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盛京周邊的功臣墓是什麽?

盛京周邊的功臣墓是什麽?

盛京作為清朝的肇興之地,除了建有努爾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極的昭陵之外,還有壹批跟隨太祖、太宗創業的開國功臣,死後也埋葬在盛京城的周圍,距城五裏至幾十裏不等。限於滿族風俗和當時的歷史條件,這些墓葬壹般規模都不大。由於實行火葬,隨葬品也不多,但卻普遍建有墓園,有享殿、石供桌和圍墻等,並派有專門的守墓戶為其看護。為旌表他們的功績,順治和康熙年間,曾為他們敕建了墓碑,康熙、乾隆帝東巡時,曾去祭奠,並撰有禦制祭奠詩。

近年來,隨著沈陽市區的擴大,這些墓葬有的被發現並經考古發掘,但多數遭到破壞,有的具體位置已難尋覓。現據考古資料以及《盛京通誌》《沈陽縣誌》和《奉天通誌》的記載,將這些墓葬的情況和大體位置簡述如下:

嶽托墓嶽托系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子。崇德元年(1636 年) 晉封和碩成親王,不久,因罪降為多羅貝勒。崇德三年(1638 年) 十壹月,因病卒於軍中。其墓在沈陽城(指清代沈陽城,下同) 南五裏,南塔之西,即今沈河區文化路南沈陽藥科大學附近。墓為磚石火葬墓,墓前有享殿三間及石碑。碑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敕建,龜趺座,碑首為四龍盤結,碑身周邊浮雕趕珠龍紋,碑文為滿漢兩體文字,記述嶽托生平功績。嶽托墓及墓碑均在建築施工中毀壞,今已不存。

額亦都墓碑

額亦都墓出土青花罐

額亦都墓為福陵的配葬墓,位於福陵東北約五裏的山梨村。額亦都姓鈕祜祿氏,年輕時即跟隨努爾哈赤起兵,南征北戰,是軍功卓著的開國元勛,後金“五大臣”之壹。天命六年(1621年) 卒於遼陽,享年六十歲,太宗時追封為弘毅公。初葬遼陽,後金遷都沈陽後,移葬沈陽城東十五裏山裏紅風嶺之陽,陪葬福陵。墓園坐落在鋪虎嶺南坡,前面有壹座人工挖掘的風水泡。磚砌圍墻,南北長七十米,東西寬五十米。門內有壹座木構牌坊,正面有五間享殿,享殿後又是壹進院落,前面立有五座九眼透龍碑,後面有兩個圓形大墳包,都以花墻圍繞,東邊埋的是弘毅公額亦都,西邊埋的是他的第八子忠義公圖爾格。因鈕祜祿氏後改郎姓,所以,當地稱其為“郎家墳”。“文革”時,墓園和墓碑均遭破壞。1981年10月,沈陽市文物普查時,在東陵區(今渾南區) 英達公社山梨村發現五塊斷碑,經拼對,確認是兩甬墓碑,壹甬是弘毅公額亦都的墓碑,另壹甬為額亦都之子忠義公圖爾格的墓碑,兩碑立碑時間均是順治十壹年(1654 年)。當時,文物工作者還從村裏征集到該墓出土的壹件青花四棱開光海獸壽字紋瓷罐,這應該是當時埋葬骨灰所用的骨灰罐。

費英東墓碑

費英東墓為福陵的陪葬墓,位於沈陽城北五裏,東陵區(今渾南區) 前進鄉二臺子東土崗上,介於福陵和昭陵之間,俗稱“駙馬墓”。墓園原建有圍墻、牌坊、享殿、墳冢二座、石碑二甬,今均已無存。費英東姓瓜爾佳氏,其先世為蘇完部長。努爾哈赤起兵後,隨父率所部歸附。每戰必“身先士卒,戰必勝,攻必克”,深受太祖鐘愛。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 設立八旗時,為左翼固山額真,授輔政五大臣及壹等大臣。天命五年(1620年) 授為三等總兵官,不久病逝於界凡城,享年五十六歲。費英東墓初建於界凡城附近,天聰三年(1629年) 建福陵時以親信大臣陪葬,遂將其遷至福陵近旁。太宗時追封直義公,配享太廟。順治十六年(1659年) 及康熙九年(1670) 分別為之禦制碑文。追錄“開國佐命第壹功臣”。

塔拜墓俗稱“塔王墳”,位於東陵區(今屬渾南區) 上滿堂溝西山,此山名“九鳳山”。墓地原有“大跨欄壹所”(應系磚築墓園)、“小跨欄壹所”,大者為塔拜墓,小者為其子額克親墓,又稱“大貝勒墳”。附近還有其後人富遵、伊勒圖等人的墓葬。墓地上原立有順治十年(1653年) 立禦制“九眼透龍”石碑壹甬。“文革”期間,塔拜等墓被毀。塔拜為太祖努爾哈赤第六子,萬歷十七年(1589年) 二月十八日生於費阿拉。其母為庶妃鈕祜祿氏,天命十年(1625年) 從征東海呼爾哈部有功,授以三等甲喇章京,天聰八年(1635年) 晉壹等甲喇章京,不久封三等輔國將軍。崇德四年(1639年) 八月卒,年五十壹歲。順治十年(1653年) 追謚慤厚。

湯古岱墓在福陵北三裏長嶺子,俗稱“公爺墳”,並以此為村名,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公家村,屬東陵區(今屬渾南區) 英達鄉。墓地“原修大跨欄壹所,四周花墻百丈有余。明堂宮門三間,兩旁看壁各二,內有小跨欄三所。”墓地原立有墓碑四甬。1900年,俄軍侵占盛京時,墓地建築及樹林被毀。“文革”期間,墓地被平,如今,墓地僅存壹巨大的龜趺座。湯古岱系太祖第四子,與塔拜同母,生於萬歷十三年(1585年) 十壹月初四日。天聰初年授固山額真,從二貝勒阿敏攻永平、灤州失敗,被降為庶人。天聰八年(1635年) 被重新起用,授為三等梅勒章京,崇德四年(1639年) 封三等鎮國將軍。崇德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七歲,追謚克潔。有子二:長曰穆爾察,封鎮國將軍,謚恪恭;次子聶克塞,封鎮國將軍。

揚古利墓在沈陽城北十壹裏,於洪區陵東鄉上崗子村,為昭陵的左配墓,俗名“媽媽墳”。原有墓垣、享殿、墳冢、墓碑等,今已湮沒無存。據《奉天通誌》記載,碑壹,建於崇德二年(1637年),碑題“開國輔運推誠宣力上公楊古裏追封忠勇王”;碑二,立於康熙三十九年(1770年),碑題“禦制開國佐運功臣武勛王楊古裏碑”。二碑均為“楊古裏”,而《清實錄》《盛京通誌》皆作“揚古利”,實因清初以漢字音譯滿人姓名無定字所致。揚古利為開國元勛,姓舒穆祿,隸正黃旗滿洲。太祖為表彰其功績,命位列八貝勒之後,統左翼兵,授壹等總兵官。太宗時,晉超品壹等公,世襲罔替。崇德元年(1636年)從征朝鮮,被鳥槍擊中,傷重而逝,享年六十六歲。

圖爾格墓在沈陽城東十五裏東陵區(今屬渾南區) 英達鄉山梨村北山坡上。圖爾格為額亦都第八子,與其父葬同壹地。少從太祖征伐,尚和碩公主。太宗時,位列八大臣,授內大臣。

達海墓碑

達海墓達海是後金時期滿族的著名學者,姓覺爾察氏,隸正藍旗。達海通滿漢語,太祖時將其召直文館,負責文翰起草工作,參與內外機密大事。太宗時奉命對老滿文進行改革,使滿文臻於完善。天聰六年(1632年) 六月病逝於沈陽,年僅三十八歲。葬於沈陽城東南五裏,因墓地立有三甬石碑,民間俗稱這個地方叫“三筒碑”。1933年,當時的奉天省教育廳將三甬碑搬到沈陽故宮院內保存,後又遷到偽滿國立博物館(原湯玉麟公館),解放後歸遼寧省博物館保存。遼寧省博物館遷新館後,經省文化廳批準,達海墓碑暫移至盤錦碑林保管。三甬碑,壹為誥封達海碑,系康熙四年(1665年) 達海四子常格、孫禪布所立;二為敕建達海碑,系康熙九年(1670年) 達海孫禪布所立;三為誥封鈕祜祿氏墓碑,系達海長兄為其母鈕祜祿氏所立。

安費揚古墓在沈陽城西十裏攬軍屯(《盛京通誌》作“蘭家屯”)。墓地上原有石碑、墳冢等,當地人稱為“大墳”。日偽時期,在墓地附近修建機場,墓碑被太清宮購去做石料。太清宮與鐵剎山三清觀有些經濟糾葛,三清觀道長盧向陽要在鐵剎山下上茅庵村建造積善寺,為了取媚偽滿皇帝溥儀,他計劃在積善寺中立清朝功臣碑,於是作為交換條件,將安費揚古墓碑從太清宮要去,並運到鐵剎山下。不久,偽滿倒臺,盧道長的計劃沒有實現,安費揚古墓碑從此在鐵剎山下長臥不起。1986年,本溪縣政府派人將此碑扶起立好,並妥善加以保護。墓碑為紅色大理石制成,螭首龜趺,通高4.2 米,碑身高2.1米,寬1.1米,厚0.32米。碑為順治十六年(1659年) 十二月初四日立,碑題“與五臣同固山額真邵科羅把圖魯謚敏莊安邊我碑文”。安邊我即安費揚古,姓覺爾察氏,隸鑲藍旗滿洲,世居瑚濟寨。早年追隨太祖起兵創業,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太祖嘉其勇,賜號碩翁科羅巴圖魯(超眾的勇士)”,任命為開國佐運五大臣之壹。天命七年(1622年) 卒,年六十有四。順治十六年(1659年) 立碑,謚敏莊。

安達裏墓在沈陽城西北十裏,是昭陵的右配墓。安達裏姓顏紮氏,葉赫人,隸正黃旗滿洲。努爾哈赤征葉赫時歸附,被授為牛錄章京。皇太極時晉升三等甲喇章京。安達裏出身微賤,受太宗知遇之恩,太宗死後自願為太宗殉葬,被葬於昭陵西,為昭陵的右配墓。墓地建有墓垣、墳冢,墓前有石桌、五供、享殿等,並有羅、傅兩姓為其守護,村莊因此俗稱羅家墳。順治十壹年(1654年) 五月,為旌表安達裏身殉的忠義之舉,特追贈安達裏三等阿思哈哈番,並照壹品品級敕建墓碑。此碑1957年於昭陵紅墻外發現,為妥善保護,遷移至沈陽故宮保存,墓地遂湮沒。1986年7月,沈陽市皇姑區二建工程隊施工時,在北陵公園西門西三百米處發現安達裏墓。墓室距地表不到壹米,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南北向,平面呈凸字形,南為墓門,北為墓室。整個墓用白灰摻沙灌築,十分堅固。墓底用兩層磚鋪地,中部有壹腰坑。墓為火葬,出土遺物七件:骨灰罐三件、綠釉碗壹件、綠釉盤壹件、銀鏟壹件、方形石墓誌壹件。墓誌為墨地朱字,可惜出土時已漫漶不清。

安達裏墓碑

超哈爾墓在沈陽城東十五裏山梨村。《沈陽縣誌》作超合羅,額亦都第十五子。崇德二年(1627年),晉議政大臣;三年授禮部參政,五年轉兵部;六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歿於陣,晉二等輕車都尉世職,以其長子格赫禮襲。順治十二年(1655年),追謚果壯,以壹品大臣例,立碑墓道。

車克墓在沈陽城東喇古嶼。車克又作徹克,姓瓜爾佳,隸鑲白旗滿洲。崇德三年(1628年) 授戶部副理事官,順治五年(1648年)擢戶部侍郎,八年改都察院參政,尋晉戶部尚書,九年,列議政大臣,十年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十二年擢秘書院大學士,十三年復任戶部尚書,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十七年遷禮部尚書。康熙十年(1671年) 卒,謚文端。

錫罕墓在沈陽城東古石溝。錫罕世居棟鄂,以地為氏。父倫布,以所部四百人來歸,太祖賜名魯充素。錫罕,其長子也。授世職為騎都尉。天聰元年(1627年) 從大貝勒阿敏征朝鮮,戰歿,晉二等輕車都尉。

覺羅色勒墓在沈陽城西五裏。《盛京通誌》作色埒。隸鑲黃旗滿洲,武功郡王禮敦之孫,初任佐領,列十六大臣,不久,進列八大臣,任都統;崇德元年,攻朝鮮有功,授騎都尉;三年兼任吏部右參議。順治元年升內大臣,四年,屢晉爵至二等子,八年晉領侍衛內大臣。十四年卒,謚勤慤。

舒賽墓在沈陽城西十五裏。姓薩克達,隸鑲藍旗滿洲。以功加二等輕車都尉,晉爵至三等男。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崇德六年(1641年) 病逝。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壯敏(《沈陽縣誌》作壯勤),立碑墓道。

西喇布墓在沈陽城小南關外。《沈陽縣誌》作西喇把,世居完顏部,以地為氏,隸鑲紅旗滿洲。太祖創業之初,率部來歸,管佐領事,在理事大臣之列。明萬歷二十壹年(1593年),征富勒佳齊,以身擋飛鏑,重傷而歿。恩恤三等輕車都尉世職。順治十二年(1655年),追謚順壯。

何和裏墓在沈陽城南六十裏。隸正紅旗滿洲。何和裏先世為棟鄂部長,因以為氏。太祖時率部來歸,尚固倫公主,授壹等大臣。何和裏事太祖三十余年,與費英東、額亦都、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抒誠宣力,佐命之功為多,授爵三等子。順治中,追謚溫順。

和碩圖墓在沈陽城南五十裏。何和裏第四子,襲父爵為三等子。太祖愛其才,以貝勒代善女妻之,封和碩額駙。太宗即位,任都統。後以功晉三等公。天聰七年(1633年) 卒。順治十二年(1655年),追謚端慤。

明安墓在沈陽城北五裏老鴰堡。碑壹墳四,今俱不存。明安,姓博爾濟吉特。初為蒙古烏魯特部貝勒,天命七年率部來歸,授以三等子,隸滿洲正黃旗,順治初,晉爵至二等伯,十壹年卒,謚忠順。

阿蘭珠墓在沈陽城南八十裏光山屯。父阿格巴顏為屯長,率所部歸太祖,旗制定隸鑲紅旗滿洲。阿蘭珠授牛錄章京,後擢紮蘭固齊。從征烏拉,歿於陣。恤贈三等甲喇章京。

伊遜墓在沈陽城北五裏。伊遜為揚善三弟。早從征伐,屢有功,任為參領。太宗即位,與揚善並列理事大臣。天聰三年(1629年),從攻遵化,炮傷其臂,授世職為三等輕車都尉,尋擢兵部承政,七年兼護軍統領。崇德四年(1639年) 兼副都統、工部承政。八年卒。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襄壯。

圖魯什墓在沈陽城北柳條湖側。姓伊爾根覺羅,隸鑲黃旗滿洲,以世職管牛錄事。天聰五年(1631年) 從攻大淩河城,俘明兵備道參政張春等,特升前鋒統領,加三等男。八年略宣府、懷遠,飛矢中腹,力戰不休,以重創卒於軍。初,圖魯什以功賜號碩翁科羅巴圖魯,至是陣亡,贈三等子世職。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忠宣。

衛齊墓在沈陽城北十裏。《沈陽縣誌》:清三等阿達哈哈番、盛京八門總管,謚端勤。

楞鄂禮墓在沈陽城北十裏瓦子窯。《沈陽縣誌》作冷格裏。武勛王揚古利仲弟。太祖時授騎都尉,晉壹等男,任副都統。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晉都統,為八大臣,天聰八年(1634年) 卒,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武襄。

納爾察墓在沈陽城北瓦子窯。《沈陽縣誌》作納爾臣,姓鈕祜祿,隸鑲黃旗滿洲。以軍功授騎都尉世職,在十六章京之列。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從征烏拉,以功升副都統,尋攻沙嶺,戰歿。

恤贈輕車都尉。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端壯。

達珠瑚墓在沈陽城北十裏二臺子。《沈陽縣誌》作達諸護,姓兆佳,隸正藍旗滿洲。太祖時來歸,初以軍功授佐領,從征葉赫、烏拉諸部,加三等男。天聰年間,擢列十六大臣,佐理鑲黃旗事。又從征東海瓦爾喀部,大獲而歸,後為俘卒所害。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襄敏。

伊爾登墓在沈陽城北十裏毛君屯。伊爾登,弘毅公額亦都第十子。天命初,累功晉三等男。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崇德四年(1639 年) 從攻杏山城有功,列議政大臣,兼內大臣。順治元年(1644年),累加二等伯。康熙二年(1663年) 卒,謚忠直。

博爾晉墓在沈陽城西南十裏碼頭。世居完顏,以地為氏。太祖時來歸,任佐領,隸鑲紅旗滿洲。從攻沈陽、遼陽,以功晉參領。天命十年擢副都統,尋與理事大臣之列。太宗即位,擢都統。累功授壹等男,尋卒。康熙三年(1664年) 追謚忠宣。

雅希禪墓在沈陽城東北十裏曾家屯。雅希禪,隸鑲黃旗滿洲。

其先世居瑪佳,以地為氏。太祖取遼陽,以功晉三等男。天命八年(1623年) 卒。順治十二年(1655年) 追謚敏果。2006年6月在大東區二臺子鑄玻巷發現清代殘碑,存四十七字,其中有“謚曰敏果”等字,應是雅希禪墓碑。

敦達禮墓在沈陽城西北十裏。姓郭爾羅斯氏,隸鑲白旗滿洲。孩提時便被選入太祖家,專門服侍第八子皇太極。成年後,以服侍皇子有功,被賞給十三戶奴仆等財產。太宗即位後,將他賜給肅親王豪格,並賜以牛錄章京世職,掌管肅親王府。太宗逝世後,敦達裏自願為其殉葬,葬於昭陵西側。為表彰敦達禮的忠義,特贈以三等甲喇章京世職,世襲罔替。

芬古墓在沈陽城西十裏皇姑屯。芬古,舒爾哈齊第八子,隨太宗伐明、征朝鮮俱有功,晉固山貝子,崇德四年(1639年) 五月,坐收外藩蒙古銀罪,削爵。八月復封輔國公。八年(1643年) 十月駐防錦州,十二月卒。

吳禮勘墓在沈河區文化路河灣村(大孤家子)。此地瀕臨河灣,墓碑早被泥沙掩埋。1973年當地群眾發現石碑,上有“壹等精奇尼哈番光祿大夫吳禮勘”等字,立碑時間為康熙元年(1662年) 九月吉日。估計吳禮勘墓應在附近。吳禮勘,《清史稿》作武理勘,有傳。姓瓜爾佳氏,太祖初年來歸,隸滿洲正白旗,為牛錄額真,後為噶布賢噶喇昂邦。天命四年(1619年),以二十余騎擊退明李如柏軍。不久卒,太祖嘆:“武理勘從朕摧鋒陷陣,幾死者數矣!”碑文記吳禮勘出征朝鮮、三圍錦州等,以功晉壹等精奇尼哈番,可補《清史稿》之簡。

吳禮勘墓碑

鄂謨克圖墓在沈陽城西十五裏。鄂謨克圖,《清史稿》作鄂莫克圖,姓納喇氏,自葉赫部歸太祖,隸滿洲正藍旗,初為擺牙喇壯達。崇德三年(1638年) 七月以功授兵部理事官,五年授噶布賢噶喇昂邦,七年晉二等參將。順治二年(1645年),從英親王阿濟格定山西,敗李自成,授壹等甲喇章京。三年從肅親王豪格下四川,討張獻忠,屢戰皆捷,加授半個前程,晉壹等阿思哈尼哈番,十壹年授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三年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年) 卒,享年七十八。乾隆初,定封壹等男。《沈陽縣誌》謂:清副都統,謚壯勤。

巴拜墓在沈陽城東七十裏。

魯克什墓在沈陽城東壹百二十裏。

恩格德裏墓在沈陽城西平羅街道上蒲河村北坡上。恩格德裏(《盛京通誌》等作“恩格德爾”),喀爾喀蒙古,姓博爾濟吉特氏。由於恩格德裏最早與後金建立了友好交往關系,努爾哈赤將已故胞兄舒爾哈齊的第四女當作自己的養女嫁給恩格德裏,因此被稱為“恩格德裏額附”。在後金占領遼沈地區後,努爾哈赤把沈陽平羅堡的漢戶四百三十丁賜給了恩格德裏,後又邀請到後金居住。於是,天命九年(1624年) 二月,恩格裏德偕其妻及弟歸服後金,遷至遼陽居住。為此,努爾哈赤又給予很多恩賜,崇德元年(1636年) 五月,恩格德裏死於盛京,被葬於他的領地,順治十四年(1657年) 賜謚“端順”,按壹品大臣規格立碑;雍正三年(1725年) 追封三等公,加謚“順義”。今墓葬已遭破壞不存,唯有漢白玉制成的滿漢兩體文碑還立於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