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平陽登山旅遊景點介紹;雲陽景點導遊。

平陽登山旅遊景點介紹;雲陽景點導遊。

平陽網上名人的景點有哪些?

1.紅軍先遣師(平陽)舊址,位於平陽縣鳳窩鎮,年代1937-1938。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舊址位於平陽縣水頭鎮山門鎮、鳳窩社區,素有“浙江延安”之稱。

2.西灣風景區位於平陽縣東南部,東臨東海,南接鰲江口,西接莫城,北靠飛雲江,總面積17平方公裏。景區以海灣多、灘寬、洞幽、礁密為特色,紋理清晰、色彩豐富、造型奇特。

3.溫州市浙南抗日根據地(平陽)位於溫州南部,地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雁蕩山南麓。2005年2月,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13個部委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上海-嘉興-平陽線)、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單。

4.南麂山群島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域,由52個島嶼組成。它是中國唯壹的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之壹。

5.南雁蕩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分為東西洞、順溪、周西、石城、東峪五個景區。因山頂的秋千和秋雁的棲息地而得名。境內遍布高山峽谷,洞穴密集,瀑布洶湧。儒釋道三教薈萃,文物古跡眾多,民俗風情獨特。

平陽風景區介紹

平陽風景區介紹

平陽縣是浙江省溫州市下轄的壹個縣,位於浙江省南部沿海。其陸地面積在北緯27° 21 _-27° 46 _與東經120° 24′-121° 08′之間,與瑞安市、文成縣、泰順縣、蒼南縣接壤。我整理了景點介紹,供大家參考!

南雁蕩山

南雁蕩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分為東西洞、順溪、周西、石城、東峪五個景區。因山頂的搖曳和秋雁的棲息而得名。境內山巒起伏,溪谷縱橫,溶洞密布,瀑布咆哮,“儒釋道”三教薈萃,文物古跡眾多,民俗風情獨特。

風景秀麗的山脈從浙閩交界的東宮山脈延伸,大多海拔在500米以上,蜿蜒曲折,北部以峰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匯聚,中流灘與山川相映。它分為五個景點:東西洞,順溪,東嶼,周西和石城。有67座山峰,24個洞穴,13個水池,8個瀑布和9塊石頭。陳之穗《南雁蕩山古今詩詞集·唐菁集》後記:“南雁蕩山景區擅勝峰、巖、洞、瀑、溪、壑,有地毛,有輔助工匠。活動中,自然面貌獨壹無二,人文面貌獨壹無二。當初是靠海,南湖,水頭,河西是它的大河。隨著歲月的流逝(原字左邊有0水),水縮地脹,雲越來越深。這個更大。那裏的居民有浙閩風情,漢畬雜。”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9℃

歷史的發展

南燕的發展始於中唐,盛於五代兩宋。唐朝宗室高力任溫州長史時,曾寫下“南遊雁蕩山”的詩句。《方勝蘭》載:五代高僧願“聞平陽明君峰上有雁飛,天晴時鐘梵相聞”,於是“以棒錫搜,止於其間”。錢,王“得平陽之福,建道場。”匯文閣建於北宋,後稱匯文書院。南宋哲學家朱曾來此講學,當時人文薈萃。《拜堂集》載文:“南雁蕩山經典景區——碧溪渡、綠水_ _和蒼山的東、西硐交匯處有壹座‘水門’,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與人文的美麗動人的故事。”詩人陳之穗《與——丹等人歸碧溪》雲:“出得山,踏上新晴路,天岸聽雁聲。穩坐竹筏,夕陽燒半溪。”(原註:任平陽縣文明辦副主任,—丹任南燕鎮副鎮長。燒【聲韶韶】,蔡霞糜傳壹亮亮相。據史料記載,南雁蕩山的文化景觀包括13座古寺,18座廟宇,12座院落,3亭8廳,2洞2樓,1座廟宇,1座祭壇。有儒、釋、蕭教四大遺址,歷代摩崖石刻較多。著名的‘溪邊古民居’和畬鄉獨特的民俗風情更具地方特色。南雁蕩山

俗話說“北雁有好峰,南雁有好洞”,所謂好洞只是就東西向的溶洞景區而言。其實從整個景區整體分析,山川秀美的基本原因是南巖和四灘的縱橫溪流。所以就自然景觀而言,西灘、遊洞、奇峰、石地塹、銀瀑、井研堪稱“南巖六勝”。就人文景觀而言,這裏的儒釋道匯聚在壹個景點東西洞,但妳可以“集三教於壹身”。因此,“三教九流”是對南雁蕩山風景特色的主要概括。南雁蕩山

南雁蕩山“景點碑文始於唐代,盛於宋代,盛於明清,作於民國、民國(當代)。”(陳之穗《南雁蕩山古今詩詞匯編》後記)《南雁蕩山文獻集》有《南雁蕩山詩詞選》、《訪南雁蕩山勝》、《順溪山詩詞選》等。出版社出版的詩集最早見於《南雁蕩山古今詩詞》(文聯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劉英、粟裕在林峰的故居。

1937年9月和10年10月,劉英率臨時省委和挺進師部隊兩次到達平陽縣鳳嶴鄉(今鳳窩鎮)林峰村。劉英住在鄭的家裏,是村裏的壹所大房子。5438年6月中旬+10月,粟裕率部經山門至林峰,與劉英同住。

劉英住在大屋南翼第1號房,蘇羽住在南翼第1號房。中間的大廳是兩個人的接待室。1937 10,紅軍前進各師全部集中後,在第六內府召開全體官兵關於部隊整編的大會,宣布部隊名稱改為國民革命軍閩浙抗日遊擊兵團。會上,粟裕、劉英分別作了發言。他們在講話中闡述了民族合作和改番號的意義,號召全體官兵堅決執行黨中央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方針政策,保持和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服從命令,加緊訓練,隨時準備上前線殺敵。10月,省委在劉芬內大召開了第十二次擴大會議。會上,劉英代表省委總結了三年遊擊戰爭最後八個月的鬥爭,布置了抗日救亡運動。粟裕作了壹個關於抗日戰爭形勢的報告。大房子的主人鄭老人思想進步,堅決支持革命活動,在當地很有威望。省委進去後,恰逢他七十大壽。劉英專門寫了壹幅《四世同堂,天倫之樂;歲,愛國仍不落後”,並設計了壹塊寫有“李龍張果”字樣的長壽牌匾,以縣令徐勇的名義送給了他。

劉英、粟裕在林峰的故居,位於平陽縣鳳窩鎮林峰村劉芬的壹棟大房子鄭誌新家,朝東,前有林峰河,後有赤山,四周山林環繞。這座大房子建於上世紀初。是木質平房,20個房間,面積500多平米。房子的建築格局就是俗稱的“四面接井”,房子的前後與兩廂相連,裏面留了壹個幾十平米的院子。大房子的後廳旁邊有壹口井,水量豐富。

林峰劉英、粟裕故居屬於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之壹,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粟裕同誌的部分骨灰撒在神社。

蘇羽(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 * *生產青年團,1927年成為中* * *黨員參加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自1935起,率紅軍挺進師進入平陽,以1936的年率,挺進師在平瑞湖、包頭等地與紅軍遊擊隊成功會師。1937 10,他率領前進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林峰平陽抗日遊擊隊,任軍長。1938,1年6月,在平陽山門成立了閩浙邊區抗日幹部學校(簡稱“抗日幹部學校”)。同年3月,率新四軍第三支隊(原紅軍先遣師)第七支隊從平陽轉戰皖南抗日前線。此後歷任新四軍第壹師師長、江浙軍區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1954年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65438-0980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在浙南三年遊擊戰爭中,粟裕將軍與平陽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他曾說,浙南平陽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對平陽有著深厚的感情,那是他當年戰鬥的地方。立下遺囑後,他把壹些骨灰撒到了他戰鬥過的地方,永遠和平陽人在壹起。1984年2月5日,偉大的政治家粟裕在北京逝世。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他戰鬥和工作過的平陽土地上。

平陽縣山門鎮山門小學,散落著粟裕同誌的部分骨灰。平陽縣人民政府在抗日幹校舊址桂花林中建立了1紀念碑,高1.8m,寬0.8m,碑上鐫刻著12漢字“粟裕同誌部分骨灰撒於此”。2000年,將軍的戰友、抗日幹部學校副校長黃先河在杭州去世,他的部分骨灰撒在將軍骨灰紀念館旁的桂樹下。

粟裕同誌骨灰祭拜地部分屬於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之壹,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溫州平陽附近適合爬山的地方,

九黃山或東門山在縣城。天亮了,晨練的人會很多,絕對安全!但是,沒有人收費。不知道合不適合妳。

溫州平陽縣的旅遊有什麽特色?

平陽旅遊業發展迅速。形成了集山、水、洞於壹體,集歷史、地理、文化於壹體的大旅遊體系。新老景點和旅遊項目遍布全境。

南麂列島是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有“貝類王國”和“碧海仙山”的美譽,是以“溪秀、洞幽、峰奇、石壑、銀瀑、巖景”著稱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是儒、釋、道三教合壹的國家級南雁山森林公園,是浙江省優秀旅遊景區。有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閩浙邊區抗日救亡幹部學校、全省“壹大”會址、風景秀麗、泉水潺潺的市級風景名勝區赤巖山、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林題寫的極高品位的稷山碑林、中國棋王碑林等革命遺跡,還有明時期南雁門景區最早的石刻。每年有壹百多萬遊客來到平陽。

平陽旅遊景點推薦

1.南雁蕩山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

總的來說,南雁蕩山還不錯,風景很美,人也不多。可以慢慢旅行。建議走壹條遊覽路線:從東南關口進入,下經雲觀、仙姑洞、梅雨瀑布,再到東東,經匯文書院、第壹視線日。在第壹個觀光日之後,有壹個亭子可以觀賞風景。可以坐竹筏進景區,不坐竹筏從另壹個門出來。

2.南麂列島(國家4A級)

南麂列島的海水很幹凈,第三周末的日出和景色還是很不錯的。沙灘沒有宣傳的那麽大,但是很幹凈,浪很大,遊覽也不錯。島上的交通相當方便。買了套票,基本沒有顧慮,想去哪就上哪。

3.清街畬族鄉景區

清結鄉是遠近聞名的竹子之鄉,種植竹子已有300多年歷史。清街也是平陽縣唯壹的民族鄉,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濃郁。清街畬族鄉是平陽縣唯壹的民族鄉,風情濃郁,竹海風光迷人。李氏故居和池故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鰲江西灣景區

西灣景區是壹個以沙灘為主的景區。地方不是很大,只有壹個地方很難沙子,但是沙子很細。海水不適合遊泳,因為它很臟。周圍有吃海鮮的地方,不錯,停車也方便。

5.蘇故居文化旅遊區(國家3A級)

蘇故居文化旅遊區位於臥牛山腳下的騰蛟鎮,規劃總用地面積約65438±0.5平方公裏。蘇故居文化旅遊區的旅遊資源自然與古韻並存,名勝古跡與名人同榮,凸顯浙南古宅、古橋、古樹、古村落文化的地方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