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珠三角地區的主要產業有哪些?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珠三角地區的主要產業有哪些?

珠三角的制造業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簡單的加工制造,現在制造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家電、電子行業。長三角制造業發展在90年代加速,產業結構高於珠三角,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長三角的發展勢頭明顯好於珠三角。主要原因是長三角擁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外向性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動力主要在於對外開放戰略和區域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建立。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東南沿海的制造業外向度相對較高。但長三角的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脫胎於區域內的傳統產業,制造業生產相對珠三角有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因此,長三角制造業的外向度低於珠三角。改革開放以來,兩地制造業的外貿依存度不斷上升,但珠三角的外貿依存度指數壹直遠高於長三角。這種現象背後有兩個原因。第壹,與珠三角相比,長三角制造業生產使用的中間產品來自中國,中間產品的進口數量相對較少,具有壹定的獨立性。其次,長三角制造業生產的產品銷售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低於珠三角,其生產受外部市場的影響相對小於珠三角地區。同時,反映區域外向程度的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珠三角壹直高於長三角。雖然近年來兩個地區在該指標上的差距有所縮小,但仍存在相對穩定的差異。這說明珠三角制造業投資的來源依賴於以FDI形式流入的外資。當外資流入減少甚至外資撤出時,本地制造業生產更容易受到沖擊。專業化程度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長三角地區立足本地傳統制造業,承接國外產業轉移,進行產業布局和體系建設。而珠三角地區主要以“空降”方式接受外來產業轉移,很少與當地歷史工業基礎進行有效嫁接。因此,長三角與珠三角制造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多樣性”,而珠三角制造業的專業化程度更高。區域專業化程度高也意味著珠三角地區制造業集中度較高,制造業整體具有較強的“單壹性”(如過多集中在服裝、玩具、輕工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因此,當外部市場發生變化時,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相比長三角缺乏多元化產業的選擇,受到的沖擊會更大。企業主體性質東南沿海地區經濟依存度高於全國水平。在微觀層面,外資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外資企業已經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但兩個地區的產業發展模式存在明顯差異。長三角以企業內生增長、計劃管理的政府運作模式為主。比如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90年代以後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江蘇開發區的產業集聚,浙江的“塊狀經濟”,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長三角制造業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心。而珠三角則是外資企業主導的外生型發展模式,特點是利用毗鄰港澳的優勢形成“前店後廠”布局,90年代中後期通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輕工業基地。珠三角的制造業幾乎完全加入了跨國公司的供應鏈,成為其生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貼牌加工、融資租賃、海外上市等形式,順應了跨國公司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企業外向度不斷加深。挑戰是相似的。當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這些困難是外部環境變化和深層次產業結構問題造成的,但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直接因素。生產成本持續上升。隨著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國家產業政策間接推高生產成本,東南沿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開始上升,超出其利潤所能承受的範圍。這些成本因素具體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供求的“拐點”正在逼近。雖然總體仍供大於求,但部分地區存在供需失衡,企業以原有的低工資水平難以招到需要的員工。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強制提取社保、節日補償、各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不得隨意辭退勞動效率低的員工等。,這些都意味著企業的人力成本開始增加。地價和土地使用稅提高,土地使用成本增加。國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土地供應與土地需求之間的缺口加大,需求具有推高地價的強大力量。取消協議出讓土地,對工業和其他類型企業土地實行招拍掛,供應的寡頭壟斷和多重需求的競爭也造成了土地價格的持續上漲。東南沿海地區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可利用的土地空間已經大大減少。資金成本上升了。雖然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轉為相對寬松,但現行政策適用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仍然存在融資困難,許多企業不得不從非正規渠道融資,這必然影響企業的資金成本,尤其是資產結構中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導致財務費用極大地擠壓了企業的正常利潤。原材料的成本上漲了。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還沒有完全到位,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煤電價格倒掛,水資源價格偏低,部分礦產資源定價沒有完全反映供求關系。雖然壹些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但企業使用的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總體上大幅提高。運輸費用上漲了。雖然中國的交通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鐵路運力仍然不足,高速公路網不發達,整體油價趨於上漲。國內物流企業太小太分散,應用現代流通技術的企業少,流通效率低。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平均物流成本為10%,而中國的物流成本是其兩倍。改善和維護環境的成本上升了。根據國家環保局的數據,我國萬元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 ~ 11倍。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接近極限。在國家相關環保政策的壓力下,相關企業的環境成本會逐漸增加。以東南沿海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大多屬於世界生產貿易體系中的低端環節,而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則是整個貿易的主導者和操縱者。中國的總體增長與其外部需求密切相關。因此,當美國和歐洲的消費市場發生變化時,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制造業,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其消費和進口需求下降,從而直接沖擊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占全國貿易總額的2/3,其制造業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外部市場需求的穩定是兩地區制造業發展的必要因素。如果外部市場需求放緩,外部經濟增速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的投資和凈出口將大幅下降,外部經濟變化導致的國內消費萎縮也將使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國內市場整體規模縮小,這在壹定程度上對其制造業發展是雙重市場打擊。國外競爭對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開始顯現。除了制造成本上升和消費市場萎縮,國外競爭對手勞動力成本的降低也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障礙。與主要競爭對手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已不存在或非常微弱。正因為如此,從2007年開始,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壹些外資企業開始向東南亞、南亞等國家轉移。人民幣匯率升值由於世界經濟衰退,印度、東南亞國家、巴西的本幣匯率進入貶值通道。這些國家貨幣的大幅貶值與中國人民幣的穩步升值形成鮮明對比,大大降低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對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的出口競爭造成不利影響。從以上分析來看,表面上看,我國東南沿海制造業遇到的困難在於外需沖擊和外部對手的競爭。但從深層次看,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的結構性問題才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謂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過度依賴外資,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抗沖擊能力較弱。因此,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制造業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和結構轉型,目標是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汙染的現代新型制造業。鑒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制造業外向度、專業化程度和企業性質上的差異,在制定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規劃時,需要考慮不同區域的產業發展特點,實施不同的戰略選擇,特別是要明確產業定位,找準升級路徑,加強區際合作。明確區域產業戰略定位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工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發達。不僅傳統產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很突出。近年來,為適應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新壹輪經濟增長的變化,長三角地區適時把新型制造業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目標。上海提出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浙江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江蘇建設國際制造業基地。珠三角制造業以加工貿易為主,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及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壹。為解決本地產業層次低、結構輕、外向度大、產業嵌入性弱等問題,珠三角地區大力改善本地投資環境,加大企業在R&D的投資力度,提出了“適度從重”的工業化戰略。這種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石化、鋼鐵、電機、專用設備等重化工業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重工業比重已超過規模以上的壹半。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定位可以明確確立為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的領域是IT產業、裝備制造、金融保險、創意設計、會展咨詢、商貿流通和物流。另壹方面,珠三角地區以現有加工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其區域根植性,實現傳統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重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四箭齊發”,構建新型完整的產業體系。找到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珠三角地區的產業是“外生型”的,基礎產業發展與長三角相比不完全,區域創新的來源過於依賴國外。因此,珠三角產業升級的路徑主要是依托現有的制造業基礎,實施制造業的鏈式升級(按照產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從低端環節逐漸向高端環節轉變),適當推進“騰籠換鳥”(將不適宜發展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為發展新興產業騰出空間)的升級模式。目前珠三角仍以輕加工業為主,化工、鋼鐵等基礎工業相對落後。因此,必須發展與之匹配和支持的上遊工業部門,以增強工業部門的平衡和經濟發展的後勁。相對而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對本地企業的依賴程度更高,整體產業體系較為完整,但區域內產業結構相似,互補* * *的梯度發展優勢尚未形成。因此,長三角產業的調整和轉型應著眼於優化內部產業布局,構建區域分工合理、競爭適度的發展格局。同時,增強R&D和創新能力,強化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戰略意識,把科技強區提升到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此外,要進壹步提高區域產業配套能力,打造現代制造業高地,重點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如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大型電站設備、通信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工程設備、石油化工設備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現代裝備制造集群。基於比較優勢加強區域間專業化合作,實施區域專業化合作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長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應重點發展新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區域專業化程度,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現代制造業區域分工體系。特別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把壹般制造業轉移到外圍地區,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向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為R&D、設計、營銷、品牌、信息、金融的制造業服務中心,外圍地區要以制造業為主,形成中心與外圍的合作互動,外圍城市也要形成差異化的分工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重點是內部壹體化和粵港澳之間更緊密的聯系(CEPA)。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要優化空間布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促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壹體化。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要強化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進壹步落實CEPA相關協議框架的具體措施,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高附加值服務中心地位和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地位,支持珠三角地區港澳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轉型,增強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