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鄉村旅遊產品為什麽要改變落後的開發模式

鄉村旅遊產品為什麽要改變落後的開發模式

鄉村旅遊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壹、鄉村旅遊的內涵:

1、鄉村旅遊的概念 所謂鄉村旅遊,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遊資源為依托,以旅遊活動為內容,以促進農村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鄉村秀麗的田園風光,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靜祥和的生活氛圍是城市旅遊者參加鄉村旅遊的主要動機之壹。也就是說,鄉村性和地方性是鄉村旅遊的核心、吸引力、也是發展的重要資源。“鄉村性是鄉村旅遊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 所以,依托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挖掘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現真實的鄉村生活,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基本條件,也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開發鄉村旅遊產品的基本要求。

2、我國鄉村旅遊的特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依然占人口總數的近70%,即使是城裏人也有著濃厚的農村情結。我國的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極大興趣。其特點是:

第壹,旅遊者的壹切旅遊活動均發生在“鄉村”這壹特定的區域環境內。

第二,旅遊資源應是鄉村已開發的和待開發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屬集體的或個人所有的各類自然、社會資源。

第三,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具有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鄉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為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應該以經過培訓的農業人口為主。

第五,鄉村旅遊經濟兼有鄉村集體經濟和鄉村個體經濟成分,它納入鄉村經濟核算體系,有些核算內容可虛擬地納入整個國家旅遊經濟統計,以反映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有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素***同推動的結果,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

20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觀光旅遊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使其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中的重要渠道,並為第壹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壹個重要的切入點。隨著生態旅遊的展開,農家旅館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悄然興起,並成為鄉村度假的重要承載。鄉村旅遊實現了從觀光到度假旅遊方式的升級,並成為我國廣大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壹條重要途徑。

伴隨著我國國內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和大眾觀光旅遊產品的多元化發展進程,尤其是國家旅遊局將1998年確定為我國生態環境主題年的舉措,極大地推動了鄉村旅遊的興起,從市場需求角度而言,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的動機主要有:

(1)回歸的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久居喧囂城市的人們產生了對田園風光和鄉村寧靜生活的回歸需求,向往“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意境體驗;

(2)求知的需要。現代社會的城市少年兒童普遍缺乏對農村、農事生產、農民生活的了解,鄉村旅遊作為重要的休修學旅遊方式,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3)懷舊的需要。懷舊是人類的***同特征,舊地重遊的旅遊者對於目的地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壹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我國文革時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造就了所謂的“知青情節”,成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4)復合型需要。人們的旅遊行為往往是多種動機***同作用的結果,鄉村旅遊也不例外,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有的可能處於求新、求異、求美、求樂的需要,有的可能處於身心調解的需要,有的可能處於美食或購買土地特產品的需要等。

三、我國鄉村旅遊開發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國各地開展的鄉村旅遊均在朝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於壹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然而,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興起原因的不同,各地鄉村旅遊的內容各有側重。比較分析我國各地鄉村旅遊的形成過程,對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響較大的因素是區位。如何構建鄉村旅遊布局模式,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作用重大。我國鄉村旅遊根據其資源特點及所開展的旅遊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如下壹些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於那些區位條件好,地形多邊,山巒起伏,溪流交錯,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舒適,面積較大的森林地段可開發為森林公署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科考和驚醒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2、度假區(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景觀地帶建成的,以滿足旅遊者度假、休閑為主要目的場所。

3、野營地模式。野營是壹種戶外遊憩活動,是暫時性離開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帳篷、高架帳篷床、睡袋 、汽車旅館、小木屋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並參與其它休閑娛樂活動的壹項旅遊活動項目。森林野營地要求離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較方便,但必須離開公路幹線,具有良好的森林環境,氣候好,空氣潔凈,環境比較幽靜,有水源,避風,面積較森林公園小,但應大於公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選擇地勢 較平坦或有壹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設野營地。也有人將野營地建在農荒地、草原、甚至沙漠邊緣。

4、觀光購物農園模式。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等,讓遊客入內采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此乃國外農業旅遊最普遍的壹種開發。

5、租賃農園模式。是指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園地。其主要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耕作樂趣,以休閑體驗為主,而不是以生產經營為目標。多數租用者只能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租賃農園所生產的農產品壹般只供租賃者自己享用或分贈親朋好友。

6、休閑農場模式。是壹種供遊客觀光、度假、遊憩、娛樂、采果、農作、垂釣、燒烤、食宿、體驗農民生活、了解鄉土風情的綜合性農業區。近年來,臺灣的許多會議都移到休閑農場舉行。

7、 農業公園模式。按照公署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思想,將農田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部分,開成壹個公園式的農業莊園。

8、教育農園模式。這是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想結合的壹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農園中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家具設備及所采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育農園可設置簡單的農業“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養殖業生產歷史與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的資料等,並可在農園內建立演示區,再現農業生產歷史。這樣可以增加遊客對當地農業生產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愛農、興農、投身與我國農業建設的熱情。較具代表性的教育農園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及我國臺灣省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9、農村留學模式。只指城鎮居民將子女送到農村就讀小學和中學,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並參加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此即所謂的“農村留學”。這主要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堅韌、樸實、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農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園林建設、文物古跡,如衣著、飲食、節慶、禮儀、婚戀、喪葬、喜好、禁忌、歌舞、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寺廟、教堂、陵墓、園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城鎮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民俗文化村,舉行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招徠遊客觀光、度假和休閑。

11、鄉村俱樂部模式。如在原來知青集中的鄉村建立“知青俱樂部”;開展“知青回‘家’遊”;利用水庫、湖泊、魚塘、河段建立“垂釣俱樂部”;選擇適宜的地方建設“鄉村高爾球俱樂部”或“鄉村高爾夫球練習場俱樂部”等形式多樣的鄉村俱樂部。

四、開發鄉村旅遊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

1、轉變觀念,統壹思想 過去認為旅遊只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的“專利”鄉村旅遊資源不被重視,因而對開發、發展鄉村旅遊特別是農業旅遊不屑壹顧,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老是在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及其衍生出來的人工微縮景觀上做文章,或重復建設,或修修補補,不求開辟新天地。旅遊開發者的思維深受“觀光旅遊”的束縛,缺乏開拓思想和創新意識。因此,有關部門應轉變觀念,統壹認識,樹立新的旅遊資源觀,將我國旅遊開發的重點逐步轉移到發展鄉村旅遊上來。

2、投資主體多元化 鄉村旅遊的開發相對大型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而言,其所需資金要少得多,但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範圍廣泛,總體上來說,也需要不少資金。對於那些資源條件好,級別高的重點項目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型作用,由國家牽頭,聯合壹些經濟實力和管理能力強的企業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勵外資、國有企業、私有經濟單獨或合作開發,也鼓勵農民個人或聯合開發。總之,要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籌集資金,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走“滾動發展”的路子。

3、合理規劃,科學發展 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對旅遊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並以區域旅遊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旅遊市場規律,盲目上,拖著上,各自為陣,重復建設。各地應在國家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做好詳細規劃和開發工作。旅遊主管部門應對各地鄉村旅遊的開發工作提供指導並實施監督,確保旅遊開發合理有序地進行。

4、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特色產品 鄉村旅遊的開發也應遵循市場規律,根據旅遊市場需求情況,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要註意旅遊產品的特色性,以增強其吸引力,特色是旅遊產品生命力的所在。當前我國鄉村旅遊應加強休閑娛樂、民俗風情“綠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開發。

5、加強環境保護和教育,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遊地在規劃設計時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EIA)和環境審計(EA),確定合理環境承載力和遊客容量,預測旅遊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和所承擔的風險,確定“生態經濟適合度”,並在此基礎上采取適當的環保措施。可選擇壹批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旅遊地實施ISO9000和ISO14000認證,使之與國際接歸,創建國際知名的鄉村旅遊勝地。對旅遊開發者和經營管理者實施“分級”評定,以之確定其是否具備開發經營的能力和權利。設立“公眾教育館”,對旅遊者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其生態學人格。要大力提倡和開展生態旅遊,園內交通建議均采用馬車或人力車,改燒煤、燒木材為燒沼氣、燒電,盡量使用當地生產的綠色產品,環衛工作應有專人管理和清掃,生活垃圾實行分箱收集並統壹處理。對破壞環境的遊客應給予壹定處罰,如讓其清掃垃圾、幹壹些農活或處以罰款。同時在部分鄉村旅遊地建立“生態定位站”,對旅遊活動對鄉村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進行定位監測。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我國鄉村旅遊業及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得要基礎。

6、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國家旅遊局針對當前國內外旅遊者“回歸自然”的熱潮,推出了“98華夏城鄉遊”和“99生態環境遊”,我們應抓住這壹美好的歷史機遇,大力宣傳和推銷鄉村旅遊產品,同時還應建立鄉村旅遊與城市旅遊組織、城市飯店、度假區之間的聯系,加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合作與聯合促銷,重視鄉村旅遊信息網絡的建設,力爭使我國旅遊業再上壹個新臺階。

7、加強衛生和安全工作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衛生習慣上還存在壹些差異,在鄉村的壹些地方,基礎衛生條件還較落後,因此應加強衛生工作。對旅遊地和接待食宿的農戶家的廚房、餐具、臥室、浴室、廁所、用水及公***娛樂場所進行殺菌消毒處理。鄉村是社會治安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鄉村人口密度小、農戶稀散、部分遊客分散住宿的特點伺機作案,搶竊謀害遊客,因此應加強鄉村旅遊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強法治建設和管理 為了實現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應制定有關法令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旅遊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規範化的道路。可成立鄉村旅遊協會,制定有關章程,對鄉村旅遊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市民與農戶之間租賃土地時,必須訂立詳細的合同並行到認真履行,避免發生糾紛。

9、做好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 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城鄉居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壹些“摩擦”或誤解,各地旅遊部門、鄉村旅遊協會及鄉政府、村民委員會應加強對當地旅遊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以增加城鄉人民的了解和友誼。

五、開發農村旅遊市場的作用和意義 鄉村旅遊將成為未來我國旅遊市場能夠發展的壹大亮點。大力開發鄉村旅遊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有利於加強城鄉文化交流,改變農業生產落後的觀念 通過城市居民的參與活動,把先進的科技知識帶到鄉村,有利於科技推廣;城市居民可以親身了解和體驗農村生活;旅遊者的觀光活動將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者封閉保守思想的改變,形成市場意識;通過對觀光農業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實現土地的合理開發和經營多樣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觀光農業不僅以農業生產方式、多種參與活動、民俗文化等吸引遊客,而且以優美的環境給遊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樹種草,美化環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其意義更大,對於我國發展生態旅遊也有促進作用。在臺灣,觀光農業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三生”農業,即是把農業的發展引向“生產、生活、生態”結合,平衡發展,達到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和生態自然化。

3、有利於進壹步刺激消費,充分發揮旅遊業在擴大內需方面的作用 消費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段時間經濟生活中的壹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進壹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費,擴大有效需求,對於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旅遊業由於關聯性強,帶動功能大,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十分明顯。可以說,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中的作用,既是旅遊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時代賦予旅遊業新的歷史使命。要進壹步發揮旅遊業在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潛在的遊客市場,擴大旅遊者隊伍是壹個重要的方式和途徑。目前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來啟動鄉村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成效將會十分顯著。

4、有利於擴大旅遊產業規模,推進我國世界旅遊強國建設步伐 新的時期,我國旅遊業提出了要實現由亞洲旅遊大國向世界旅遊強國跨越的目標,要實現這壹宏偉目標,壯大旅遊產業規模和進壹步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強鄉村旅遊市場開拓,對推進我國旅遊強國建設將大有裨益。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不斷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斷擴大的鄉村旅遊市場對壯大我國旅遊經濟規模會起到積極巨大的作用。

5、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解決 我國農業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太小,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發展鄉村旅遊必然帶動鄉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建築、加工業等相應產業的發展,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鄉村旅遊的發展必然引起區域農業產品特色化,有利於形成對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系列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進壹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