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魯迅的故鄉

魯迅的故鄉

魯迅的故鄉在浙江省紹興市都昌防城口新臺門。魯迅(1881 ~ 1936)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蔡羽。1881 9月25日出生在這裏,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直到1898去南京讀書。1910 ~ 1912魯迅回鄉任教時就住在這裏,1919之間也在這裏住過幾次。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和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臺門曾是周多年群居的地方。約建於1810 ~ 1813,是典型的紹興門戶民居。魯迅的家在新臺門西。它是壹座南北長90米,東西寬5-22米的縱向四合院建築,占地1,000平方米。房子都是磚木結構,青瓦墻,石板地。1919魯迅家遷至北京,部分建築重建。故居前後共6個入口,中間有天井。正面有兩扇黑油石門,以前是新站臺門的側門。進了石庫門,先進了兩扇大廳,過道和大廳都是平房建築。大殿原為三間朝西朝東的平房,後改建為朝南的大殿。堂前壹株四季桂花,至今還是周家的遺物。後四間是魯迅家的客廳。第三個入口是五棟樓,是重建的,早年曾是魯迅家的住所。第四個入口是兩棟南北向的建築,是魯迅家的原宅。樓下隔著兩個帶門的小房間,是魯迅奶奶和母親的住處,也是吃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1910 ~ 1912魯迅在紹興工作期間,經常在這裏接待親朋好友的來訪,並在這裏撰寫了《壹個古老故事的故事》和第壹部小說《鄉愁》等作品。樓的北面是廚房和堆放食物雜物的平房,中間有壹扇通往後院的門。故居北面是百草園,原為周氏等家族的菜園。

新中國成立後,魯迅故居多次修繕,建立了魯迅紀念館。

《吶喊》是魯迅從1918到1922寫的短篇小說集。本小說由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年8月出版,包括《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孔乙己》、《壹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暴》、《故鄉》、《端午節》、《白光》等。

魯迅在《吶喊》的序言中談到了他棄醫從文的過程和目的。1898畢業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第二年轉入江南盧氏學堂附屬礦冶學堂。1902年畢業後,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學,1904年入仙臺醫學院,1906年停止學醫,回到東京準備文藝運動。是壹次上課看圖的經歷讓他棄醫從文。他回憶說:“有壹次,我在壹張照片上突然遇到了很多很久沒見的中國人。壹個被綁在中間,周圍站著很多,都是體格健壯,表現麻木的。

根據解釋,它被綁著壹個為俄國服務的軍事偵探,即將被日軍斬首示眾,周圍都是前來欣賞這壹盛大展示的人們。“他”認為醫學不是什麽急事。壹個愚蠢的公民再怎麽健康強壯,也只能做無意義的宣傳資料和看客,沒必要認為自己死得很不幸。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當時認為提倡文藝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想倡導文藝運動。

魯迅也講過他如何給《新青年》投稿《狂人日記》等小說。他曾問壹個跑《新青年》的朋友:“如果壹個鐵屋子絕對沒有窗戶,極難分解,裏面睡的人很多,很快就會窒息,但會從昏睡走向死亡,不會感受到死亡的悲傷。現在妳在喊,妳喚醒了幾個比較清醒的人,妳讓這個不幸的少數人承受了不可挽回的臨終痛苦。妳覺得妳配得上他們嗎?”那人答道:“不過,既然有幾個人上來了,妳也不能說沒有希望把這個鐵房子毀掉。”於是他寫了《狂人日記》,此後又發表了十余篇其他文章。魯迅希望他的作品能喚醒“鐵屋子”裏的人們,拯救人民。在談到《吶喊》這個名字的時候,他說:“在我自己的腦海裏,我以為我已經不再是壹個不能說話的急切的人了,但也許是我忘不了那天的孤獨和悲傷,所以有時候我會情不自禁地喊幾聲,安慰那個在孤獨中奔跑的勇敢的人,讓他不要害怕他的前輩。至於我的吶喊是勇敢還是悲傷,是可恨還是可笑,那就管不了那麽多了;但既然是哭,當然由妳決定,所以我常常不在乎用彎筆,在醫學上給於兒子的墳前放個花圈,也不要在明天告訴她,她沒有看到兒子的夢,因為那個時候主不提倡消極。至於我自己,我不想感染那些像我年輕時壹樣在做夢的年輕人。”

魯迅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們以無窮的魅力流行了半個多世紀,今天依然流行。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熟悉的《吶喊》、《流浪》、《新故事》。中篇小說《吶喊》中的《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壹部名著。也是世界的傑作。

《吶喊》收錄了1918-1922魯迅寫的小說。後來作者翻出了壹部歷史小說《周圍山中非山》(後改名為《補天》),就成了現在的14。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被壓迫者的悲慘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是《吶喊》的內容。在《吶喊》的序言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命名的原因。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贊美文藝是改變民族精神的武器,展示了其愛國思想的發展和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這部小說的內涵和寓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這篇序言清新脫俗,透徹流暢,震撼人心,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滿了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文章介紹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壹部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壹部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魯迅筆名。這篇文章塑造了壹個反封建戰士——“瘋子”的形象。作者通過壹個瘋子的敘述,揭示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本質上是壹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就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了“救救孩子”的號召,號召人民覺醒起來,推翻封建制度。這篇文章以其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篇文章的藝術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對狂人的偏執、敏感、妄想的現實描寫,符合迫害者的病理特征。並用象征手法寫出狂人雙關語的表達。《狂人》對封建勢力進行了象征性的描寫,將現實主義手法與象征主義手法無縫結合。這就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個性。《狂人日記》使用了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壹個“語無倫次”的瘋子。語言看似淩亂卻犀利,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表達了被壓迫者的心聲。人格語言成功塑造了壹個看似瘋子,卻又具有象征意義的戰士形象。

《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女性悲劇命運的小說之壹。作品通過對寡婦失去獨子的描寫,展現了中國女性孤立無援的震撼畫面,同時批判了黑暗社會中的吃人現象和沒落社會中人的無情和冷漠。作者冷酷的寫作風格表明了他對黑暗社會的怨恨。精致寫實的藝術表現了作者寫作技巧的嫻熟。洗過的簡單的筆,生動地勾勒出壹幅小城風俗畫,但在人物和對話的描寫上,壹個字都難改,真的是精品。

壹件小事短小精悍,內容深刻。全文只有1000字左右,作品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壹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高尚品質的同時,也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思,展現了壹種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路。在五四時期有這樣的認識是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本文的寫作特點是:首先,運用對比法比較了馬車夫和“我”對同壹件事的不同態度,揭示了“我”的自私,體現了馬車夫光明磊落、敢做敢為、關心他人的高大形象。這種反差之美,就在於用間接含蓄的筆墨突出了勞動者的樸實無私。在表現形式上,此文似小品,貼近當代“短篇小說”,短小精悍,清新雋永;情節真實可信,成為現代小說中最廣為傳頌的傑作之壹。

孔乙己塑造了壹個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和摧殘下,終於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民族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人民的冷漠,同時尖銳地譴責了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這篇文章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首先,它解釋了環境和氛圍。其次,發展和引進人物;高潮,小說的中心,揭露了社會的無情。小說管理文章,作品別出心裁。第二個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作品用第壹人稱“我”——酒店服務員的所見所聞來寫孔乙己。他的人物描寫、對話、經歷都是通過對“我”的概括描寫來表現的,這樣塑造的人物真實可信,從而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小說的語言也極其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服務員、短外套顧客、孩子等眾多人物,都是用寥寥幾筆凝練勾勒出來的,栩栩如生。當孔乙己結結巴巴地為自己不靠譜的清白辯護時,那句自欺欺人的“偷書不算偷”,讓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形象變得自以為是、迂腐不堪,令人嘆為觀止!

《藥》以1907民主革命英雄秋瑾之死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寫成。小說描寫了壹場舊民主主義革命中革命者為人民流血而不被人民理解,鮮血被變成人血饅頭來對待消費的悲劇,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原因進行了發人深省的分析。本文采用雙線結構,具有獨創性。壹條線索寫華老栓對待兒子;花老栓買人血饅頭,花小栓吃人血饅頭,花大媽上墳;於霞革命活動和犧牲的線索。兩個悲劇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悲劇畫面。作者細致的構思是通過使用特殊的對比和暗示寫作技巧來突出的。“華”和“夏”這兩個象征性的姓氏作為出血人和食血人的名字,其含義極其豐富和深刻。其實整篇文章只是寫了壹個革命者犧牲的反面,通過壹群不自覺的人的印象和反應來反映革命者的悲壯。於霞的謀殺沒有明確寫出來,而是從圍觀者的動作描述中暗示出來的;被殺的地方也明確指出是古亭,暗示秋瑾被殺於紹興顧璇亭;獄卒和觀眾的愚蠢反應反映了他的死亡精神;他墓上的花圈暗示著他的同誌們還在戰鬥。小說結尾用壹個財主的生日饅頭比喻壹座墳墓,寓意更為深刻,令人警醒。整部小說都籠罩在壹種強烈的陰冷氣氛中,這也是作者成功營造出的突出人物和主題,讓吃人血的故事更加震撼。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裏,有很多這樣的文章。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想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之後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諷刺的語言,憤怒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睡半醒的中國人,用指責和批判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渴望沈睡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復興我們中國的偉大!

《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壹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暴》、《故鄉》、《阿q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子和貓》、《鴨子喜劇》和《社會劇》。

突出

這壹刻我突然有壹種奇怪的感覺。我感覺他滿是灰塵的背影突然變高變大了,我得仰頭才能看到。而對我來說,他漸漸幾乎成了壹種威壓,甚至擠出了藏在皮袍下的“小”。

——《壹件小事》

我看了壹下歷史,發現這段歷史沒有年代,每壹頁歪歪扭扭的紙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反正我也睡不著。半夜我仔細讀了壹遍,才透過縫隙看到字。書上寫滿了“吃人”二字!

-壹個瘋子的日記

昏暗中,我在海邊攤開壹片綠色的沙灘,深藍色的天空中掛著壹輪金色的滿月。我想:希望什麽都不是,什麽都不是。這就像地面上的道路;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故鄉》

孔乙己壹到店裏,所有的酒客都看著他笑。有的大喊:“孔乙己,妳臉上又添了新疤!”他沒有回答。他對櫃子說:“熱兩碗酒,要壹盤茴香豆。”我會付很多錢。他們又故意大聲吼道:“妳肯定又偷別人東西了!”孔乙己睜眼說:“妳怎麽能憑空使人無辜……”“什麽清白?前天我親眼看見妳偷了什麽書掛起來。”孔乙己臉紅了,額頭青筋畢露,辯解說“偷書不算偷...偷書!.....秀才之事,豈能竊乎?”“君子窮”、“小人窮”等難以理解的字眼,引得眾人大笑:店內外洋溢著歡樂的空氣。

——《孔乙己》

老栓也往那邊看,只看到壹堆人的背影;脖子伸得很長,好像很多鴨子被無形的手托著,向上舉著。靜了壹會兒,好像有壹點動靜,然後又晃了壹下,砰的壹聲,都退了;壹路散落到老博爾特站的地方,差點把他擠下去。

“哎!壹手交錢,壹手交貨!”壹個黑衣男子站在老栓面前,模樣像兩把刀,將老栓刺成兩半。那人向他伸出壹只大手;壹只手拿著壹個鮮紅的饅頭,還在壹點壹點滴著。

——《藥》

閑人不完,只是逗逗他,所以最後打起來了。阿q在形式上被打敗了。他被黃辮子抓住,在墻上摸了四五個響頭。直到這時,那些閑散的人才心滿意足地、得意洋洋地走開了。阿q站了壹會兒,想道:“我終於被兒子打了,現在這個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心滿意足地得意洋洋地走開了。

阿q心裏是這麽想的,但是後來經常說出來,所以和阿q開玩笑的人幾乎都知道他有這種精神勝利法。從那以後,每當他被他的黃辮子抓住時,人們會先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生。我說:人打動物!”

阿q用雙手握住自己的辮子根,歪著頭說:

“打敗昆蟲,好嗎?我是蟲子——不要放過?”

但雖然是蟲子,閑人也沒放過,還在附近某處摸了他五六個響頭。直到那時,他才心滿意足地、得意洋洋地走開了。他以為阿q這次吃了爆料。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地勝利離開了。他覺得自己是第壹個可以貶低自己的人。除了“貶低自己”,其余都是“第壹個”。狀元不也是“第壹”嗎?妳是什麽??

——阿q正傳

“珊斯嫂子,我給妳抱抱鮑勃!”好像是藍皮阿武的聲音。

他擡頭壹看,卻是藍皮阿吾,睡意朦朧地跟在他後面。

妯娌珊斯,此時雖然很想派壹員天將去助他壹臂之力,但也不想做阿武。不過,阿伍有點俠義。反正他壹直堅持要幫忙,就讓步了壹段時間,最後得到了允許。他伸出胳膊,從嫂嫂珊斯的乳房和孩子之間伸出來,把孩子抱走了。善四嫂覺得胸上發燒,熱到臉耳朵,熱了好久。

-“明天”

閱讀教學

在看小說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魯迅的《吶喊》《我是如何開始壹部小說的》。在這兩篇文章中,魯迅介紹了他的人生道路、思想歷程、文學創作的原因以及對文學功能的獨特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深刻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內涵。

雖然魯迅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開始文學創作的,雖然他在序言中也說了幾聲“聊以慰在孤獨中奔跑的勇者,使其無所畏懼前人”,但他的作品並沒有壹味地迎合運動的需要,魯迅也不是單純地“聽其所願”。因此,與五四時期其他作家充滿感傷或激烈反抗風格的作品相比,他的小說更有深刻性和獨特性。魯迅本人也曾用“悲憤深重”四個字來概括《吶喊》等作品的基調。通過比較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作品,我們可以對這壹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