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鳳凰臺往昔

鳳凰臺往昔

呂禮無意間提及,駱德章先生每天早上六七點都要離家去西橋頭的工作室。西橋頭在邛崍人眼裏相當於城郊結合部,西橋拆除後,那裏不是拆遷工地就是廢墟,先生怎會把工作室放在那裏?我和呂禮約好第二天壹早去造訪。

在西橋工地打圍的旁邊,留有壹條便道,走進去是某某汽修車,到處亂糟糟的,像個棚戶區。呂禮在前面帶路,走上壹二十級臺階,壹扇鐵門聳在面前,旁邊有個豎匾,是先生題寫的“鳳凰臺“,上面寫著先生的電話。呂禮直接敲門,先生問了句是誰,隨即打開了門。

先生指著平臺上水泥填補過的地方說,這裏過去是壹個廢棄的石灰窯,曾經開辦過農家樂。由於這裏能夠眺望西河,他和朋友們常來喝茶,還戲稱作“在窯子上”。大家覺得有些不妥,他應主人之邀題寫了“鳳凰臺”,沒想到十多年後自己用上了這地方。後來,農家樂沒開了,變成了汽修廠,這個平臺就閑置成壹個雜物堆放點。前年,先生故地重遊,看著可惜,花2千元從汽修廠租下來,臨時搭建書畫展示廳和禪修室。每天上午,壹個人在這裏讀讀書,作作文,寫寫字,打打坐,獨善其身;下午,朋友們來這裏唱歌,他拉二胡伴奏,其樂融融。

“鳳凰臺”是周圍的最高建築,用火磚砌成的護欄,將平臺打扮得像個烽火臺。憑欄而立,西河風光盡收眼底。在西橋拆除後,壹眼望去有些空空蕩蕩。剛剛建成的便橋,像壹條長長的臥波,連接著城市和鄉村。先生說,每天站在這裏,可以看見西橋如何壹步步實現滄桑巨變。

我跟先生談起過故鄉。先生提起平落東山扁時,我有點小驚喜,因為我的故鄉也在那裏,我們提到壹些***同認識的人。但先生稱那裏有故鄉無故園。原來,他並未出生在東山扁,只是在那裏避過難,但兩歲就離開了。先生提起曲曲折折的往事,讓我想起了”命運多舛”這樣的詞組。

先生講的最多是在雲南打工的那兩年,很多傳奇色彩的故事都發生在那裏,他創作出版的《青春放歌》,其實就是個人在雲南的回憶錄。在我跟他的交談中,他不斷插入雲南往事。我問先生為什麽要研究易經?他又閃回到雲南:

1990年某天早上,先生去白鶴山四明樓讀書,看見人多嘈雜,便改去了觀景亭上,卻又來了燒香焚紙的。書是看不下去了,他幹脆去成都訪友。到了成都,朋友不在。他臨時買了張車票,去雲南看他20年前結下的幹親家。到了雲南,去寺廟進香抽簽。親家母說起1984年為他求過壹簽,還專門記載在本子上。找出本子,打開壹看,先生驚呆了,“客從西方北方,歸心自己忙,庚午壬癸日,迎門待客還”。他這次到達的日期剛好與簽上的時間符合,那天冥冥中像有股力量推動他從邛崍輾轉到雲南,他仿佛走到了玄妙之門。回到邛崍後,他立刻把買了好幾本易學進行研究。他說,每次站在鳳凰臺,就能感覺自己與大自然鼻息相通。

這次交流,我意外獲悉邛崍第壹所民辦中學原來是先生舉辦的,這令我肅然起敬。他回憶興辦史時,就像在講別人的故事。那是在1992年,他剛從閥門廠離開,那天正躺在床上無所事事,突然看見電視正在播放中央會議新聞,說鼓勵私人辦學。他立刻從床上跳起來,跑到教育局長辦公室,說邛崍每年初中畢業生7000人,起碼有二三千學生入不了學,他要創辦壹所民辦高中實現他們的中學夢。教育局長沒看到這個新聞,打電話問分管副縣長,說確有其事。第二天,報紙新聞出來了,赫然寫著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先生從此踏上辦學之路,找場地,找資金,找師資,找生源,可謂篳路藍縷。在兩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秋邛崍第壹所民辦高中弘德中學開學了。這件事就算放在今天來看,仍然很艱難,何況在改革之初。

先生是很會講故事的,還帶著些魔幻主義色彩。他說在弘德中學選址時,在壹個廢棄廠房,壹雙燕子在頭頂盤旋,他喊工人在房檐為燕子釘個木板,他還沒離開,燕子就在木板上砌了壹半窩巢了。這件奇事跟他最終選址不無關系。很遺憾的是,兩年多以後,投資人為了歸還債務將學校轉讓了,作為創始人,他不得不離開了學校。這讓他想起了梁惠文王的典故,後者曾在大殿看見過燕子築巢,不久發生了宮廷政變。

簡陋的平臺上擺著個簡陋的書桌,上面鋪著先生剛臨摹完成的蘭亭序。先生認為書聖王羲之是書法正統,他壹生只臨王羲之。他拿出《十七貼》,提到了壹個驚人發現,裏面竟然有三帖跟邛崍有關!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以前,有人發現《邛竹杖帖》已經讓人驚喜了,現在又有兩帖發現豈不讓震撼。他打開《十七帖》逐壹進行解讀。《嚴君平帖》:“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雲皆有後不?”《鹽井帖》:“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

於我而言,這可是個“大”發現。邛崍研習王羲之行書的人不少,為什麽沒聽人談起過這三個跟邛崍有關的書帖?我建議先生把這個發現以“王羲之與臨邛”為線索整理出來。先生正忙於推敲新作《邛崍賦》,不知有沒有時間去梳理“邛州三帖”背後的故事。

離別後,我忍不住百度起了《十七帖》,以下內容權當畫蛇添足:

王羲之叢帖雖名為“十七帖”,其實是29件書信尺牘,其中有20余篇都是寫給周撫的。周撫是誰,曾任益州刺史,跟瑯琊王氏淵源頗深,其從戰從政都跟王氏有關,更與王羲之壹文壹武交往甚密。周撫壹生有30年在蜀地度過,在與王羲之分別的26年裏,全靠書信往來。《十七帖》中大量信劄都寫於周撫任益州刺史期間,從內容可以推斷,周撫向王羲之全面推薦過蜀地風物,這些無不激發著王羲之的好奇心,他不停在信中打聽細枝末節。我們也從這裏得到了邛崍深厚歷史的重要佐證。

202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