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古鎮三河最有意義的旅遊紀念品?

古鎮三河最有意義的旅遊紀念品?

千年古鎮三河,最有意義的旅遊紀念品是三河油紙傘,它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積蓄,有著別樣的水鄉古鎮的意義,也代表了古鎮特色,意義深刻!支持!

中國的幾個油紙傘制作基地

油紙傘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安徽三河,四川瀘州、浙江余杭、江西婺源、湖南長沙、福建福州、雲南滎陽、臺灣美濃等地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油紙傘制作基地。

★安徽三河油紙傘

中國合肥三河古鎮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和很好的收藏價值,也是油紙傘江南地區歷史上生產時間最長的生產基地.

三河古鎮油紙傘、扇工藝品廠專業從事油紙傘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與油紙傘文化的推廣。公司在繼承傳統油紙傘傳統工藝制作的基礎上,融傳統元素與時尚元素融於壹體,追求古典與時尚的統壹,廣泛適用於裝修、舞蹈、道具、禮品、旅遊、裝飾、婚慶、祝壽、禮儀、情侶、收藏等。

三河油紙傘以優質優質木竹、皮紙、桐油等制成,主要工序為削傘骨、鋸葫蘆、組合傘架、煮曬傘架、裝傘鍵、裱皮紙、傘面題畫、修卷傘頁、漆桐油、穿飾線、套柄錘和結傘頂,***有近三十道工序。

★四川瀘州油紙傘

四川瀘州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經久耐用可以長期做雨具,是歷史上最大的雨具大紅傘生產基地。

洋傘流行後,瀘州油紙傘的工藝日漸式微,油紙傘工序繁復,制作成本高,利潤少,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2000年當地只有十多名老工匠繼續這門工藝,當時不少人擔心瀘州油紙傘會失傳,經過幾年的努力,瀘州會制作油紙傘的人逐漸增多。

現時仍然以傳統古法制造油紙傘,2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裏砍伐下來的通木。質量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圖案也很講究,切合不同喜慶場合。

瀘州油紙傘由於制作工藝古老傳統,經久耐用,是目前國內油紙傘行業中唯壹的“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地方各級政府積極引導與支持油紙傘業的發展,我們相信在不僅的將來,瀘州油紙傘壹定會重現昔日的輝煌。

★浙江余杭油紙傘

浙江余杭的紙傘制作至少230余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余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品種,由於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徑余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

1951年,浙江省選擇余杭紙傘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傘手工業合作社”,成為全省第壹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導。隨著市場上出現鋼制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余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姜軍在瓶窯塘埠村駐村入戶時,制傘老師傅劉有泉向姜軍表示想恢復余杭紙傘,為當地當地山民開發旅遊商品致富,迎合近年農家樂旅遊的潮流。劉有泉於油紙傘開始被淘汰時就萌生了把這種傳統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不久在富陽找到壹個生產竹傘架的廠家,用幾百元人民幣買回了100把竹傘架。但他當時沒有掌握加工工藝,只能保管好這批傘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鄉導報》於12月7日頭版頭條報道《尋找制傘師傅恢復“余杭紙傘”》,引起當地人高度關註。至12月19日,四位老師傅房金泉、陳月祥、沈麗華、孫水根於瓶窯鎮塘埠村聚首,商議恢復余杭紙傘。他們在2007年1月憑著靈巧之手,成功恢復制作油紙傘。他們在瓶窯塘埠村傳授技藝,帶動山區壹大批竹農致富。余杭區文廣新局把紙傘作為民間手工技藝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浙江省文化廳也把余杭油紙傘列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余杭紙傘於杭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展出。

制傘手工技能要求高,制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制,傘的用料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裏浸透,壹張壹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制傘柄和傘骨,用發線紮好,傘面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幹,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鋸竹、刮青、平頭、劈骨、鋸槽、削骨、排傘骨、穿傘、糊傘、裝柄等。

★江西甲路油紙傘

江西婺源甲路村生產的油紙傘技藝古樸、造型美觀大方,堅固又輕巧,所謂“金溪鬥笠甲路傘”。相傳宋朝時當地人馬庭嵐被封為丞相,從京城帶了壹把油紙傘回鄉,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

甲路傘1943年為全盛時期,產量曾高達二十五萬把,出口外銷十七萬把。2000年代初只有三名超過八十歲的老人傳授技藝,原材料之壹油柿樹為瀕危物種,甲路油紙傘因此面臨失傳。有見及此,當地制傘業改良工藝,開發出天然樹葉、恢膜紙等新品種,提高了油紙傘的質量,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該縣鼓勵農民學到技術後在家進行初加工,然後由傘廠進行深加工,進行大規模生產,現時中雲、賦春、許村等多個鄉鎮形成了壹大批專業者。

甲路紙傘以優質優質木竹、皮紙、桐油等制成,主要工序為削傘骨、鋸葫蘆、組合傘架、煮曬傘架、裝傘鍵、裱皮紙、傘面題畫、修卷傘頁、漆桐油、穿飾線、套柄錘和結傘頂,***有近三十道工序。

★湖南長沙油紙傘

湖南長沙的油紙傘業有壹百多年歷史,長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傘店是陶恒泰紙傘店,由陶季橋於清朝鹹豐年間創辦,幾年後又在附近另組陶恒茂紙傘店。“陶恒茂”的傘做工精細,謹守祖傳工藝,選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雲皮紙制作,結邊要用自紡的土紗。而且操作細嚴,用絲棉蓋頂層,中骨用頭發繩穿結,傘邊用士紗夾頭發繩,用粗絲線,傘胚制成後壹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連續上油三次,質量優良,贏得信譽。

1900年,梁敬庭在長沙市北正街梁宏茂傘店學藝後掛牌梁宏發傘號開業,生產老式明油、黑油紙傘和特制鴨棚用大傘,出產的紙傘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傘”的美譽。1921年,潘饋清兄弟創辦菲菲傘廠生產紙傘,除了傳統的繪花外,還有噴花、印花和貼花,圖案亦多種多樣,遠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並於1929年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優等獎。當地生產的油紙傘最高年產接近三萬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傘社被撤銷,靖港油紙傘停產,長沙其它地區的紙傘業亦式微。

長沙紙傘原料為皮紙、楠竹、棉紗、發繩、桐油、柿子水、顏料、牛角及木材。

★湖北漢口油紙傘

湖北漢口蘇恒泰傘店出產的油紙傘有百多年歷史。1864年,來自湖南的蘇文受積蓄了30串(1串為1000文),開始嘗試投資在家制傘,他把學過的造傘技藝改良,成品經常總是供不應求。不久就在漢正街關帝廟魁鬥巷口開了蘇恒泰傘店,雇工12人,帶學徒3個,壹個月能賣500把600把,並帶動了當地的雨傘市場。之後在大火路先賢巷開設了作坊,生產方式由壹人生產整把傘轉為五人壹組分工制造傘子。同治九年,蘇恒泰月銷雨傘700把,年獲利接近200串文。

蘇恒泰的傘用料上乘,傘骨用湖南茶陵竹子,傘柄用湖南益陽木材,桐油用常德出產的,皮紙用陜西鄖皮紙,柿油用湖北羅田縣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當地人歡迎,江漢平原曾經流行於結婚時買紅藍蘇恒泰傘各壹把,男持紅、女持藍,以喻“紅男綠女,婚姻美滿”之意。直至1970年,蘇恒泰油紙傘停產,這項民間工藝也在當地絕跡。

★福州油紙傘

油紙傘是“福州三寶”之壹(另兩種是脫胎漆器和牛角梳),在從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當中有重要的地位,當地有句俗語叫“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傘。福州的油紙傘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壹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辛亥革命後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福州市民把傳統的福州油紙傘稱為“國傘”,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紙傘用料必選當地或附近地區出產的優質材料,傘骨必用閩北五年以上,彈力強、韌性大的的青山老竹,壹把傘必須經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用之竹材必須為青山老竹,傘面的紙必須為福建省特制的棉紙。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評委們檢測楊常利出產的“雙喜牌”紙傘,發覺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復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以五級逆風吹20分鐘傘柄不折、傘骨完好,長時間泡在沸水中,不脫骨、紙不爛,因而獲得優勝獎殊榮。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也獲得獎項。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又多次獲福州市人民委員會授予名牌產品稱號。

福州的制傘傳統工藝分有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等五部藝,其中以“制傘”雖屬主流,但也只是完成“傘胚”、“上油”、“裝配”等工序,須由別處買進傘骨、傘柄、傘頭等。做傘骨最好的是“後洲幫”,1950年代“後洲幫”張開綠所制傘骨如同壹節麻竹筒,看不見縫隙,註水不漏。制“傘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傘畫師以程家寶、林永欽、劉夢秋最著名,程家寶字畫俱佳,林永欽擅畫花鳥、人物,劉夢秋的“洋山水”也頗有名氣。

大躍進時,當地各傘廠合並為“福州雨傘總廠”,不久因為溫州仿綢傘的競爭,該廠就派出林永欽到溫州學藝,改良了福州油紙傘,並於當地和東南亞暢銷。文革後因為布傘流行,福州油紙傘就由實用品轉向工藝品發展。1985年,該廠生產的油紙傘遠銷日本、歐洲和東南亞,三年後先後退出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近年又把紙傘原料和工藝改良,每把傘有72條傘骨,撐起來大,合起來小,狀似蛇腰,故名“蛇傘”。

1990年代,福州市委領導林愛枝到美國西雅圖參加全世界花傘藝術節,並展示壹把紅色大傘,全場轟動。 福州雨傘總廠於1997年倒閉,福州紙傘業也因此式微,現時只有福州西門的壹個作坊繼續生產紙傘,出口至日本。壹些造傘工匠雖然已經轉業,仍然希望能振興制傘業,希望當地政府扶持。

★福建洋口油紙傘

福建南平洋口鎮油紙傘,是福建紙傘“三口”名牌之壹(另兩個為水口、閩清口),於二十世紀初開始生產,最高年產量達五萬多把。贛東南壹帶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隨嫁為榮,1970年代開始,傳統油紙傘逐漸被新式的布傘和折叠傘取代,當地就由生產實用為主的傘改為生產小巧玲瓏、輕巧美觀的小花傘,傘面以手工繪制各種圖案。

★雲南滎陽油紙傘

雲南騰沖滎陽村的制傘業有二百多年歷史,傳承了九代,又叫做“紙撐子”。相傳當時在騰越城縣衙當師爺鄭以公閑逛時結識了西街的姓張姓周的兩個懂做紙傘的師傅,跟他們學到手藝並帶回家鄉,代代相傳過去當地生產的油紙傘供應整個滇西市場。當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愛油紙傘,村長鄭傳國指該村過去80%的村民都會做紙傘及其它編制品,而且是世傳。如今村裏僅余四家人仍然在制作油紙傘,會做的人***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現時以鄭家朝壹家的手藝最好,用料講究,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調配,成品堅固美觀,壹天只能做壹兩把,他所制的油紙傘曾獲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三等獎。另有鄭映樓做的大紙傘,因為過去商家喜歡在店前擺放大紙傘,可以擋雨遮陽,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鋪傘”之稱。現在他們都只是在農閑時才制傘。

該處制作的花紙傘做工精細、色彩鮮艷、式樣美觀,質量好,曾壹度熱銷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從業57戶,年產雨傘4萬把。1952年60戶90人,年產量達3萬把,其中大傘占10%,1953年走國營貿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規格質量,圍線由的四道加為六道,當年盈利(含稅收)約1.3萬元人民幣。1954年有62戶,92人,產品大量銷往少數民族地區,並銷往保山、縣城及出口緬甸。1958年至1960年,國營三化廠生產過油紙小花傘。1965年後由於布傘和尼龍傘取代了油紙傘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傘停產,僅有少量的大油紙傘賣給路邊攤使用用。近年當地紙傘業再度引起註意,又恢復了小花傘的生產,作為工藝品,但產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騰沖縣文產辦主任周特等人到當地紙傘制作基地視察,尋求紙傘產業化發展道路。現在當地制傘主要是為了傳承民間工藝。

紙傘以雲華、古永等地出產的毛竹和當地的木料為傘柄、傘骨,傘面用界頭買來的構皮紙蒙上、塗上壩子油或桐油,稱為“綠衣子”,工序包括削傘骨、繞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平均制作壹把傘約需半天時間。

★臺灣美濃油紙傘

除大陸制作油紙傘外,臺灣美濃至今保留油紙傘制作。油紙傘制作方法完全是用手工,細長的傘骨,都是用從臺中運來的“孟宗竹”經浸水後削成,竹身硬而富有彈性,因為本身具有的糖分全部去除,所以不會惹蟲遭蛀。再經過鉆孔、穿線,壹頂圓形的紙傘骨架就此成型。接著將成扇形的綿紙,用棉子油壹片片粘在骨架上,曝曬之後,塗上防水桐油。油紙傘就制作成功了。上過桐油的紙傘,既有防水的功能,又可增加棉紙的韌性,更使原本單調粗俗的棉紙變得亮麗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