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二月二龍擡頭,各地都有什麽風俗和好玩的活動?

二月二龍擡頭,各地都有什麽風俗和好玩的活動?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壹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擡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鹹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擡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壹些面食吃。 二月二龍擡頭作為古代民俗的壹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壹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擡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壹,名叫“龍擡頭”,也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擡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壹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擡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壹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擡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壹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壹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蛤無處藏”。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墻壁,以驅滅害蟲。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幹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後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征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壹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據說龍擡頭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後此俗逐漸淡化。</SPAN></p>二月二在各地山東省汶上縣 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春節後的壹個重大節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這天天明後,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壹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谷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壹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墻根,念叨“壹把灰,兩把灰,蠍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墻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蠍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壹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 每年農歷二月二在壹些北方地區,像西北、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幹,這天炒好,相遇時 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蠍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壹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面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的肉,加以佐料制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擡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壹起。北京壹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壹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卷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壹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面條叫“吃龍須”(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壹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壹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壹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壹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征,雞鳴,則太陽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壹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山西省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龍擡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壹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氣,迎接來年的興旺。壹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壹下夥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蘇,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註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壹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壹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壹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壹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壹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壹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壹棵大樹或壹塊大石,用灰線圍灑壹圈。再用紅線拴壹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竈灰,灑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壹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壹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裏,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壹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壹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墻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壹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壹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制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壹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壹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竈王爺前的棗山。壹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壹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壹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擡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淩、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壹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東北 二月二在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吃豬頭肉、理發、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裏的水井裏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裏會有龍蛋,挑回家裏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福建福州 二月二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鹹粥。鹹粥是以糯米、芹菜、蔥、蒜、蝦米、海蠣、肉絲等為原料,煮成的鹹味稀飯。二月二煮鹹稀飯,主要是因為古時的福州,物質不豐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時難得雞鴨魚肉,只能在過春節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購壹番,為大年三十和正月備足“糧草”(因為正月期間,許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場上不易買到合適的食品)。儲存了將近壹個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經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將腐爛變質的時候了,節儉的家庭主婦就在二月二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壹起,加壹些糯米,煮成稀飯,全家人圍在壹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費。二月二之後,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鹹稀飯的習俗就形成了。由於二月二源於清理、烹調正月富余下來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沒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節”熱鬧、規範的緣故。但是,二月二畢竟弘揚了福州人不鋪張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貴州黔東南 “敬橋”是黔東南苗族地區(臺江、凱裏、黃平等地)壹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時間在農歷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橋”這天,當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裝前往“敬橋”,兒童穿戴壹新,胸前都掛著裝有彩蛋的網袋,堪稱為苗族的“兒童節”。在敬橋架橋飲宴中,若遇過往行人,首次前來踩橋,認為是吉祥之兆,橋主要留住就餐,熱表款待,並以彩蛋和糯米飯相送。 “橋”分別安置在田頭、水溝或行人道上,也有鋪在路面的方便過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陰積德以求人丁興旺。架設的橋有家庭為單位架的;氏族群眾架的;整個村寨群眾架設的公***橋等三種。“敬橋”以家庭為單位,各有專門的“橋”供祭祀,不能隨意去亂敬某壹座“橋”。“敬橋”必須先架“橋”,凡婚後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婦女,可請巫師察看手紋,如確定需要架“橋”求子,便可架“橋”。“橋”的材米根據所架設的地點而定,有用杉樹枋、木板、塊石,木凳。架“橋”請鬼師主持用壹尺二寸布(黑白均可)、壹元二角錢、五斤米、三尾魚、三個鴨蛋或壹只鴨作祭品。在舉行儀式時,巫師口念“祝詞”求神靈保佑,盡早給這家人送孩子來,並使這家兒女滿堂,等等。“橋”架好並舉行祭祀後,即結束“架橋”儀式。以後,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壹次,在三年內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後的第三年舉行“圓橋”,以示報恩,以後,連續敬祭。舉行這壹儀式時,祭品較架“橋”時使用的祭品貴重壹些:如果“架橋”時用蛋,這時則用鴨,“架橋”時用鴨,這時則用壹只小豬,以表報答之意。如果三年內沒有生孩子的就仍繼續“敬橋”到生孩子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