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不斷提高,報告與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寫報告時要避免過長。我們應該如何寫報告?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希望對妳有幫助。

為積極探索富裕農村建設新農村的途徑和方法,我們走訪了部分鄉鎮(街道)和村莊,總結了全縣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面開展新壹輪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該報告如下:

壹.現狀和基礎

隨著我縣經濟的發展,從鎮辦村辦企業的產業建設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入手,我縣村鎮建設蓬勃發展。依托村級經濟的發展,壹些村投入巨資進行村莊建設。在有關部門和鎮(街道)的引導和培育下,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湧現出壹批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新農村先進村和示範村。同時,由於村落分布分散,人口較少,村落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與現代農村建設存在壹定差距。

1.大部分村莊都完成了規劃,但是村莊規劃很難跨越行政邊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規劃工作也相應開展起來。在1985-86年和1995-96年,該縣的大多數村莊都制定了計劃,只有山區和圖海等偏遠和分散的小規模村莊因經濟實力而沒有制定計劃。後來壹些中心村和新農村示範村做了規劃,內容廣,深度大。通過這些規劃的編制,鎮村兩級對規劃的認識逐步提高。但這些規劃基本都是按照行政村來編制的,沒有從村域整體考慮相關設施的關系和享有。壹些地理上相互依存的村莊,由於行政村不同,無法編制完整系統的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難以合理安排。

2.村莊基礎設施基本齊全,但配套標準不高。根據村莊的經濟實力和村民的意願,該縣大多數村莊都配備了道路、自來水、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除少數示範村外,村莊基礎設施只能滿足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未能滿足現代化的要求。

3.住宅面積增加了,但建築缺乏特色。富裕的農民想首先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大約在1985年和1995年,該縣出現了兩次房地產熱潮。村民過分註重住房面積的增加,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到2006年底達到29.1平方米。壹些村民在房子方面相互競爭激烈,壹些“高而空”的房子由此而生。由於忽視了住宅功能的完善和建築特色的創造,建築色彩選擇也很隨意,造成了空間資源的浪費和視覺汙染。

4.建設投資逐年增加,但建設模式單壹。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村鎮建設。自1998以來,已完成村莊建設投資2.5億元。但這些投資幾乎都是村民自己建房,或者村委會依靠村級經濟力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村莊建設資金渠道狹窄,建設模式單壹。

二,思路和對策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新農村建設是重要的壹環。如何對照以縣城建設為中心的城鎮化是壹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任務艱巨,意義深遠。我們認為應該從規劃入手,制定出高質量的規劃,通過有所為有所不為來引導新農村向現代化的目標邁進。在具體工作中,要樹立壹個理念,試行兩項改革,推行三種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新時期新農村規劃建設管理模式,開創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壹)樹立“村務管理”的理念

從經濟學角度看,村莊是壹種資本,由存量資本和增量資本組成。既然是資本,理論上是可以操作的。從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來看,辦村是必然的。分析城市化的演進規律,我國經濟社會正在跨越式發展,城市化正在高速推進,需要走集聚發展之路。壹個村莊要提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除了適當的外延發展,更重要的是合理組合原有村莊,拆舊建新,盤活存量,吸納增量,實現村莊資產的增值和盈利。從村民生活環境的需要來看,辦壹個村是必要的。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民獲得了很多賺錢的機會。有錢人從從收入上求財發展到了生活上求幸福,環境上求美好,生活條件上求改善,有很大的實現。但村莊的整體人居環境需要通過經營村莊來提升,通過合理的管理,可以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中。具體來說,它可以從三個層次啟動:

在宏觀層面上,整個村莊作為壹個單壹實體進行管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壹些村莊的區域優勢越來越明顯,如“城中村”、“景中村”,這就要求我們對位置較好的村莊進行搬遷置換,建設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現代村莊,將改造後的土地向市場供應,將獲得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如“新圩莊”),或者就地改造,構建高容量的現代城市居住形態。

中觀層面,也是經營村莊的周邊和配套資源。這壹點,特別是城郊村和有產業特色和旅遊資源的村莊,可以發展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為景區服務第三產業,開辟專業市場。

在微觀層面,管理與村莊相關的組織要素。首先,經營土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資本要素。首先,對存量土地進行梳理,將部分閑置土地和“空心村”土地用於村民建新房;其次,土地供應市場化,土地公開拍賣,村民可以根據土地的區位價值建房。二是經營房子的必備資本。壹些村莊有大量破舊的工廠、閑置的房屋和設立場所。如果各村統壹收購改造建設,房屋出租,村級經濟收入來源就廣了。第三是經營公共基礎設施。道路、橋梁等設施可以通過冠名權和燈箱廣告的使用作為資源進行運營。

(二)試點規劃和土地供應改革。

首先是組織不同層次的村莊規劃。我縣村莊布局分散,規模小,村莊發展很不平衡。東南西北地區之間、鎮內各村之間的村級經濟、村莊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不平衡。實行壹刀切的規劃和建設是不現實的。因地制宜,根據村莊規劃的不同要求,是現實的選擇,也是廣大鄉鎮的要求。第壹級是新農村示範村或經濟繁榮的中心村。其村莊規劃的內容和深度符合城市建設詳細規劃的要求。設施按照人口規模配備齊全,標準提高。根據建設需要,可在部分中心街區進行村莊設計。第二層次是中心村,其規劃內容和深度符合村莊建設規劃的要求。第三級是村級經濟薄弱的村。村莊規劃應引入控制性規劃的方法,以道路框架為主體,對村內不同地塊進行布局,並規定壹些技術指標。以上三種方法只是對規劃的技術要求不同,但村莊規劃的總體要求是在村鎮體系規劃的指導下,按照集聚發展的原則進行規劃,將村莊搬下山,將大村合並為小村。

其次,改革住宅用地供應方式,實行“壹房兩制”。根據現行土地政策,現有農民有權享受宅基地分配政策,但由於家庭人口的限制,無法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對生活水平、生活功能和環境設施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將城市住宅開發的理念引入到農村住宅開發中,結合現有的宅基地政策實行“壹房兩制”,即壹套房子的土地供應有兩種政策。壹種是按照戶型標準內的宅基地供地。

二是根據租賃土地的大小,按照戶型標準供地,並設置梯度等級,根據梯度等級確定不同的價格系數,即超出戶型的土地標準越多,土地單價越高,既能滿足村民需求,又能用價格杠桿控制大規模用地。無論是宅基地還是待出讓土地,都要根據地塊的不同區塊確定底價,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相應的區塊。

(三)實施三種不同的住房模式

目前單體建築是分散的建設模式,基礎設施難以統壹,住宅建築風格和色彩混亂,形成視覺上的“亂”。城市的統壹規劃,住宅建設按壹定規模統壹開發的模式,農村住宅統壹開發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村住宅要小規模建設,統壹管理,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風格協調和特色。當然,建設模式的改革需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村民的規劃建設意識進行不同的模式。

1.在城市建成區,實行統建統購模式。這種模式依賴於城市建設的高標準要求。村委會根據城鎮規劃,設計多個住宅戶型方案,征求購房者意見後確定建設方案。村委會成立開發公司組織建設,基礎設施統壹。房子建成後,村民可以從開發公司購買。可以采用房地產開發模式籌集建設資金,壹部分資金由需要購房的村民預付,壹部分資金由村經濟支付,壹部分從銀行貸款。

2、城鎮規劃區內,實行統壹管理和聯合建設的模式。村委會根據村民建房需求,劃定地塊規劃設計,設計總體布局和若幹住宅邢弢方案,調查建房戶,確定方案並正式公布,建房戶逐戶審批相關建房手續。村民委托村委會組織統壹聯合建房,村委會組織施工隊和施工管理。根據建設工期,分期向樓戶收取建設資金,資金安排需向樓戶公示。

3、城市規劃區內,實行統壹管理與單獨建設相結合的模式。村委會根據村莊規劃,為村民提供住宅單元,根據建築使用人的選擇,由村委會確定方案,指定建築材料和外墻顏色;相關的建築程序應由每個建築使用者審查和批準;施工隊由樓棟業主自行選擇,但需要村委會認可,由村委會統壹組織施工管理,成立竣工驗收小組驗收房屋。

我們假設這三種模式主要在規劃區內的新建住宅中實施,規劃區外的新農村和中心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模式進行建設。

至於舊村改造,目前往往是零星進行,既能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又能避免大規模改造帶來的麻煩。實踐可以警示我們,舊村改造是零星的,房屋建設周期參差不齊,配套設施難以統壹,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舊村的環境問題。舊村改造要統壹按規劃地塊進行,建設方式可按上述三種模式進行。個別困難戶可以調劑其他街區的舊房,村委會可以憑經濟實力公開補貼。

(四)加強村莊環境管理。

1.成立村民自治小組。按居住區建立村民小組,加強組內自我管理,加強對村莊環境的監督管理。

2.建立市場化的村莊環境管理體系。核算村莊環境治理成本,並公布。環境管理費,經濟實力強的村由村委會支付或補貼,村委會無實力的,可按村民年齡、人數和規定標準收取。管理崗位優先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