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玉山鎮的社會事業

玉山鎮的社會事業

為了給群眾創造更好的活動條件,近年來,玉山鎮為全鄉200多個早(晚)訓點解決了供電、照明等實際問題。壹些文化項目也得到擴大和升級。全鎮健身路徑150套,籃球場、乒乓球室、室內健身房、棋牌室總面積48000平方米。該地區的體育場館定期向公眾開放。

2006年,玉山鎮在少年之家成立了鎮文體中心。隨後,行政區內的7個文化站配備了圖書館等配套設施,琴湖、虹橋也建起了文化體育中心。隨後,全鎮47個行政村和57個社區居委會也相繼成立了村(社區)級文化館(室),管理區級文化站負責幫助和指導村(社區)開展活動。同時,玉山鎮每兩年舉辦壹次“玉城金秋”系列文化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玉山中樂團,玉山鎮特色團隊之壹,成立於2001,藝術質量在眾多團隊中名列前茅。玉山京劇隊參加過多次城鎮重大活動,常年堅持在沙家浜景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表演。朝陽花藝團努力打造具有歷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少年文化群體。

1987年,常熟恢復創辦虞山印社,至今碩果累累。收集、整理、編纂出版林浩《篆書譜》、《趙篆書集》等專著數十部。趙霖、言公達、桂誌春、吳偉等中國書協會員的篆刻作品經常入選國際篆刻交流展、全國出版社聯展等國內外大型比賽,並多次獲獎。會員作品和書法文章可以在《篆刻大辭典》、《中國書法》等數十種國內外專業期刊上找到。玉山篆刻作為鄉土教材走進了學校的第二課堂。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自從鐘勇(榆中)和晏子(閆妍)開風氣之先,歷代名人紛紛效仿,教育壹直很發達。

早在春秋時期,就曾北上師從孔子,並將孔子的學說和中原文化傳播到東南吳國。後人尊稱他為“開明東南”的“南主”。宋代及時期(1054-1055)在市區建立儒學(郡學)。元二年(1296)曾升為州學,順二年(1331)建立文學院。從此“士利大眾”,官辦和民辦的縣學、書院、社學、私塾日益繁榮,層出不窮。於是,在科舉時代,鎮上出現了很多狀元、秀才。清末,西方的辦學方式逐漸傳入東方。光緒四年(1878),天主教在市區燕崗教堂設立教會學校,開創了辦學新校的先河。光緒二十三年,丁祖蔭等人在塔農學愛經路創辦中西學會,次年在社路創辦中西孟學校(塔前中心小學前身),是彜族新學的開端。此後,新學日益興盛,女子學校、托兒所(幼兒園)、師範教育相繼出現。宣彤三年(1911年),市區有19所公立和私立小學。其中高級小學2所,二類小學6所(女校3所),小學11所。

12年(1923)市區開辦第壹中學。抗戰前發展到三個,其中兩個是私立的。常熟失陷後,許多校舍被日偽軍占領,學校設施遭到破壞。敵偽還利用學校進行奴役教育。抗日戰爭勝利後,教育得到恢復,但由於戰爭,學校陷入困境。民國37年,城市公立、私立學校在校生7716人,占適齡兒童總數的33.38%(23113)。常熟解放1949年4月,軍事委員會接管舊政權時,小學48所,其中私立6所。有5所中學,包括3所私立中學。5月市政府成立後,對原市區進行了調整(大義、謝橋、葛城三個鄉除外)。到1950年春,全市共有小學28所,其中民辦學校6所,教職工207人,學生5903人。中學5所,其中民辦3所,教職工129人,學生1991人。

成人教育。民國6年,推行民眾教育,在廟前廟裏建立了縣級民眾教育館,創辦了民眾義務夜校。16年9月,縣民眾教育館更名為於海民眾教育館,並遷至新公園(現虞山公園)。17年,市區成立掃盲運動宣傳委員會,在逍遙講堂(現西門軍營所在地)召開各界人士宣傳掃盲運動大會。民國24年,組織統壹,修訂普及計劃。民眾教育分為六類:識字教育、生計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休閑教育。民國25年,撤銷中央民俗教育館,設立中央民俗學校,設有識字班,實行以“強制識字”為核心的“壯丁訓練”和“公民訓練”。民國26年,抗戰將至,各種活動被勒令結束。民國28年,偽三段占領常熟期間,設立了民眾講堂。次年改建為公立教育館,主要配合偽政權進行奴化教育。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了人民教育中心,並相繼開展了小型運動會和圖書巡展等活動。民國35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師範學院附設1人教育堂,開設實驗補習班、識字班、人夜校。最終由於政府腐敗,國力不濟,收效甚微,文盲依然充斥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發展進入正式階段。1951年,全市共有小學42所,176個班,註冊學生8050人,中學4所(秦書中學並入其他學校),50個班,註冊學生2697人,其中高中10個班,459人。1958鎮拆遷時,小學44所,246個班,在校生11988人,中學5所,104班,在校生5605人。鎮建好後,中學由縣教育局直接管理。成人教育方面,1951年,全市職工業余學校39所,96個教學班,3408名學生。市領導費明碩也是常熟工人業余學校的校長。郊區冬校22個班,學生1285人。1952,加速識字法全面推廣。隨著生產的發展,教育工作得到了規範,數量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文化大革命”前所未有地摧毀了整個教育事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教育發展重新走上正軌。自1986以來,玉山鎮小學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100%。65438至0987自報社中心小學教學樓改造後,全鎮教育質量進壹步提高。1992通過省級九年義務教育達標驗收。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玉山鎮逐漸成為了壹個文化水平高的合格鎮。1997虞山鎮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基本現代化先進鎮。

2013年,玉山鎮不斷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分三期改擴建了昆城小學和幼兒園,使學校達到了8軌辦學規模,成為玉山鎮規模最大的小學之壹。隨著新教學樓的啟用,東南地區的入園難、入園難將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興城小學幼兒園改擴建、豫園小學運動場改造、謝橋中心小學外墻改造、元和小學食堂屋頂改造也在開學前順利完成。該鎮新壹輪校舍改造工程全面啟動。青少年小劇場、謝橋中學綜合樓改造、大邑中學教學樓改造、運動場遷建等校園工程已列入計劃,正在分步實施。

此外,玉山鎮重視校園抗震安全加固工程,對新區、玉源、墨城小學食堂實施抗震安全加固工程。玉山鎮停止在老校舍招生,逐步撤到亦莊小學。今年,四、五、六年級9個班並入亦莊小學,近400名學生將在亦莊小學新校區完成小學學業。自宋代以來,玉山鎮名醫眾多,中醫聞名。早在清光緒九年(1883),就有個體西醫從業者。民國6年(1917),城市中最早建立私立醫院。民國9年,博愛醫院是第壹家接收分娩的醫院。23年,縣政府開始設立縣醫院。民國26年初,市區有醫院6所(其中公立醫院1所),中醫102人,西醫72人。整個民國時期,急性傳染病常年流行,血吸蟲病、瘧疾等四瘧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勞動人民處於缺醫少藥的境地。

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常熟市在醫療、衛生防疫、婦幼保健、血吸蟲病防治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機構。1958,撤鎮後,成立了玉山鎮衛生院,郊區和南部(秦南)鄉(公社)也成立了。60年代末,南部和郊區公社的各大隊(村)辦起了合作醫療,配備了“赤腳醫生”,建立了村衛生室。20世紀80年代,壹些鄉鎮企業也建立了衛生所。1993,玉山鎮衛生防疫站建成。1999年末,醫療衛生機構138個,床位1767張,衛生技術人員314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590人,醫(藥)技人員174人。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得到有效控制。天花和經典霍亂在20世紀50年代被消滅。白喉從1967開始已經連續33年沒有發病了。傳染病總發病率從1963年的8780.26/65438+萬下降到310.20/6599。婦幼保健,在普及新的分娩方式,開展女職工保健,婦科病診治,兒童體檢的基礎上,從80年代開始實行孕產婦和兒童系統化管理,保證了母嬰健康。玉山鎮還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大大改善了城鄉衛生面貌,從65438年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到0995年。然後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目標,繼續深入開展創建活動。65438至0999,常熟達到“國家衛生城市”標準。

“十壹五”期間,是實施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玉山鎮基本實現了新農合全覆蓋。到2010,全鎮參加人數497768人,占99.7%。同時積極協調,確保合作醫療資金按時到位。五年時間,共籌集合作醫療基金8655.95萬元,其中鎮財政支持4413.95萬元,村集體10.6754萬元,個人317.46萬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合作醫療基金的計劃工作。五年累計補償醫療費用20724110000元,其中基金支付1016000元,* * *支付105979500元,累計補償2613734人次。組織參合農民(居民)健康體檢,應檢人數94408人,實檢人數77338人,體檢率81.91%,健康檔案共77338份,建檔率100%。此外,玉山鎮還積極開展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和麻疹疫苗及婦幼健康項目。

“十壹五”期間,玉山鎮制定實施了《玉山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2011年,玉山鎮有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院)和6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完成規劃。其中,甌區、大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為江蘇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興隆、謝橋、莫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為蘇州市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清河坊、漕涇、金倉、孝義、金山、方浜社區衛生服務站創建為蘇州市示範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2009年,虞山鎮圍繞創建標準啟動了農村衛生現代化先進鄉鎮創建工作,使29個村成為常熟市農村衛生現代化先進村。全鎮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部納入定點合作醫療服務機構實行聯網。廣大參合人員可憑就診證明和就診卡到市、鎮兩級定點服務機構住院,實現持卡就醫、網上審核、即時報告。清末以來,玉山鎮科技發展迅速,取得了許多成果。

清道光十七年(1837),連頓邦開船廠。宣彤元年(1909),市內第壹家色織廠——裕興布廠成立。民國二年(1913),DC發電技術引入發電行業,電力碾米技術用於碾米行業。民國10年,華強布廠采用津式腳踏鐵木機,不久業勤、中興等布廠將腳踏機改為動力機。民國20年,長豐布廠率先采用了不褪色的陰丹士林染料。1952,在組織民營企業合資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紡織工業首先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1956年常熟米廠形成半自動、全自動生產線,1959年改造為自動化車間,日產面粉3000包。同年,油脂化工廠將人工提油改為電動提油,次年全部提油。1960新余布廠對甩水機、剝紗機、漿紗機進行了創新,變手工操作為半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產量。國營常熟印刷廠的改造成功了自動四啟動、自動打蠟送紙器、雙面打標機、自動送板機、切角機、折頁機。1957年,衡器生產合作社成功研制出壹系列臺秤,並改造成衡器廠。1958年城南社會福利單位開發鐵氧體磁鋼,次年成立紅旗磁鋼廠。1963年,玉山機械廠開發了系列千斤頂,成立了千斤頂廠。60年代末,玉山鎮南軋鋼廠開發PVC鋁芯線,1970改造成電纜廠。1974年,於丹鎮城東塑膠有限公司在仿制日本三線縫紉機和低速縫紉機後,轉型為工業縫紉機廠。1980年丙綸長絲試制成功,隨後開發生產有色丙綸低彈長絲、多孔異形滌綸長絲、高阻燃丙綸B.C.F長絲、丙綸超低彈長絲。1982年,工業縫紉機廠研制出GK-15A,B型包縫縫紉機。此後,相繼開發出GK004、GK9005、GK41、GK26-1等系列高速包裝機,GKS鏈板、帶式輸送機,GDB自動定量包裝機,GK/ZH-1包裝折疊機。1991年,該廠完成了國家八五重點技術改造項目831核心項目自動封口機組的研制任務。

玉山鎮誕生的特色技術有:

假撚技術,在1983中,丙綸廠利用假撚技術改變化纖的物理性能,增加彈性,形成卷曲、蓬松、手感柔軟,使有色丙綸低彈絲的性能可與滌綸產品相媲美,用途廣泛,加工適應性強。在1984中,經該技術處理的有色丙綸長絲產品被認定為江蘇省紡織新產品。

內燃磚技術,1973郊區磚廠推廣內燃磚技術,利用煤渣等廢棄物摻入泥漿制磚,平均每萬塊磚煤耗降低37.5%。

節煤技術,常熟石灰廠采用窯內分層堆煤法和1959減薄增厚堆煤法;玻璃廠通過給池窯加保溫墻,加大熔窯爐排傾角,清理下半部,節約了大量燃料。

蒸汽釀酒技術,常熟酒廠在1960推廣蒸汽釀酒技術,使釀酒周期從7天減少到5天,出酒率從45%提高到56%。

電機技術,1959內衣廠15種腳踏縫紉機改裝電機,油脂化工廠用電動掛錘榨油,農機廠開始用電驅動。60年代末,電動排灌站和電動脫粒機在郊區普及。20世紀70年代,紡織工業開始更新織機並廣泛使用主軸箱電機。

冷擠壓技術。1975年,標準件廠研制成功Z47-12多工位組合自動冷墩機,將原來的熱沖壓改為冷擠壓,生產壹個M12螺桿的時間由3.7分鐘縮短到0.075分鐘,鋼材利用率提高了10%,大大降低了能耗,降低了能耗。

余熱利用技術,1959玻璃廠推廣煙道余熱綜合利用。1994年,丙綸廠開發了壹套節能裝置,綜合利用了FDY配套空氣壓縮的剩余能量,每天節電3000度。

稀土材料技術,1984郊區電瓷廠附屬稀土材料應用實驗廠生產ChY-1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水管保護層原探測儀采用稀土技術。

新型稀土染色技術,1988振華羊毛染整廠采用新型稀土染色技術,提高了染色強度,使產品鮮艷多彩,並

遙控技術,1994常熟電控設備廠(五星村)與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上海第九設計院成功研制了起重機無線數據傳輸遙控裝置,於1995年2月通過省級鑒定,功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2008年,玉山鎮實施市委“科教興市”戰略。前三季度建成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軟件企業4家。3個新的蘇州市政工程技術中心;申請專利2806項,開發高新技術產品14項;江南熒光材料廠“LED熒光粉產業化項目”獲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

2015年,玉山鎮將打造以玉山鎮為核心之壹的昆承湖電商集群。同時,玉山鎮將打造以仲井村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互聯網和農業整合資源,打造1+N***共享平臺和全資源融合發展平臺,加強整合產業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