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苗族有哪些習俗?

苗族有哪些習俗?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人口眾多,分布廣闊,湘西苗族就是其中之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苗族在服飾、節日、婚姻、喪葬、娛樂、禮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第壹,服裝

湘西苗族古裝男女差別不大,都是“五顏六色”;身著花衣,百褶裙,長發,赭色花手帕,船形花鞋,各種銀飾。

清朝雍正年間,政府下令“衣服要分男女”後,變化很大,很多人甚至換上了漢服。比如今天永順、龍山兩縣的苗族,在服飾上就和漢族沒什麽區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蘆溪等縣,苗族服飾仍各具特色。

苗族男子的服飾比較樸素;頭上裹著壹條布手帕,穿著壹件對襟大衣,長袖子和小袖子,短褲子和大褲子,喜歡裹藍色的腳。頭帕有兩種:綠帕和花帕。手帕有壹尺多長,有三尺之多。纏起來,多是十字形,大如帽子。衣服的顏色有格子,全藍,全藍等。,其中以格子布最有特色。通常有七個按鈕。有些年輕人穿多達七件衣服,讓人羨慕他們的富有和大膽。最外層衣服只扣最下面的壹對扣子,最下面的兩對扣在第二層衣服上……以此類推,直到最裏面的七對扣都扣好。這樣從外面就能看到層層疊疊的新衣服,別有情趣。

與苗族男性樸素的服飾相反,苗族女性的服飾非常精致復雜。

Toupa:苗族婦女的Toupa因地而異。鳳凰縣的苗族婦女有壹條三尺多長的短手帕。從額頭壹直包到後腦勺,連耳朵都包在裏面。花垣等縣的苗族婦女喜歡用黑手帕(戴白帕以防父母亡故),折疊整齊,包裹整齊,不偏不斜,末端打結,恰到好處。吉首縣苗族婦女頭帕雜,鳳凰縣毗鄰地區用花帕,花垣縣毗鄰地區用黑帕。瀘西、古丈、吉首東部的苗族婦女戴白色頭巾。手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簡單、美觀、獨特。所謂“頭紗四角,四角繡飛蛾”,指的就是這種白手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按原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銀飾最常見。從佩戴的部位看:銀帽、銀盆、鳳冠、素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皮帶扣等。,還有手鐲和戒指壹定要經常戴。從造型上看,耳環只有壹種,有瓜子掛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掛瓜子耳環,耙子耳環,龍頭瓜子掛耳環等等。

衣服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腰長腰大,袖大袖短,無領。袖口大約壹英尺或更長。在胸前和袖口上,習慣卷、繡或穿紗,並加欄桿花瓣。有的還需要在叉和揮的前後兩側邊緣繡上挖雲鉤。服裝款式都是全排扣,沒有雙排扣。制作壹套苗族女性內衣需要幾十個工作日,通過縫紉和刺繡,制作精美。褲子短壹些,褲腿大壹些。褲筒邊緣的滾邊、刺繡或紗線支數與衣服相同。禮服又長又寬,繡線布滿廢邊,還有滾動的欄桿和大大小小的花瓣,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鞋子上滿是刺繡,頭大嘴大,後面是穿用的耳朵。

解放後,在壹些苗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影響很大,壹些年輕人也換上了漢服。

二、節日慶典

湘西苗族有很多節日和大型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趕上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最熱衷趕年貨會,日期由各地自行決定。那壹天,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互相邀請,成群結隊地去追趕。壹年壹度的集市上,人潮如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們不僅可以交換材料,還可以參加或觀看蕩秋千、舞獅、玩龍燈和爬梯子等活動。青年男女也更多的利用這個機會尋找戀人,做愛。更有甚者,歌女們各顯其能,三三兩兩結伴而行,說古道今,唱歌相和,或互賀,或講傳統故事,或即興新詞。唱的人越多,興趣越高,聽的人越多,精力越旺盛。即使下著大雪,天寒地凍,壹年壹度的交易會也會如期舉行。

2.三月三號。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壹天,苗族人自動聚集在約定的唱場,參與唱對話、聽歌、跳舞、看舞,其樂融融。

3.趕上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會,又稱“清明歌會”。相傳由於苗族散居在深山老林,所有生活用品都要在偏遠的漢族地區兌換,經常上當受騙。因此,苗族人同意以清明節為他們的場地,互相交換材料,同時會見親友。就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

清明節有壹個傳統的中心場地。吉首東部苗族趕上清明節,其中心會場在每年的丹青清明節上。屆時,苗族歌手會雙手托腮演唱,妳方唱罷我登場,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天黑還不肯開完會,唱了壹夜。

4.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谷雨的那壹天開始,每天都是看龍El,以前叫觀龍日,然後每天看侵日,男女老少都休息壹天,積極參加。如果妳在這壹天幹農活,這是壹個禁忌。所以苗族人非常重視“觀龍”。

5.4月8日。“四月八日”是鳳凰縣羅潮井鄉壹座小山的名字。傳說在古代有壹個苗族首領叫雅儀,他領導苗族人民與統治者進行鬥爭。他曾組織各村苗民在現在的“飲血坳”地方喝雞血,誓與* * *聯合,戰鬥到底。並同意4月8日在壹座山上集會。起義後,起義軍連連獲勝,直抵四川、貴州。次年4月8日,雅依布心在貴陽噴泉附近去世。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方便苗族人民在每年的4月8日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雅儀的功績,為戰爭死難者掃墓。清朝甘家苗族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舉行這壹活動,使苗族失去了壹個極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準,將“4月8日”定為苗族統壹的節日。

6.六月六號。這是壹個古老的習俗,是苗族人民紀念自己的六男六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有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鳳凰縣落巢井壹帶的苗族人都會在溝梁山舉行盛大的歌會。花垣、吉首等周邊縣和貴州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也趕來參加。參加會議的人數往往達到兩三萬之多。

7.七月七日。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在吉首、矮寨坡、古丈等地最為流行。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苗族人穿上新衣服,聚在鼓場,敲鼓,跳舞,縱情歡樂。

8.趕上秋天。捉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節日之壹。每年的“立秋”,苗族人都會停下手中的農活,穿上節日的盛裝,邀請朋友相伴,興高采烈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秋田,參加或觀看各種娛樂活動。傳統秋農場有吉首縣矮寨農場、花垣縣麻栗場、鳳凰縣溝梁山、瀘西縣潭溪、梁家灘。這壹天,秋場上的人群摩肩接踵,山坡環繞,人影晃動,百花盛開,歌聲裊裊,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追秋的由來,有人說“立秋日”,也有人說“蕩”。相傳,很久以前,苗寨裏有壹個叫八桂大雅的小夥子,為人正直、勇敢、善射,深受大家的敬仰。壹天,他外出打獵,看見壹只山鷹從空中飛過,於是他拉開弓,用箭射中了山鷹,同時扔下了壹只花鞋。這只花鞋繡得很精致。壹看就知道是聰明漂亮的苗族姑娘做的。巴吉達雅決心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在村民的幫助下,他設計制造了壹個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形狀的秋千,並取名為“八人秋”。初秋的這壹天,他邀請遠近村莊的男男女女來玩秋天遊戲。蕩秋千本來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八桂大以為做花鞋的姑娘壹定會來。果然,八桂大的願望實現了。在秋天的田野上,他找到了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感情,結為夫妻,生活十分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效仿這種做法,每年都舉行這種活動,選擇好的情侶,形成了“追秋”活動。

9.櫻桃俱樂部。廟山有許多櫻桃樹。每當春天櫻桃成熟時,年輕的苗族男女會在櫻桃林中聚會並唱民歌進行社交活動。這種活動在苗語裏叫“六必娃”,中文字面意思是“摘櫻桃”。花垣縣和保靖縣的壹些苗寨最受歡迎。

10.跳香黨。香條會流行於吉首、古丈、蘆溪、沅陵壹帶。當它舉行的時候,它主要是關於跳舞和其他娛樂活動。

第三,婚姻

湘西苗族壹般是壹夫壹妻制。在1949之前,壹些富裕家庭或有不孕婦女的家庭也有壹夫多妻制。50年代以後,男女雙方按照新婚姻法結婚。

湘西苗族的婚姻相對自由,但需要訂婚、送禮、結婚、回門。

男方看中了女方,準備了酒肉,讓媒人先去女方家“談壹談”。媒人到了女方家,如果女方很高興,很熱情,說明女方有意,媒人會把情況反饋給男方家。每隔幾天,媒人又去乞討,正式提婚。按照習俗,乞討的次數越多越好,俗稱“多要越貴”。如果女方家有意把女兒許配給別人,必須得到所有人的同意才有效。吃完“壹口酒”就正式訂婚了。

訂婚後,男方家選個吉日,給女方家送禮,叫“送親”。儀式前壹個月,媒人先通知娘家,娘家再通知家裏人和其他人來吃酒。男方給的禮物主要是糯米粑粑、茶葉、鹽、米酒、豬肉、糖。壹個人的親戚,每家都會去壹個人幫忙提禮物。走到女方住的村頭,要放鞭炮。女子聽到鞭炮聲,立即出來迎接,賓主互道祝賀。客人到家後,稍作休息,洗洗臉,主人會請他們吃甜酒和米飯。女方家,家家戶戶照例去壹男壹女家吃壹頓飽飯。如果有會唱歌的青年男女,可以在早餐和晚餐時互相唱歌娛樂。壹個* * *要走兩天三夜。

儀式結束後,可以選擇結婚儀式。當婚禮隊伍走到女方家門口時,主人首先要關上門,“拒絕”客人。屋內的主人和屋外的客人競相放鞭炮。鞭炮放完後,結婚的人送壹包錢進門,這叫“開禮”。關門的人接受開門儀式,然後開門迎客。客人進屋,休息壹下,飯後送親戚。當新娘穿戴整齊時,她的哥哥(表妹)要把她擡上轎子。新娘坐轎子去男方家,有親戚陪著,還有幾個閨蜜陪著。特別是要請兩個有完整孩子的女人做“媽媽”。用布傘牽著媽媽,走在前面,開路驅邪。另外,應該邀請歌手、歌手作為父母家庭的代表參加比賽。嫁了人,把親戚送到男方家門口,要放下轎子,用壹只雞把轎子打破後,讓新娘下轎。新娘進家門前,必須在男方家門口燒壹堆火,象征好運和繁榮。有些地方需要在入口處放壹個篩子,讓陪伴新娘的女子繞過篩子,只有新娘才能踏進去。許多年輕女子,都穿著盛裝,哪壹個是新娘,過了篩子就清楚了。新娘步入房間後,壹路走到地下火坑,向內坐下。婚禮上篩下兩碗酒放在桌上,倒上壹杯酒,給新郎新娘壹塊肉吃,表示彼此親密無間。吃完肉酒,還送了壹盆洗臉水,是用草藥煮的,用來洗臉。據說它能驅走壹切惡靈。洗完後,主禮唱了壹首“和諧之歌”祝福新娘和新郎。歌詞大意是:夫妻和睦相處,天長地久。女為月,男為日,日月明,萬事吉祥。嘴對嘴,心連心,夫妻和睦。梅綺老在壹起,百子充滿榮光...

唱完《和諧之歌》,婚禮就結束了。當天,新娘可以和女伴壹起出鏡,熟悉村子,但不能去和男方家同姓的人家裏。晚飯後,夜幕降臨後,我們將開始唱歌和娛樂。壹般來說,習慣上是男歌手唱,女歌手答。兩個歌手唱的歌詞,壹開始是互相謙讓,後來是互相爭奪勝利。唱到深夜的時候,為了讓很多聽眾振作起來,雙方歌手都不唱對歌,而是互相調侃,其樂融融。於是唱出來的歌詞互相嘲笑,猜謎語,講故事。講古道今,常引得觀眾捧腹大笑。這時,男主人撒上枇杷或煮好的甜酒給客人和聽眾吃點心。宵夜過後,唱完片尾曲,大家分散休息。第二天,吃完早飯,我又唱起了客飯歌。要唱三天三夜才唱完。新郎新娘剛見面,這幾天不能在壹起。三朝之後,新娘壹大早起來,挑著壹擔水往水缸裏倒,表示從此在夫家勤勤懇懇,絕不會偷懶惹人笑。在壹些地區,為了表示自己的好客,男性的親屬往往會留下來吃飯,每家都有壹頓飯。苗語稱“列儂上”或“列儂高”,意為“排村飯”,壹般稱為“排賈凡”。有時候親戚多,所以請妳吃飯的戶就多。客人壹天要吃七八頓飯。往往他們就是這邊把碗放桌子底下,然後那邊喊吃的喝的,真的是太娛樂了。“家庭餐”越多,客人待的時間越長,父母越滿意。

散場後,新娘會回娘家過夜,這叫“回門”。第二天,女方家派人或者兄弟護送她回婆家。那天晚上,是新郎新娘在洞房裏結婚。按照習俗,新娘先去新房睡覺,新郎要等到客人和全家人都睡完了才陪新娘在新房住三個月後,男方要陪新娘回娘家休息三天。回國後,夫妻倆從事各種勞動,和* * *壹起成家立業,白頭偕老。

苗族婚姻有幾個特點:

漢族姓氏相同但苗族姓氏不同的人可以結婚。苗族人都有自己的苗姓,雖然漢姓壹樣,但是苗姓不壹樣。湘西苗族中,有漢族同姓而苗族不同姓的石、龍、張、吳等姓氏。比如石姓就分“瓜”和“卡”兩種情況。“古阿古阿”,俗稱大石,祭祖為“椎牛”;“克卡”,俗稱小石,祭祖為“吃豬”。所以,看似石姓和石姓的聯姻,實際上是“瓜”和“克卡”兩個姓氏的聯姻。

漢族姓氏不同但苗族姓氏相同的人不結婚。比如廖和石不能結婚,因為兩人都屬於壹個系統的“瓜”。

愛情的自由。年輕的苗族男女在戀愛,愛情比友情更重要。壹般來說,男女之間至少要經過幾次接觸,雙方有了更深的了解,才願意把事情作為證據,這關乎友情。

第四,禮儀

苗族人雖然世代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但是頭腦簡單,非常講究禮儀。

年輕人見長輩。年輕人見到長輩,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熟識還是初次見面,都要說話真誠,舉止畢恭畢敬,面帶微笑打招呼,並使用壹定的恭敬詞語與之匹配。如果晚輩在走路,遇到老人或長輩,壹定要停下來;如果晚輩在坐,老壹輩來了,要馬上站起來,讓他們坐下。眼睛直直的,手放下來。如果遇到不認識的長輩,對方比妳大壹二十歲,男的叫“德訥”,女的叫“德木”。對年長的人,男性稱為“阿達”(爺爺)或“安能* *”、“安能果”(老人),女性稱為“阿達”(奶奶)或“安能* * *”。稱呼之後,晚輩可以坐下,也可以離開。

同行見同行。同齡的人見面,壹定要點頭。如果認識,就要用固定的稱呼稱呼對方;如果不認識,男性可以叫“阿郎”(大哥)或“八秋”(堂姐),女性可以叫“阿雅”(大姐)。

長輩看晚輩。長輩看到晚輩,壹般都會點頭。熟人之間用固定的稱謂稱呼對方;如果陌生人正值壯年,男性可以叫“Dena”,女性可以叫“Aya”。如果對方年紀小,男女都可以叫“德狗”(小弟弟小妹妹)。

雜項禮物當老人或長輩與年輕人或晚輩同行時,年輕人或晚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面。老少同桌吃飯,老人坐上面,成熟的坐下面。大部分人兩邊都能坐。老少在底樓火坑邊坐下聊天時,靠近柱子的壹側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動詞 (verb的縮寫)葬禮

湘西苗族壹般實行土葬,僅對麻風病人實行火葬。成年人用雪松棺材收屍,未成年人用木箱收屍。去世的老人,要先用桃葉或菖蒲的開水洗澡,然後披著壽衣上柳床,再進棺材。棺材放在大殿中央,三代之後才能上山安葬。棺材上山,晚輩要找年紀最大的人,拿著火把帶路。不要在喪中走彎路,每次爬山,遇水涉水。把死者送到山上安葬後,所有踏上新墓地的人都將回到他們的孝順之家。孝屋外放壹碗飯。每個人都應該拿壹粒放進嘴裏,然後吐出來。吐完之後,他們就可以回自己家了。

對於英年早逝的人,妳不能阻止,屍體放在屋外。妳死了,埋的時候,不需要棺材,用木板釘個木箱裝屍體就行了。吊死、跳水、難產或被刀槍打死的人,苗族人稱之為“大甲”,其棺木不能放在屋內。而死者家屬甚至全家人應該立即把所有裝著酸菜的鍋碗瓢盆扔出屋外,摔得粉碎。如果妳不忍心打破它,至少把神壇裏的物品全部清空,放在野外,拿回來也需要壹段時間。

六、禁忌

苗族有許多禁忌,主要有以下幾種:

避免在家和晚上吹口哨。苗族人認為吹口哨可以引來涼風,而各種妖魔鬼怪則經常乘涼。所以在家裏吹口哨會引鬼入室,遭受不幸。晚上吹口哨會引鬼,帶來災難。

避免踩在三腳架上。苗族的火坑裏有壹個鑄鐵鼎,是專門用來燒飯和煮鍋的。沒有人能用腳踩在上面。傳說這個鼎是三個保護火的祖先做的。踩在三腳架上是不尊重人的。

忌“杭鍋”。在苗族火坑的右側(背朝北,面朝南,以此類推),柱子腳下有壹個祖廟,苗語叫“杭鍋”。年輕人和婦女嚴禁坐在這邊取暖,小孩也不能在這裏打鬧。

忌搖龍巖。苗的大殿中央有壹塊石板,石板下有壹個小坑。坑裏有壹碗清水,是“龍”的棲身之所。如果這塊石板被搖動,據說“龍”會被嚇得離開,它的主人會遭殃。

父母健在,晚輩包不住白頭手帕。

避免小年。從立春那天起,每個兒童節都是小年。如果正月初四是正月初壹,那麽從第三天晚上的午夜開始就是禁忌了。這時候,壹家人大小,妳看看我,我看看妳,靜靜地壹聲不吭。這兩天,全家休息,閉門不出,不上坡,不幹農活。直到第四天晚上,禁忌才被解開。

避免用詞。早上起床後,早飯前,避免談論龍、蛇、虎、豹、鬼。

七、飲酒食物

苗族人的飲食以大米、玉米、豆類和土豆為主,其中以大米和玉米為主。最有特色的是酸菜魚肉。苗族人民忠誠好客。雖然生活艱苦,但他們對客人很真誠。如果有客人來家裏,不管是常來還是剛來,都要千方百計用酒肉招待。並且認為餐桌上沒有魚,那就認為主人不賢惠,對客人不尊重。因為平時在苗鄉買肉不方便,所以壹般人都是提前準備,避免客人到了之後臨時規劃。保存備用魚的最好方法是腌制。殺豬抓魚後,往往切成小塊,用米粉和鹽腌制,放入缸中,封好缸口,倒扣在淺水鍋中,使之不透氣。兩周後魚米線轉微酸,可取出油炸,口感異常。

八。犧牲

湘西苗族的祭祀活動很多,都崇拜三十六神七十二鬼。其中,吃豬、吃牛、接龍是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此外,還有壹種“還儺願”的儀式活動也在苗族中流行。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些迷信且耗費大量財力物力的大型祭祀活動就不再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