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關於龍的傳說

關於龍的傳說

關於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龍並不完全被帝王占據。在民間,龍依然以各種方式出現。中國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關於龍的傳說和故事。人們用賽龍舟和龍燈來慶祝節日,並通過向龍獻祭來祈求好天氣。以下是壹些關於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取名“天龍”。有朋友問:天龍是什麽龍?為什麽會有龍?

天龍,當然是指天上的龍,或者升天的龍。龍之所以能翺翔於,是由其物質性和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善飛、飛天、善變、顯靈、求財、兆災、示範來概括。其中,“飛得好”和“飛上天”是“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閃電、雲彩、彩虹等的收藏對象。原本是空中飛舞的“天象”;魚、鱷魚、蛇潛入水中,馬、牛、鹿在陸地上奔跑的速度,與“飛”棗的速度差不多。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古人往往把魚、鱷魚、蛇在水中潛水,馬、牛、鹿在陸地上奔跑,閃電、雲彩、彩虹在空中翺翔,都看作是壹個聖物的不同表現。

“善飛”必然“壹飛沖天”。因為“飛”的方向和領域是自然的,也只能是神秘的,浩瀚的,至高無上的。所以,從古至今,人們總是讓龍經常出現在無邊的天空和雲層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耳盆上,有同時描繪“魚藻紋”和“鳥紋”的圖案;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還將天上飛的鳥與水中遊的魚、棗、龍等收藏品聯系起來。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上達天”的含義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壹幅“龍鳳通天帛畫”。屏幕上的龍,尾巴垂直卷曲,頭朝天,四肢利爪劃水躍起。旁邊是它的同伴,昂著頭,展開翅膀的鳳凰。龍鳳之下,站著壹個穿裙子的女子,雙手合十。很明顯,這個女人是在祈禱,被龍鳳指引著,想壹飛沖天,做壹個自由的“仙女”。

這樣,龍就有了與天地溝通的能力和身份,成為天地之間的橋梁和使者。那些專制帝王之所以自稱“真正的龍帝”,就在於他們對龍的神性有著準確的認識,以及龍在天地之間充當橋梁和使者的能力。

對於普通人來說,“天龍八部”是民族心理的壹種對應、釋放和外化。我們的祖先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天災頻仍,宗族爭鬥,面臨生老病死的諸多痛苦。進入階級社會後,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增大了,而這後壹種壓力與道德倫理結合在壹起,以“三綱五常”的形式灌註到人們的血液中,無可辯駁地束縛了人們的手腳。然而,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卻總是被束縛著。所以,人們希望、希望、幻想著掙脫繩索,逃離塵世,過上可以充分發展自然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提供了滿足人的心理的可能性。它可以在水裏舒服地遊泳,在地上敏捷地行走,在天上瀟灑地飛翔。天空多美啊!皎潔的月亮,雪白的雲朵,絢爛的霞光,還有悠悠的風,電閘萬仞,四周的雷聲...天龍,天龍,其實人是想飛的高,飛的高。

龍族傳說——龍珠;

人們經常在建築彩畫、雕塑、服飾刺繡等載體上發現“龍玩珠”(包括“單龍玩珠”、“雙龍玩珠”、“三龍玩珠”、“多龍玩珠”)。有朋友問:“龍珠”是什麽?“龍珠”從何而來?那“龍戲珠”呢?

龍珠與龍有關。“千金之珠,必在九重深淵龍顎之下。”莊子是這麽說的。“丫丫”也說“龍珠在下頜”。《異事物語》裏說:“哪裏有龍珠,龍就把它吐出來...越南諺語說,‘種壹千畝木奴不如種壹顆龍珠。“上面的說法有兩層意思:第壹,龍珠往往藏在龍的嘴裏,在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第二,龍珠的價值很高。在民間諺語中,種壹千畝柑橘不如得壹顆龍珠。

那麽,龍珠從何而來?龍為什麽玩珍珠?

我們知道,珍珠是水中的壹些軟體動物。在壹定的外界條件下,它們的殼是內分泌的,形成圓形顆粒,因光澤明亮而受人喜愛,故稱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珍珠,那麽作為水族之龍,自然要有珍珠,生出大棗,這應該是龍珠神話的壹個基本思路。

然而,似乎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龍是神話中模模糊糊組裝起來的生物,組裝的對象有魚、鱷魚、蛇、豬、馬、牛、閃電、雲彩、彩虹等等。其中,鱷魚和蛇是卵生的。雞蛋呈圓形或顆粒狀,比珍珠大得多。那麽,古人會不會把鱷魚蛋、蛇蛋當成壹種“珠”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能以鱷魚、蛇為主要采集對象,自然不會忽視它們的卵;對於鱷魚和蛇來說,卵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有蛋,就會有鱷魚,蛇,然後是龍。所以蛋完全可以作為“珠”進入龍的生活。那麽,龍珠就是龍蛋;龍玩珠,其實就是龍玩的“蛋”,是龍的聖物,是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壹種“生命意識”,即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的吞珠轉龍傳說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壹個註腳:壹個少年割草(或汲水),得到壹顆寶珠,放入米缸增米,放入錢櫃賺錢。有個財主知道了,就帶人來搶珍珠。少年匆忙把珠子放進嘴裏,卻不小心吞了下去。於是我渴望喝水,罐子裏的水幹了,我就去喝河水,河水。喝著喝著,頭上有角,眼睛向外凸出,身上長了鱗片,變成了龍。這樣的傳說在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廣為流傳,從中透露出“珍珠”的珍貴,以及珍珠與龍命的關系。

太陽是對“珍珠”的另壹種理解。我們見過的壹些龍玩珠圖案,尤其是兩條龍玩珠的圖案,大多有火焰升騰,分明是壹顆“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洶湧的海水,可以理解為壹個火球躍出海面。在人們的視野和觀念中,可以稱之為“火球”,太陽可以排第壹。所以,很明顯,火球出海了,也就是說太陽出海了。既然太陽出海了,為什麽還要龍“玩”呢?這裏要介紹壹下古人眼中的四神:東方神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從東方升起,龍是代表東方的聖物。這樣,龍戲珠就是太陽崇拜,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融合。

龍分公母,這也是二龍玩珠圖案較多的原因。如果壹顆珍珠產下壹顆蛋,意味著父母雙方都關心和呵護著孩子;如果說珍珠是太陽的溶液,那麽迎接初升的太陽,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的,就是公龍和母龍。再者,兩條龍對稱,龍身曲長,珠圓玉潤,也有構圖美感。

龍的傳說——烏龍;

少華山下的龍潭堡只有十幾戶人家。村裏住著兩個人:壹個父親和壹個姓劉的女兒,靠賣豆腐為生。我的女兒是壹只珍珠鳳凰,她看起來漂亮又英俊。

壹天,朱峰去打水,釣上了壹條小黑蛇。她抓住小黑蛇,把它放在井臺上,說:“可憐的東西,放了它吧!””小黑蛇對她點點頭,轉身跑進井裏。

朱峰剛提著水走進房間,就聽到有人從後面叫她。轉過身來,我看到壹個二十多歲的漂亮小夥子。小夥子壹把抓住朱鳳的手,把壹顆圓珠塞在她手裏。他說:“我是渭河龍王的五皇子。剛在龍潭玩,不小心撞到妳的鉤子,掙脫了。謝謝妳救了我的命。這是壹顆龍珠。如果放在水缸裏,就不用天天挑水了。以後有什麽難處,只管告訴我。”說完,突然消失了。朱峰追出門去,只見井口壹團白霧,並聽到井水嘩嘩幾下。她覺得自己好像在夢裏,看著自己的手,明明是個寶。進屋後,她把龍珠扔進水缸裏,哇,水花四濺,缸裏全是清水。它比井水還甜,朱鳳知道這是個寶貝,她沒有告訴任何人,甚至她的父母。只是經常想起烏龍,每天去井邊摘壹把水偷偷往井裏看。

在離龍潭堡四五裏的孫家堡,住著壹戶富戶殷禮賢。當的母親去世後,劉老漢無錢安葬,於是向殷借了12兩銀子。生活清貧,買不起,但經常給尹家送點豆腐,利息應該我出。陰的這十二本書不催,壹年四季吃豆腐不花錢也樂得。

朱峰小姐又老了壹歲,她摔得越厲害。尹力賢狡猾的壹轉身,打起了朱峰的鬼主意。先是雇了個能說會道的媒人給朱峰彩禮。劉老漢拒絕了,但朱峰意誌堅強。她舉起禮盒扔在門外,媒人吃了壹鼻子灰。

殷知道了,氣得翻著白眼,罵道:“這老東西不要臉,十兩銀子的錢,已經欠了十幾年了。哼!就算連本帶利付壹百兩銀子,三天也付不出什麽!”他瞇著眼睛冷笑道:“叫朱鳳小姐來買單!”話傳到劉老漢耳朵裏,他也沒了主意。朱鳳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卻想不開。“她半夜睡著了,就跑到鉆井平臺上。她咬著牙,橫著心喊:“媽媽,我跟妳走!“妳壹閉上眼睛,就跳進井裏。

朱峰只覺得頭暈目眩,如同騰雲駕霧。突然我聽到有人在我耳邊喊:“朱峰,朱峰姐姐!”我慢慢睜開眼睛,看到自己並沒有掉到水裏,而是趴在烏龍的胳膊上。“烏龍哥!”像見了親人壹樣,她撲進烏龍的懷裏,放聲大哭。烏龍勸她,“朱鳳,妳的壹切我都知道,妳不要難過。狗有錢,太殘忍了。上帝保佑。看我收拾這只老狗。”...我送妳回家!”朱鳳拒絕了,他在她耳邊低聲說著話,邊說邊淚流滿面,連連點頭。

聽說朱峰跳井,村民打著火把下去救人。烏龍見有人下來,低聲對朱峰說:“好姐姐,我不送妳了。”用雙手托起朱峰。下井的人摸了摸朱鳳,綁了根繩子,把她救了出來。

夜深人靜的時候,朱鳳把她和烏龍的事從頭到尾告訴了父親。老人暗暗吃驚,但半信半疑。朱鳳從骨灰盒裏撈出龍珠,老人見真不是俗物,便相信了朱鳳的話。朱峰跳井得救的消息傳到尹力賢那裏,老賊狡黠地笑著撫摸著小胡子:“嘿,明明是晴天。我是尹,家境殷實,滿滿壹箱金銀。真的是...啊,嘿……”我看了壹眼,命令仆人分頭準備。第二天壹大早,老賊帶著壹群仆人跑到朱鳳家。走到半路,壹陣風吹走了沙石,帶來的彩禮早被吹走了,賊尹連人帶馬倒在了地上。大風過後,老賊見彩禮已空,人都在,便揉了揉歪鼻子,帶了壹堆家丁,揮棒舞棒,直奔劉老漢家去搶珠鳳。

烏龍看到老賊做了三件事,還是不知道怎麽改。老賊沖到井臺,現出原形,口中銜著龍珠,壹口清泉。當時電閃雷鳴,巨浪滔天。殷賊壹夥哭著喊著,隨波翻滾,被沖到渭水河裏,餵魚餵龜。

過了壹會兒,烏雲散去,天空充滿了陽光。壹條黑龍在雲端翩翩起舞,朱鳳小姐正坐在龍背上。飛向山頂,烏龍躺下休息,朱峰向他的父親和村民揮手告別。

從此,人們稱這個村子為龍泉村,後改為龍潭堡。龍休息的那座山也被命名為五龍山,長期以來被稱為五龍山風景名勝區。

龍的傳說——龍舟;

賽龍舟,又稱“龍舟賽”、“劃龍舟”、“賽龍舟”,是壹項歷史悠久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原因歷來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種說法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他訓練了海軍,打敗了吳國。“渡海故事傳雲,競始越王勾踐,今龍舟也。”(《物本原·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戰敗被俘。他在吳國住了三年,深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決心為自己報仇。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幾年後,壹舉消滅了吳國。為了顯示勾踐不屈不撓的精神,後人效仿越國水師的操練,在五月五日進行劃船比賽作為紀念。

二、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誣蔑,下令把他扔進錢塘江的波濤裏,駕船去救他。“五月五日迎吳郡,逆浪而行,被水淹沒”(曹娥碑)。後人劃龍舟救兵。

第三,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被普遍接受,其文字記載始於南朝梁人所著《續和》壹書中:“楚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而以舟救之。在端陽賽跑是遺產。”

除了以上,各地也有壹些不同的說法。在貴州東南部,有壹種說法是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殺死龍的老人。雲南傣族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古代英雄燕弘窩(又名“燕弘窩”)。還有壹些說法,如“迎接夏季至日”和“避免邪惡的日子”——五月是壹個“邪惡的月份”,五月的第五天是壹個不祥的日子。

這些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壹個最基本的問題:無論是為了紀念某個人,還是為了“迎夏至日”或“避邪日”,為什麽要舉辦“龍舟”比賽?換句話說,為什麽要比賽“龍舟”而不是其他“船”?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龍的基本神性說起。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善飛、善變、求福等神性,有播撒雲雨、理水之部。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聖職,被生活在江湖的各族人民崇拜也是理所當然的。崇拜意識必須外化為具體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向神靈獻祭,向神靈供奉人間美味,並伴以熏香,讓他們悠閑地享用;娛樂上帝,唱歌跳舞,想辦法讓上帝開心;模仿神,模仿神的行為和形態,說明他與神和物有著密切的關系,他被賦予了“神性”,從而可以“形象地呈現神”。這大概就是“龍舟賽”的深層動機吧。認為通過聲勢浩大的龍舟賽,可以誘導天上水中的龍的心性,得到極大的娛樂,從而煥發神性,盡神職人員之能事,保佑壹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同時也使人賦予自己龍性,像龍壹樣剛強矯健,進而畏惡避難。至於某某的紀念雲雲,不過是個附帶會。原因大概是這些傑出人士的“人性”與龍的“神性”是共通的,他們分享了龍的壹部分“聖職”。比如伍子胥,曾被譽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沈濤”、“潮神”、“河神”。屈原又被封為“廣元順治王”,有“申江為楚屈原之大夫”之說。

“龍舟”是壹種龍形或刻龍的船。在古代,被稱為“真龍天子”的皇帝在水路行走時通常會乘坐龍舟。比如“天子以鳥舟龍船浮於沼”(《穆傳》),“登龍船為江都之幸”(《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宏偉、豪華,亭臺樓閣高聳,金飾精雕細畫,氣象非凡。宋麗在南宋畫院畫的“龍舟”就是壹個例子。用於比賽的民間龍舟與皇家龍舟不可比,壹般做得窄窄的,方便比賽。

用作賽船的龍舟的形狀隨著時代和不同地區而變化。據介紹,舊時西湖上的龍舟長約四五十尺,頭尾高,繪龍形。中間船艙上下兩層,船頭有壹個領頭的王子和壹個秋千,都裝扮成小孩子。王子站著不動,秋千上下擺動。旁邊是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種旗幟。盡頭有壹面蜈蚣旗,中艙下甲板敲鑼打鼓,水兵在旁邊劃水。

蘇州的龍舟分各種顏色,四角插旗,提倡雙手蹲在中間船艙,兩邊各有16名劃手。桿主的鉤立在船頭,稱為頭桿。在弓亭上,選了相貌好的孩子裝扮成太閣故事,稱他們為主角太子。船尾高高的系著彩繩,擅長劃水的孩子表演《狀元》《童子拜觀音》《指向旭日》《楊飛春眠》等節目。

當代用於比賽的龍舟比舊時代簡單多了。船只按顏色分為紅龍、綠龍、黃龍、白龍、黑龍。船體的裝飾,船上的傘和旗幟,劃手的服裝,甚至船槳,都要求顏色壹致。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70尺,長則11尺,劃槳如遊龍。福建的龍舟,船頭雕龍頭,嘴巴可以開合,舌頭可以轉動。貴州的龍舟是由三只獨木舟組合而成。中間長壹點的叫“母船”,船上有鼓手。兩側的兩個船身略短,稱為“子船”。

與賽跑有關的儀式、規則、技巧和場景也因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豐富多彩。

“5月5日,天氣晴朗,華陽在河邊唱小英。國君出郡前,聞河上和音。”“鼓聲三響紅旗開,兩條龍躍出水面。影浪飛向萬劍,鼓浪聲如千雷。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看著目標。”“鑼聲雷動,紅旗斜插斬浪。獎杯拿去玄騰,風卷龍,雪堆。”古人的詩詞生動地描述了幾百年前賽龍舟的熱鬧場面。

詩中提到的“標”,即“竿”或“標船”,是所有龍船爭奪的目標。錦緞、銀碗、錢鈔等獎勵掛在“竿”上,立在水中,第壹個快來的人可以得到。“標準船”設置在終點線。龍舟快到了,就把“標”扔到水裏,讓龍族們去爭奪。標有“魚標”、“鴨標”、“鐵標”。魚標和鴨標是活的。立即在水中遊泳並立刻抓住它們並不容易。鐵馬克筆很重,會掉到水底。如果妳沒有高超的潛水技術,妳也抓不到它。所以龍舟壹般都會配備壹兩個專門中標的優秀“標手”。

有些地方還流行“打勝仗”——即看船的遊客買陶罐或鴨子扔到水裏,參賽的龍舟在水中比賽娛樂。

在賽龍舟之前,通常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比如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賽龍舟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扛著龍頭,分批聚集在屈原雕像下,用粽子、包子、飲料祭拜、悼念、祭奠。然後牧師會在“頭龍”的頭上綁上壹條紅綢子,“頭龍”會帶著龍頭到河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放在船頭,然後開始賽龍舟。不同地區講究差異。有的地方,龍出來前幾天,要拜神試水,稱為“下水”。上岸看神仙叫“撥水龍頭”。賽渡的組織者年前帶領眾多遊泳者在橋頭豎起壹根帶葉子的竹竿,為來年“炫龍認色”,稱為“鉆五”;月亮和新月互相交流,稱為“來訪客人”,等等。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龍舟賽也傳到了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例如,劃船比賽在日本的沿海地區如九州和沖繩很受歡迎。然而,它們不叫龍舟比賽,而是“爬龍”。新加坡經常在端午節舉行全國龍舟比賽。他們的龍舟身著紅衣,扮成“獅子”和“熊”的鼓手站在龍舟前,敲著大鼓,指揮協調著劃手的動作。整個比賽壹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到日落結束。

賽龍舟是壹種具有濃厚民俗文化色彩的大眾娛樂活動,也是壹種有利於增強人們體質、培養勇敢堅毅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5月1984日作出決定,將龍舟賽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6月,首屆屈原杯龍舟賽在廣東佛山舉行。6月6日,1985,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成立。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超過10萬人。這種龍舟賽已經舉辦了十多次了。近幾年的龍舟賽,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正在向國際賽事進步。

龍舟比賽需要寬闊深邃的江河湖泊,在水太淺不能漂浮的地方比賽是不可能的。於是,淺水區的人就做“旱龍船”,在集市、高臺、場地遊泳,俗稱“鬼船”。江西有這樣的習俗,時間也在端午節。

龍舟不僅僅是為了比賽而建造的。如黔東南、湘西苗族同胞的端午節,劃龍舟不是為了比賽,主要是劃龍舟走村串戶、走親訪友。龍舟下水前,歌手唱起吉祥祝福歌,祝龍舟壹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壹個“鼓頭”,由全村推選出壹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龍頸上敲鑼打鼓發號施令,主持船上的活動。龍舟過村時,鳴鐵炮通知親友,岸上放鞭炮。親友們隨後上前向船上的人敬酒,並在“龍頭”上懸掛鴨、鵝、彩帛等禮物。龍舟靠岸時,水手們把湯圓和碟子放在船邊吃飯,不用碗和筷子。這時候,女人和孩子就來“討路邊菜”了。據說吃了龍舟上的食物可以消災避難。龍舟造型精致美觀。龍身由壹條母船和兩條子船組成,稱為“子母船”,全部由單木鏤空而成。龍頭長約兩米,用柳木雕刻,配有壹米多長的壹對壹龍角。因水龍頭顏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為了保護龍舟,各村還修建了“龍篷”。端午節始於農歷五月十六,具體節日期間各村略有不同。只要全村收了苗,這個村的龍舟就可以下水了,大概三天。在廣東水鄉,龍舟出海,家家戶戶都給劃手送米酒,老人在下水遊泳前給龍壹個眼神。遊覽結束後,龍頭神被供奉在龍王廟裏,船體被埋在河床的泥沙中,第二年又被挖出來重新利用。晚上,村民們還會煮壹大鍋“龍舟飯”,任何人都可以吃,以此來做壹個“龍運”的寬結,贏得遍地“龍運”。

龍族傳說——舞龍;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可以看到人們興高采烈地舞龍。舞龍又叫“舞龍”、“耍龍”、“耍龍燈”、“耍龍燈”、“龍燈節”。那麽,為什麽要舞龍呢?

舞龍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壹是祈雨,二是娛神娛己,三是顯示力量,四是繁榮人心。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本的。根據兩湖壹帶的民間傳說,戰國時期鬼谷子在金角遇到了老龍。鬼谷子說:“據我計算,最近下雨,城裏36點,城外48點。”金角老龍故意辜負鬼谷子的預言,於是利用職務之便,讓城48點下車,城36點下車。結果,這個城市的許多人死於洪水。後來,玉帝斥責皇帝,金角老龍被降職。為了贖罪,老龍在每年春節到來之際,都要挨家挨戶向百姓鞠躬,並許諾壹年風調雨順。因此,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竹絲和緞子薄紗制成彩色的龍,每年元旦都要跳舞,以表達歡快的心情,也寓意著老龍百依百順,天意弄人。四川銅梁的傳說也差不多:東海龍王腰痛,變成了上岸就醫的老人。醫生知道脈搏是不人道的,就把它恢復了原形,並從它的腰部抓了壹只蜈蚣。龍王病愈後,感謝露天機,說只要人們造壹條龍像它壹樣圍著它跳舞,就能及時留住雨水,五谷豐登。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就已流行,到了漢代,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有許多精美的形式。根據董仲舒的《春秋故事》,在漢代,人們在春天祈雨舞龍,在夏天舞龍或黃龍,在秋天舞龍,在冬天舞龍。這些龍有幾十英尺長,每次五到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多含有祈雨祈福的意思。如流行於湘西山區的“龍頭蠶體燈”。燈由龍的頭部和蠶的身體和尾巴組成。制作精美,造型小巧,頭尾靈活,轉彎靈活。竹圈連成蠶體,內系繩索,外覆白布,外裹紅綠彩圈。三位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托住頭、腰、尾。“龍頭蠶體燈”通常是成對行進的。熄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河邊“吸水”,然後沿門祝福好運。為什麽要“吸水”?很好理解。只有龍吸收了足夠的水分,才能保證充足的雨水。

南方壹些地方流行的舞草龍棗是用柳條、青藤、稻草編的。夜間舞龍時,龍香四溢,故又稱“祥龍”、“祥龍龍”。舞龍結束時,草龍會在響亮的鑼聲和鞭炮聲中被恭敬地送上江河溪流。其本意是讓龍回到龍宮,以此來祝福壹方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的舞龍,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滿燕”。《韓曙西域傳贊》載:“天下孝道...設酒池肉林招待四外客,作巴魯戲,海中之極,魚龍鋪張,牛角抵觀之。”顏師古解釋說,巴渝獨鹿和海中村都是歌舞名,而“魚龍”是西域來的巨型珍稀動物,在庭前跳舞奏樂,然後攪動房前的水,水花化為巨大的比目魚,“跳來洗水,使霧盲”。接著,又變成黃龍,長八尺,“庭中戲耍,驕陽似火”,所以又叫“黃龍邊”。從這個角度來看,“魚龍”是壹種大型舞蹈,由裝扮成巨型魚和龍的人表演。因為鯢魚和龍之間存在壹個“變”的問題,表演中可能需要魔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麽,“曼延”的解釋是什麽呢?“曼延”,又名曼延、曼延、蔓延,是古代壹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形似浣熊,可以”模仿百戲。“古時候八尺為搜,百搜為八十尺。所以《西京賦》中有“百獸尋萬物,是為曼延”壹句。薛總註道:“作大獸長八十尺,所謂魚龍,是蠻言。“由此可以推斷,《漫延》是‘裝獸戲’,是人作為各種巨獸來演的舞蹈。”魚龍”就是典型的壹種,所以被稱為“玉龍漫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生動地描寫了“龍宇蠻言”,在《平樂觀復》中生動地描寫了李友。可見,作為漢代大型歌舞,《龍人衍》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布景、道具、特技於壹身,可謂規模宏大,異彩紛呈。除了中央節目《鯢魚變龍》,還有熊、虎、猿、象、大雀、大龜、大蟾蜍等不知名的奇異動物被人們裝扮。

除了史料,我們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中找到“魚龍滿燕”的影子。如銅山紅樓樂舞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膠底白溪畫像石,都有舞龍的圖像。

“龍人顏”從漢代到唐代,持續了近700年到800年。唐以後整體逐漸失傳,只有部分節目被後人留下。民間舞龍、舞獅、舞麒麟可視為“魚龍漫衍”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始於宋代。南宋的吳在《梁璐之夢》中寫道:“元宵節之夜...草紮成壹條龍,蓋著綠簾,燈燭密排,狀似壹條龍。”這種龍燈就是我們所說的放在那裏供人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行走翺翔的神祗,它不可能壹動不動地呆在那裏。況且朝廷和民間自古就有舞龍的傳統。由於跳舞不僅意味著白天要跳舞,晚上也要跳舞,而晚上跳舞又離不開開燈,所以跳舞的龍俗稱“龍燈”。

“龍燈節”通常在節日和重大活動期間舉行,地點選在常傑廣場和村頭灣壹側的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景龍、草龍、布龍、紗籠、紙龍;有荷花和蝴蝶組成的“威尼斯龍”,刨花制成的“華牧龍”,鐵皮制成的“錫龍”等等。

龍燈隨處可見。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很有名。國慶50周年慶典上的金龍來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個“龍”:頭大,脛長,節日裏點燈。玩燈比玩煙花更安全。還有以竹為龍骨,紙為龍頭,布為龍脊,借助燈光舞動的“彩龍”;以皮紙或絲為皮、繪有鱗片的“肉龍”或“爬行龍”,龍身可拉伸旋轉;幹旱天氣求雨,跳舞時能潑水的“黃景龍”;白花做成的“孝龍”,用來祭拜死者;用稻草做成的“草龍”,插在竹竿上,手持舞動;以及孩子們跳舞,竹竿插白菜,點紅蠟燭,中間用繩子串“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很講究。過去沿襲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習俗。現在,在節假日,我會跳七彩龍。到了別人家門口,我停壹會兒,領頻給主人拜年。然後我上下翻滾,左右轉彎。這時,主人必須放鞭炮表示歡迎,並給予壹些感謝:包著錢或糖果香煙的“紅包”。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在四五十年代,佛山多隆是用傘連接起來的?/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