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60年來中國生活發展變化調查報告問答

60年來中國生活發展變化調查報告問答

(1)著裝:趨勢是向中高端服裝和多樣化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外國棉麻

新中國剛成立時,農村男人普遍穿中式雙排扣上衣和褲子,女人穿左側開襟上衣和褲子,有的甚至穿長裙。當時人們做衣服的面料多為梭織的“洋布”,粗棉布、亞麻布。

2、改革開放前——簡單而單調

60年代初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人們憑布票購買衣服、棉布和日用紡織品。為了盡可能的節省,買衣服的標準是耐磨和防贓物。灰、黑、藍成為街頭的流行色,千篇壹律、不分季節、不分男女的服裝款式更受歡迎。《人人都是藍的》就是當時的場景。

“文革”期間,擁有壹套軍裝是那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艱苦樸素是當時的時尚,到處都是打補丁的衣服。當時順口溜是這樣的:新三年,舊三年,再縫三年...

3、改革開放以來——多姿多彩,個性時尚。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顏色和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和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社會過渡,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人們的服裝瞬息萬變,穿衣也個性化、多變。很難用壹種風格或顏色來概括流行趨勢。強調個性,不追逐時尚,本身就成了壹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可以看出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想法的變化。服裝的變化是基於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人們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裝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壹種表現。

(二)飲食:從“填飽肚子”到註重營養。

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把“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又把“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可以折射出壹個社會的貧富興衰,領略這個城鎮農村的歷史發展變遷。

1,剛建國——生活貧困,吃得太少還是吃得太少。

2.改革開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子盛行,人民營養不良,部分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物資短缺,只有逢年過節,人們才能憑票買些糕點、糖果、幹果,分量很小。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食物和蔬菜短缺,人們經常用紅薯充饑。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農村人有點臃腫。

3、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吃好,而且吃好,營養均衡。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逐漸從追求數量滿足轉向追求質量。人們開始註重科學、美味、營養和高品質。市場上壹年四季都有豐富的肉、蛋、魚、新鮮蔬菜和水果,所以家庭可以想買什麽就買什麽。

同時,沼氣、煤氣、液化氣已經取代木柴成為主要燃料,農村原有的爐竈使用越來越少。

(3)住所:安居樂業。

1,剛建國不久——生活條件差

大多數村鎮都是土坯小屋,房屋破舊失修。人和動物有時住在壹個房間裏,衛生條件差。

2、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生活條件還是很差。

瓦房逐漸取代了土坯房,墻是石灰做的,平整,白色。但屋內幾乎沒有什麽裝飾,只有床、桌椅等基本家具。

3、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土坯房不復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樓房拔地而起,或在村裏的路邊,或在田間地頭,成為農村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交通:每個村莊都有通往油路的土路。

1,剛建國不久——交通不便

馬車、騾車、獨輪車、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步行是最常見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變成泥濘路,出門困難,需要膠鞋。

2、改革開放前——改良型,但主要是自行車。

自行車成為六七十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當時的道路建設非常落後,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3、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道路逐漸增多,最終達到了村村通。

鄉鎮最早實現了柏油路,農村也從泥濘小路變成了水泥路,最後油路通達了每壹個村莊。自行車從笨重單壹發展到輕便時尚。越來越多的村民買了摩托車和電動車,汽車也開始進入農家院。

(E)其他:信息技術的使用從無到有,從低級向高級現代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壹到高檔、從單壹到全面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費壹直處於較低水平,“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是高檔商品的標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跟著城市消費。20世紀80年代,黑白電視、洗衣機、電風扇、錄音機、照相機逐步進入農村家庭,90年代,彩電、冰箱、摩托車迅速進入家庭,電話、手機、電腦、大屏幕彩電、照相機進入21世紀。到2008年,100戶家庭擁有68臺洗衣機、26臺冰箱、65,438+02臺空調、56輛摩托車、90部固定電話、65,438+034部移動電話、65,438+02臺彩電和65,438+04臺電腦。國產車開始進入農村家庭,2008年百戶擁有4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