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泰寧的旅遊業發展(古代到現代)

泰寧的旅遊業發展(古代到現代)

靈秀是泰寧的標識。遊客穿行在古城和各景區中,或欣賞青山綠水所特有的清新,或感受民俗文化特有的神韻,或探尋紅色旅遊那神秘的傳奇故事……“到泰寧旅遊,這裏的山水給予我恬淡,而這裏的民俗文化給我靈動。”上海遊客付先生不久前到泰寧旅遊後如是感嘆。

泰寧縣不斷挖掘旅遊文化內涵,以文化促旅遊發展,以旅遊帶文化繁榮,把文化旅遊資源轉化為文化旅遊產品,提升泰寧旅遊核心競爭力,旅遊業持續升溫。

創新思路“活”起來

遊客欣賞了自然山水之後,越來越看重的是山水背後蘊藏的文化。泰寧縣委、縣政府充公認識到這壹點,因此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培育,探索文化與旅遊雙贏的發展道路。今年,該縣多次召開文化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將文化產業發展列入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采訪中,宣傳部、文體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認為,創新思路,整合民俗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樹立起獨特的文化品牌,才能引來遊客、留住遊客人。

為提升景區的形象,樹文明新風,泰寧縣通過組織外出學習、專業培訓、示範帶動等多種形式,努力提升旅遊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特別是對鄉村旅遊加強了管理,定期對“農家樂”戶主進行衛生、文化和管理培訓,促使鄉村旅遊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如今,杉城鎮南會村和梅口鄉水際村的鄉村旅遊發展紅火,“處處都是農家樂”,村民們走上了富裕之路。

泰寧縣還以舉行的多彩的地方山歌大賽為契機,大力挖掘整理原生態民俗文化,尋找新的旅遊文化符號。今年“五壹”黃金周期間,泰寧縣舉辦了五場民俗文化表演,吸引眾多中外遊客駐足觀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時間有意安排在黃金周,主要是想借這幾臺晚會,向外界宣傳推介充滿魅力的泰寧民俗文化風情。”泰寧縣文體局副局長高起光告訴筆者。

民俗文化“靚”起來

“第壹次聽到泰寧的山歌,也是第壹次看到泰寧的梅林戲,這種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給我的心靈帶來很大震撼!”江西遊客範女士告訴筆者。前不久,她慕名來到泰寧旅遊,感受到了迷人的靈秀山水和民俗風情。

泰寧有著極其豐富民俗文化和旅遊資源。近年來,泰寧縣傾力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在各景區景點著力打造民居文化、銀飾文化、飲食文化、龍燈文化、魚文化等,壹批具有典型民俗文化的節日、習俗等進入景區,成為了旅遊項目。如老虎際的“吊腳樓”、新橋的儺舞、上青的橋燈、龍湖的二月初四等等,以及陳列在尚書第內的客家銀飾館,還有各種特色小吃等,吸引了中外遊客沈迷於民俗“風情大餐”裏。

除了挖掘獨特的民俗文化外,泰寧縣在自然風景中也註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泰寧有著與別處不同的科舉文化和巖穴文化。宋朝葉祖洽曾隱居於道峰山龍泉巖,後被欽點為“龍飛狀元”;宋朝鄒應龍就曾隱居於狀元巖,而留下了“鬥米階”的故事……如今,該縣宣傳文化部門正發起面向社會收集整理民間故事的活動,把泰寧境內各種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與景區景點充分結合起來,編制成文化旅遊產品手冊,讓景區旅遊從業人員熟知,更好地為遊客服務。

文化產業“舞”起來

近年來,泰寧縣把文化產業作為全縣第三產業的壹個重要支柱來抓,按照“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和“把城區當成景區建”的發展思路,從2004年起,縣政府每年投入較大資金,用於培育和扶持文化產業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投資建立起了狀元文化公園,把泰寧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科舉文化、紅色文化等都融入於公園內,並免費向全社會開放。

2006年6月,梅林戲被國務院命名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梅林戲首次晉京展演獲得成功。泰寧縣以此為依托,整合民俗文化、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等原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在民俗風情演藝上做文章,精心打造以歌舞等為主的民俗文化旅遊品牌。與此同時,民間成立了“山泉組合”山歌演唱隊,到各景區為遊客演出。

民俗演藝館的迅猛發展,舞活了泰寧縣的旅遊業,打響了泰寧縣的文化品牌。僅今年上半年,民俗演藝館從事商業演出600余場次,最多的壹天演出12場。接待遊客5萬余人次,其中,境外遊客占20%,創收25萬余元。旅遊給文化提供市場,文化給旅遊提升品位,泰寧縣文化與旅遊的聯姻實現了雙贏互助發展。

“海峽西岸壹明珠,武夷山麓大金湖”。如今的泰寧,正成為福建旅遊的閃亮明珠,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連年攀升。今年“五壹”黃金周,泰寧旅遊行業再次賺得“滿盆金”:七天內***接待遊客19.3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10.2萬元,與去年同比增長近10.6%,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