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嶽飛故裏到底是程崗村還是北周流村

嶽飛故裏到底是程崗村還是北周流村

嶽飛為湯陰人,但具體生於湯陰何地,卻頗存疑義。

南宋時期,湯陰壹度為金占區,不可能留下關於嶽飛出生地的具體資料。元代又是蒙古族統治,也沒有對嶽飛的出生地有具體記述。元人修《宋史》,只是承襲前人之說,謂嶽飛是“相州湯陰人”。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記述嶽飛具體生地的資料,是明景泰五年(1454)三月,大學士武功伯徐有貞(原名珵)撰寫的《創建精忠廟碑》。碑記中說:“彰德古相州也,湯陰為其屬邑,邑之周流社,王(指鄂王嶽飛)之生地也。”此碑石現存湯陰嶽飛廟山門前施全祠東側,是湯陰嶽飛廟最早的壹塊碑刻。這說明此前在湯陰的官方和民間,嶽飛生於周流社早成***識。

《湯陰縣誌》首修於明天啟三年(1623),崇禎十年(1637)續修。《崇禎湯陰縣誌》卷五《祠宇》載:“周流寺,在縣東周流社,相傳嶽武穆故宅,裏人傅祥建。”明確指出周流寺(亦名三教寺,祀儒、釋、道三教)即嶽飛故宅遺址。這則記載,用了“相傳”,體現了史誌編者的審慎嚴謹態度。明代湯陰人魏大本《忠武故裏》詩有句雲:“英雄生有自,忠孝死寧忘。宅廢禪林僻,塋存秋草荒。”此詩嶽廟刻石題名《周流社覽古》,分明是說嶽飛就出生在周流社。而且嶽飛故宅的廢址已成為僻靜的禪林(寺院),嶽飛先塋亦荒蕪地長滿秋草。說明嶽飛故宅就在周流三教寺,而且宅鄰嶽飛先塋。清順治十年(1653)邑庠生崔以澄撰《周流寺重金佛像碑》碑記:“周流古名寺也,嶽忠武王寔生於此地……相傳即王之故宅。”也認為嶽飛故宅就在周流三教寺。《湯陰王氏族譜·王氏家傳》載康熙十六年(1677)《侍禦東臯公墓誌銘》:“銘曰:周流之鄉,鄂國故裏。長楊參天,大鳥盤舉。西數百步,君之桑梓。”按王伯勉,字子健,號東臯,湯陰古賢村人,順治三年(1646)進士。這裏“周流之鄉”的“鄉”,不是今天作為壹級行政區劃的“鄉”,而是指鄉裏、鄉村。“西數百步,君之桑梓”,是說嶽飛的出生地向西數百步,即王伯勉的老家(今古賢村)。反過來說,古賢村東面數百步就是嶽飛的出生地。此地只能是與古賢村毗鄰的周流村。《乾隆湯陰縣誌》(刊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卷三《祠祀誌》載清代河撫宣鎮閻興邦(1635-1698)《水調歌頭》,開頭寫:“策馬周流社,人指鄂王宮。”鄂王宮,當指鄂王嶽飛的故居。宮是古代對房屋、居室的通稱。《易·困》:“入於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詞的最後兩句是:“試看雙橋下,流水意何窮。”雙橋指周流村東的高暵橋。《乾隆湯陰縣誌·地理誌》:“宜師溝水,至枉人山與湯水合於嶽王先塋東高暵村,有雙橋焉。”同卷錢塘黃蘭題詠扁鵲廟詩:“試看周流忠孝家,醫國妙手同瓦裂。”這裏的“周流忠孝家”和“醫國妙手”皆指嶽飛。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嶽忠武王先塋碑》碑記:“王(嶽忠武王)世為湯陰周流裏人。”據以上資料,嶽飛的出生地當為周流村(今屬湯陰古賢鄉)。

然而,近年新編的兩部《湯陰縣誌》又出現了新說法。1987年版《湯陰縣誌》第七篇第三章第二節《古建築》載:“程崗嶽廟位於城東16公裏程崗村(今屬菜園鄉),即相傳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嶽家莊。該廟建於明代晚期,……山門檐下有‘嶽鄂王故宅’匾額,正殿三間,拜殿檐下懸有“故裏香煙”匾額。現存碑刻四通,均為清代以來裏人重建該廟而立。1968年11月15日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同書第十篇第壹章第壹節《古代名人·嶽飛》:“嶽飛(1103-1142),字鵬舉。永和鄉,孝悌裏(今程崗村)人……”2004年版《湯陰縣誌》第四篇第二章《嶽飛傳略》:“嶽飛,字鵬舉,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出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同書第二十二篇第四章第壹節《廟宇、故宅、古墓》二《嶽飛故宅》載:“嶽飛故宅,位於縣東18千米菜園鎮程崗村內。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出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故宅建於明代中葉,略晚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這是首度見於《湯陰縣誌》而認定程崗村為嶽飛故宅的記載。依此說,則嶽飛生地為程崗村。

但是,兩部新編縣誌卻暴露出壹些問題。首先,二誌存在明顯的差別和自相牴牾:壹是前誌壹處尚用了“相傳”,而後誌幹脆將“相傳”去掉,其意義則表明程崗為嶽飛故居是確鑿無疑的。二是前誌說程崗“位於城東16公裏”,而後誌則為“位於縣東18千米”即18公裏。三是前誌說程崗嶽廟“建於明代晚期”,而後誌則說“故宅建於明代中葉,略晚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其次,二誌為無根之說,沒有任何文獻依據,缺乏歷史承續性。因為此前的任何誌書如《大清壹統誌》、《河南統誌》、《彰德府誌》、《湯陰縣誌》以及野史筆記,都沒有相關的記載。不管程崗村嶽廟始建於“明代中葉”,還是“明代晚期”,明代和清代的《湯陰縣誌》都應該有所記載。連陸公祠、李公祠、孫公祠、盧公祠、楊公祠(分別祀前代縣令)這些小小的祠堂和壹般寺觀都有記載,為什麽對影響巨大的嶽飛在其生地程崗村建廟卻只字不予提及?其三,更為嚴重的是,“永和鄉”、“孝悌裏”、“嶽家莊”等地名均未見於史書和地方誌記載,只是清代錢彩的小說《說嶽全傳》中虛構的地名。對此,地名專家許作民先生有詳細考證(見《安陽廣播電視報》2010年8月26日第28版,《與嶽飛有關的地名探析》)。而二誌編者卻都當作信史。許先生批評道:“可今天寫史書的人卻把這三個地名當成信史,就太不嚴肅了。”

不過,在湯陰的民間,確實流傳著嶽飛的老家在程崗的說法。這種傳說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估計應在《說嶽全傳》廣泛流傳後,不遲於清代後期。筆者在程崗村見到壹塊最早的“嶽忠武故裏”石碑,是清鹹豐六年(1856年)本村人立石。這反映了故鄉人民對前代英雄的敬仰並引以為驕傲。新編《湯陰縣誌》可能是根據民間傳說撰寫的。我們知道,民間傳說和“小說家言”的可信度是有限的。如民間傳說嶽飛“生於湯陰,長於內黃”,而事實上嶽飛根本沒有漂流到過內黃,明代和清代早期的《內黃縣誌》也向無相關記載。然而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的《內黃縣誌》卻出現了與嶽飛傳說有關的麒麟村和石甕村,明顯是受錢彩《說嶽全傳》的影響。將傳說當作歷史事實,從來是治史者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