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路徑】文化產品的轉化條件

【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路徑】文化產品的轉化條件

摘要: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國民經濟領域的戰略問題,是後金融危機時代國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文化和旅遊產業特點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是產業邊界清晰、產業地位平等,發展文化旅遊是兩個產業融合的空間和平臺。本文以秦皇島市為例,分析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的路徑在於發揮政府作用、打造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和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文化產業戰略意義旅遊產業互動模式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F592.7

文件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9-016-02。

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十二五”期間的戰略問題。“十二五”期間,兩大產業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產業融合發展也作為壹項戰略任務體現在國家政策規劃中。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互動發展的戰略機遇。

壹、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

產業整合是後金融危機時代國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產業之間的關聯和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產業融合創造了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潤空間,產生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客觀上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水平,促進了產品和服務結構的升級,有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全球金融危機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新興服務業的比重將增加。文化產業和旅遊業作為新興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對相關產業產生了強大的拉動作用,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來源,也為兩個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美日韓的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或蕭條往往成為文化產業快速崛起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1}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歐美國家的支柱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從2002年到2008年,全球創意產業出口額從2670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5920億美元,2002-2008年的年增長率為14%。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文化創意產品占全球市場的比重從2002年的37%上升到2008年的43%。{2}對於中國來說,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後危機時代經濟轉型的新增長點。

旅遊業和文化產業都屬於國民經濟的第三產業,具有綜合性和高度關聯性。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沒有文化內涵的旅遊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旅遊,發展空間有限。另壹方面,文化產業的效益往往與旅遊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旅遊業是文化產業化和產品市場化的有效載體和平臺。遊客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消費者。文化產業與旅遊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兩者互動發展有許多契合點,在產品、市場、品牌、宣傳營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重疊部分。如果能把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旅遊經濟緊密結合起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會更加明顯。

二、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的戰略定位和互動模式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是它們是邊界清晰的不同產業,融合的結果不是成為同壹個產業,而是兩個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不同產業。認識到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處於平等獨立的地位,沒有主次或高低之分,這是兩個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整合的結果有兩種方式。壹是產業邊界模糊或形成壹個新的產業,即文化旅遊產業,但這個新產業的形成不會取代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第二,它們保持著明確的產業邊界,但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發展涉及兩個命題:以文化旅遊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模式和以旅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式。這兩個命題並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緊密聯系的。產業融合在理論上並不是壹個模糊的或變化的產業邊界,而是在產業邊界清晰的情況下,某壹產業既定的經濟活動在實體經濟中跨行業並存的現象。{3}無論如何融合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都不會相互替代,也不會最終成為壹種產業形態。而是保持平等,相輔相成。

旅遊競爭越來越註重文化內涵的競爭,旅遊資源中文化因素的開發利用使文化旅遊成為壹個商業範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對文化旅遊的定義是本質上以文化為動機的人的運動,如遊學、藝術表演和文化遊行,參加節日或其他活動的旅行,參觀歷史古跡,研究自然、民俗或藝術的旅行,宗教朝聖。文化旅遊作為旅遊的壹種類型,主要關註旅遊目的地的文化資源和環境,包括靜態的博物館、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跡,以及動態的以國際視野和地方風情為主題的藝術展覽、藝術表演和藝術節。無論是靜態的文化遺產遊,還是動態的藝術娛樂遊、文化節遊,都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推動。文化產業對旅遊資源中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的開發利用,賦予博物館和文物以鮮明的時代特征,並與文化保護相互促進,進壹步豐富旅遊資源。與此同時,文化娛樂業成為旅遊業的重要支柱。《印象劉三姐》是壹部根據旅遊目的地的真實風景拍攝的現實景觀音樂劇,在八年的演出中吸引了超過400萬觀眾,票房超過8億元。美麗的風景和表演藝術節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得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增強了當地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豐富了遊客的文化生活。在中國,國內旅遊演藝人員的比例為49%,2008年旅遊演藝人員收入達到227-292億元。{4}中國的現場演出已經成為中國旅遊業和文化產業互動融合的新經濟增長模式。

雖然文化旅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然不能滿足旅遊文化的巨大市場需求。政府的文物部門對文化旅遊產業的意識仍然不強。在中國產業體系的發展結構中,文化旅遊的發展處於初級自發階段。文化旅遊生產經營單位數量少,競爭力不強,缺乏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只有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在規劃、政策支持、標準制定、市場管理、宣傳和產品創新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文化旅遊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才能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的路徑選擇——以秦皇島為例

文化資源豐富的旅遊城市秦皇島,把發展文化強市和旅遊強市作為戰略目標。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將秦皇島確定為全國首批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在《河北省旅遊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要把秦皇島建設成為國際旅遊城市,形成特色濱海旅遊區。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重大項目的帶動下,秦皇島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融合是十二五期間的發展重點。秦皇島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壹些成功的經驗,甚至在個別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根據2009年秦皇島過夜遊客人均日支出,文化/體育/科技交流人均日支出為202.5元,遠高於人均日支出163.19元,文化消費在各項支出中排名第壹,高於河北省其他旅遊城市。然而,國內旅遊市場的遊客主要是在周末去海邊避暑。旅遊產品單壹、遊客消費水平低也反映了秦皇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總體上看,文化旅遊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制度化設計還處於“淺層次嘗試”階段,文化旅遊發展現狀與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還不完全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