館,1999因藏書和相關設備跟不上規定要求被降為三級圖書館。

縣博物館成立於1992,工作人員為縣文化館文物工作人員。同年在老縣城四門之壹的保濟門舊址建縣博物館樓,建於1995。總投資1.5萬余元,占地面積1.78平方米,建築面積1.21.00平方米。長方形的博物館建築有三層樓高。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館內有歷史文物展廳、流動展廳、文物儲藏室。1998,被列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幹部職工5人,文物220余件,其中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97件。

1999將縣城西部的縣婦幼保健院用地及其新樓改建為縣文化藝術中心,解決了縣文化館的不足,完善了縣城“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兩院”(影劇院、電影院)的建設。完善文化站配套設施,獲得廣東省文化廳發放的9個鎮的文化配套設備,包括彩電、VCD機、電影放映設備、舞臺燈光音響、樂器、書架、桌椅等。(價值7萬多元)。2000年,全縣18個鎮(鄉)建設了文化中心大樓,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總投資1893萬元。當年,懷集縣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實施南粵輝煌工程先進文化縣”稱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事業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縣電影公司0年前叫縣電影管理站1981,是事業、企業管理單位。1982年從縣城人民路懷城電影院右側平房遷至解放中路新樓,更名為縣電影公司,下設辦公室(經理室)、政工室、發行室、技術維護組、財務室。下轄人民電影院(1983更名為懷城電影院)、梁村電影院、2個大機(35mm)隊、15中機隊、23個小機(8.75mm)隊。1984年,縣政府投資128萬元建成淮城影劇院,位於縣城解放中路。醫院占地面積39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52平方米。觀眾座位1.527個,其中包廂座位507個,樓層座位990個,雙人座位1.5個。舞臺凈空高19米,寬34米,深16.15米,面積548.65平方米。臺前有音樂池,面積71.5平方米,可供大型劇團使用。後樓更衣室面積129.2平方米,二、三層有50 ~ 60名演員的宿舍。前兩層和樓下是觀眾休息室,三層是放映室,底層配有鼓風設備。1988縣電影公司設立激光放映、錄像放映、歌舞廳、餐飲、旅遊、摩托車維修等項目。1991年,懷城劇院安裝了中央空調,購置了成套音響設備。1994後,社會錄像放映室增多,電視普及程度不斷擴大,鎮(鄉)電影院上座率日益下降。1996之後,縣電影院和劇場的觀眾數量也壹直在減少。放映場次靠組織專場和專場維持,電影公司負債累累,鎮(鄉)電影院和個體電影隊相繼關閉,淮城電影院變成出租場地,淮城電影院處於半開半閉狀態。

縣粵劇團前身為懷集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懷集縣文工團,於今天更名為1978。從文藝宣傳隊開始,就壹直沒有自己固定的團部。先後借用了縣總工會工人文化宮、縣委黨校學生宿舍和場地作為演員住宿和排練的場地。1982年,縣政府劃撥670平方米土地用於建設粵劇團排練場和演員宿舍,但因基建資金未落實,地基建好後停工。1987縣粵劇團停辦,保留5名骨幹協助縣文化館進行社會文化輔導,其余安排其他工作。2000年,有4名雇員。

鎮(鄉)文化站1979全縣有21個公社文化站,其工作人員壹部分是幹部或工人,另壹部分是社會供養(由公社自籌資金發工資)或由公社幹部兼職。1984區文化站被定為當地政府下屬的群眾文化機構,業務由縣文化局管理。2000年,全縣有21個鎮(鄉)文化站,工作人員28人。

1979期間,大部分社會組織和場所的文化站都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修建的公社議事堂作為放映電影和舉辦文藝演出的主要場所。80年代,俱樂部和場館的文化娛樂場所開始改善。1982年6月,橋頭公社建立了文化中心,內設電影院、文化站辦公室、售票處、宣傳欄、閱覽室、娛樂室、演講室、書畫展覽室、籃球場。從1986到1995,全縣13個鎮(鄉)建起了文化中心大樓。其中對坳仔鎮進行了重新設計,將影劇院的前樓建成了壹座形似輪船的文化中心大樓,總投資70多萬元,建築面積1848平方米,使用面積1268平方米,高6層。有卡拉ok歌舞廳、閱覽室、娛樂室、培訓中心、展覽室、電視唱盤、廣播室、錄像室、文化服務部、宣傳櫥窗、影劇院等。1997坳仔鎮文化站被廣東省評為特級站。壹、文物

懷集縣的文物古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1978期間,廣東洞穴勘探隊在橋頭地區多個洞穴中發現了大象、犀牛、鹿、大熊貓等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梁村的花石洞中,發現了古代人使用的粗陶器碎片、石器和火遺物。在綏江及其支流沿岸的馬蘭、梅田、永福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和幾座春秋、東漢時期的墓葬。歷史遺跡主要有藍馬崗遺址、梅田山遺址、永福山遺址、龍灣古縣遺址、渭水古縣遺址、濰州古城遺址、顧雍古縣遺址、懷城原城墻遺址、近代南方農會遺址、南方蘇維埃政府遺址、“紅軍市場”遺址等。古建築主要有文廟、集義堂、文昌閣、粵東會館、吉窩梁宮、雙鹿寺、陶然亭、蘇風茶亭、崆峒村古建築等。古墓有藍馬山春秋墓、馬寧東寒墓、三坑東寒墓、懷城興賢堂墓、塔山明墓、幸福三鬥李石壩墓、冷坑艾三勝發墓等。還有許多摩崖石刻和壹些銘文。文物方面,主要有烈士紀念碑、童子軍帽、左輪手槍、土炮等壹批革命文物;出土文物有銅鼓、古錢幣、獨木舟、古象化石、鐵鈴、鐵香爐等壹批,傳世文物有明代皇帝頒給譚勝法的於今等,保存文物有古籍《真傻草》、石鏟、石鑿、石斧、陶器、鐵器、銅器、木器等壹批。景點主要有塔山景區、巖巖景區、華山洞、六祖巖等。以下幾點是從新發現或新變化的角度選取的。

六祖廟位於懷城鎮河南路95號。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知縣李盤發起。當時江蘇句容的李盤到懷仁任知府,得知六祖慧能已從湖北黃梅東山寺回到南陵隱居,在懷集住了十幾年。根據人們的報道,在縣城河南附近有壹個六祖打盹的地方,也有最初的過去,當時“薛大師來了,在它(石經)下清凈生活,拜南宗”,所以他帶頭捐款在這裏建了壹座廟,供村民們練習冥想和崇拜。六祖寺因靠近石井,又叫“石井寺”。

石井位於河南省進賢縣第壹建築公司門前左側。這口井緊挨著壹塊大石頭,泉水清澈甘甜,四點也不會幹涸。這口井是淮陽八大老景點之壹,名為“石井冷泉”。因該井靠近六祖祠,故又稱六祖井。

毛沖溝位於懷城鎮橫洞村後面的山上。毛沖是解放前懷奧公路的壹段。貓沖溝是1944年縣城的人為了阻止侵華日軍進攻懷集而挖掘的。有七條圓形明溝,長短不壹,深約壹米。當年有當地武裝人員看守。

陶片1995是淮城鎮富陽坑口村壹位農民挖房子地基時發現的。漢代陶罐2個,陶雞1只,陶牛65438只,陶鴨65438只,陶杯3個。同年,在大象村發現了1件陶屋,1件陶棚,以及許多陶碗和動物的碎片。唐代有2個陶罐和2個陶紡車。

花石洞位於縣城西20公裏的梁村花石村和石隘村。13石灰巖山峰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方圓十余裏的平疇綠野中。山峰形狀各異,有馬、羊、蝙蝠、蝦等,形成壹個天然的花石景區。這就是古淮陽新八景所謂的“花石洞”。到70年代末,附近群眾從石峰上取石頭燒石灰,經過多年的挖鑿,蓮花峰、天馬巖、田沖巖、範偉巖和80年代初先後被炸,陳武石、遊仙石、三寨石、王越石、丹山石、倒石、雲女峰石、三白石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1984,縣政府發布通告,采取措施保護。花石峰巒有洞,曲徑通幽,奇石怪石,各有美麗傳說。古代遊客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石刻《丹山赤水》中的“山”和“水”的豎筆分別刻有“月前溪”和“峰接天雲”字樣。

第二,文化管理

1979至1982由縣文化部門負責文物和自然史管理。1983下半年,成立了懷集縣文物調查隊,在全縣範圍內開展文物調查,對舊石洞革命根據地和現存的圖書館遺址、文昌閣、巖、劉祖巖、華山峰(洞)和古城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整理了部分資料,恢復了歷史文物。1984春節期間舉辦文物展。同年3月,縣政府發布《關於保護花石峰及文物古跡的通告》,將文昌閣、丹山巖、望月巖、道石巖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有壹座碑,碑上刻有“懷集縣重點保護文物”字樣。

65438至0984,繼續對古代、近代、革命、民族、民俗、生產生活文物進行調查、收集、整理,多次組織文物法律法規宣傳學習活動。1990年底成立懷集縣博物館建設和文昌閣修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相關工作。1993縣人民政府撥款40萬元,按原樣重建文昌書院。同年,組織全縣300多名文化幹部職工參加中國文物報舉辦的《文物保護法》有獎問答活動,在全縣免費購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000冊。同年底,懷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1991 ~ 1995,利用會議、廣播電臺、電視臺、宣傳車、墻報等宣傳工具和陣地宣傳《文物保護法》。縣領導在有關會議和電視上就文物保護問題共發表講話10次,出動宣傳車70輛,張貼條幅40幅,印發”。65438年至0995年,恢復、管理和修建了文昌閣、雁翅、花石朱峰、劉祖巖等景點,並於同年修建了懷集縣博物館大樓。1997年5月和7月,兩次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法》,舉辦“國際博物館日”。邀請廣東省專家對館藏文物進行鑒定,鑒定出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79件。自1998起,縣博物館每周壹、三、五向公眾開放文物展廳。2000年做好文昌書院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