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媒體報道和記鯰魚

媒體報道和記鯰魚

楚天金報2065 438+2003年9月22日A23版,整版報道和記鯰魚創始人何建華先生的奮鬥故事——《何建華:壹個餐飲老板和他的“鯰魚效應”。

完整報告:

和記鯰魚絕對在江城美食家的老字號專門店之列。上個月,這家經營了12年的老字號餐廳爆出品牌運營的消息:與益生餐飲管理集團合作成立上海和記餐飲有限公司。預計四年內投資4500萬元在武漢開設30家直營店,提升傳統老店的包裝,以現代化管理連鎖的新面貌再次面向市場。於是,這個夏天,癡迷烹飪的老板何建華開始華麗轉身。這個溫文爾雅的商人,說起話來更像老師,在41的年紀,決心“再給自己壹次機會”。

他妻子的眼淚阻止了他出國。爸爸的藥方連續幾天提供核心競爭力。何建華當時正在和公司高層討論連鎖餐廳的籌備工作,直到時鐘轉動才結束,這讓不習慣開會的他感到疲憊。但當話題轉到和記鯰魚時,他的精神總是瞬間被激活,渴望與記者交流。難怪外人很難體會用心做壹道菜十年的感覺。做飯壹直是何建華生活的關鍵詞。17歲開始職業生涯。30歲之前,他是壹家五星級酒店的廚師長,為自己的職業生涯交上了壹份滿意的成績單。30歲以後,他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要麽自己做,要麽去國外壹次性賺夠錢。”上世紀90年代末,他接受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邀請,準備去英國領月薪2500英鎊,計劃三年賺90萬元回家。護照發下來後,老婆急得在家裏哭。“我離開已經三年了。如果我不回來了呢?”

這壹聲哭,徹底難倒了何建華的腿,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2001年6月,何建華的壹家小吃店在漢口花橋悄然開張,餐廳雲集,兩個竈,七張桌子。然而,剛掙到錢兩年,非典來襲,盡管每天用消毒液浸泡拖把,還是沒有生意。“要生存,就要有核心競爭力。”無所事事的何建華開始琢磨新的出路。他想起了父親留下的燒鯰魚的老配方。何福是重慶萬州人。萬州位於長江上遊,是著名的海鮮產地。在萬州,何福是壹個有名的廚師,他負責從壹條街到另壹條街的宴會。鮮美的醬料是他烹飪鮮河鮮不可或缺的搭配。何建華按照父親的藥方,在家試著做鯰魚。結果,他的妻子和女兒都贊不絕口。"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去小餐館嘗嘗這道菜呢?"

鯰魚堅持“三不”原則,顧客的意見會讓它緊張。燒鯰魚壹炮而紅,成了何建華店裏的特色菜,每桌必點。不到半年,門口排隊的現象開始出現。“壹條鯰魚18刀,切成6厘米厚適中;山東產的紅辣椒辣味可與鯰魚互補,還能去腥增香;選兩斤半左右的鯰魚,溫度和口感都是最好的……”何建華的《鯰魚經典》讀得很好。為了保證口碑,他每天早上6點就去菜場進貨檢查。店裏的鯰魚全部由孝感、山東、廣州的養殖基地指定供應,並制定了“不暈、不形、色美”的三不原則。“顏色不漂亮,說明水質不夠幹凈,身材不好會影響肉的口感。我每天都在店裏看。如果客戶稍有抱怨,我腦子裏的弦就會立刻繃起來。”可以說,何建華對自己的店鋪傾註了全部心血。“我花了很多時間來選擇壹個名字,最後我選擇了‘金滿樓’這個詞。”但是,沒人能記住這家辨識度不高的店的名字。金滿堂,香滿人間...開業壹年多了,客人想要的都有。直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電話裏對前來找座位的朋友說“我在那家燒鯰魚店”時,何建華才恍然大悟,這是現成的店名!“和記鯰魚”首次亮相。

月營業額654.38+0.5萬夠不夠?走出去,不要只呆在花橋何建華開始每天忙碌。大熱天的下午,他在樹下搬個躺椅,即使人來人往圍著他轉,他也能睡個好覺。打烊的時候,我不忍心吵醒熟睡的女兒,妻子只好用繩子把女兒綁在身後,在濃濃的夜色中騎著摩托車回家。努力會有回報的。幾十平米的臨街店鋪,月營業額654.38+0.5萬元,每天門口排隊,吸引明星和遊客。有壹天,幾個媒體朋友又來店裏參觀,壹句話就把何建華吵醒了。“要發展,要走出去,不要只呆在花橋!”在武昌開分店!這個想法剛剛提出,卻引來了妻子的反對。妻子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她這輩子有足夠的錢。是時候抓緊時間享受生活開分店了,除非她離婚!面對威脅,何建華辯解道,“我不打牌,不賭博,只是追求壹些理想,想把品牌做大。是不是太多了?離開!”這對夫妻仍在爭吵,但事情正在向壹個方向發展。2011徐東分店開業,武昌的客戶湧入,營業額翻倍。兩家店平均每天賣280多斤鯰魚,壹年可以消費50多噸鯰魚。

從小店主到連鎖餐廳老板,不再需要買菜,而是決定守護兩家店。夫妻倆的生活已經穩定富足。但壹次談話,再次改寫了何建華的人生。“到了這個年紀,再打也晚了。”壹天晚上,朋友想象著和記鯰魚的品牌前景,激起了何建華深深的鬥誌。這個始終執著於烹飪的中年男人,第壹次有了把專賣店變成連鎖品牌餐廳的沖動。很快,就和益生餐飲管理集團達成合作!

從小店老板到餐飲企業合夥人,何建華面臨著角色的巨大轉變。但他還是每天晨光中去菜場檢查原料,夫妻店的態度還是不變,這讓他的搭檔很著急:“如果還每天去菜場買菜,那不行!”何建華求教,企業合夥人該怎麽辦?“做決策事件,搭建架構,選址,找位置!”從此,頭腦風暴成了何建華每天的功課。醬料的標準化生產,全新的菜品設計,任命設計師探討餐廳風格...和18年餐飲行業運營的團隊壹起工作,何建華願意當學生,壹切從零開始學。“2013之前,因為鯰魚這道菜,我成了壹個還算成功的店主。2013之後,我重新開始,和團隊壹起努力,成為壹名合格的連鎖餐廳老板。”何建華對自己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從“鯰魚效應”來看,經濟學上有壹個概念叫“鯰魚效應”,正好和何建華的故事形成壹個有趣的反映。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新鮮的沙丁魚,所以大家都盡量把活魚運回香港。但由於漁船較小,大部分沙丁魚會在途中窒息而死。但是有壹個船長,每次回家總是把壹條鯰魚放在滿是沙丁魚的魚缸裏。看到鯰魚,沙丁魚都很緊張,四處狂奔,到處躲避。就這樣,雖然有幾條沙丁魚被鯰魚吃掉了,但大部分還是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鯰魚效應”由此而來。因為有危機感,壹船魚才能活下來——這個解釋對何建華來說也是成立的。“要生存,就要有核心競爭力。”非典時期的生意蕭條,讓他開始思考自己店鋪的方向,這為他攪動花橋的“淺水”埋下了伏筆。“只是追求壹些理想,想把品牌做大!”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目光已經越過了花橋,投射到了壹江之隔的武昌,從危機意識升級到了品牌意識。4年開30家連鎖店,是品牌知名度的升級版。餐飲業規模效應明顯。如果30家店能達到如今兩家店每年50多噸鯰魚的消費速度,客人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會收獲壹場驚艷的談資。武漢的餐飲江湖從來就不缺傳說。從花橋到武昌,再到武漢,未來將“遍地開花”...期待何建華,給這個江湖帶來更強烈的“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