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人民的戴安娜王妃[人民的王妃]

人民的戴安娜王妃[人民的王妃]

個人婚姻的挫折讓她意識到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愛。她的熱情和對社會苦難的深切關註不僅為她贏得了許多友誼和同情,也使她成為世界上最熱情和最成功的募捐者。戴安娜失去了她的王子,但獲得了聲望。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評價她是“人民的公主”。

人民的公主/贏得了世界

離婚後,戴安娜以巨大的勇氣和愛心投身於麻風病、艾滋病、殺傷性地雷等防治和慈善事業,愛心和足跡遍布全球。

清新快樂的生活/離婚後,戴安娜懷念的如花歲月又重新綻放。幾年下來,她迅速成熟,人們註意到她說話語氣的變化是反映她日益成熟的晴雨表。她提起抑郁的日子,語氣溫柔、柔和、深沈,仿佛在從恐懼的深處挖掘自己的思想;當我覺得自己是“中心”,能把握自己的時候,我的聲音是活潑的,充滿激情和幽默。

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磨練了戴安娜,也收獲了知識。同時,在實踐中,她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知識領域仍需不斷開拓。所以,這個中學成績壹般的女生,有誌於學習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用她的話說,她想涉足“任何與人相關的領域”。

過去,戴安娜總是本能地附和丈夫和高級朝臣的意見,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缺乏信心。現在,她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她隨時準備辯論壹些政策問題,這在幾年前是不敢想的。

壹些墨守成規的外交官現在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戴安娜,並意識到她的真正價值。

戴安娜的中東之行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戴安娜第壹次單獨訪問巴基斯坦,之後訪問了埃及和伊朗。伊朗,壹個伊斯蘭共和國,幾年前曾經焚燒英國國旗。正如戴安娜評論的那樣,這次中東之行是她皇室生活中“非常成熟”的壹面。她的發言發自內心,內容來自親身經歷,真的很感人。她對記者提問的回答是自由而完整的,記者們毫無怨言。這次經歷是她人生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當戴安娜真誠地說出她的願望時,每個人都被感動了――包括那些曾經嘲笑過她的人。“我覺得現在最痛苦的是那些得不到愛的人,我知道我可以給他們愛,哪怕是壹分鐘,半小時,壹天或者壹個月。我很樂意這樣做,這也是我真心想做的...英國人民需要壹個公眾人物給他們愛、理解和幫助。她會在黑暗的隧道盡頭為他們點亮壹盞燈。我壹心想扮演這個獨壹無二的角色,我願意做人們心目中的公主……”

她的話讓無數觀眾熱淚盈眶。

作為壹名皇室女士,戴安娜並不滿足於享受薪水和養尊處優的生活。她以優雅的舉止、迷人的魅力、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信心從事著她的社會公益活動,所到之處,都廣受歡迎。

1997 1 10月,戴安娜飛往飽受戰亂之苦的非洲安哥拉雷區。她此行的目的是利用個人影響力協助國際紅十字會,呼籲全球禁止使用和徹底銷毀步兵地雷。

地雷在世界上造成的問題被忽視了。在東南亞、非洲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前戰爭遺留的地雷每月殺死800人,使65,438+0,200人致殘。

當飛機緩緩降落在安哥拉城市萬博郊區破敗的機場時,陪同參觀的英國爆破專家警告公主,她腳下的土地充滿了危險。羅安達那些不幸的人讓戴安娜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她的努力改變了許多安哥拉地雷受害者的命運。

對於戴安娜來說,這不過是壹次善意的慈善活動,但她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無形中幹預了政治。就在戴安娜忙於安哥拉的活動時,英國政府開始感到緊張,因為英國軍方壹直從武器出口中獲利。

6月,戴安娜訪問了波黑。世界著名媒體跟隨她。在那裏,美麗苗條的公主戴著透明面具大步走進雷區的照片讓全世界為之顫抖,她默默擁抱被地雷致殘的孩子們的照片引起了全世界的同情。

戴安娜只是利用媒體的力量來推動國際反地雷運動。她發表了許多演講,呼籲許多國家政府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地雷。她去世四個月後,國際社會簽署了壹項禁止地雷的協議。

正是因為戴安娜的影響,很多過去不被關註的弱勢群體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她的支持下,國際反地雷運動(ICBL)蓬勃發展。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非官方組織在戴安娜發表支持禁雷的法案後名聲大噪,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數千個組織和團體加入。到本世紀初,世界上已有135多個國家簽署了禁雷條約,戴安娜的倡議是壹大貢獻。

愛心大使/戴安娜建立了足夠的自信,她開始了壹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比如幫助艾滋病患者。

離婚後,戴安娜出訪澳大利亞、美國、意大利等國,參加各種慈善活動,將自己的慈善事業從過去的100減少到她最關心的6個。這些團體主要支持老年人、兒童、癌癥和艾滋病患者以及無家可歸者。去醫院看望病人對她來說不是壹種公務,而是壹種滿足。她此刻所做的,是她個人的成就。當她擁抱病人時,她是以自己的身份履行職責,而不是以公主的身份。

戴安娜用溫暖和親情溫暖需要愛的人,用親吻和擁抱撫慰孤獨脆弱的人,用行動接近人,信守諾言。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帶著恐懼談論艾滋病,因此他們害怕回避它。戴安娜前往米德爾塞克斯醫院表達對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她坐在床邊,與患者擁抱、握手並親切交談。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評價說:“1987年,在那個很多人還相信艾滋病可以通過輕微接觸傳播的時代,戴安娜王妃坐在壹個艾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著他的手。她告訴世人,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離,而是熱情和關懷。

麻風病人是不想靠近的人。許多人因為生病而處於可怕的狀態。在戴安娜訪問尼日利亞期間,她去了麻風病人聚集的地方,盡管許多人的手指由於疾病的侵蝕已經萎縮變形。戴安娜仍然堅持和病人握手。這種無私的行為贏得了人們的稱贊,也讓戴安娜的名聲再次提升。

公主對這些人的同情是發自內心的。喬治?希伯特博士評價道,“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於病人來說,像戴安娜這樣的人可以認真對待他們的問題,並享受探視和與他們交談。這對他們是壹個極大的鼓勵。因此,她的到來在患者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人對他們的處境感到沮喪,公主對他們極其友好。她的問題切中要害,她也很用心地聽對方的回答。當她發現這些人不再總是向她行屈膝禮,叫她殿下時,她似乎松了口氣,於是她聚集在人群中,和他們聊天。”

戴安娜的人道主義情懷流傳後世。2002年,在她10歲生日之際,她的兒子哈裏王子表示,他壹直想追隨母親的腳步,投身於禁雷、防艾等人道主義事業,完成她未竟的慈善事業。“尤其是在我母親去世後,”他說,“我比任何人都更有勇氣去做這份工作。”

慈善之星/很長壹段時間,戴安娜都認為自己除了長得好看,對這個世界壹文不值,壹無是處。現在,她知道她可以幫助別人。

皇室成員壹直都是慈善組織的參與者。他們經營慈善之家和醫院。但是戴安娜以壹個完全不同的慈善家形象出現。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而是現代消費社會的巨星。“親善大使戴安娜”的另壹面是“明星戴安娜”,是媒體、公眾和她自己塑造的。戴安娜在慈善中獲得了自我認同。她發現自己的魅力可以幫助那些不幸的人獲得大量的資助和關註。她已經成為超過150個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的贊助人或主席。在這些作品中,她可以遵循自己內心的標準,而不是皇室的標準。在這裏,她被愛著,被需要著。她不僅通過許多社會活動為這些團體籌集資金,而且自己也直接捐款。

漸漸地,媒體和公眾發現,戴安娜每周花4000英鎊買衣服的錢並沒有浪費――她美麗的形象幫助她籌集了更多的錢,這些錢是給那些需要幫助和關懷的人的,她用自己的魅力成功地做了好事。壹個名為“人際關系”的組織邀請戴安娜成為正式贊助商後,其籌款金額從9000多英鎊飆升至20多萬英鎊。為了籌集資金,慈善機構經常組織壹些聚會,很多有錢人都來,付7000英鎊入場費,就是為了把戴安娜抱在懷裏跳舞。

1996年7月剛剛達成離婚協議。威廉王子突發奇想,提出為了慈善,王妃可以賣掉自己的皇家婚紗,作為告別皇室生活的象征,也是壹種善舉。戴安娜精心挑選了79套她最喜歡的衣服(這些衣服引起了很多模仿),包括她和約翰在白宮的關系。特拉沃爾塔跳舞時穿的白色禮服在紐約拍賣,這是她為自己選擇的第二個城市,共籌集了570萬美元,全部捐給了皇家馬斯登醫院。

戴安娜是英國艾滋病基金會最活躍的籌款人之壹,也是最成功的。紅十字會對她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在1999,11的月份裏,戴安娜的慈善基金壹度達到1億英鎊以上。

安哥拉聚寶盆

安哥拉是壹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被稱為南部非洲的“聚寶盆”。首都羅安達是安哥拉最大的城市,也是非洲著名的港口。葡萄牙統治時期,這裏被稱為“非洲的小巴黎”。近30年的內戰讓這裏到處都是難民。

重點國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92年春天爆發的波黑戰爭是歐洲近50年來最殘酷的戰爭,壹度成為世界的焦點。瓦爾特曾經防守的首都薩拉熱窩是其首都。夏天多雨,冬天多雪,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薩拉熱窩老城的商業街很獨特,壹排排的手工藝品商店隨意散落。中心城區多為奧匈帝國的古典建築,獨特的風格明顯區別於歐洲其他傳統城市,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莫斯塔爾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壹。它曾經因壹座古老的石橋而聞名。波黑戰爭期間,這座舊橋曾被炸毀,2004年修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暗戀/1995 9月,戴安娜在倫敦皇家布蘭普頓醫院見到了外科醫生哈斯納特。科恩。戴安娜發現,這個巴基斯坦後裔充滿愛心,樸實、嚴謹、幽默,對病人從不擺架子。

1996年8月與查爾斯正式離婚後,戴安娜覺得新的生活終於開始了。但是哈斯納特對婚姻沒有承諾。他在猶豫。現實的苦惱總是縈繞著他:他和戴安娜是如此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生活方式上,也體現在文化傳統和經濟狀況上。

戴安娜是公眾人物。不管她喜不喜歡,她總能引起人們的註意。對於重視東方傳統的哈斯納特來說,壹個完美的妻子應該能夠打理家庭事務,在法庭面前侍奉父母。他想要的是壹個簡單但舒適的家,而不是豪華的明星住宅。哈斯納特的月薪是65,438+0,800到2,000英鎊。他住的是兩居室,工作忙,娛樂時間少。戴安娜能適應這樣簡單的生活嗎?

哈斯納特家鄉的人也知道他和戴安娜的事。他們認為哈斯納特和戴安娜的婚姻將是壹個完美的組合,並為巴基斯坦帶來榮譽。這個想法讓哈斯納特更加難受。他不想為了別人的意願而結婚。結婚只是他自己和家人的事。他向壹位信任的朋友尋求建議,答案很簡單:斷絕關系,繼續自己的生活。

戴安娜在巴黎遭遇悲慘車禍後,哈斯納特作為朋友參加了戴安娜的葬禮。從記錄當時葬禮現場的照片可以看出,冷靜的外科醫生顯然已經無法抑制內心的悲傷。他壹個人坐在人群的角落裏,傷心欲絕。

匆匆告別/富多迪,法耶茲的父親穆罕默德?法耶茲多次邀請戴安娜去海邊度假,但她都拒絕了。但是這次不壹樣。她為哈斯納特的事心煩意亂,這是她離婚後的第壹個夏天。她想讓她的兩個孩子過壹個愉快的假期。她接受了邀請,和她的兩個小王子以及多迪壹起度過了壹個快樂的假期。

1997年8月初,戴安娜和多迪又去了法國南海岸。在那裏,戴安娜看起來很開心,和多迪壹起遊泳,壹起曬日光浴,壹起在遊艇上聊天。她知道有人在拍他們,但她沒有回避,還故意拍得更公開。

8月30日下午,戴安娜和多迪?法耶茲在法國聖洛佩斯度過周末,於16: 30返回巴黎麗茲酒店。飯後,他們上了壹輛黑色奔馳車,準備去巴黎16街多迪的私人別墅休息。

汽車沿著塞納河高速公路飛馳。

但他們從未到達多迪的別墅。

汽車只開到埃菲爾鐵塔附近的阿爾瑪橋。

不久,在醫院裏,法國內政部長切韋內瓦和醫院宣布,戴安娜遭遇車禍,因胸腔大出血於淩晨4點26分死於手術臺上,享年36歲。

巴黎旺多姆廣場

巴黎旺多姆廣場(Paris Vendome Square)是巴黎壹個封閉的豪華廣場,中間是綠色的旺多姆圓柱,壹邊是著名的麗茲酒店。它有著上百年的悠久歷史,是富人的傳統消費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只有少數商人的商品才有資格陳列在巴黎旺多姆廣場的珠寶店櫥窗裏,多迪?法耶茲在這裏給戴安娜買了刻有她名字的戒指。麗茲酒店(Ritz Hotel)是多迪父親的財產,是巴黎最豪華、最著名的酒店之壹,也是巴黎名流和電影明星最喜歡的酒店。戴安娜在她最後的日子裏和多迪在這裏共進晚餐。那時候,對於戴安娜來說,相機無處不在。

塞納河上的阿爾瑪橋。

巴黎的橋是歷史古跡,阿爾瑪橋是塞納河上最“新”的橋之壹。它的設計很簡單,沒有太多的雕刻,也很少有人知道與俄軍的戰爭歷史。1997年8月,戴安娜和多迪在阿爾瑪橋的地下隧道裏遇到了麻煩,阿爾瑪橋壹夜成名,被稱為戴安娜香品橋。之後,這裏豎立了壹座火炬形狀的雕塑來紀念戴安娜。這座雕塑的底部曾經充滿了各種語言的信息。盡管巴黎市政府後來在古第四區修建了壹座花園,紀念“大眾情人”戴安娜,但大多數遊客還是希望去“自由之火”雕塑前,向心中的女神獻上自己的鮮花。

世紀葬禮/戴安娜去世後,全球無數媒體都用了同壹組詞——“震驚和悲傷”。嘲諷和傷害她的媒體用這種口吻描述她的離去——“英國的王冠已經丟失。

壹顆珍珠。“BBC停止播放正常節目,專註於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消息,這是二戰以來獨壹無二的。

1997年9月6日,英國為戴安娜舉行了葬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成千上萬的人為她祈禱,她的靈柩經過的77英裏長的道路上鋪滿了鮮花。從肯辛頓宮到威斯敏斯特教堂,送葬隊伍走了兩個小時。當靈車經過白金漢宮門口時,身著黑衣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帶領三代王室成員向戴安娜的靈柩深深鞠躬。在她身後,白金漢宮上空飄揚的英國國旗提前降了壹半。

這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自1000年前建成以來最盛大的葬禮。壹個女人的紀念碑不僅成為了世界歷史上壹次奇跡般的盛會,而且使敵對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和親英人士聯合起來為她哀悼。在唱詩班的贊美詩中,英國首相布萊爾念著“科林斯人對愛情的贊美”:“現在我們只能透過玻璃模糊地看到她的遺體。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希望和愛,但這三者中,最偉大的是愛。"

英國廣播公司用44種語言向世界直播了這場史無前例的葬禮場面,全球25億人看到了本世紀最悲傷的畫面。戴安娜王妃的靈柩被放在槍架上,覆蓋著栗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幟,上面有白色的花朵。在花叢中,有壹張由兩位年輕的王子寫的卡片,上面只有壹個字:“媽媽”。還有查爾斯悲傷的臉,他使戴安娜的壹生成為壹個故事。

善後/戴安娜去世後,各行各業都開動腦筋,想著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賺大錢,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戴安娜經濟”。有人說得更徹底:戴安娜生前和死後養了壹大批人。

玫瑰走了,卻沒有消失,風中的蠟燭還在搖曳。猝死讓人起疑,朋友不斷泄露秘密,不斷有人站出來作證,好人的謠言,不安分的人的自述。戴安娜,這朵英國玫瑰生前燦爛,死後並不寂寞。總有故事,各有新鮮感。

戴安娜死後,關於死因的說法多達九個版本。比如司機酒後出車禍,汽車拋錨出事故,礦主埋地雷,醫生延誤死亡,英國王室殺。但更多的人認為,戴安娜的突然離去是英國情報機構的暗殺陰謀。

2003年6月20日,英國《每日鏡報》刊登了戴安娜的壹封親筆信,這封信是由戴安娜的管家伯勒爾提供的。信中說:“現在我正處於人生中最危險的階段,有人正計劃給我制造壹場‘意外車禍’:剎車失靈,頭部受重傷...我的目的是為查爾斯結婚掃清道路。”這讓英國壹些壹直懷疑戴安娜之死是“陰謀”的人似乎找到了證據。

2004年6月65438+10月10,英國《泰晤士報》再次抖出驚人消息。該報稱,英國警方懷疑戴安娜的司機亨利?保羅的血樣被“調包”,嚴重質疑法國“保羅酒駕引發車禍”的結論。

2006年6月65438+2月65438+4月的中午,英國警方正式發布了壹份關於戴安娜及其男友多迪死因的詳細調查報告:戴安娜王妃確實死於當年的壹場事故,絕不是被謀殺。這份長達850頁的調查報告由蘇格蘭場前總督察領導的13名專家組成的特別小組制作,耗時兩年,耗資400萬英鎊。在英、法、美情報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全力配合下,訪問了400名證人,提取了250份證詞。

雖然報道內容已經公開,但當事人之壹多迪的父親、埃及大亨法耶茲堅決否認兒子和戴安娜死於純粹的意外。自事故發生以來,法耶茲壹直要求對他兒子和戴安娜的死亡進行公開調查,並成立了壹個偵探小組。他認為戴安娜和他的兒子完全是被謀殺的。

10年來,戴安娜的名字從未被遺忘。她就像壹顆流星劃過溫莎城堡的天空,卻從未結束。她越來越像壹個沒有結局的電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