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劉是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系的教授。

劉是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系的教授。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863重點項目1項目、863項目1子項目;主要負責國土資源調查項目、國家行業公益項目等項目。* * *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20余篇,計算機與技術學科EI論文30余篇,壹級期刊論文10余篇;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7項,其中授權9項(含第壹發明人3項);7項註冊軟件著作權。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4/15)、地理信息科技進步壹等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3,4/10)、測繪科技進步壹等獎(國家測繪局,2009年3月9日)2012入選

以第壹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18篇SCI論文。

1.劉耀星*、孫春紅、楊耀輝、周明祥、詹偉峰、鄭偉民。2015.使用時間序列Landsat-8業務陸地成像儀數據自動提取近海平臺。環境遙感。10.1016/j . rse . 2015.12.047。

2.劉永祥*、周明祥、趙樹聲、詹偉峰、楊國光、李明春。2015.從機載激光測高數據自動提取潮汐小溪。水文雜誌527,1006-1020

3.劉耀星*、陳建林、鄭偉源、孫春春、趙樹聲、蒲玉林。2014.典型城市群城市蔓延的時空動態:以中國蘇南地區為例(1983–2007)。地球科學前沿8 (4),490-504

4.劉耀星*、李明春、毛立榮、鄭立榮、陳廣峰。2013.利用HJ-1光學影像研究江蘇中部沿海灘塗地形的季節變化。濕地33 (5),871-886

5.劉永祥*、李明春、周明祥、楊國光、毛磊。2013.潮灘地形制圖水線法的定量分析——以東沙沙洲為例。遙感5 (11),6138-6158

6.劉永祥、李明春、鄭立倫、李福祥、陳國鋒。2012.基於水線探測法的近海沙洲灘塗地形制圖——以江蘇輻射沙洲東沙為例。海洋大地測量學35 (4),362-378

7.劉耀星、李明春、毛立榮、鄭立榮、李鳳霞。2012.利用MODIS和中分辨率衛星影像構建灘塗數字高程模型的方法。海岸研究雜誌29卷2期,438-448頁

8.劉耀星、李明春、陳立倫、李福祥、蘇耀明。2010.基於MODIS數據的潮間帶DEM反演方法——以江蘇輻射沙洲東沙沙洲為例。中國海洋工程24 (4),735-748

9.劉永祥*、李明春、毛磊、徐福芳、黃聖依。2006.基於面向對象圖像分析的遙感圖像分類模式綜述。中國地理科學16 (3),282-288

10.段耀文,劉耀祥,李明春,等。基於陸地衛星8號圖像的南沙群島生物礁調查。海洋學報。接受。

11.張紹勇,劉永祥,楊宇宏,孫春林,李鳳霞。鄱陽湖內的侵蝕和沈積:十年衛星數據的證據。五大湖研究雜誌。接受。10.1016/jglr . 2015.12.012

12.孫春紅、劉耀祥*、趙紹聖、周明祥、楊耀輝、李福祥。2016.基於來自HJ-1光學圖像的短時間間隔NDVI時間序列的鹽沼分類制圖和物種鑒定。國際應用地球觀測和地理信息雜誌45,27-41

13.楊宇宏、劉宇翔*、周明祥、張紹勇、詹偉峰、孫春紅、段永偉。2015.使用反射均勻化方法從不均勻背景提取基於陸地衛星8 OLI圖像的陸地水。環境遙感171,14-32

14.趙樹聲、劉永祥*、李明春。2015.江蘇灘塗圍墾1974 ~ 2012遙感分析。中國海洋工程29 (1),143-154

15.楊宇宏,劉宇翔*,周明祥,李鳳霞,孫春。2015.基於復雜網絡理論的城市軌道交通魯棒性評估:以北京地鐵為例。安全科學79,149-162

16.楊國光,李明春,劉永祥*,鄭立榮,段永偉,周明祥。2014.使用多尺度分類方法從遙感圖像中描繪河流。應用地球觀測和遙感專題。

17.王俊生、李明春、劉永祥*、張海翔、鄒偉、程力龍。2014.基於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南海航線安全評估。安全科學62,46-57

18.王永春,劉永祥*,李明春,譚力宏。2014.利用MODIS重建HJ-1A/B NDVI時間序列中的異常段:壹種統計方法。國際遙感雜誌35 (23),7991-8007

以第壹作者和通訊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4篇。

1.、劉*、李、趙賽帥、周敏喜。近25年來蘇中沿海鹽沼分布的時空演變及圍墾影響分析。自然資源學報. 2015,30 (9): 1486-1498。

2.周敏,劉永學*,李滿春,等。珊瑚礁地貌的多目標遙感信息提取方法——以西沙永樂環礁為例。地理研究,2015,34(4): 677-690。

3.王家勝,李,劉,等。南沙群島歷史事件時空演化可視化研究。地理科學,2015,35(5): 608-614。

4.姜傑、劉*、鐘立山、李、。SAR圖像時間序列支持下的互花米草鹽沼提取——以江蘇鹽城東海岸為例。測繪科學與技術學報. 2015,32 (3): 271-276。

5.、劉*、李等。基於WebGIS的南海歷史地理形勢分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熱帶地理,2015,35(2): 202-207。

6.趙賽帥、劉*、李、張、。基於AHP-變異系數法的越戰南沙島礁戰略價值評估。海洋科學. 2015,39(6):114-121。

7.姜傑,劉*,李,等。南海島礁風能資源及風力發電評價——基於QuikSCAT風場數據和Landsat衛星圖像。資源科學,2014,36(1):139-147。

8.、劉*、李等。網絡新聞中的黃巖島爭端輿情研究——以的“中菲黃巖島爭端”話題為例。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4,30(2): 72-78。

9.、劉*、李,等。南海歷史地理爭議的空間分布與對比。地理信息科學學報,2014,16(2): 249-256。

10.,劉*,李,等。近35年熱帶風暴對中國南海島礁的影響分析。國土資源遙感,2014,26 (3): 135-140。

11.姜傑,劉*,李,等.基於ENVISAT圖像和QuikSCAT風場數據的海上風能資源評估——以香港東南海域為例。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2)。

12.張,劉*,李,等。基於層次分析法和的南沙群島部分島礁戰略價值模糊綜合評價。海洋科學通報,2014,4: 003。

13.王業成,劉*,李,等。基於場強模型的南沙島礁戰略地位評價。地理研究,2013,32(12)。

14.張,劉*,李,等。南海中南部油氣資源開發戰略價值評價。資源科學,2013,35(11)。

15.趙賽帥,劉*,李,等。基於AHP-變異系數法的南沙島礁戰略價值評估。海洋科學,2015,39(6):114-1265438+

16.王家勝,劉*,李,等。基於環境衛星的海洋鉆井平臺遙感探測方法。地理研究,2013,32(11)。

17.程,劉*,李,等。基於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南沙東部島礁戰略價值評價。熱帶地理,2013,33(4): 381-386。

18.張,劉*,李,等。基於JASON-1資料的風浪場特征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29(5)。

19.洪武陽、劉*、李、、佟麗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研究。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5):68-73。

20.楊康,李,劉,程亮,。基於累積相似面的空間權重矩陣構造方法。Acta測繪學報,2012,41(2):259-265272。

21.江崇雅,李,劉。近岸水體遙感信息的自動提取方法。Acta測繪學報. 2011,40 (3): 332-337。

22.楊康,李,劉,程亮,姜崇亞。遙感圖像中道路多點同時快速行駛的提取方法。遙感技術及應用。2011, 26(3):295-302.

23.胡偉、劉*、李、、毛堯。基於局部相關分析的ETM+圖像復原方法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1 (5): 29-32。

24.江崇雅、李、李、、劉。地理信息系統科學體驗區建設。地理信息世界. 2010,4 (2): 84-89。

25.、劉、*、李、、沈、、胡偉、。基於遙感數據的居民地信息快速提取新方法。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0 (5): 72-75。

26.、劉、*、李、、沈、、、。基於歸壹化指數分析的居民地遙感信息提取。測繪科學. 2010 (2): 204-206。

27.劉,李,劉。地理信息系統安全性初探。遙感信息. 2007 (2): 71-76。

28.劉,李,。基於邊緣的多光譜遙感圖像分割。遙感學報. 2006,10 (3): 350-356。

29.劉,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中基於角色的訪問控制模型的設計與實現。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4-6.

30.劉,張仁順,李。利用衛星圖像序列圖表疊加法分析沙洲動態變化--以江蘇省東沙為例。地理科學. 2004,24 (2): 199-204。(期刊)

31.劉,張仁順,李。質心分析在小沙洲動態演變分析中的應用——以江蘇輻射沙洲兩月沙為例。海洋科學通報,2004,23 (1): 69-75。

32.劉,張仁順,李。江蘇淤泥質潮灘遙感影像特征及信息提取方法研究。遙感信息. 2004,(1): 23-26。

33.劉,李,張仁順。江蘇輻射沙洲水位線自動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學. 2004,(6): 42-45。

34.劉,張仁順,李。江蘇淤泥質潮灘信息遙感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學進展。2004,22(2).210-214.

35.劉,張仁順,李。江蘇沿海互花米草鹽沼動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濕地科學. 2004,2(2). 116-121。

36.劉,張仁順,等。粒度趨勢分析法在細粒潮灘中的應用。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24(1):105-109,113。

37.劉,,陳軍,等。江蘇沿海鹽沼植被演替的遙感圖像分析。農村生態環境. 2001,17 (3):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