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顯然,沒有人在工作數量上增長很快。社會目前如何運轉?

顯然,沒有人在工作數量上增長很快。社會目前如何運轉?

2022年春季,1076萬畢業生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就業供給。

今年壹季度,全行業應屆畢業生需求同比下降4.5%,是近年來最慘淡的春招。與壹季度15%-30%的優化比例不謀而合,有過之而無不及。

2022年可能是應屆畢業生最難找工作的壹年。

壹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楊力參加的另壹場校招結束了,他卻空手而歸。“985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經驗豐富”,在往年,任何壹個都足以撬開大廠高薪的大門。但不是今年。“企業在萎縮,薪酬在降低。我們邊走邊看吧。”壹種失望感在楊麗心中蔓延。有失望的人,更有絕望的人。語文碩士吳梅經歷了20多次的校招,投遞了100多份簡歷。但是,沒有回復。他們本打算用文憑增加競爭力,卻趕上了前所未有的畢業季和裁員潮。這背後是20年擴招引發的1076萬應屆畢業生就業潮。

2012年4月,教育部明確規定“今後公辦高校招生規模保持相對穩定”。了壹聲,卻無法停止狂奔。隨後幾年,大學生規模迅速擴大。

從2000年到2022年,從95萬到654.38+00.76萬,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創歷史新高,累計約654.38+25億高校畢業生,接近日本總人口。他們中有紮根當地的兒子,也有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據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預測,2021年留學人員回國人數首次突破1萬。考慮到疫情的屏障,未來這個數字還會大概率增加。隨著供應的急劇增加和嚴峻的就業形勢,許多畢業生忍不住效仿——繼續深造。2022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457萬人,比2021凈增80萬人,同比增速超過21%。

研究生擴招相當於給勞動力創造了兩年多的緩沖期。但兩年後,研究生又要面對社會,也逃不過就業大潮的席卷。

然而,火熱的勞動力供給被需求方的壹盤冷水驚醒。這主要是由於幾個關鍵行業的萎縮。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房地產進入了“黑鐵”時代。

房地產是高度關聯的,每個樓盤背後都有壹大堆跟著吃飯的人。水龍頭壹滅,樓房、裝修、建材,包括家電也暗了下來。僅恒大壹家就拖垮了30多家上市公司,為其承建的南通三建更是直接爽。

然而,在壹些工商業不發達、完全依靠房地產維持財政的四五線城市,公務員已無力支付工資...教育培訓行業持續出清,容納的崗位數量直線下降。據BOSS直聘統計,2022年春季,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崗位規模縮水超過30%。“公司都快倒閉了,還能招什麽人?”壹位從業者抱怨道。

壹向強勢的互聯網巨頭已經疲憊不堪。

BOSS直聘研究院《2022年春季就業市場趨勢觀察》顯示,春招旺季以來,互聯網行業招聘規模同比增長13%,為2019年以來的最低點。

再看壹季度,互聯網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崗位數量同比減少1.78%。全行業應屆畢業生招聘崗位同比減少4.5%。數千萬應屆畢業生,面臨招聘萎縮的困境。但實際上,可能更糟。據不完全統計,小米今年招聘了65438+萬+個職位,字節跳動6000+個職位,騰訊8000+個職位,美團65438+萬+個職位,JD.COM 2萬個職位...但這只是描述了企業的名義需求,並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需求變化。

據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官方微信統計,20265438年7月至2022年3月中旬,騰訊、阿裏巴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Aauto快消、百度、JD.COM、網易、微博、米樂、螞蟻集團等12家企業總招聘人數為29.59萬人。但如果扣除離職總人數21.68萬,12家互聯網公司的凈增就業人數僅為79654.38+0.08萬。

校招不會永遠,新生也不會壹直有“綠色通道”。有經驗的失業人員最終將與成千上萬的應屆畢業生同臺競技,從而徹底卷起就業市場。裁員是無奈之舉,大廠也有自己的苦衷。

從2021年2月6日中國金龍指數(HXC)高點算起,280只中概股平均跌幅超過60%,66只中概股跌幅超過90%。罪魁禍首是美國外國公司責任法案。

與此同時,國內的反壟斷也在重塑這個行業。國內外市場監管引發市場動蕩,企業勢必經歷劇烈陣痛甚至恐慌。相信阿裏、滴滴、美團都深有感觸。2月21日,壹條“騰訊又被錘了,而且是重錘”的消息不脛而走。最後大家都沒有等到真正的錘子,但是這個消息本身卻成了市場上最大的錘子。當日,騰訊股價恐慌下跌5.23%。騰訊集團公關部無奈指責:“謠言的穿透力往往強大到無法想象。”在股市的外衣下,大廠的“理子”也日漸單薄。大頭廠,阿裏凈利潤減半,JD.COM、美團也成了虧損...

就業關系到大局穩定。為了保就業、保民生,政策層面動作迅速。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定市場主體成為保就業的重要舉措。對於中小微市場主體,稅收減免、融資支持、保費減免等壹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在企業中得到了真正的運用。

預計每年退稅減稅2.5萬億元,失業保險基金6543.8+000億元用於支持就業穩定和培訓...“生動的數字讓市場更有底氣創造就業機會,國家走到前面來。202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國企連續兩年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國企扮演了保護者的角色。

2022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3萬人(31.200),同比增長21%。校招比例也從2019年的42.02%上升到2022年的67.3%。

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極端手段。

3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走訪企業促進就業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書記(校長、院長)每年走訪企業不少於100家。

這是歷史上第壹次。校長進入企業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引進人才,也是為了摸清企業的招聘需求,從長遠來看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短期來看,校長刷臉效果有限。壹位高職院校的校長反饋,“我去了幾家企業,企業的領導都很客氣很熱情,但是真的沒有工作。”

甚至創業也被再次提及。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發布的《關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公告》,從稅收優惠、擔保貸款、資金支持等方面全面引導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在杭州、天津等地,壹系列更為細化的創業扶持政策也浮出水面。

經歷了招聘中的種種坎坷,畢業生們變得清醒了:國企的招聘名額不可能永遠存在;公務員擴招,但招生比例更高;互聯網在換鳥,但不會開綠燈;環保創業目前的成功率不會太高...

社會上確實有結構性的就業機會,但只留給有準備的壹小部分人,包括畢業生。

需求冷淡,供給卻創新高。2022年,我國新增城鎮勞動力需要就業的人數將達到16萬人。大多數勞動者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供需失衡是表象,勞動力素質與產業發展不匹配才是問題根源。

很多HR反饋壹個普遍現象: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但很多企業招不到人。2021應屆畢業生中,人文社科占51.5%,高於理工科。現實中,無論5G、AI、metacosmic技術還是傳統制造業,理工科學生都傾向於這樣做。

當然,這不僅僅是學科匹配的問題,還有教育體制的弊端。很多畢業生有專業卻沒有:學中文的寫不好,學會計的看不懂報表,學經濟學的連供求分析都不會。不合理的薪酬結構加劇了這種不匹配。日前,中國青年報對679名大學生形成了5244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目前最有前景的行業依次是互聯網IT、娛樂、教育。智聯招聘《2021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報告》也顯示,IT/互聯網最受期待,其次是房地產/建築、娛樂傳媒和金融。

但現實中,需求最大的還是制造業。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21第三季度,中國100個就業崗位中,有58個與制造業相關。到2025年,國內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3000萬,缺口率高達48%。

廣東順德壹家電器零配件老板壹直在忙著招人。“去年走了50人,今年只招了20人,加薪10%還是沒人來。大家都不愛進廠,都去送外賣。”制造業沒有吸引力是有原因的。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在18個行業大類中,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信息技術服務業(177544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9851元)”和”。

低薪讓傳統制造業失去了市場吸引力,也造成了行業的人荒。

打破這些不匹配不會壹蹴而就。擁抱這壹波數字產業改革,才是求職者真正的機會。

高端制造業的“大機遇”

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最新就業市場趨勢觀察,2022年春季,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生物制藥、工業自動化等高端制造業用工需求激增,同比增幅超過40%。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壹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在48個行業中,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等行業平均薪酬排名第7位,分別為11、17和20位,平均薪酬分別為118。

隨著“產業+互聯網”戰略的推進,新能源汽車行業平均薪酬較上季度增長1.3%,同期互聯網和遊戲行業薪酬分別下降2.5%和8.7%。

比亞迪去年在濟南設廠,之後就開始了熱招。“現在每天都有200多個電話咨詢,每天能收到兩三百份簡歷。”在壹個多月的時間裏,比亞迪已經與100人簽訂了勞動合同。高薪養廉,人才需求旺盛,政策支持有力,以高端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產業新勢力正在成為最強的人才儲備庫。

在“十四五”規劃中,科技經濟、知識經濟、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將構建全新的經濟業態,推動形成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這是數百萬畢業生的新機會、新出路和新目的地。

教育部發布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顯示,我國近六成畢業生選擇了與專業關系不大或無關的工作。在移動互聯網和全民學習的浪潮下,跨專業就業只會越來越容易。

換句話說,即使學科發展跟不上工業化進程,勞動力仍然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使自己專業化。

但從源頭上說,要真正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還是要從教育教學入手。教育部門尤其要加快產學研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人才與社會需求、就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問題。

2019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擴大高職院校招生計劃,招生規模1萬人。近年來,相關部門也在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強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建設。

然而,教育層面的改革是壹項長期工程。

在關鍵時期,所有市場主體都不能躺平。

員工要降低期望值,哪怕工資再低,工作再辛苦,也要先努力;政府應該考慮給企業更寬松的就業和勞動政策,減輕企業的用工負擔和風險,讓企業更願意雇人,更敢於雇人;企業也要把握低谷期“招才”的機會...

所以* * *渡過難關,還是可以完成保就業、保民生、保經濟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