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江陰的長涇古鎮怎樣值得去嗎

江陰的長涇古鎮怎樣值得去嗎

水鄉勝地又有新秀——江陰長涇。

長涇古鎮的繁華並不遙遠。

當我們來到這臨水建街、因街成市的古鎮時,只見古墻灰瓦老店,小橋流水人家,有壹種滄桑而熟悉的味道。

臨河是壹色的石駁岸,窄窄的街面由壹色的石板鋪成,石駁岸上,又是壹色的石河灘,石階沿著河或朝東或向西,壹直伸進水中,石岸上鑿有水井,壹色的石井欄桿。

仿佛可以看到河灘上正擠滿了洗作的女人們,她們隔河打著招呼,家長裏短的吳儂軟語,行舟經過濺起的驚呼聲和船夫們的得意的大笑聲以及小販的時高時低的叫賣聲……江南古鎮的早晨便在這喧囂聲中醒來,老街上彌漫著炸油條的芳香,這壹切在現代文明的喧囂中,至今還依稀猶存。

長涇在江陰稱東舜城,據西晉周處編撰的《風土記》記載,舜曾居此,刀耕火種,開化先民,自此開辟了長涇的古文明,東舜城遺址至今已成壹景。

於是長涇古鎮便有了“舜子居江南胤息藩衍依稀五千年舊跡,東城貫涇水劈荊斬棘累辟四十裏河山”之說,長涇的興盛起於宋代,因長涇地處長江和太湖連線的中心節點,水系發達,交通便利,逐步形成南北兩大集市,故名東城裏。

明成化年間,又通河道,使三涇成壹水,東西各與大河相通,兩岸依水逐漸成街成市。

街有兩條,隔河相對,東西並行,河南河北的兩街,以四橋溝通,又形成四弄。

街為龍身,弄為龍足,首東尾西,有騰雲欲飛之勢。

在細雨飄灑的午後,我們走在這條彌足珍貴的石板街上,臨街的店面,大多是兩層小樓,緊緊地靠在壹起,隔壹段便是壹條狹小而深長的小弄,狹窄的街道與明清式的廊檐巧妙地構成了“壹線天”,兩側小樓相依,幾乎可以隔街攜手握腕。

門面房皆開店鋪,鋪面大小不壹,透過門面穿堂望去,總會有好幾進深的庭院,有的裏面還藏著壹個幽深的四合院。

大多數房子底下都建有地下室,這是江南水鄉絕少的建築,也許就因為涇水兩岸地勢高亢,地下水位低的緣故吧。

石板街上店鋪林立,米店、布行、書場、茶館、藥店、南北雜貨、客棧、浴室、裁縫等商鋪眾多,僅典當行就有7家,長涇的富庶在方圓百裏極有名氣,“儼成江邑東南壹大市鎮矣”。

1903年3月3日,石板街上來了壹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皇帝的老師,清朝相國翁同龢。

長涇張慎裕店以產馬蹄酥、雪片糕、麻糕、香脆餅、癟癟豆、粉鹽豆、五香花生米等茶食而聞名。

長涇市場的繁榮,遠近聞名,就在這條老街裏,四裏八鄉的人都來購買必需品,女人買油鹽醬醋、衣料鞋帽、化妝用品,男人買水煙老酒、鋤頭釘耙、蓑衣鬥笠;從日常生活用品到生產工具,應有盡有。

而我們去時,這條街上早已沒了往日的繁華,只有幾間東倒西歪的小飯館還開著門。

其中有壹個叫“老飯店”,面街臨河,店裏人還會大談鎮裏的陳年往事。

當然,石板街上還就數這家老飯店生意依舊興隆。

石板街的東盡頭是已有80年歷史的大福蠶種場,偌大的院落,壹色的民國初年的建築,兩層半敞開式的長樓(包括壹個半地下室),院裏的所有建築都以連廊溝通,蜿蜒曲折,其間小院錯落,深邃幽雅。

雖是盛夏,走進育種車間依然涼風習習。

這裏曾是江南最大的蠶種場,年產優質雜交蠶種5萬多張,以“帆船”牌商標,遠銷蘇、浙、滬和新疆。

從墻上兩張古絲綢之路地圖看,這裏蠶種、蠶絲和絲綢由江南水鄉的河湖港汊,經長江、運河運往洛陽、開封,再到長安,出西域,直到西歐大陸。

出大福蠶種場大門,面河正是個衰落的船碼頭。

站在碼頭上,遙想當年長涇河,水通長江,長江口漲潮時,江潮湧入內河,特別是漲大潮時,江水湧到長涇,如颶風西來,河水卷起千堆白雪。

曾有詩為證:長涇水長已千古,下有通潮接江浦。

朝生暮落春復秋,神魚躍淵勢吞吐。

忽驚巨風從西來,沸騰怒氣喧如雪。

那潮聲帆影、鼎沸人聲雖已遠去,但長涇領風氣之先的名人風範,還是被人傳揚。

壹代影星上官雲珠1920年3月2日就出生在石板街上壹座磚木結構的老樓裏,這裏現已成為上官雲珠紀念館。

就是這條窄窄的石板街走出了眾多名人,有“兩彈壹星”元勛張大煜,有天文學家沈璿、同位素專家張理剛。

抗日誌士包漢生。

生長在壹灣涇水河畔,歷史的痕跡和文化的積澱,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妳的感官、激蕩著妳的心靈,妳會油然生起壹種珍藏的沖動,歷史的美、文化的美以及浸潤著歷史文化的人的美,這就是長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