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誰能幫我?我趕時間。看看哪個好!

誰能幫我?我趕時間。看看哪個好!

對泛娛樂說“不”

看雲南電視臺的今日話題,壹個男主持人對著鏡頭侃侃侃侃而談,或進入非典病房,或卷入山洪,或采訪世博會外國使節,都是家常便飯...短短幾秒鐘的鏡頭剪輯,讓人們看到了今天話題的定位和時效性,而身著藍色西裝的主持人也從這個節目中更加深入地走進了人們的記憶。

這位男主持人獲得了2005年西南地區唯壹的壹等獎,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25周年征文獲獎名單中,他的名字周康良與中國傳媒大學的著名教授、專家同列。他在壹篇名為《從央視兩會報道看我國新聞主持人發展趨勢》的短文中,用清晰的表格進行對比統計,思路縝密,思路清晰,視野開闊,向人們展示了他的觀點:壹個新聞播音員不等於壹個“真正的新聞主持人”,而“壹個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新聞敏感度、良好的分析能力、敏銳的目光和洞察力。在電視節目和主持人發言越來越娛樂化的今天,周康良的觀點非同壹般。看央視,人們熟悉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有白、水均益、敬壹丹、、等。,誰也沒有走出記者的行列。他們在現場的細心觀察、發現、提問、評論,無不顯示出良好的記者素質,也不妨在放松的同時“深刻”地引導人們思考壹些問題。他們迷人的主持詞讓越來越多的觀眾主動鎖定了新聞。周康良基於自己八年記者、導演、攝像師、策劃、新聞主播的親身經歷,以及對自己工作的真愛,喊出了“新聞主播的最佳人選應該來自有豐富新聞工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的聲音,並對壹些地方電視臺表示,“主播仍然沿用記者寫的稿子,貼片頭片尾的方式,使得“很多潛在的記者、編輯”

周康良的思考是沈重的,正如普利策所說:“如果國家是壹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在壹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壹切,考察海上變幻莫測的風和礁石,及時發出警報。”在央視東方時空做過導演和記者的周康良,認定“新聞可以是壹輩子的職業。”認為“新聞應該有吸收壹切的能力,運動員的狀態,思想家的激情。”如果僵化,怎麽能做好壹個叫‘新聞’的工作?“但是,在電視娛樂化的時代,周康良認為,他只能用壹顆熱愛電視新聞的赤誠之心來表達自己微弱卻堅定的聲音。

謹防新聞過度娛樂化

隨著鳳凰衛視提出“信息讓人焦慮,何不娛樂化”的口號,董亮成為新聞娛樂化的原創形象代言人。在多元化的信息時代,這壹舉措無疑順應了潮流,迎合了大眾的口味,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壹時間,全國各地紛紛效仿,開始籌劃類似的方案。

冷眼看去,這類節目確實贏得了不少觀眾,創造了很高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觀眾看新聞節目看得津津有味,既獲得了信息,又獲得了身心愉悅,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但是,新聞的過度娛樂化必然導致對新聞價值把握的不準確。節目制作人過度追求新聞的新鮮感和刺激感,甚至雇傭攝影師蹲在橋上等待有自殺傾向的人。壹次又壹次報道這些人跳橋的過程,其意義是為了敲響人們需要緩解壓力的警鐘,還是通過電視屏幕引導觀眾去湊熱鬧,去上癮?後者往往在壹些娛樂性新聞中占據主導地位。當新聞娛樂性太強時,它就會變得乏味。

過度遷就大眾口味,會造成媚俗的媒體狀態,降低大眾的價值判斷水平,進而影響媒體。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受損的不僅是受眾,還有媒體本身。(

新聞可以娛樂嗎?

看,即使是CNN也無法抗拒新聞的好萊塢。壹位BBC老記者用英式禮貌描述的是:新聞是不是進入了壹個八卦的走廊?

自1995年以來,美國電視上的所有新聞故事都有了壹個新的標準,這就是基於電視播出和報道辛普森審判的方式。然後,萊溫斯基醜聞把美國電視新聞推向了極致。有美國電視資深人士形容,從萊溫斯基事件曝光的那壹刻起——當時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訪問古巴,這就是美國電視媒體最恥辱的壹章。為了報道這壹最具歷史意義的時刻,美國幾大電視網和數百家地方電視臺投入數百萬美元,派出數千名記者前往這個島國。壯觀的場面只能用壹個畫面來說明:幾大電視網聯合租用了壹艘巨輪,從美國向古巴運送電視設備。僅CNN就派出近百人,采訪費用120萬美元。美國有6000多萬羅馬天主教徒,遠多於世界其他地區。教皇在美國特別受歡迎,所以任何電視臺做好教皇訪問古巴的新聞都是提高收視率的好機會。當年,美國新聞機構壹口氣占領了哈瓦那的幾家酒店。酒店整棟樓變成了新聞演播室。屋頂和後院布滿了衛星碟片,裝滿設備的卡車沿街排列,大樓裏布滿了通訊線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時北風吹來——華盛頓刮起了萊溫斯基旋風。當白宮實習生宣布她與克林頓總統有染後,幾個小時之內,包括彼得·詹寧斯、丹·拉瑟、湯姆·布羅考、特德·科貝爾等人在內,幾乎哈瓦那各大電視臺的每壹位著名主播都立即收拾行李回家,甚至想都沒想。每個電視臺在華盛頓都有足夠的人來報道這個醜聞(只是在開始的時候)!

為什麽會出現如此荒誕的壹幕?答案很簡單:各大電視網立馬放棄古巴,因為白宮有性問題。答案很簡單:性永遠最受歡迎。電視新聞的主管們無壹例外地得出結論,性醜聞的觀眾比訪問古巴的教皇還要多。

這樣的例子在美國電視新聞中屢見不鮮:2003年8月20日,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知名財經記者朗達·阿查弗勒(Rhonda Achaffler)正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廳進行現場報道時,亞特蘭大總部的控制室突然給她的報道加入了音樂。後來,在她的報告中,意外插入了壹種新藥“Levitra”,其制造商德國醫藥化工公司拜耳希望爭奪偉哥的市場份額。

現在連戰爭都要配合電視新聞。1991年的海灣戰爭,據說五角大樓故意把戰爭的時間定在CNN直播。2004年,戰爭的開場“斬首”不僅早早向全世界媒體廣為公布,而且在美國電視網的“晚間新聞”黃金時段開始。這就像壹個全球電視節目或體育節目。這讓我想起了2001年阿富汗戰爭打響的那壹天,第壹批轟炸喀布爾的美國飛行員回到“小鷹號”航空母艦後,壹名飛行員對采訪他感受的電視臺記者說:“當我起飛去戰鬥時,感覺就像是在參加壹場數千人歡呼的足球賽!”

電視新聞的娛樂化是腐蝕電視臺還是加強電視臺,是壹個越來越有爭議的問題。但即使在爭論中,也總有個限度。然而,當我們在報道俄羅斯別斯蘭人質悲劇時,中國報道說,壹個電視編輯發明了壹個遊戲,猜測別斯蘭有多少人死亡。這超出了行業規範,自然激起了眾怒,後續結果可想而知。很快,俄羅斯媒體也報道了中國廣電部門關於禁止手機投票競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