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張家港於樂鎮

張家港於樂鎮

於樂鎮於樂鎮位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北部。是“壹城四區”中心區之壹,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壹。全鎮總面積91平方公裏,沿江岸線22.5公裏。全鄉面積5平方公裏,轄2個辦事處、5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場),常住人口近9萬人。

於樂鎮轄:社區居委會(於樂、兆豐、東沙);村委會(登泉村、東興村、福海村、衛萊村、於樂村、廟崗村、齊心村、雙橋村、向群村、永樂村、李詠村、紮西村、長豐村、東風村、東聯村、林東村、東沙村、紅蓮村、紅星村、紅閘村、聯豐村、慶豐村)。近年來,於樂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機械、化工、冶金、紡織五大產業的工業經濟體系,搭建了以機電工業園、染整工業園、東沙化工區為主要產業的招商平臺。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發票銷售額50.08億元,入庫稅金2.66億元。享有汽車之鄉、文化之鄉、體育之鄉、風箏之鄉、花卉之鄉的美譽,先後獲得全國先進文化鎮、國家衛生鎮、現代化教育鎮、新型示範鎮等多項榮譽稱號。20世紀末,為打造和突出區域優勢,著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平臺,於樂鎮先後規劃建設了機電工業集中區、東沙化工集中區、於樂工業集中區等“三大板塊”,對推動全鎮工業經濟強勁發展起到了引領和整合作用。機電產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9平方公裏,實際開發面積3.18平方公裏。區內道路暢通,電、水、通訊設施壹應俱全。園區依托中國最大的微型客車生產基地之壹江蘇牡丹汽車集團和中國最大的洗滌機械生產基地江蘇石海機械集團,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機械及加工、有色金屬冶煉、電子產品三大產業。2005年,區內企業221家,銷售收入32.5億元,占全鎮工業銷售總額的68.3%。其中,以海獅品牌為首的洗衣機及其加工企業超過130家,大部分擁有自主品牌,年銷售額超過6億元;以華豐電子公司為代表的電子生產企業近20家,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以中興銅業公司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生產企業有5家,年銷售收入6543.8+0.59億元。東沙化工集中區始建於1993,2002年正式成立,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裏,已開發面積1.56平方公裏。集中區兩面臨江,300噸級貨船可從長江直達該區。該地區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善。建成日處理能力654.38+0.8萬噸的集中式工業汙水處理廠、日供水能力654.38+0.5萬噸的工業水廠和日供水能力654.38+0.8萬千瓦的熱電廠並投入正常運行。投資10000多元的蘇華110000伏專線全線開通;投資4700多萬元的東府河開挖工程張家港段已經完工。預計化工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將達到4億元。在招商引資方面,園區堅持高起點,將循環經濟發展條件作為企業入園的前提條件。2005年,蘇華集團、蘇洲合成化工等6家示範企業入駐,東信化工、葉楓銅業等7個項目獲批建設。全區實現年銷售收入2.43億元,完成利稅3289萬元。於樂產業集群成立於2002年,以紡紗、織布、染整為特色。這是該市唯壹的專業紡織品整理區。全區規劃面積3.6平方公裏,已開發0.67平方公裏。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區內基礎設施完備,長興、大順織染、路德針織等11企業落戶區內,總投資4億多元。預計這些項目達產後可實現銷售額100億元以上。2005年,全區實現銷售收入4.43億元,完成利稅724萬元。由機電工業集中區、東沙化工集中區、於樂工業集中區打造的“三板”經濟工業園區正強勁集聚發展,為於樂工業經濟插上了翅膀。改革開放以來,於樂鎮農業發展迅速,鎮內耕地得到大面積改造,基本建成高產穩產良田。路、渠、涵、閘設施齊全,農田林網形成良好,農業機械化和水利化水平提高,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1997年,於樂鎮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由過去種植稻、麥、棉、油等傳統作物,發展到種植花卉、苗木、果樹、蔬菜、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由1986年的80.04: 19.96增加到2006年的80.04:19.96。與此同時,畜禽生產和水產品生產也快速發展。2005年,在該鎮465,438+033.33公頃的耕地中,* * *種植了65,438+0769.6公頃的各種經濟作物,其中包括387.2公頃的苗木、經濟林和果樹,578.73公頃的蔬菜和33.33公頃的藥材。年養豬2.45萬頭,羊6.89萬只,年出欄家禽654.38+0.03萬只。各類水產養殖面積達406公頃,全鎮農業結構逐步趨於優化。生態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全球經濟壹體化和農業國際化的宏觀背景下,於樂鎮進壹步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堅持走生態農業之路。2005年,樂優綠色牌精米和優良粳稻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樂優綠牌大米、鴨蛋、蝦蟹、菊花、黃佐牌甜瓜、三豐牌綠殼蛋、翔宇牌草雞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食品。全鎮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占地2033.33公頃,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占地1.200公頃,占3233.33公頃,占全鎮耕地的80%以上。農業投入和支持逐年增加。2005年,於樂鎮黨委、政府和農工商總公司聯合下發了《於樂鎮2005年農業結構調整獎勵補助辦法》和《於樂鎮2005年農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及星級專業戶獎勵辦法》。60萬元用於獎補農業,654.38+0.5萬元用於基地設施投入,調動了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78億元,比2003年增長8.51%。每公頃農田平均效益達到654.38±0.48萬元,比2003年增加654.38±0.02.6 %。上世紀80年代,於樂鎮兆豐文化站在中南海表演了具有濃郁鄉土情懷的歌舞,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也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鎮壹舉成為著名的“文化之鄉”。20年來,於樂鎮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豐富多彩。文藝隊伍建設走出了壹條新路。20世紀70年代,兆豐文化站“以業養文”,成功走出了壹條通過興辦產業反哺文化事業的道路,得到了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充分肯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兆豐文化站積極探索“多業助文”的創業新路。除了在國內外開設大型藝術崗外,還與山東民族藝術學校聯合創辦了舞蹈培訓藝術學校。這些學校正在成為培養藝術人才的搖籃,同時也為業余藝術表演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為於樂鎮的群眾文化錦上添花。5438年6月+2004年10月,學校和文化站創作排練的舞蹈《連枷謠》獲省“五星工程獎”金獎;2005年《收傘》和《鐘聲》獲第四屆兒童藝術節和首屆國際民間舞蹈節金獎。占地近8000平方米的鎮文化中心,已發展成為集文化娛樂、業余教育、科學普及、農民體育、時政宣傳“五位壹體”的文化陣地。民俗文化培育呈現新亮點。閑暇時制作和放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2000年,於樂鎮引導這壹民間文化健康發展,成功創建風箏之鄉。全鎮風箏愛好者隊伍不斷擴大,制作的風箏達到8大類10多個品種,經常放風箏的人數達到1000多人。岑郭龍是海獅機械集團的壹名員工,他熱愛風箏制作,30多年來制作了無數只風箏。1999年,他精心制作了壹個1999口哨的超大型風箏,引起轟動。《解放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岑郭龍也被媒體譽為“江南風箏王”。除了每年舉辦風箏比賽,鎮上還成立了風箏協會和風箏展覽館。風箏文化正以旺盛的生命力紮根於民間,成為盛開在於樂的壹朵藝術之花。社區文化成為壹道新的風景。近年來,於樂鎮先後組建了夕陽紅藝術團、銀輝健身隊、文藝輕騎隊等多支文藝隊,經常深入社區演出,推動了鎮群眾文化的深入發展。夕陽紅藝術團由40多位退休老人組成,其節目《公民道德歌》《十八好閑天》等都來源於人民生活,讓人民群眾通過娛樂受到教育。鎮退休協會組織的銀輝健身隊每天早上在鎮廣場排練,成為社區壹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還參加了許多市級老年人健身比賽,並獲得了許多獎項。城鎮建設體現了時代特征。於樂鎮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鎮。在保護和發展老城區的同時,努力把於樂建設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新城區,是歷屆黨委政府的當務之急。1986以來,於樂鎮先後三次邀請高等院校專家,高起點、高標準地編制了於樂鎮總體規劃文本、於樂鎮古鎮保護規劃文本、於樂鎮環境規劃文本,使城鎮建設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健康發展。根據鎮總體規劃,於樂鎮2001年投入城建資金5800萬元,為歷史最高。當年,樂紅公路拓寬改造工程、樂興南路擴建工程、鎮北路擴建工程相繼竣工。此後,又投資2500萬元開通了貫穿鎮南北的於樂振興大道,投資800萬元改擴建了樂豐路,完成了貫穿新舊鎮南北的樂中路、樂行路等多條主幹道。2005年,為加快與城市主幹道的融合,投資365,438+0多萬元,向南延伸樂興路、振興大道,並與主幹道工程馮剛公路相接,於65,438+2月65,438+0日順利竣工並正式通車。高標準建設城鎮景觀。於樂老街歷經百年滄桑,是沙洲地區壹條富有民俗特色的古街。近年來,於樂鎮投入巨資對老街進行保護、修繕和改造。現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白墻大和青石路,壹列列大門鋪就,成為張家港市保護最完好的古街。同時,該鎮投資近400萬元在鎮上修建了壹個2.2萬平方米的休閑廣場,直徑12米的噴泉、14柱形景觀燈廊、各種雕塑、卵石健身跑道散落其中。此外,還投資13萬元建設了設施壹流的於樂農貿商城,投資200萬元推進了全鎮亮化工程,全鎮綠化投資10多萬元,公共綠地面積擴大到8.9萬平方米,主要街道綠化率達到654.38+000%。現代住宅小區的高水平建設。2001年,於樂鎮根據小城鎮總體規劃,先後在幸福新村建設了公寓、別墅等多個項目,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自2004年以來,依托幸福新村社區,建設了廣場新村和陳星花園,逐步連接住宅社區,成為城鎮建設的新亮點。廣場新村壹期工程於2004年8月竣工,占地2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廣場新村二期占地3.7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與幸福新村相連,成為集物業管理、智能防盜、智能管理於壹體的現代化小區。2005年,居民小區建設力度進壹步加大,配合城市新區和工業區建設拆遷755戶。年內竣工安置房6萬平方米,商品房2.8萬平方米,在建安置房3.2萬平方米。按照向東向南發展的總體規劃,全鎮正在全面啟動東城區建設,進壹步開辟體現水系、生態、文化特色的城市新框架。壹個充滿魅力和時代氣息的新集鎮正在長江之濱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