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識履文言文

識履文言文

1. 履在古文中什麽意思

(會意。

小篆字,從屍,即人;從彳( chì),表示與行走有關。履在戰國以前壹般只作動詞用。

壹般用“屨”稱鞋子。用“鞋”是唐以後的事了。

本義:踐踏)2. 同本義 [tread on]履霜,履虎尾。——《易·坤》可以履霜。

——《詩·魏風·葛屨》履蒯席。——《禮記·玉藻》地履其黃。

——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足之所履。——《莊子·養生主》3. 又如:履危(蹈踐高危之處);履畝(勘查田畝);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跡(踏著前人的足跡);履霜(踩踏霜地。

比喻由眼下跡象而警戒未來);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於冰上);履冰狐(踏冰而過的狐貍);履坦(行於坦途);履虛(行於虛空之中);履薄行走(於薄冰上)4. 穿鞋 [put on]自履藤鞋收石蜜。——唐· 李賀《南園》5. 登位 [ascend the throne]履其位而不履其事。

——《禮記·表記》履至尊。——漢· 賈誼《過秦論》6.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7. 經歷某種景況 [experience]。

如:履炭(比喻經歷艱難);履運(遭逢時運)8. 實行 [fulfill]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禮記》9.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實行);履中(實行中庸之道);履謙(行謙讓之德);履經(行邪道)10. 躬行 [keep personally]。

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誠之道);履約(躬行簡約)11. 開始擔任職務 [assume]將履新任。——清· 張廷玉《明史》12. 又如:履任(上任,就職);履端(開頭)〈名〉。

2. 在文言文中出現履字

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壹個成語,又是壹個典故,更是壹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的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原文

鄭人有欲②買履者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壹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麽不用妳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3. 鄭人實履(古文和翻譯)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

」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 識在古文中意思的巧妙記法

壹、當“識”讀“shí”時1、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本義:知道;懂得.例如:《說文》:識,知也.又如:《詩·大雅·瞻卬》:君子是識.箋:“知也.”再如:《周禮·司刺》:壹宥曰不識.2) 認識.例如:《孟子·告子上》: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又如: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再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3) 賞識.例如:陳壽《三國誌》:林識拔同郡王經於民戶之中,卒為民士. 4) 感覺;識別;辨別.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再如: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2、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見識;知識.例如:蘇軾《賈誼論》:賈生誌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又如:清·劉開《問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再如: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2)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例如:識神(心識,心靈)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劉禹錫《元日感懷》:例如: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4) 思想或意識.例如:顏延年《五君詠》: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又如:識想(思想;意念)5) 姓3、充當副詞時,其意思如下:通“適”,剛才.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谷而趨(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二、當“識”讀“zhì”時1、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旗幟,後作“幟”.例如《漢書·王莽傳下》::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鹹怪異之.2) 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文如織簟.3) 通“幟”,標記.例如:《寶刀賦序》:以龍熊鳥雀為識.2、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加上標記.後作“誌”.例如:《金史》: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2) 通“誌”,記住.例如:《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又如:《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再如:《史記·孝武紀》:文鏤無款哀。

5. 疑人竊履文言文答案

疑人竊履 昔楚人有宿於其友之家者,其仆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

適使其仆市履於肆。仆私其直①而以竊履進,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來過⑦,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

遂與之絕。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④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謬以疑子,吾之罪也,請為以如初。”

註①直:價值。 ②過:探訪。

③踵:到,走到。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其仆竊友人之履以歸 歸( )(2)仆私其直而以竊履進 進( )13.對文中劃線句翻譯正確的壹項是______(3分)A.恰好仆人穿著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鋪裏去買東西。

B.恰好仆人穿著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鋪裏去找賣主。C.(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買鞋子。

D.(楚人)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把鞋子賣掉。14.“友人”與楚人絕交的原因是?____ ____ ____ (2分)15.文中的友人是個____ 的人,因為____ ____ ____ (3分)(四)(12分)12.(4分。

每空2分。)(1)返回 (2)進獻13. C(3分)14.楚人正穿著自己被人偷走的鞋子(答“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得1分)(2分)15.知錯就改 當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後立即就主動上門向“楚人”道歉,請求對方原諒(3分。

前空1分,後空2分。)《疑人竊履》閱讀答案疑人竊履的閱讀題: 22.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義項,為下面句中加點的詞選擇恰當的解釋。

①友人來過( ) A.走過,經過 B.勝過,超越 C.錯誤,過失 D.訪,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顯露 B.兇惡殘酷的 C.突然 D.欺淩,損害 23.下面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壹項是( )。(2分) 例句:逐與之絕。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見 C.微斯人,吾誰與歸? D.行者休於樹 2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

25.聯系全文,妳認為友人是壹個怎樣的人?並請結合妳的生活體驗加以評價。(2分) 疑人竊履的閱讀答案: 22、①D;②A。

23、B. 24、我本來(就)懷疑妳,果然(是妳)偷了我的鞋。 25、友人是壹個知錯就改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也會有誤解別人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後勇於承認並改正錯誤,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疑人竊履的閱讀答案,大家壹起來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