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關於五臺山仙通寺?

關於五臺山仙通寺?

五臺山仙通寺

信息分類:五臺山旅遊景點-五臺山旅遊發布時間:2005-08-03...

位於太淮鎮。它是五臺山最大最古老的寺廟。這座寺廟歷史悠久,有許多珍貴的文物。是佛教聖地中的壹顆明珠。

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被稱為“釋源”。顯通寺的初建時間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據記載,仙通寺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比白馬寺晚幾年,所以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第二座古寺。相傳五臺山與印度的靈九峰相似,所以此寺原名大福靈九寺。據《梁青》記載:“魏末孝文帝重修,圍九峰,立十二院。它的前面有壹個花園,所以它也被稱為花園寺。”唐太宗重修,改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賜名“大相通寺”。明太祖朱迪賜名“大江仙通寺”,明神族朱翊鈞賜名“護國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仙通寺,直至今日。

仙通寺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寺廟。寺內院落重疊,綠樹成蔭,松柏肅穆,寧靜祥和。全寺占地43700平方米,大小房屋400余間,大部分建於明清時期。廳堂、兩翼布局整齊,中軸線清晰,廳堂對稱。位於中軸線上的有七大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觀音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無量殿、文殊寶殿、青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寺院和各種附屬大廳。建築風格各異,宮殿建築色彩較多,是典型的明清寺廟建築。

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為木結構。大雄寶殿是舉行盛大佛教活動的地方。這座寺廟占地壹畝二分地,高大莊嚴。殿前橫梁上,康熙禦筆“真如天子”的木匾高懸,條幅橫掛於下,兩側掛錦幡。寺臺上有三尊主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藥師佛,西邊是阿彌陀佛,寺壁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佛燈通明,鼎燒香,還有各種水果供品和美麗的鮮花。東邊的書桌上放著鼓、編鐘、鏗鏘、木魚等佛教樂器。不僅這個寺廟的和尚早晚要做功課,而且每壹個大的佛事活動日都是由五臺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穿著道袍,聚集在這裏舉行佛事儀式。

仙通寺的大殿保存完好。觀音寺,又名南寺。殿內正中有觀音菩薩像,左右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故又稱三大殿。寺廟兩邊都是經書,架子上放著各種經書,所以又叫藏經殿。以前水陸道場,即幫助水陸眾生的大法會,也設在這裏,所以也叫水陸堂。

大文殊殿是仙通寺的第二大殿。重建於1746(青幹龍11),為木結構。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有寺廟都供奉文殊菩薩。自然仙通寺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仙通寺大文殊殿有七尊文殊菩薩:中間那位是文殊菩薩;前五名,從左至右分別是西臺獅子的文殊、南臺智慧的文殊、中臺儒者的文殊、北臺無邪的文殊、東臺靈動的文殊。文殊之後是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韋陀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大殿堂,裏面供奉著三尊佛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西邊是阿彌陀佛,東邊是藥師佛;兩邊有十八羅漢;有三尊菩薩像:觀音、文殊、普賢。

文殊殿前有兩座八角形石亭,各有壹漢白玉石碑,高不到八尺,寬二尺半,建於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邊的石碑上有壹個字,是康熙禦筆。右邊碑上無字,故稱“無字碑”。這座紀念碑是為刻字而建的。為什麽這塊碑上沒有字?傳說建亭的地方原來是兩個圓形的水池,池裏的水清澈如鏡。有壹年,康熙皇帝去了臺灣,遊覽了仙通寺,來到了文殊菩薩。他擡頭壹看,只見雄偉的菩薩峰端端正正地坐在靈九峰腳下,像壹條英勇的龍,昂著頭躺在那裏。壹個牌樓是龍頭,兩個條幅是龍角,從牌樓延伸出壹百零八級臺階,吐舌頭的是龍。康熙越看越害怕:這才是真正的龍帝來的地方。我壹定要被別人搶走嗎?於是,他想找點個人證據證明菩薩不是龍,也不是死龍,於是就放心了。仙通寺方丈奉命接駕,未曾離去。他聽見皇帝念叨菩薩頂,就湊過來說:“奇峰萬歲,那靈九峰是條龍,菩薩頂的牌坊就在龍頭上。”康熙最怕的,終於被方丈說中了。但是,他沒有露臉,也沒有太在意。他仔細看了壹會兒菩薩峰,好像發現了什麽玄機,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尊嚴。他轉向方丈說:“靈九峰是龍,但不是活龍。看,它沒有眼睛。”原來康熙想讓方丈抓住他的話,說:“這條龍沒有眼睛。”但是方丈想討好皇帝,卻沒有猜透皇帝的本意。他只是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了皇上:“跟皇上說吧,大人不知道,這條龍有眼睛。”每天中午,太陽照在這兩個池上,菩薩頂的木牌坊兩側就會出現兩個圓形光環。”這壹來,康熙再也忍不住了,發了壹個雷霆,“龍有眼睛,不會飛走吧?蜻蜓沒了,五臺山的靈氣還會存在嗎?這兩個池子,妳給我填進去,上面放兩塊石碑壓住!"很快,池子就被填滿了,石碑也豎立起來了。方丈讓康熙題字,康熙欣然寫了壹篇。方丈讓工匠在左邊的石碑上刻字。右邊的石碑是空的,因為沒有人敢寫與皇帝碑文相稱的碑文。於是,仙通寺就有了無字碑。

長期以來,仙通寺在五臺山的寺廟中格外引人註目。除了歷史悠久,香火旺盛之外,寺內還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這也是壹個重要原因。比如山門兩側有壹塊石碑,上面有“大仙通寺”的匾額。碑上壹面有“龍”字,壹面有“虎”字,自由書寫,壹筆壹劃。字形有龍虎之象,是雷雨居士所寫。據說佛寺選址需要強調風水。除了靠山,左青龍和遊白虎永遠是最好的。仙通寺大門兩邊沒有這兩座山,所以這兩座碑是編的。但是廟裏用龍虎守門總是很奇怪。而這兩塊石碑是唐朝的遺物,彌足珍貴。藏經樓裏還有很多文物。這裏有北魏的青銅鑄檀香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出版的雷峰塔藏經,明代畫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以及楊五郎使用的81磅鐵棒...然而,仙通寺最珍貴、最值得壹看的文物是文殊銅像、銅殿銅塔、無量殿。

文殊殿內供奉著數千尊文殊銅像。這座銅像,造型奇特,上面疊著壹個人頭和五個人頭;胸前有六只手,兩只手托著壹個金碗,裏面坐著釋迦牟尼佛,後面伸出壹千只手。每只手都有壹個金碗,每個碗都有壹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也被稱為千臂碗文殊像。這座明代鑄造的金像在中國很罕見。佛教徒對文殊菩薩這壹神話人物的想象,在《壹班》中也可以看到。

青銅殿和塔也是中國罕見的文物。青銅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用銅十萬斤鑄造而成。這座寺廟平面呈正方形,寬九英尺,深八英尺,高十多英尺。外觀兩層,壹室四角四柱,柱基如鼓。殿內,上層六門,下層八門。寺內四壁萬尊佛像,金碧輝煌,熠熠生輝。寺廟墻壁上滿是佛像,號稱萬佛;寺廟中央有壹尊3英尺高的青銅佛像。青銅殿的每壹扇門都是由壹個省鑄造而成,裝飾之美,工藝之精,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寺內四壁有萬尊佛像,金光閃閃,熊熊燃燒。寺廟墻壁上滿是佛像,號稱萬佛;寺廟中央有壹尊3英尺高的青銅佛像。鑄造了各種圖案和花卉的鳥獸,如拜月、玉兔、朝陽和二龍戲珠,非常精美。明月裏,桂樹下,有壹塊玉,昂著頭,豎起耳朵,眼睛不轉晴,胡須似動,十分機警。荷花下的鶴圖中,壹朵荷花盛開,壹粒蓮子盛開,蝴蝶在花上撲騰,蜻蜓在悠閑地飛翔,荷葉下,壹只鶴用腳入水,嘴裏銜著壹條小魚。壹件壹件,鑄造方法細致,藝術水平很高。據《梁青山誌》記載,銅殿為明代萬歷年間五臺山高僧苗豐所贈,用銅十萬斤打造而成。馮渺大師曾用舌尖的血和朱砂寫成《華嚴經》。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後拜他為師,人們稱他為“老師”和“實踐的支柱”。苗豐大師曾經鑄造過壹個青銅寺廟,壹個在南靖,壹個在峨眉,壹個在五臺山,規格和樣式完全壹樣。前兩個已經失傳了,國內只剩下仙通寺的這個。這座青銅廟造型優美,結構完整,布局巧妙,圖案生動,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鑄造藝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細看門上的圖案,各不相同,但放在壹起卻能渾然壹體,渾然壹體。銅殿前、下、左、右各有兩座銅塔,各立壹座銅塔,鑄於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銅殿下左右兩側,有兩座雕刻精美的銅塔,高兩尺多,亭亭玉立,古色古香,古色古香。這裏有五個原始的銅塔,意味著五個。可惜其中三座在日軍侵華時被盜,只有塔基礎還在原處。現在只剩下兩座塔,八面十三層,精致誘人。丟失的三座銅塔與現存的兩座銅塔形狀不同。現存的銅塔是八面的,看起來很精致,但失傳的銅塔是葫蘆形的寶物,看起來敦實。可想而知,當年的五座銅塔相映成趣。在西邊壹座銅塔底部的西南角,有壹座拇指般大的小銅廟,廟裏坐著壹尊土地的銅像。相傳康熙皇帝來五臺山時,看到五臺山很小,幽默地說:“好大的地啊!”"沒想到,"土地"壹下子跳到地上,馬上跪下磕頭:"謝謝妳的好意。”結果,他被封為山西的大地主。這個傳說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個小小的大地主遠近聞名,凡是來五臺山的人都應該去欣賞壹下。

無極堂分兩層,明七層,暗三層,寬七層,深四層。大殿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四壁均為青磚砌成。外檐雕花,內雕藻井懸空,狀如覆花寶頂。三個連續的拱門並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房間由開拱連接。它造型獨特,雕刻精美,氣勢磅礴,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寺廟的屋頂是用方木建造的。大殿正中供奉著青銅鑄造的魯舍那大佛,造型奇特,背後是彌勒佛。唐代高僧在此堂撰寫了《華嚴書》。涼國師,本名程觀,七朝九帝之師,在寺中四年。寺內供奉著毗盧佛大銅像,寓意佛法無邊,被稱為“無量殿”。殿外沒有梁、柱、廊,所以人們稱之為無梁殿。寺廟內墻上有壹條走廊,有梯子可以上去。妳可以在走廊的任何地方看到整個寺廟。這是五臺山寺廟中比較特殊的建築,在國內也不多見。無量殿前每層有七個亭洞,亭洞中嵌有磚匾。它們有的名為“普光明堂”,有的名為“法菩提場”,有的名為“多園失傳”等。,意思是釋迦牟尼佛的“七地九會”,也就是釋迦牟尼只在七地九會完了《華嚴經》。所以無極殿也叫七九會堂。無極堂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56年至1957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其進行了原貌修繕。

佛經館俗稱後高殿,現在陳列著陶、木、金、石等多種文物,還有書畫。魏孝文鎮的青銅鍍金印章上刻著“清涼”四個字,說五臺山壹年四季季風強烈,眾僧集黃金48兩制作此印以息風。鎮風印原本存放在梁青寺,與神話傳說中東海王猷文殊菩薩所取的協龍石(又稱梁青石)放在壹起,相互配合,平息風雨,救助萬民。這裏保存的早期文物有北魏太和時期的青銅鑄檀香佛,南北朝時期的石雕觀音菩薩和仆役菩薩。此外,北宋開寶年間印刷的《雷峰塔藏經》、宋末元初夫婦畫的《馬與菩薩》、明代沈周畫的《關雲長》、明代丁畫在菩提葉上的《十八羅漢》,都是教師學習中國古代印刷繪畫的珍貴資料。清代瓷燒紀公像和蘇武牧羊花瓶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木雕的童子觀音菩薩,青銅鑄造的劉海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以及水晶塔、銀塔和各種景泰藍花瓶,精美多彩,工藝水平很高。傳說楊五郎用的鐵棍長五尺,重81斤。現在它也保存在寺廟裏。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華嚴紫晶鐵塔。單詞塔長10英尺,寬5英尺。用白絹和黃絹制成,上面寫著80卷《華嚴經》,600043字。在絲綢上寫字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壹個寶塔的圖案剛好是用壹段經文形成的。遠遠望去,就像壹座七級塔,絲綢上繪有工筆畫。塔身嵌有佛像亭閣,檐上掛有風鈴,塔身兩側飾有花卉,十分傳神。仔細壹看,原來拼成塔的每壹行都是用小字排列的。蓮花的細長莖,風鈴的掛繩,佛祖的眉毛,都是壹排排的小字。很難看出經文是從哪裏開始的,也不知道經文是從哪裏刻上去的。它是由Bita完成的,它是集成的。《華嚴紫晶塔》是清康熙年間蘇州三鼎弟子徐德新歷時十二年所作。沒有精心的設計和頑強的毅力,很難完成這壹幀的祈禱塔。海中拾貝,可見五臺山佛教歷史悠久,佛教文物豐富。

在進入仙通寺之前,首先出現的是壹座高大的鐘樓,下面壹層是石頭自閉的洞穴,上面兩層是木質建築。洞的門楣上刻著“大開悟”四個大字。顧名思義,它意味著壹個長而深的鐘聲可以震撼世界的感官。大銅鐘掛在仙通寺鐘樓上。此鐘鑄造於明朝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它高8英尺,邊緣呈蓮花花瓣狀,重9999斤半。為什麽不鑄成萬斤呢?這是為了避開皇帝“萬歲”的“萬”字。這個鐘被稱為幽靈鐘。鐘外有楷書佛經,壹萬余字。由於鐘聲悠長,流傳深遠,人們也稱此鐘為長鐘,又稱長命鐘。這口銅鐘是五臺山寺廟裏最大的鐘。鐘聲壹直是五臺山梵語佛教王國的象征,壹直為人們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