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如何在壹幅畫中實現壹天中的某壹時刻

如何在壹幅畫中實現壹天中的某壹時刻

時間是壹個抽象的概念。從古至今,人們對時間的體驗和認知從未停止。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時間的認知都有壹定的差異。我們可以總結出七個方向來反映繪畫中時間的流逝。

壹、繪畫裝裱形式與時間的關系

壹幅畫如何呈現給觀者,涉及到藝術家如何看待時間。根據中國敘事學[1]的理論,人的時間意識不是來自於物理層面,也不是來自於哲學,而是來自於日常的作息。感受日出日落死亡的生命體驗,時間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在時間意識上,中國以“年、月、日”的順序來標記,而西方采用“日月年”的順序,時間元素都有,只是用了不同的結構成分。這說明中國人非常註重時間的完整性,這種觀念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敘事模式。比如國畫的卷軸,時間和空間是壹體的,題跋也成為了作品的壹部分,不可分割。(現在大英博物館的《婦女史》這幅畫,因為看不懂長卷畫的呈現形式,被剪成了四塊。)

西方的油畫大多是裝裱畫框,不需要卷起來展示,時間在這裏被“定格”。中國畫卷通過不同場景以連續的形式有機連接,形成“時間流動”的敘事空間,畫面有壹段壹段的拼接模式,從而具有時間的流動性。中國大部分敘事題材的長卷,營造的是壹種循環的時空觀,比如《清明上河圖》。如果我們把卷軸圍起來,就會形成壹個無始無終的循環。卷軸結尾的人物“出城”和卷軸開頭的人物可以繼續“進城”,與原始符號“Ouros”的概念(時間)非常相似。

再比如黃的《富春》。當妳看這幅畫時,妳可以看到山和樹,同時,妳可以順流而下。河流壹定有上下遊,無窮無盡,充滿變化,這也是時間的變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時,王希蒙的《千裏河山》伴隨著中國特有的畫卷緩緩展開。隨著卷軸的打開,觀眾可以在裏面旅行。卷軸的緩慢展開實際上意味著空間的轉移和時間的變化。

第二,繪畫形式產生的運動感與時間的關系。

印象派用光線的變化來表現時間的變化。莫奈的《幹草堆》是用“光與色的瞬間”畫出來的。他從早到晚畫了許多幹草堆。每幅畫都代表了某個時間點的光線亮度,莫奈不斷觀察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幹草堆圖像。他曾寫信給壹位朋友,“太陽落山太快,我趕不上了。”他在追逐時間而不是光。

未來主義畫家用壹個連續動作的分解圖,在定格下疊加分解動作,形成壹個時間段。也可以看做是對“時間”的斷裂式“分割”。開頭以杜尚的《裸女下樓梯》(立體+未來)為例,在此不再贅述。

波洛克的動作畫,他拋棄了架上繪畫,直接把畫布固定在地上,用顏料潑灑。波洛克用這種方法在畫布上走來走去。在作品創作中,他隨意向不同方向作畫,沈浸在繪畫動作中。他的運筆畫,不是長時間思考某個主題而產生的,也不是觀察生活而產生的,更不是細心刻意的作品,而是不自覺地跟著自己的心情走。波洛克自己說,“我能感覺到更接近和更多的繪畫的壹部分。”他自己完成繪畫,就像時間的創造者。

捂是王的主要方式。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壹個接壹個刷,互相覆蓋。這種形式其實是時間的積累。王說:繪畫過程完全是“看天氣”。天冷的時候,只能刷壹兩次;漲潮的時候,可能只是壹次;幹的時候有三四次。只要畫布幹了,我就刷壹遍,為了捕捉時間的痕跡。每幅作品大概會畫兩三個月,平均兩三百遍。

由於各層之間幹燥時間不同,畫面會凸出壹些不規則的細微紋理,這就是體驗時間的證明。王用時間賦予生命意義,用繪畫的遮蔽形式感受生命本身和時間的存在。通過“無意義”的作品來表達“變化”,最終反映到時間本身。

三、繪畫中的“時差”

在繪畫中,畫家會用歷史的符號來影射當代的問題,“時間差”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工具。在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裏,他把公元前5世紀的蘇格拉底、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文藝復興時期的布拉曼特和其他學者設計在壹幅畫裏。拉斐爾通過道具暗示人的身份,把歷史上黃金時代的所有學者都聚集在這裏,他們代表了古代文明的七大自由藝術[3]。畫家寄托了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回憶過去,展望未來還有大衛·德·格蘭奇的《索爾頓斯托爾之家》,男主人抱著兩個孩子,躺在床上的是前妻,坐在椅子上的是現任妻子。這個男人左手拿著壹塊白色手帕,象征著葬禮。畫家在1636畫了這幅肖像。這個時候,男方和第二任妻子已經結婚,有了壹個兒子。現實中,主人的前妻和新娘並沒有同時出現在這個家庭中,只是畫家把他們放在了同壹個場景中。其中壹個躺在床上還有點氣息,另壹個已經坐在旁邊,手裏拿著壹個孩子,好像已經成了替身。

這讓我想起了另壹幅有爭議的畫:楊·凡·艾克的《阿諾菲尼夫婦畫像》。畫中新娘在畫完成前壹年就去世了,當時的文化背景不允許未婚先孕。那麽能不能介紹壹下:這裏的新娘現實中並沒有懷孕,只是壹個美好的願望,也是為了紀念死去的妻子。

米勒畫的《拾穗者》是當時巴黎郊區壹個村子裏的農婦,但畫面內容不止於此。它也描述了耶穌的祖母路得在麥穗中的職業。在1851的信中,米勒說他在寫魯思和波阿斯。根據魯思的記載,魯思的丈夫在她死後對婆婆還是很好的。她的善良感動了上帝。在波阿斯的麥田裏撿到麥穗後,她嫁給了波阿斯,使她成為了這片廣袤田野的共有人。

米勒在進行繪畫創作時,會在聖經中尋找資源,關註歷史上前人創造的形象資源。比如他畫筆下的播種者,不僅是19世紀法國田野上的播種者,也是中世紀手稿插圖中的播種者。聖經上說,收割後,富人不應該拿走丟失的麥穗,而是讓更窮的人去撿。他通過繪畫賦予現實以歷史信息。其實歷史是被包裹的,藝術家可以通過作品來揭示。

以上都是西洋畫,中國畫中,也有“時差”的作品,如五代南唐:周文舉《重屏會下棋》;

畫中有雙屏,屏中有畫。這部作品中雙屏的連接方式就像壹個平行世界。第壹個空間是南唐第二個皇帝李_和他弟弟下棋的場景。第二個空間是白居易的家,他躺在屏風下,微醉半醒,妻妾仆從忙著侍候。第三個空間是“屏中屏”,把山水畫描繪成世外桃源。

第二空間的沈睡狀態取自白居易的《我的沈睡》,給我們提供了極好的線索。晚年的詩人已經動彈不得,生活沈迷於半醉的輕松狀態,詩中呈現的畫面是那樣的悠閑。白居易和李不是同時出生的。當我們欣賞這幅作品時,我們發現畫中的李和畫中的白居易是壹脈相承的,那麽白居易是李精神世界中的壹個人物嗎?李鬼作為皇帝,在文學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但生活奢靡,政治軟弱,引起了當時人們對他的不滿。這三個空間的並置產生了壹個政治隱喻。歷史上的李和畫中的形象完全不同,每個人都向往天堂。在蕭瑟安逸的景象下,南唐正在步入國家滅亡的深淵,這是壹個可悲的事實。

四。以時間為主題的繪畫

布爾喬亞“早上十點是妳來找我的時間”。這組畫裏有兩只手,壹只是布爾喬亞自己的手,另壹只是她的助手格羅威。這個助理陪伴了她28年,幫她管理所有的工作事務,直到她去世。

這些畫從遠處看有點詭異,只是因為老太太最喜歡紅色水彩,這些畫的重點在手的位置和角度上有變化。讓我想起雀巢咖啡的壹則廣告(右圖)。第壹杯咖啡勺的角度和最後壹勺的角度壹模壹樣,配文案:“雀巢咖啡每時每刻陪著妳。”同樣,早上十點是助理帶布爾喬亞去工作室的時間。他幫助布爾喬亞處理事務,讓她完全沈浸在藝術世界裏。28年來,格羅威和布爾喬亞都不能離開對方,影響對方的成就。

米開朗基羅為美第奇陵墓設計制作的雕塑有白天、夜晚、早晨和黃昏。這些作品雖然不是畫,但對我們理解西方藝術家的時間觀念還是頗有啟發的。

五、具有代表性的“瞬間”繪畫

在中西繪畫中,還有壹個方向屬於“決定性時刻的表現”。“瞬間”不是取消時間,而是取消了時間線的維度。畫面隱含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只呈現故事中最重要的時刻,但畫面中通常會有線索,觀者通過仔細觀察可以推斷出故事的脈絡。比如路易·大衛的馬拉之死,西裏科的美杜莎之筏,戈雅的5月3日槍殺,1808。

嚴的《行走的地圖》也運用了這種手法。這幅畫講述了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出於政治原因,將文成公主嫁給圖凡國王松贊幹布的故事。在這壹重大歷史事件面前,顏沒有描寫文成公主入藏的盛況,也沒有描寫唐太宗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裏迎接使者的場面。同時,畫家並沒有用長卷以敘事的方式把整個過程畫在畫面上,而是通過“行走圖”的描述——也就是用行走的方式采訪唐太宗,來制造這壹特定的場景。我們可以從每個人的服飾、顏色、位置、姿勢、歷史信息來觀察每個人的狀態,推斷出過去發生了什麽,未來會發生什麽。

六、以靜代動的繪畫作品。

魯道夫·阿恩海姆討論了藝術和視覺中永恒的不動性。“以埃爾·格列柯的畫作《聖傑羅姆的法典》為例(左下:原圖)。畫面中的人物因為左手和書的位置相互平衡。如果看的時候把畫面底部的物體都遮住了,這種平衡就被破壞了。這時候胡子就會像電風扇什麽的吹下來。這種回歸不僅使它看起來沒有運動感,而且在完整的畫面中失去了自由的狀態。”回到原圖,我們可以感覺到他似乎在讀書或者寫作,但是被人打斷了。因此,在繪畫表現中,沒有必要表現正在進行的運動。

在霍克尼:圖片社的“水花”中,畫布是二維的,空間是三維的。霍妮可壹直在探討更高的維度——時間,他用“定格”來表達時間的靜止感。這還不夠。他的遊泳池系列和飛濺系列都涉及到水的各種狀態。水壹直是時間的隱喻。也有許多藝術家在繪畫中用河流來描述時間,但他們的作品大多指向時間的不停,但霍想把這壹刻留在身後。“瞬間”的表達通常在激烈的動作下是固定的,而《霍》中的水花則表現出壹種安靜的動態。

這幅畫和上壹幅《聖耶羅的密碼》略有不同:從“水花四濺”的狀態可以看出,剛剛有人從跳板跳入水中。霍被凍結在壹種即將跳出遊泳池的狀態,時間在壹瞬間被凝聚,被隨時有運動的物質凍結在壹瞬間,並隱含著下壹秒的運動。

七、影像敘事與時間的關系。

這壹塊其實很有意思,但也很有知識性。簡單總結壹下吧。繪畫中有兩種敘事:壹種是全景繪畫,如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的《交稅》、古的《韓熙載夜宴圖》。另壹種是群畫,最著名的是霍加斯的《現代婚姻》和《蒙克的生活》,這也是壹種特殊的敘事。

敘事構成了兩個時間,壹方面是畫面內容的時間性,另壹方面是敘事行為本身的時間性。因為敘事的功能之壹就是在壹個時間處理另壹個時間。

20世紀以前,西方油畫大多采用焦點透視法。這裏的重點不壹定是同壹時空,而是同壹空間內幾個時間點的合成。比如下圖中馬薩喬的《稅錢》,彼得的形象在同壹個畫面中出現了三次,故事從中間開始:收稅人要稅錢,然後彼得在湖邊釣魚找硬幣,最後彼得把銀幣交給了收稅人。

霍加斯的《現代婚姻》由六幅畫組成,分別是:訂婚、早餐、求醫、早起、伯爵之死和伯爵夫人之死。講述了貴族和暴發戶兩大家族聯姻的故事。作品有故事插畫的性質,就像漫畫書壹樣。

歷時性是指繪畫對象在時間軸上的形態和形式的變化。去年,我去上海看了夏目和克萊恩的回顧展。回顧展壹般是按照藝術家的個人時間線來安排的。如果把這次回顧展看成壹個整體,那麽回顧展就是藝術家“唯壹”的壹幅畫。作品在展覽中傳播,實現了它的價值。這樣的“作品”是壹種時間現象。

在現代主義盛行的今天,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繪畫只是藝術的壹種表現形式,但我個人認為,藝術不是壹個進化鏈,我們不能完全拋棄“過時”的形式,我們應該* * *拯救它們,然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在文章裏提到了波洛克的滴畫,還有湯姆伯裏的黑板畫,克萊因的人體測量學,赫斯特的點畫等等。他們還是從繪畫出發,但是找到了壹個突破的邊界,這就是藝術探索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