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的旅遊資源

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的旅遊資源

(壹)自然風光

1、峽山。峽山位於峽山水庫北岸,象壹只猛虎傍水而臥,俗稱臥虎山、斜山。海拔171.1米,前後均為峭壁,東南稍坡,山勢雄偉,風光綺麗。山上建有玉皇廟、娘娘廟,山腰有呂祖洞、伯溫洞,相傳明朝劉伯溫在此隱居。

2、野溝河。野溝河源於太保莊鎮永旺屯村,向東經丈嶺、北孟流入膠新河,全長約15公裏,是壹條保護較好的原生態河流。在丈嶺以西1000米處開發建設了漁池湖休閑娛樂風景區,修建了攔河壩、漁池湖山莊,湖面拓展到200畝,規模宏大。

3、石坑河。西連濰河,東接膠新河,全長20公裏,流經太保莊鎮、北孟的部分村莊。因河道比較窄,部分河段被填平或改造。有些河段原生態面貌保護比較好。

4、七裏蘭島。七裏蘭島位於峽山水庫南端,總面積約100畝(水位高時約60畝)。島上樹木叢生,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5、渠河、濰河下遊水面寬闊,濰河新老河道之間的夾河套面積較大,風景秀麗,具有開發旅遊的良好條件。

(二)水利風景

峽山水庫。峽山水庫1958年11月動工興建,1960年9月基本建成,是壹座集防洪、工業及生活用水、灌溉、發電、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庫,素有“齊魯第壹庫”之稱。水庫樞紐工程主要由大壩、溢洪閘、放水洞、水電站組成。大壩總長32.91公裏,壩頂高程為44米,興利庫容5.50億立方米,相應水位37.40米。水庫水面面積144平方公裏,水域廣闊,碧波萬頃,水天壹色,景色壯觀。 峽山水庫位於濰坊市區東南50裏、昌邑、高密、安丘3縣交界處的濰河河道上。它始建於1958年11月,1960年10月竣工,是山東省最大的壹座水庫。

(三)人文景觀

1、太保莊萬畝生態林。位於濰河與引黃濟峽工程之間的夾河套,土地面積約12000畝。林木種植總面積達到5000多畝,真正形成了“遙望壹碧萬頃,近看綠樹成蔭”的美麗景象。

2、王家莊萬畝生態林。位於水庫西岸淺灘地帶,總面積10000畝,已建成6000畝,林帶與水庫相映,庫內碧波萬頃,庫外綠樹壹望無際。

(四)歷史文化名人與文物古跡

1、 四公

在濰水沿岸,自古就流傳著冰雹不打四公之說。這四公系指黃公、蓋公、鄭公、狄公。後是指這四公所在的四座山,即趙戈鎮的黃公山、蓋公山、礪埠山和狄山。

黃公,名黃石公,戰國時著名兵家。在朱子村後隱居此山,去世後人們把他安葬在該山的最高處,並把該山改稱“黃公山”,以茲紀念。之後,又在他講學的舊址建黃公祠(祠內黃公偶像端坐其中,韓信、張良置身其兩側,均為木雕),並派人看管。現不復存在。

蓋公,生於本鎮,是秦漢間有名的大賢,創立了“蓋公之道”。晚年隱居朱子村南之山,逝後人們將其安葬在該山之巔,並將該山定名為“蓋公山”,後又立祠紀念。現不復存在。

鄭公(鄭玄),名玄,字康成,東漢時人,著名經學大師。鄭晚年被袁紹脅迫去隨軍,半道而亡,葬在他母親的家鄉,即現今的青州市鄭母村,後又移葬其家鄉濰水東岸的礪埠山上(此山在鄭公管區鄭公後殿村。)東漢末年,在其墓前立鄭公祠,後經唐、清、民國和1987年四次整修,供遊人瞻仰。現占地5畝多,有三間二層結構房屋,另有偏房,有人看護。

宋渭春墓 (縣級) 民國 岞山鎮張百戶屯

於蔭堂故居 (縣級) 清--民國 岞山西下灣村

膠濟鐵路岞山站(縣級)近代 岞山鎮岞山村

岞山遺址 (縣級) 商周 岞山鎮岞山山前

西北院遺址 (縣級) 周 岞山鎮西下灣村西北

明鎬冢 (縣級) 王家莊子鎮朱子村

祖塋碑刻群 (縣級) 清 岞山鎮西下灣村東

龍柏 2棵 樹圍1.2米 岞山鎮東章村

國槐 1棵 樹圍3.9米 岞山鎮東章村

國槐 1棵 樹圍2.62米 昨山鎮馬家屯村

小葉樸 1棵 樹圍3.85米 丈嶺鎮下坡村

國槐 1棵 樹圍3.65米 丈嶺鎮牛脊埠村

原安邱市的王家莊子鎮朱子村附近與趙戈鎮石頭崖村交接地段有法林寺遺跡;蓋公山、黃公山、韓信濰水戰,朱子祠等遺跡;黃旗堡鎮杞城壹帶,汶河,濰河沿岸是原始社會文物密集區;原王家莊子鎮李家古城村壹帶有故城遺跡、墓葬群。金線村抗戰戰場,諸城市的前涼臺壹帶,特別是靠濰河地段,是文物重點調查地域。

(2)部分文物古跡簡介

孫猛冢、昌安故城和鄧襲墓,朱子村的三寶塔、法林寺、朱子祠和明鎬冢等。

孫猛冢。孫猛是秦朝的壹員大將,在與齊國的軍隊作戰時戰死。作戰地點就在本鎮孫孟村。孫猛戰死後,葬於此地。後受人尊敬,其墓漸大,稱為孫猛冢。現不復存在。

昌安故城和鄧襲墓。現李家古城村為原昌安縣故城遺址。昌安縣,漢置,唐初省入安丘。唐乾元二年,安丘縣治徙此。北宋初安丘縣治遷走,城遂廢。昌安城作為縣城前後歷時八百余年,現尚存土城墻遺址壹段,長約五百余米(後因村民建房屋用土被整平)。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封鄧襲(鄧禹之子)為昌安侯,食邑於此。李家古城村北半裏許有古冢,相傳即昌安侯鄧襲墓。現不復存在。

三寶塔、法林寺、朱子祠和明鎬冢,均在朱子村。朱子村很早即為塔寺並存的佛教聖地。三寶塔,何時所建,不詳。但從重修三寶塔記事碑得知,該塔在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發起的滅佛運動中被毀,隋朝開皇八年重修。這個被毀的年代,比人們稱之為塔祖的西安大雁塔還早近百年。

法林寺。何時建的說法不壹。明萬歷《安丘縣誌》載,金崇慶元年(1212年)建,而清末《安丘鄉土誌》載,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究竟建於何時,沒有定論。

法林寺前面的石龜長2.8米,闊1.44米,高0.94米。其大,為全國廟宇石龜之冠,比孔廟內的石龜還大。因年久風化,其體多處裂璺,為搶救這壹歷史文物,在濰坊市文化局暨安丘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於2003年6月29日將其北移至高處,並建亭等加以保護。

朱子祠。宋朝慶元三年,大儒朱熹曾在法林寺壹古槐下講學,後為紀念朱熹,在槐之北建朱子祠。新中國成立後,這棵古槐依然奇特壯觀,其粗難以用抱計量。下部環樹有三個大枯洞,每洞可容人入出,上部繞樹有大小不等的九個小枯洞,人稱三門九窗。樹上枝葉茂密,樹下綠蔭宜人,與朱子祠渾為壹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不少文人曾來此憑吊。

明鎬冢。在朱子村後,為縣級文物。該冢與黃公山上的黃公冢和蓋公山上的蓋公冢,方位

成品字形,人稱“三冢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