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為什麽杭州還管富陽市,建德,臨安?

為什麽杭州還管富陽市,建德,臨安?

早在4000或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此居住。春秋時,第壹次屬於嶽。周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歸吳,周三十年歸嶽,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歸楚。秦王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今位於杭州的錢塘縣和余杭縣,均屬會稽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過丹陽,達錢塘,臨浙江”。這是錢塘的名字,最早有正式記載。漢初實行王國、郡、縣(道、夷、侯)並行制。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塘縣屬韓信的楚國。六年春,劉嘉被任命為荊王,屬荊國。十二年,劉濞被任命為吳王,隸屬於吳國。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吳王瑩被誅,錢塘郡復歸惠濟郡,劃歸江都。梁武帝開國第二年(121前),排除江都。會稽縣西部的都尉制(縣級公安軍事組織)由山陰縣(今紹興)遷至錢塘縣。元豐五年(前106),會稽郡劃歸揚州刺史部。

平元四年(公元4年),錢塘縣改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23年)。東漢初,恢復唐縣舊名。建武六年(30),錢塘郡並入余杭郡。建四年(129),分會稽縣、浙西吳縣、東會稽縣、余杭縣、吳縣。光和二年(179),朱封為錢塘侯,錢塘郡遷址(相傳錢塘郡在公元107-125年間遷址)。

三國時期,錢塘縣屬於吳國,由吳軍統治,劃歸揚州。

到了金代,錢塘郡仍屬吳郡,劃歸揚州。南朝宋孝武三年(459年),揚州所轄六郡為王姬,吳郡屬之,錢塘郡劃歸王姬。明八年,王績、吳郡、錢塘郡歸揚州。齊永明三年(485),在新城(今、阜陽)建軍,次年正月建立以錢塘為中心的政權,國號吳、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隨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將錢塘縣升為臨江縣(不久即廢),並隸吳州,這是錢塘縣設立縣級行政區的開始。陳後主鎮明元年(587),置錢塘郡,遷吳州。縣轄錢塘縣,轄錢塘、富陽、新城、於謙四縣。文帝九年(589),陳滅,錢廢於唐郡。桐廬、新城入錢塘縣,吳縣(今海寧)鹽官、吳興縣余杭被削,富陽、***5縣設杭。杭州的名字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州設余杭縣,次年遷錢塘縣。文帝仁壽二年(602),設杭州,湖州武康縣屬杭州。次年錢塘縣復桐廬縣歸屬周目探析。楊迪大業三年(607年),出總經理府,改杭為余杭縣,轄錢塘縣,轄錢塘縣、余杭縣、富陽縣、於謙縣、嚴觀縣、武康縣六縣。大業十四年,錢塘縣復為新城縣,隸屬余杭縣。

唐初,郡為州。漢高祖武德四年(621),余杭郡改為杭州,錢塘郡改為錢塘郡,以避國名之諱。另壹個地方是武康郡的安州,後來改為梧州。武德七年,鹽官並入錢塘縣,新城並入富陽縣,後又隱入乾州,後又恢復鄰水縣,屬乾州。八年,廢棄的前州縣和鄰水縣合並為千千縣,仍屬杭州。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和於謙四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天下安定,全國道路10條,杭州屬江南路。貞觀四年,析錢塘郡,復嚴觀郡。高宗永春元年(682年),復置阜陽縣為忻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謙、嚴觀和新城縣。武侯懸拱二年(686),析於黔西縣,置資溪縣。四年掛拱在潛山和余杭縣分析,位於鄰水縣。696年,武周田童萬歲元年,析資溪縣,設武隆郡。杭州所轄的縣增加到了9個。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年),全國分15路,杭州為江南東道主。天寶元年(742年)改郡縣,杭改稱余杭縣,轄錢塘縣,轄錢塘、富陽、余杭、於謙、嚴觀、新城、資溪、鄰水、湯山9縣(改稱武隆縣)。蘇宗幹元元年(758),余杭縣改為杭州。同年,江南東路分為浙江東路和浙江西路,杭州屬於浙江西路。二年(767)。唐山、資溪合並為乾縣,杭州所轄縣減為7個。穆宗長慶元年(821),恢復唐山郡,杭轄8縣。昭宗五年(898),錢由潤州遷至鎮海,實行軍事治杭。光華二年(899),杭州升為大都督。光華三年,鄰水縣改為臨安縣,桐廬縣由周目劃入杭。唐朝末年,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謙、嚴觀、新城、臨安、湯山、桐廬9縣。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封錢為嶽,次年升杭州都督。建安三年(923),錢為吳越王,建都杭州。隆德二年(922),錢塘、嚴觀兩縣壹分為二,富春縣的長壽、安吉鄉設在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同為杭州郡。州轄錢塘、潛江、嚴觀、余杭、富春(改稱富陽縣)、桐廬、於謙、安國(改稱臨安縣)、鄧鑫(改稱忻城縣)、金昌(改稱唐山縣,後改稱唐山、衡山、五常縣)、武康(侯亮開平元年由湖州劃歸杭州)* * * 65438+北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那土歸宋,杭州降為州。同年,杭州的武康縣屬湖州,桐廬縣屬周目。太平興國四年,黔江縣改為仁和縣。唐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全國分為10路,杭州分屬兩浙路。次年停路,杭鎮水師節改為寧水師節。唐太宗至道三年(997),路、州、縣三級,全國分為15路。杭州屬於兩浙路,在那裏統治著道路。全州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改名富春縣)、於謙、忻城(改名鄧鑫縣)、嚴觀、臨安(改名安國縣)、昌化(改名五常縣)9個縣。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皇帝避過金兵,從揚州越境到杭州,以揚州為宮,將杭州提升為臨安府,也就是他的住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浙江路分為東西兩路,浙江西路統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的錢塘縣、仁和縣升為赤縣(京都),下轄余杭、富陽、臨安、於謙、新城、嚴觀、彰化7縣為京畿縣。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設浙江都督府,不久改為綏靖部。次年,臨安府改為杭州。元十五年,改為杭州路,為總經理室。至元二十壹年,從揚州遷至江淮省,統治杭州。次年改稱江浙省,杭州成為行省。杭道轄錢塘縣、仁和縣,轄錢塘縣、仁和縣、余杭縣、富陽縣、臨安縣、忻城縣、於謙縣、彰化縣、海寧府(由原嚴觀縣改建)。朱元璋於元二十六年(1366)攻陷杭州,十壹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12月,浙江等地劃歸中書省管轄杭州。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省書省為浙江承宣秘書。明設置了省與府之間的道路,杭州府調到浙江布政司杭延路。杭轄錢塘、仁和,轄9縣(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於謙、新城、彰化、海寧)。清初順治承襲明制。順治二年(1645),任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設將軍府。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局改為浙江省。雍正四年(1726),杭嘉湖路位於嘉興,屬杭州府。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劃歸杭州,杭州所轄郡縣仍為明朝九郡。乾隆三十八年,海寧縣升為海寧府。宣彤三世(1911),錢塘、仁和三縣被裁撤,直接歸府管轄,杭府轄6縣1州。民國元年(1912)二月,杭州府廢棄,原錢塘縣、仁和縣與杭州縣並列,杭州縣直屬浙江省,為省會所在地。民國三年,省以下設置道路,錢塘路設置在清代杭嘉湖路範圍內。道隱行署設在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余杭、臨安、於謙、鄧鑫、彰化等20個縣。16年,廢棄道路為省縣級系統,錢塘路被撤銷,所有縣直屬省。同年5月,在市區及其他隸屬於排杭縣的地方設置杭州城,在杭州設市。同年,10,市被劃分為區,轄市區、西湖、江幹、包惠、湖熟、高唐六個區。19年杭州改為13區(第壹至十三區)。民國23年並入八區(從壹區到八區)。民國24年,浙江省設行政督察區,杭州縣為第二行政督察區,並設嘉興(後遷至德清),杭州仍為省政府直屬。65438年2月24日,侵華日軍占領杭州。占領期間,原8區改為7區。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杭州市政府和杭州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恢復了8個區。36年5月,杭縣直轄省政府。

早在4000或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此居住。春秋時,第壹次屬於嶽。周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歸吳,周三十年歸嶽,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歸楚。秦王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今位於杭州的錢塘縣和余杭縣,均屬會稽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過丹陽,達錢塘,臨浙江”。這是錢塘的名字,最早有正式記載。漢初實行王國、郡、縣(道、夷、侯)並行制。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塘縣屬韓信的楚國。六年春,劉嘉被任命為荊王,屬荊國。十二年,劉濞被任命為吳王,隸屬於吳國。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吳王瑩被誅,錢塘郡復歸惠濟郡,劃歸江都。梁武帝開國第二年(121前),排除江都。會稽縣西部的都尉制(縣級公安軍事組織)由山陰縣(今紹興)遷至錢塘縣。元豐五年(前106),會稽郡劃歸揚州刺史部。

平元四年(公元4年),錢塘縣改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23年)。東漢初,恢復唐縣舊名。建武六年(30),錢塘郡並入余杭郡。建四年(129),分會稽縣、浙西吳縣、東會稽縣、余杭縣、吳縣。光和二年(179),朱封為錢塘侯,錢塘郡遷址(相傳錢塘郡在公元107-125年間遷址)。

三國時期,錢塘縣屬於吳國,由吳軍統治,劃歸揚州。

到了金代,錢塘郡仍屬吳郡,劃歸揚州。南朝宋孝武三年(459年),揚州所轄六郡為王姬,吳郡屬之,錢塘郡劃歸王姬。明八年,王績、吳郡、錢塘郡歸揚州。齊永明三年(485),在新城(今、阜陽)建軍,次年正月建立以錢塘為中心的政權,國號吳、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隨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將錢塘縣升為臨江縣(不久即廢),並隸吳州,這是錢塘縣設立縣級行政區的開始。陳後主鎮明元年(587),置錢塘郡,遷吳州。縣轄錢塘縣,轄錢塘、富陽、新城、於謙四縣。文帝九年(589),陳滅,錢廢於唐郡。桐廬、新城入錢塘縣,吳縣(今海寧)鹽官、吳興縣余杭被削,富陽、***5縣設杭。杭州的名字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州設余杭縣,次年遷錢塘縣。文帝仁壽二年(602),設杭州,湖州武康縣屬杭州。次年錢塘縣復桐廬縣歸屬周目探析。楊迪大業三年(607年),出總經理府,改杭為余杭縣,轄錢塘縣,轄錢塘縣、余杭縣、富陽縣、於謙縣、嚴觀縣、武康縣六縣。大業十四年,錢塘縣復為新城縣,隸屬余杭縣。

唐初,郡為州。漢高祖武德四年(621),余杭郡改為杭州,錢塘郡改為錢塘郡,以避國名之諱。另壹個地方是武康郡的安州,後來改為梧州。武德七年,鹽官並入錢塘縣,新城並入富陽縣,後又隱入乾州,後又恢復鄰水縣,屬乾州。八年,廢棄的前州縣和鄰水縣合並為千千縣,仍屬杭州。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和於謙四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天下安定,全國道路10條,杭州屬江南路。貞觀四年,析錢塘郡,復嚴觀郡。高宗永春元年(682年),復置阜陽縣為忻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謙、嚴觀和新城縣。武侯懸拱二年(686),析於黔西縣,置資溪縣。四年掛拱在潛山和余杭縣分析,位於鄰水縣。696年,武周田童萬歲元年,析資溪縣,設武隆郡。杭州所轄的縣增加到了9個。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年),全國分15路,杭州為江南東道主。天寶元年(742年)改郡縣,杭改稱余杭縣,轄錢塘縣,轄錢塘、富陽、余杭、於謙、嚴觀、新城、資溪、鄰水、湯山9縣(改稱武隆縣)。蘇宗幹元元年(758),余杭縣改為杭州。同年,江南東路分為浙江東路和浙江西路,杭州屬於浙江西路。二年(767)。唐山、資溪合並為乾縣,杭州所轄縣減為7個。穆宗長慶元年(821),恢復唐山郡,杭轄8縣。昭宗五年(898),錢由潤州遷至鎮海,實行軍事治杭。光華二年(899),杭州升為大都督。光華三年,鄰水縣改為臨安縣,桐廬縣由周目劃入杭。唐朝末年,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謙、嚴觀、新城、臨安、湯山、桐廬9縣。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封錢為嶽,次年升杭州都督。建安三年(923),錢為吳越王,建都杭州。隆德二年(922),錢塘、嚴觀兩縣壹分為二,富春縣的長壽、安吉鄉設在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同為杭州郡。州轄錢塘、潛江、嚴觀、余杭、富春(改稱富陽縣)、桐廬、於謙、安國(改稱臨安縣)、鄧鑫(改稱忻城縣)、金昌(改稱唐山縣,後改稱唐山、衡山、五常縣)、武康(侯亮開平元年由湖州劃歸杭州)* * * 65438+北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那土歸宋,杭州降為州。同年,杭州的武康縣屬湖州,桐廬縣屬周目。太平興國四年,黔江縣改為仁和縣。唐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全國分為10路,杭州分屬兩浙路。次年停路,杭鎮水師節改為寧水師節。唐太宗至道三年(997),路、州、縣三級,全國分為15路。杭州屬於兩浙路,在那裏統治著道路。全州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改名富春縣)、於謙、忻城(改名鄧鑫縣)、嚴觀、臨安(改名安國縣)、昌化(改名五常縣)9個縣。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皇帝避過金兵,從揚州越境到杭州,以揚州為宮,將杭州提升為臨安府,也就是他的住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浙江路分為東西兩路,浙江西路統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的錢塘縣、仁和縣升為赤縣(京都),下轄余杭、富陽、臨安、於謙、新城、嚴觀、彰化7縣為京畿縣。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設浙江都督府,不久改為綏靖部。次年,臨安府改為杭州。元十五年,改為杭州路,為總經理室。至元二十壹年,從揚州遷至江淮省,統治杭州。次年改稱江浙省,杭州成為行省。杭道轄錢塘縣、仁和縣,轄錢塘縣、仁和縣、余杭縣、富陽縣、臨安縣、忻城縣、於謙縣、彰化縣、海寧府(由原嚴觀縣改建)。朱元璋於元二十六年(1366)攻陷杭州,十壹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12月,浙江等地劃歸中書省管轄杭州。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省書省為浙江承宣秘書。明設置了省與府之間的道路,杭州府調到浙江布政司杭延路。杭轄錢塘、仁和,轄9縣(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於謙、新城、彰化、海寧)。清初順治承襲明制。順治二年(1645),任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設將軍府。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局改為浙江省。雍正四年(1726),杭嘉湖路位於嘉興,屬杭州府。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劃歸杭州,杭州所轄郡縣仍為明朝九郡。乾隆三十八年,海寧縣升為海寧府。宣彤三年(1911),錢塘、仁和兩縣被裁撤,直接歸府管轄,杭府轄6縣1州。民國元年(1912)二月,杭州府廢棄,原錢塘縣、仁和縣與杭州縣並列,杭州縣直屬浙江省,為省會所在地。民國三年,省以下設置道路,錢塘路設置在清代杭嘉湖路範圍內。道隱行署設在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余杭、臨安、於謙、鄧鑫、彰化等20個縣。16年,廢棄道路為省縣級系統,錢塘路被撤銷,所有縣直屬省。同年5月,在市區及其他隸屬於排杭縣的地方設置杭州城,在杭州設市。同年,10,市被劃分為區,轄市區、西湖、江幹、包惠、湖熟、高唐六個區。19年杭州改為13區(第壹至十三區)。民國23年並入八區(從壹區到八區)。民國24年,浙江省設行政督察區,杭州縣為第二行政督察區,並設嘉興(後遷至德清),杭州仍為省政府直屬。65438年2月24日,侵華日軍占領杭州。占領期間,原8區改為7區。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杭州市政府和杭州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恢復了8個區。36年5月,杭縣直轄省政府。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是浙江省的直轄市,也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市壹至八區依次改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西湖、江幹、艮山、筧橋、拱墅區。1950年6月,撤銷上城區、中城區、下城三區。1951年65438+2月杭州縣隸屬於杭州市。1952 11年6月,杭州縣改為直轄市,杭州恢復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三個區,增加古蕩、上塘兩個郊區。市* * *轄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西湖、拱墅、江幹、筧橋。9月,1954,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幹、拱墅、西湖六區成立47個街道辦事處。1955年5月,古蕩區撤銷,並入西湖區。1956,根山、筧橋、上塘三個郊區被撤銷。1957年4月,中城區撤銷,街道分別歸屬上城區和下城區。此時杭州* * *轄上城區、下城區、江幹區、拱墅區、西湖區。同年9月,杭州縣劃歸杭州市。1958年4月,杭州縣撤銷,杭州縣昌明鄉、瓶窯鎮劃歸余杭縣,余杭縣其他35個鄉鎮、仙林鄉劃歸杭州市。杭州新增建橋、臨平、塘棲、三墩、上思5個郊區,同年2月撤銷。西湖、古蕩、四季青、馬哲、唐河、筧橋、九堡、臨平、汀頭、九堡建在江幹、拱墅、西湖農村。1958年底,原屬寧波地區、建德地區的蕭山縣、富陽縣劃歸杭州管轄。1959年2月,撤銷拱墅區,在原筧橋、臨平區全境和塘棲區部分領土內設立半山協會;三墩、上思、拱墅區全境和塘棲區部分地區成立了拱墅協會。1960 65438+10月,半山協會和拱墅協會合並,更名為錢塘人民公社協會,將建橋公社劃歸江幹區管轄,將原拱墅協會的四個街道和唐河公社剝離,恢復拱墅區。同年4月至9月,分別在上城、下城、江幹、西湖、拱墅區建立了5個城市人民公社。同年8月,桐廬縣由金華區改為杭州市,富陽縣撤銷並入桐廬縣。臨安縣由嘉興改為杭州,彰化縣(含於前)撤銷,並入臨安縣。1961 3月,上城等5個城市的人民公社恢復區人民委員會職能;臨安縣(原屬余杭縣)余杭、臧倩等7個公社劃歸錢塘會;錢塘聯社管轄的上思、劉流公社劃歸西湖區管轄。同年4月,錢塘聯社改制為余杭縣。康橋公社屬於拱墅區。同年65438+2月,桐廬縣原富陽、鄧鑫縣析,復置富陽縣。1963年5月,建德、淳安兩縣被金華專區劃入杭州。至此,杭州下轄上城、下城、江幹、拱墅、西湖5個區,余杭、蕭山、富陽、桐廬、臨安、建德、淳安7個縣。1969年初,西湖區被撤銷。原西湖區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別歸上城區、下城區和拱墅區管轄。杭州郊區設立西湖區七個公社、靈隱街道、拱墅區三個公社、江幹區五個公社、筧橋鎮。1972,恢復西湖區建制,原西湖區管轄的四個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別從杭州郊區和上城區、下城區、拱墅區劃回來。1975 65438+2月,江幹區原屬於五個公社的四個公社(紅衛公社除外)和筧橋鎮從杭州郊區劃回來。1977年撤銷杭郊,古蕩、劉流、蒲元等10公社劃歸西湖區管轄。中級成立於1978年8月。截至1985年底,杭州* * *轄上城、下城、江幹、拱墅、西湖、半山和余杭、蕭山、富陽、桐廬、臨安、建德、淳安7個縣。

Ps:兗州地區和建德、臨安地區

兗州府

兗州府在秦時是會稽、延縣之地。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楚國;六年,屬荊國;十二年,屬吳國;景帝於公元前三年(公元前154年)屬江都州和會稽郡。從梁武帝登基大典第二年(121前)起,屬會稽、丹陽兩郡。東漢時先屬吳縣、丹陽縣,建安十三年(208年)析丹陽縣設新都縣,轄新縣(今淳安威坪鎮,後移至荷城鎮),轄市心縣、(後改為遂安)、義縣、溧陽縣、楊修縣,隸屬揚州。西晉太康元年(280),新都縣改為新安縣,仍轄始新縣,轄始新、遂安、義、海寧(改名縣)、溧陽,屬揚州。新安縣南宋時隸屬東揚州,齊時隸屬揚州,梁、陳實甫等隸屬東揚州。梁平統二年(521),壽昌縣由吳軍改為新安縣,轄市心(縣治)、遂安、壽昌、歙縣、義縣、海寧(溧陽並入海寧)六縣。

隋開帝九年(589),新安郡廢,隋安和壽昌進入新時代,改稱新安郡,隸屬五州。它位於休寧(後改名為海寧縣),西面是勉縣和義縣。仁壽三年(603),設周目新安縣,轄新安、遂安、桐廬三縣。大業三年(607),改周目為遂安縣,轄羅山縣(後改名新安縣),轄羅山、遂安、桐廬三縣。唐武德四年(621),隋安郡改周目,兗州設桐廬郡。周目轄羅山縣和遂安縣。兗州轄桐廬、建德、分水三縣。兗州之名始於。武德七年,兗州廢,桐廬(建德縣分別並入羅山縣、桐廬縣,分水縣並入桐廬縣)並入周目,周目改稱東睦州。武德八年,周目改名為周目,仍轄羅山縣。永春二年(683),恢復建德郡。697年,武州統治時期由羅山縣遷至建德縣,屬江南道,轄建德、新安(改名羅山縣)、桐廬、武勝(如意元年(692年改名武勝)、遂安。建德是國家治理的開始。天寶元年(742),周目改新縣,屬江南東路。甘源元年(758),新縣改名周目,隸屬浙江東道,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環春(新安縣改名,後為清溪、淳化)、遂安,史稱“劉牧”。廣化三年(900),桐廬縣屬杭,周目所轄縣減為5縣。北宋第三年(978年),桐廬郡由杭恢復為周目,所轄郡仍為6郡。宣和元年(1119),周目升為德節。宣和三年,改周目為兗州,屬兩浙路,轄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清溪、遂安等縣。南宋鹹淳元年(1265),兗州升為建德府,屬浙西道,轄建德縣,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改稱淳化縣)、遂安等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德福重修為建德道,屬江淮省,以道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李文忠取建德路,改建安府。不久後,德國政府重建。明洪武八年(1375),德府重建為兗州府,隸屬浙江成宣局,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

清朝承襲明制,兗州府隸屬浙江金渠嚴道。政府和縣將保持不變。宣彤三年十月(1911),廢府設兗州軍政分署,隸屬浙江軍政府,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等縣。民國元年(1912)10,兗州軍政被廢。民國3年2月,以金、曲、燕之地在渠縣設立金華路,6郡入金華路。16年廢棄,6縣直屬浙江省。民國20年,設立第六行政監察區。民國22年,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立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彰化、於謙、孝豐、長興、安吉11縣。24年9月,蘭溪成立第四行政監察區,隸屬建德、桐廬、分水。在渠縣設立第五行政監察區,隸屬壽昌、淳安、遂安。1932年5月,增設第11行政監察區。專員公署初設淳安,後遷至建德,轄建德、壽昌、淳安、桐廬、富陽、浦江6縣。1936年5月底,撤銷第11行政督察區,浦江縣改為第4行政督察區,其余5縣直屬浙江省。1937年4月,淳安設立第四行政監察區,隸屬建德、淳安、壽昌、桐廬、分水、遂安、常山、華凱、鄧鑫、富陽10縣。8月,所轄縣減為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六縣,1949年5月解放。

建德地區

1949年5月,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相繼解放,建德設第四特區,覆蓋上述六縣。10年6月,改稱建德專區,專員公署駐建德,所轄縣不變。1950年3月,建德特區撤銷,建德、壽昌、淳安、遂安四縣改為金華特區;桐廬、分水兩縣改為臨安地區。1955年3月,重新設立建德區,專員公署進駐建德,覆蓋建德、壽昌、淳安、遂安、桐廬、分水、富陽、鄧鑫、於謙、彰化、華凱縣。1957 1為了適應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建德縣設在新安江區,直屬建德代辦所。9月,臨安、余杭兩縣納入嘉興地區;建德區轄1區,13縣。1958年3月,新安江區改為鎮,直屬建德縣;165438+10月,壽昌縣並入建德縣,遂安縣並入淳安縣,分水縣、鄧鑫縣並入桐廬縣,蔚縣並入彰化縣,余杭縣並入臨安縣,富陽縣並入杭。建德區轄建德、淳安、桐廬、彰化、臨安、華凱6縣。1959年2月,建德區撤銷,建德、淳安、桐廬、華凱四縣隸屬金華區。彰化、臨安兩縣屬於嘉興地區。

臨安特區

1949年5月,余杭、臨安等縣相繼解放,第九區設在余杭縣。10年6月改為臨安專區,專署余杭,轄余杭、於謙、鄧鑫、孝豐、安吉、臨安、武康、富陽、彰化9縣。1950年春,署遷臨安縣,桐廬、分水兩縣納入臨安地區,轄11縣。1951 5月原省直屬杭州縣劃歸臨安區管轄,8月杭州縣仍屬浙江省管轄。1953年初,撤銷臨安特區,改鄧鑫、富陽縣為浙江省,桐廬、分水縣劃歸金華特區,臨安、余杭、孝豐、武康、於謙、安吉、彰化縣劃歸嘉興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