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誰有最新的濰坊市的市情市況啊?!急!!

誰有最新的濰坊市的市情市況啊?!急!!

全市概況

壹、地理位置、轄區、人口、面積、民族組成

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西部,地跨北緯35°41′-37°26′,東經108°10′-120°01′,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公裏,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裏。南依沂山,北瀕渤海,東連青島,西接淄博、東營,南與臨沂、日照接壤。轄奎文、濰城、寒亭、坊子4區,青州、諸城、壽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樂、臨朐2縣,全市總面積15859平方公裏。至2008年底,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862.5萬人。據人口變動和勞動力調查資料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萬人。全市有漢、滿、回等51個民族。中心市區建城區面積128平方公裏,人口108萬。

二、歷史沿革

濰坊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彌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自夏以來,歷代王朝政權在此封國建邑,設州立府。夏、商時期,境內有斟灌、斟鄩、寒、三壽等封國。周初,武王封邦建國,封太公望於齊,都營丘(今昌樂境內)。春秋時期分屬齊、魯、紀等國。今濰坊版圖在秦時分屬膠東、臨淄、瑯琊三郡,漢朝時屬青州刺史部,唐代屬河南道,宋代屬京東東路,明清兩代分屬青、萊二州。民國初屬膠東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成立濰坊特別市和昌濰專區,1967年3月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7月更名為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1958年10月,博山縣劃歸淄博專區,1969年臨淄縣劃歸淄博市,1978年膠南、膠縣及黃島區劃歸青島市,1983年10月平度縣劃歸青島市,1992年12月五蓮縣劃歸日照市。2007年,我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將安丘市的黃旗堡鎮、趙戈鎮和昌邑市的太保莊鎮劃歸坊子區管轄,將壽光市的大家窪街道劃歸寒亭區管轄。濰坊市現轄4區、6市、2縣,含 67個鎮、1個鄉、49個街辦,8963個村民委員會,636個居民委員會。

三、地貌概況

濰坊市地勢總體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丘陵,地面高程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32米,面積5646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35.6%;中部為傾斜平原區,地面高程在海拔7-100米之間,坡降1/500-1/1200,面積6597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41.6%;北部沿海為濱海平原區,地面高程在7米以下,面積3616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22.8%。

主要河流:濰坊市境內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103條,主要水系有濰河、彌河、白浪河、南北膠萊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

濰河,全長246公裏,流域面積6367平方公裏;

彌河,全長177公裏,流域面積3863平方公裏;

白浪河,全長127公裏,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裏;

南膠萊河,全長42公裏,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裏,在高密市境內7.4公裏;

北膠萊河,全長103.5公裏,流域面積3900平方公裏;

小清河,全長237公裏,流域面積10276平方公裏,在壽光市境內入海,在我市境內長19.8公裏。

截止到2007年底,濰坊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6%,比1978年增加約16個百分點。

四、氣候、土壤、礦產

濰坊市處於北溫帶季風區,背陸面海,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型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秋季天高氣爽,晚秋多幹旱;冬季幹冷,寒風頻吹。1978-2007年平均氣溫12.9℃,壹月平均氣溫-2.3℃,七月平均氣溫25.3℃,極端最高氣溫40.7℃,出現在1982年5月25日,極端最低氣溫-24.2℃,出現在1985年12月8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5.8毫米;無霜期195天。

濰坊自南至北分布著棕壤、褐土、潮土、礦姜黑土和鹽土5大土類。濰坊處於我國東部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和第二沈降帶的銜接部位,現已發現金、銀、鐵、煤、石油、藍寶石、重晶石、沸石、膨潤土、花崗巖等礦產種類58種,已探明儲量的36種,開采利用的42種,有12種礦產儲量居全省首位。

五、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壹、綜合

宏觀經濟健康協調平穩發展。初步核算,2009年濰坊市生產總值(GDP)完成2727.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2.9%;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02.0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564.7億元,增長13.7%,其中工業增加值1419.1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861.1億元,增長14.0%。壹、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5、8.0和4.4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30568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為4477美元),比上年增長12.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1:57.3:31.6。

2009年各縣市區、市屬開發區生產總值完成情況:濰城區143.1億元,寒亭區(含經濟開發區)110.0億元,坊子區72.6億元,奎文區96.4億元,青州市300.2億元,諸城市402.0億元,壽光市416.7億元,安丘市162.0億元,高密市274.2億元,昌邑市201.2億元,臨朐縣122.8億元,昌樂縣14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51.9億元,濱海經濟開發區100.4億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業綜合經營狀況的企業景氣指數達139.6%,企業家信心指數136.5%,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22.8個百分點和27.7個百分點。

企業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募集資金17.2億元,昌大國際、得利斯2家公司在境內外上市;豪源實業和昱合集團2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截至2009年底,全市***有21家企業24只股票在境內外上市,累計融資302.3億元。上市公司家數和募集資金額在全省分別列第二位和第壹位。

名牌創建工作有新進展。全市獲得2個省長質量獎,2個省長質量獎提名獎;新增山東名牌產品68個,山東服務名牌12個;新創中國馳名商標7件,新認定山東省著名商標50件,續展50件。到2009年底,全市***創中國馳名商標39件,認定山東省著名商標237件,***有2個省長質量管理獎,2個省長質量獎提名獎,5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31個中國名牌產品,51個國家免檢產品,187個山東名牌產品,23個山東服務名牌項目。

非公有(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市非公有(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53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2%上升到56.2%;全市非公有(民營)經濟戶數25.3萬戶,增長19.5%;從業人員135.3萬人,增長24.1%;註冊資金1246.5億元,增長32.2%;納稅額206.4億元,增長18.3%,占全部稅收比重72.8%,提高了2.2個百分點。

企業註冊資本穩中有升。內資企業註冊資本(金)503.6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國有企業51.6億元、集體企業39.3億元、公司400.0億元。外商登記管理又上新臺階。全市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及外商投資企業分支機構***160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8戶,分支機構102戶。

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全市累計發生各類安全事故2343起,死亡440人,同比分別下降15.1%和19.0%。

二、農業

2009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農民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運行良好。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5.7億元,按可比價格增長4.7%。

主要農作物產量穩中有增。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179.1萬畝,增長2.6%;糧食總產量520.8萬噸,增長3.4%,是1997年以來的最好水平;棉花產量5.5萬噸,增長6.1%;油料產量27萬噸,下降9.7%;烤煙產量4.2萬噸,增長46.6%。蔬菜產量1006.9萬噸,增長3.3%;水果產量97萬噸,下降4.5%。

林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完成造林50.3萬畝,新建農田林網19.58萬畝,四旁植樹2871萬株,育苗14.04萬畝。百處林場、北部沿海林網、荒山造林、村鎮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進展迅速,建成生態林場75處,其中新建成45處。全市森林面積達504.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10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33.0%。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肉類總產量114.7萬噸,增長10.6%;禽蛋產量26.3萬噸,增長1.4%;奶類產量22.2萬噸,增長3.0%。

漁業經濟持續發展。全市漁業總產值達到31.6億元,按可比價增長7.1%;水產品總產量42萬噸,增長9.1%。

農業機械化水平進壹步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15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9%;農業機械總值77.6億元,增長7.6%;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激勵下,大型農業機械快速增長,聯合收獲機達到1.6萬臺,增長19.8%,玉米聯合收獲機達到5284臺,增長56.2%。全年***完成機耕面積793.4千公頃,機播面積913.6千公頃,機收面積779.9千公頃。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8907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汽車、通電話;新增、完成改造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70.3萬人。農房建設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建成新房8萬戶,改造危舊房1.84萬戶。

三、工業

2009年,全市工業系統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不利影響,扭轉了工業經濟下滑態勢,工業效益大幅回升。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824家,比上年增加476家;完成增加值1499億元,增長15.1%。全市工業產品銷售率98.34%,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本月止累計累計同比增長(%)

原煤(萬噸)96.55.2

原鹽(萬噸)1213.38.2

飼料(萬噸)290.533.6

卷煙(億支)200.00.0

紗(萬噸)71.913.7

布(億米)35.69.4

印染布(億米)14.2-5.1

服裝(萬件)34344.45.9

人造板(萬立方米)88.51.1

家具(萬件)747.012.5

紙漿(原生漿及廢紙漿)(萬噸)82.2-8.5

機制紙及紙板(外購原紙加工除外)(萬噸) 317.57.1

原油加工量(萬噸)576.633.3

焦炭(萬噸)128.06.7

純堿(碳酸鈉)(萬噸)285.633.3

合成氨(無水氨)(萬噸)103.32.8

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總計(折純)(萬噸)76.715.8

化學農藥原藥(折有效成分100%)(萬噸) 1.27.0

初級形態的塑料(萬噸)44.97.5

合成洗滌劑(萬噸)8.6-3.2

化學藥品原藥(萬噸)10.211.4

化學纖維用漿粕(萬噸)25.217.9

化學纖維(萬噸)26.911.5

橡膠輪胎外胎(萬條)3455.512.5

塑料制品(萬噸)44.111.6

水泥(萬噸)812.810.8

粗鋼(萬噸)223.19.9

鋼材(萬噸)456.325.1

發動機(萬千瓦)8256.411.4

大型拖拉機(臺)5345831.2

中型拖拉機(臺)1546211.1

小型拖拉機(萬臺)6.4-16.9

農作物收獲機械(臺)5296333.8

汽車(萬輛)43.264.9

發電量(億千瓦小時)168.17.3

工業投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全市完成工業投資721.7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在建項目1722個,其中726個項目建成投產。全市計劃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92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256個,當年完成投資424.7億元,占規模以上投資的22.8%。

工業經濟效益回升趨勢明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50.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實現利潤326.3億元,增長20.7%;實現利稅521.10億元,增長21.3%;實交稅金185.99億元,增長11.5%;工業虧損面3.42%,下降0.6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2.84億元,增長21.5%。產成品存貨246.25億元,增長14.3%,應收賬款凈額269.58億元,增長7.8%,兩項資金占流動資產平均余額的34.5%。

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全市***實施“十大節能工程”重點項目42個,總投資33.74億元,項目建成後,可實現節能154.52萬噸標準煤。有16個項目列入國家節能獎勵項目計劃,28個項目受到省級節能財政資金獎勵,***獲扶持資金7496萬元。全市對8個新增高耗能項目實行區域等量淘汰落後產能,***等量淘汰落後產能能耗26.38萬噸標準煤。全市先後淘汰裕卓水泥等3家企業的水泥立窯生產線4條、40萬噸熟料生產能力;淘汰濰焦集團128立方高爐2座。

四、固定資產投資及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2009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90.5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規模以上投資完成1858.2億元,增長23.9%;規模以下投資完成31.8億元,增長35.1%。規模以上投資施工項目6498個,其中總投資過1000萬元的項目3153個。在規模以上投資中,壹產投資完成64.5億元,增長118.8%;二產投資完成730.6億元,增長13.6%;三產投資完成1063.7億元,增長31.7%。城鎮投資完成1403.6億元,增長19.5%;農村投資完成455.2億元,增長39.9%。

“三大投入”亮點顯現。“三大投入”中,高新技術完成投資509.1億元,占規模以上比重27.4%,同比增長38.4%;現代服務業完成投資958億元,占規模以上比重51.5%,同比增長18.4%;現代農業完成投資64.5億元,占規模以上比重3.5%,同比增長118.6%;文化產業完成投資445.9億元,占規模以上比重24%,同比增長91.9%;生態建設完成投資356.9億元,占規模以上比重19.2%,同比增長29.5%;公***服務完成投資525.1億元,占規模以上比重28.2%,同比增長54%。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66.5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其中住宅投資208億元,增長38.6%。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38.2億元,增長86.4%。

沿海開發工作成績顯著。圍繞國家和省出臺的關於支持環渤海、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組織協調沿海市區引項目、增投入、調結構、上水平。按照“壹個城市軸心、九個產業園區”的開發思路,加快推進重點園區開發建設,濱海經濟區總體規劃及濱海新城中央商務區、科教創新區、物流區、濱海旅遊等重點區域和產業發展規劃推進順利,已經完成中期成果。沿海市區已完成配套園區240平方公裏,沿海地區簽訂項目合同227個,其中過億元項目92個;合同投資額78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51%。2009年濱海開發區新開工項目199個,***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06個;全區在建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07個,投資總規模800多億元。濰坊森達美港壹類口岸實現對外通航,成為“十壹五”期間全省實現對外開放的唯壹海港口岸;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順利通過國家三部委聯合驗收,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行業類園區和省級開發區,被確定為全省科學發展園區。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市資質以上建築施工企業完成產值354.7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全員勞動生產率139505元/人,增長12.5%。實行投標承包工程面積3362.9萬平方米,增長22.3%,占施工工程面積的77.3%。

五、交通運輸郵電

交通運輸業較快發展。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64.39億元,其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49.6億元;場站、港口、機場、地方鐵路建設等完成投資14.8億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裏程22631.8公裏,其中高速公路352.4公裏,公路密度達141.4公裏/百平方公裏。營業性機動車輛達到17.6萬輛,其中客車7982輛(含出租車4301輛);載貨汽車79558輛;其他機動車及拖拉機89032輛。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20412.7萬人次,旅客周轉量95.3億人公裏;完成貨運量18732萬噸,貨物周轉量623.2億噸公裏。完成水路貨運量578萬噸,貨物周轉量63億噸公裏。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63萬噸。航空運輸完成客運量107172人,貨運量16487噸。青臨鐵路完成貨運量90萬噸。

郵政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18%。信函3785.1萬件,增長12.24%;包裹19.82萬件,下降16.62%;特快專遞203.6萬件,增長28.56%;報紙10174.84萬份,增長8.37%;雜誌53.47萬份,下降65.77%。

電信業保持持續發展。全市電信企業實現電信業務總量59.1億元,比上年增長0.8%。移動電話用戶發展到580.5萬戶,增長14.9%,固定電話用戶數(含小靈通)204.9萬戶,下降12.3%。

信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全市通信光纜總長度85萬芯長千米,互聯網出口帶寬120G,電話普及率92.7部/百人,互聯網用戶超過370萬戶。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10萬戶,比上年增加20萬戶,有線電視通村率和入戶率分別達到100%和86.5%。

六、國內貿易與現代物流業

國內消費市場穩中有升。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8.5億元,比上年增長19.1%。按銷售地區分,城市零售額實現586.0億元,增長19.6%,縣零售額實現58.8億元,增長27.4%,縣以下零售額實現343.6億元,增長16.9%。按行業分,批發業零售額210.1億元,增長25.8%;零售業零售額639.4億元,增長18.9%;住宿業零售額6.79億元,增長15.8%,餐飲業零售額88.0億元,增長13.7%。

城鄉市場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城區1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網點發展到25處,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各類商品交易市場達到124個。全市新建改建“農家店”819個,累計達到4603個,鄉鎮覆蓋率達到100%。各類農業生產資料村級服務站8059處,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發展到130處。

現代物流業發展速度加快。全年實現社會物流總額8400億元,同比增長16.8%。年物流額過50億元的企業達到18家,其中濰柴動力集約配送、山東海化物流、濰百集團等6家企業年物流額超過了100億元。

七、對外經貿與旅遊

全市進出口總額80.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出口62.0億美元,下降5.2%;進口18.7億美元,增長2.0%。進出口、出口、進口增幅分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8.8個、9.4個、11.1個百分點。按企業性質劃分,三資企業出口21.1億美元,下降22.8%;集體、民營企業出口28.7億美元,下降1.5%。按大類商品劃分,機電產品出口17.3億美元,增長20.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9億美元,下降23.5%,化工產品出口7.9億美元,下降33.4%,紡織服裝出口16.6億美元,下降3.8%,農產品出口9.8億美元,下降3.6%。新批外商投資項目79個,合同利用外資8.7億美元,增長13.9%,實際到賬外資6.8億美元,增長39.8%。完成對外承包勞務新簽合同額29億美元,營業額11.3億美元,分別增長65.4%和36.7%。

旅遊業進壹步發展。全市接待境內外遊客233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7%;旅遊總收入189.8億元,增長27.8%。接待國內遊客2313.4萬人次,增長23.8%;國內旅遊收入181.4億元,增長26.4%。國際入境遊客17.25萬人次,增長30.9%;國際旅遊收入1.2億美元,增長73.1%。

八、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299.5億元,增長15.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8億元,增長19.7%。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四個主體稅種***完成70.7億元,增長12.6%。財政總支出完成227.7億元,增長24.9%。地方財政支出完成196.9億元,增長22.8%。連續23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各項財政指標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於全省7.4個百分點;總量穩居全省第4位。全市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7.4%,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重點支出有側重,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支出90.4億元,增長29.3%,高於平均增幅4.4個百分點,占總支出的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

金融運行呈良好發展態勢。2009年,招商、興業、華夏、民生、浦發5家銀行相繼開業,中信獲準籌建,給我市的金融業註入了活力。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量大幅增加,經營效益明顯提高,支持了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768.2億元,比年初增加707.9億元,增長34.4%,增幅居全省第壹位。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16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79.6億元,增長2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本外幣余額2074.5億元,比年初增加560.8億元,增長37.1%,居全省第三位。貨幣持續回籠,全年現金收支相抵,凈回籠41.6億元。金融機構經營效益大幅增加,實現盈利合計52.8億元,同比增盈13.9億元。

保險業健康發展。全市產、壽險累計實現保費總收入64.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財險實現保費收入19.6億元,增長26.2%;壽險實現保費收入45.4億元,增長12.5%。全年***支付賠款和給付保險金19.2億元,其中產險支付賠款10.5億元,壽險支付賠款8.7億元。

九、科學技術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施各類各級科技計劃285項,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47項。在全省首次自主創新產品認定中,全市有90項產品通過認定。科技成果培育邁上新臺階。全市培育科技成果392項,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150項,有22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全面推進,13個研發平臺形成研發能力,培育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6家,其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

專利工作成績突出。全市***申請專利5458件,比上年增長12.4%;專利授權3546件,增長37.1%;發明專利申請682件,增長9.5%。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成效顯著。積極推進企業采標工作,***有50家企業完成采標57項,占全年任務的163%,全市有1038家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有8家企業起草了15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6家企業申報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5家企業通過AAAA級確認,30家企業通過AAA級確認,157家企業通過AA級確認,列全省各地市之首。認真督促重點用能單位開展計量檢測體系貫標和認證,全市***有45家企業取得測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包括21家計量保證確認,24家計量合格確認)。積極推動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采用C標誌,我市***11家企業392項取得“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計量保證能力合格證書”。

高新技術產業平穩發展。全市統計範圍內的高新技術產品109種,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846.3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35%,比年初提高2.26個百分點。有80家企業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聚集,著力擴張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產業”,依靠大項目支撐、龍頭企業帶動,在高端產業率先突破。

十、城市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環境保護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城市功能品質明顯提升。新改擴建玄武街等10條城市主幹道,總長度22.3公裏,總投資4.4億元,玄武街、虞河路等7條道路竣工通車。對福壽街、寶通街等30公裏道路實施強電入地改造。奧體公園體育場建成使用,創出了國內同類體育場館建設的新速度。文化藝術中心建設紮實推進,城市規劃藝術館投入使用;文化宮、青少年宮外立面展露新顏,圖書館、科技館鋼結構主體全部完成,文化藝術中心運營公司批復成立。

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60個小城鎮建設加快提升。小城鎮建設完成投資8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30億元,創歷史新高,壹批面貌新、機制活、後勁足的小城鎮迅速崛起。下放了84項縣級管理權限,增強了小城鎮發展動力。60個小城鎮投融資、創業服務、社區服務三大平臺和工業、農業、服務業三大園區已全部建成,開創了經濟建設與城鎮建設相互促進的新局面。2009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9.63%。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先後分三批向國家和省推薦上報了118個生態環保項目,投資額達93.4億元。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項目74個,投資額23.5億元。同時,對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項目全部履行了環保審批,環評率100%。超額完成市政府確定COD、二氧化硫削減的目標任務。全市11個省控重點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同比提高了9.1%,境內7條主要河流重點監控斷面的COD、氨氮分別比2008年下降了5.1%和3.6%。創建了5個國家級和38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