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瓊僑開拓之功不可沒

瓊僑開拓之功不可沒

 海南華僑在移居海外的過程也是壹個辛酸的過程。僅就家庭生活而言,是在背離自己的家庭之後而出洋。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海南華僑在出洋時,壹般是單身前往,並不攜帶妻子及家人。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海外華僑的男女比例問題是華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是海南華僑的情況更加突出罷了。嚴重失衡的男女比例,就導致了海南華僑和海南祖籍之間壹種微妙的關系,即海南華僑往往在故鄉有妻子及家人,因此他們會不斷地返鄉,以看望、接濟自己的家人。民國時期的海南華僑因為和家鄉的密切關系,與其他地區的華僑相比,就更加關心海南社會的變化,參與海南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更加積極。

《海南島篇》說:“海南島人原本是從廣東、福建遷來海南島的移民的子孫,大概有進壹步尋求更好的居住地,不把出外打工看作是件苦事的習性吧。由之,南洋移住者中福建系統的人最多,廣東、客家也有相當的數量,具有能忍耐壹般的困苦貧乏,篤守鄉土的觀念,鄉土的凝聚力強,向家鄉匯款,對家鄉的公***事業的捐獻活動也極為熱心”。

海南熱帶農業的倡導者

海南華僑是海南熱帶農業的倡導者和領路人。他們的開創之功與艱苦的開拓,奠定了今日海南熱帶農業的基礎。

民國時期的學者已經註意到海南華僑對於熱帶農業的貢獻,特別是橡膠。民國時期的研究者指出:“我國能產樹膠之地,僅有瓊崖壹處……。年來出洋華僑,在外日久,習知樹膠之利,於是回瓊崖試種者不乏其人。最初著手者,為樂會縣之何麟書氏。於宣統二年(1910年)自南洋帶回樹膠種子及秧苗,在定安縣屬之落河溝地方,開設瓊安公司,辟地250畝,種植樹膠數千株。至第四年始獲發芽。……何氏之試驗即告成功,內地商人遂聞風興起。如那大之僑植公司、石壁市之南興公司、加賴園之茂興公司、鐵爐港之農發利公司,均先後向南洋購運種子回瓊種植,結果頗為良好”。

據資料記載,儋縣“全縣原有華僑私營膠園150家,主要集中於那大地區,解放前後***種植14萬株(4600畝)。其中解放前創辦的膠園37家,種植橡膠47000多株;解放後創辦的113家,種植橡膠9萬多株”。

由上述的資料,可以看出華僑在民國時期海南熱帶種植業形成中的導向作用。民國時期海南熱帶農業的形成,不僅是新的熱帶作物品種以及種植技術的引進,更重要的是,它是壹種區別於海南固有農業經營方式的新式種植園經濟模式。它的出現,可以看作是海南社會經濟近代化中的突出表現,是海南農業開始具有了近代企業化經營的雛形,對海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民國海南商業開拓者

民國時期,海南社會經濟中的成分是海南華僑的努力。首先海南都市的形成中,華僑的匯款是支持海南都市發展的壹個重要動力。研究者指出:“海南島因華僑匯款而形成的非生產性的消費,進而產生了壹系列的問題。其壹,從本島薄弱的生產力之上,卻形成了顯而易見的商業繁榮,此點對於海口市、嘉積市、文昌等(城市)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例如‘本島文昌縣到南洋謀生者,每年匯款的金額至少有四、五百萬元,其經由海口轉送,本島的錢莊幾乎都集中於海口市’。中轉的商業城市的發展(其中如海口市這樣)是其大者”。僑批業在民國成立後逐步發展,並在海口的商業有極大的比重,在1930年代就有33家,1947年有36家,在1953年12月還有36家,其中34家是解放前創立的。其中最早的“三盛”創立於1914年。

大量資金流動及華僑進出人數的增加,為海口市發展提供了動力,消費型都市得以形成。其中以百貨、旅店餐飲業為主行業比較發達。

筆者據《瓊崖實業調查團工商調查報告》所附“廣東海口市商會會員名冊”,進行統計: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月海口市有會員商鋪323家,其中旅店業23家,酒樓菜店業7家,合計30家,占商家總數量的9.28%;而據瓊崖實業調查團1932年5月的調查:海口市有572家商店,其中“旅店業24家”,“酒菜業12家”,合計36家,占商家總數量的6.29%;據日文資料《海南島》記載,海口市576家商鋪中,旅店、餐飲業有65家,占商家總數量的11.28%。商業企業中旅店餐飲業的發達,主要是以為往來於海口市與各地人員提供服務為目的。

其次,海南商業的資本相當的部分來自於華僑的資本。民國時期,海南商業的全力開拓者是海南華僑。如解放前乃至到1961年前,海口最高的建築是俗稱“五層樓”的建築,該樓由文昌華僑吳乾椿先生1931年投資50萬銀元建造,1935年竣工。該樓占地面積1684.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245平方米,樓高27.04米。壹層為餐廳及商業用房,二、五層為客房,四、五層的後進為電影劇院。民國時期海口商鋪保存到今日的為數不多,其中今日還在營業之“大亞旅館”(民國時期稱大亞酒店)是基本沿用原商號名稱的店鋪。此酒店上個世紀的30年代以前屬於樂會人何位川的永利公司,何氏在1931年5月在島內動亂中被海軍陸戰隊所殺,似乎此後此酒店的主人變為新加坡僑領王先樹,抗戰時期,日軍強占這個酒店,改名為“海南島酒店”,作為日本軍政要員來海南時的接待酒店。

到抗戰結束後,陳植在《海南島新誌》中記海口商業企業46家的名稱,其中有海南旅行社和海南企業公司,他說:此旅行社“由華僑及各界人士組設”;而海南企業公司的業務是“瓊崖各種經濟開拓業務”,負責人馮蔚軒,“為華僑及瓊崖人士集資創辦”。由此可見,抗戰後在海南經濟的困境中,海南華僑在這個方面的繼續努力。

海南華僑對海南經濟社會的影響,大致有兩個方面,其壹是壹般華僑匯款對海南經濟社會的影響,即僑匯的存在影響著海南經濟社會的消費與金融的平衡;其二是由僑匯演變出的經濟投資,包括僑匯變化出的商業投資和產業投資。民國時期僑匯在這兩個方面的表現都很明顯,對海南經濟社會都有極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民國時期海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動力之壹。

民國時期的海南經濟中,因本地經濟還是欠發達的情況,在進出口的貿易中,經常處於入超的地位。為了彌補對外貿易所出現虧空,僑匯是平衡入超的最重要手段。應當說在民國時期,僑匯的存在是維系海南島經濟社會不走向崩潰的關鍵。

“華僑是革命之母”

海南華僑以19世紀後半葉出洋者居多,以此海南華僑與祖國依然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他們關心國內的政治,關心家鄉的變化,並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國內政治,直至親身投入海南的政治、文化活動。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華僑是革命之母”。就海南革命而言,在整個民國時期都有華僑的身影,並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辛亥革命中,海南第壹個革命事件是所謂“番勇”進攻府城事件。羅文淹說:“革命黨受孫中山的指導,於1911年的冬間,組織以華僑為主而加上地方知識分子的百余人武裝隊伍,向府城進攻,結果沒有成功,但風聲所播,社會為之喪膽。這些起義軍當時叫‘番勇’,因為他們多數是從南洋回來的。南洋壹般人叫做‘番’,去南洋叫‘去番’”。

基於自身利益的保護,海南華僑對國內政治是極為關心的,這種關心不僅是表現在革命方面,也表現在建設之中。1932年陳漢光到海南,對***產黨領導的紅軍進行了全面的鎮壓後,召開“瓊崖區善後會議”。主要參加者有軍隊人員、各縣長、各社會團體,社會團體中包括海口商會、海南旅京同鄉會、海南華僑在東南亞各地會館的代表,後者提出了許多對華僑返鄉應放松盤查,給予便利的提議。

在抗戰時期,和全國各地的華僑壹樣,也是海南華僑極為活躍的時期,為抗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突出的表現有幾個方面,其壹是捐資捐款,支持海南島內的抗日軍隊;其二是救濟從海南島出逃的海南難民;其三是歸國,直接投身於海南島的抗戰活動。

海南華僑在民國海南社會中,特別是文化教育以及新思想傳播等方面,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其突出的表現是新式教育的興起與海南華僑的努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光緒十年(1884年),廣東海南島文昌縣的‘羅峰書屋’由地方人士和南洋僑胞捐資興辦”。

此外,在近代海南社會習俗,海南華僑的影響力也值得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