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中國每年的資源消耗量是多少?

中國每年的資源消耗量是多少?

2001年底以來,國際學術界出現了壹股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思潮。克魯格曼說,我不明白為什麽香港經濟增長率為零,中國卻能達到7%;很多海外經濟學家不相信能超過4%。最系統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托馬斯·g·羅友枝,他列舉就業、收入、投資、農業、航空等數字來證明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是不真實的,主要依據是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率的不壹致。1997至2000年期間,中國GDP增長了24.7%,但同期能源消耗僅增長了12。特別是1998年,能源消費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比上年和次年降低了4個百分點,能源消費下降了6。8%,經濟增長7。8%是不可能的。他認為1998的GDP增速,2.2%是上限,但實際上可能更低,1999是2-2.5%,2000年是2-3%。

中國經濟學家指出了羅西基的錯誤。正如張曙光指出的,羅斯基計算的基本前提是能源數字準確,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嚴格匹配且高度相關。但這個假設不能成立。能源消耗系數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變化。這兩點在中國已經明顯改變了。工農業增加值被高估,但服務業增加值明顯被低估。從各地的情況來看,落後地區往往是自吹自擂,而壹些發達地區則是遮遮掩掩。

周天勇是在2002年。6。15。《中國經濟時報》指出:由於國有經濟的改革和戰略性改組,高耗能行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向輕型化轉變,低耗能高附加值產業快速增長,農村閑置勞動力轉移利用,實施集中供熱供氣,調整生產生活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向低消耗、中高增長率轉變,GDP產出的能源消耗系數持續下降。 1997-2000年期間,能源消耗下降,但電力、冶金、建材、化工、農業生產資料、高耗電機床、硫酸、乙烯、汽車、家用電器等耗能行業產量下降。都增加了。小昭認為,中國的財政收入、城鎮居民收入、銀行存款、出口和國債項目都有實際增長,因此7%以上的整體經濟增長率是可信的。

上面的分析雖然合理,但未必能說服羅西基,因為對於1998的情況沒有任何解釋。我可以提供兩個案例來解釋1998能耗的大幅下降。壹是國有企業煤炭大量積壓。為了保護國有煤礦和環境資源,國家嚴令地方小煤礦停產1998。事實上,當地的小煤礦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有所恢復,但確實在1998大量停產。如果他們真的繼續生產,絕對不會上報。企業消耗的煤炭是之前的庫存和未上報的“隱性生產”。第二,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地下經濟的擴散,在1998增加。這主要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了國內出口和內需,壹些地方政府放松了對“三陪”等地下經濟的控制。據我估計,自1998以來,從事“陪侍”的約有500萬人,每年的小費收入可能達到5000億元,還沒有進入政府的官方統計。1998國內生產總值78345億人民幣,其中第壹產業14552億,第二產業38619億,第三產業25174億。這部分地下經濟占第三產業總產值的20%,占GDP總量的6.5%。38%。

值得註意的是,這部分收入帶動的消費被納入官方統計,消費鏈條相當長。從租房、打車、高檔服裝、化妝品到手機,“陪侍小姐”們全副武裝。如果消費的壹半乘以4,總消費就是1000億人民幣,占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8的34%,占152億人民幣,占GDP的1998。76%。

看增量。假設很多地區在1998放松了政策(不知道國內主流經濟學家是否將其列為“制度創新”之類的?),以“押運”為中心的地下經濟有比較大的增長,比如比上年增長30%,也就是小費部分增長了30%,假設是6543.8+000億。假設邊際消費傾向為0。5,即500億進入當年的消費增量,乘數為4,即2000億。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只有2900億,國內GDP的增長只有611億!從增量來看,65438到0998的經濟增長,其實有相當壹部分來自於地下經濟。

5000億小費中,假設50%由企業報銷,即2500億元,可以認為交易成本的增加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在數量上大致相當於企業的損失。也就是說,生產企業的虧損並沒有影響到經濟增速,部分原因是“服務業”的增長,而這部分服務業,當然是節能的。

從總量上來說,我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並沒有被誇大,但也從來沒有證明結構和性質上沒有問題。1998之後,中國經濟迅速惡化,生產企業蕭條,農民收入鮮有增加,兩極分化不斷擴大,所謂的“服務業”加速發展。除了新經濟等健康的部分,還有壹種非常不健康的“地下經濟”,這是壹種由富人和權力腐敗驅動的奢侈和頹廢的消費。如果考慮到1998之後的經濟增長,包括大牛市、彩票等金融手段,有人稱之為“經營賭場”。再加上借內債,用未來的國內市場換取外資。雖然我們不應該否認這些措施的積極意義,但這種“增長”不能與真正的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相提並論。迷信市場經濟的主流經濟學家簡單地將服務業的發展稱為“歷史進步”,忽略了其背後腐朽的地下經濟成分;將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稱為“金融深化”,忽略其表面的泡沫經濟成分,將其GDP與生產科技部門和國防戰略產業放在同壹水平,甚至之上,是壹種誤導。同樣的GDP,卻有著不同的實質意義。妓女的小費,即使創造了高得多的經濟增長和效益,也比不上航天工業所代表的綜合國力。

雖然羅斯基的計算是錯誤的,但他的懷疑是有根據的。羅斯基不是美國的經濟自由主義者。他對中國之前的成就壹直是高度肯定的,但對1998以來的高增長速度有所懷疑,類似於我們的“非主流”,不能簡單歸為“中國崩潰論的反華合唱”。1998之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所倡導的“帕累托最優”被打破,經濟增長的負效應日益顯現。我們認為應該進行戰略調整以避免重大危機。而主流派則認為中國自1998以來,在體制改革和國際接軌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們不願意承認隱藏在經濟增長率背後的重大問題,在澄清羅西基數字時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我認為中國經濟學家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糾正羅西基的數字錯誤但肯定他的懷疑態度,用比羅西基質疑更準確的數字和事實對中國經濟增速背後隱藏的問題做出實證科學的判斷。

2.的主要缺陷。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及其修正

羅西基的數值分析沒有抓住中國統計數據失真的關鍵點。有什麽意義?但是,在經濟增長中,人禍和環境汙染損失沒有被扣除。我曾經當著羅斯基的面指出過這個問題,但是他說美國不算。我覺得就算全世界不算,中國也要算。

1981年,羅馬俱樂部在《財富與福利的對話》壹書中提出:

“經濟和生態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壹個生態被破壞的世界不可能有福利和財富。旨在普遍改善福利條件的戰略,只能圍繞人類的固有財產(地球)來實現;而提高財富的策略不應該和保護這種財產的策略完全分開。壹個在肆意破壞自然財產的同時創造財富的企業,可以創造負價值或破壞性價值。”

22年前我們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曾經揭露過大躍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1.20億元,文革十年經濟損失5000億元,“三線建設”損失6000億元。然而,在今天和平的日子裏,哪壹場戰爭和災難能比得上壹年付出的生態代價?誰敢說這是歷史規律決定的,是現代化的必然代價?

修改現行GDP統計指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這才是真正的“國際慣例”。

第壹,現行宏觀經濟核算體系沒有反映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投入和消耗。其理論假設是自然資源是無限的,沒有價格,環境汙染不需要治理。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資源的稀缺性其實是指人的時間的稀缺性。所謂資源的高效有效配置,指的是人的時間的有效配置。經濟學從來不假設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它把空氣和水(即自然資源)稱為“無限無價”。這與西方國家早期現代化的實際客觀環境是壹致的。壹方面是國內人口和生產規模少,另壹方面是通過強大的殖民掠奪世界的資源。

第二,當人類生產活動嚴重危害環境,造成能源危機時,經濟學並沒有修改其“資源稀缺”的假設,因為這相當於取消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只是把資源從無價格變成有價格。這說明資源稀缺性假說並不是指自然資源,沒有必要做大的修正;當自然資源真正變得稀缺時,不是從人類生產活動的統計中扣除資源的使用和破壞環境後不得不支出的治理費用,而是進壹步累加,造成虛假的經濟增長。這是極其荒謬的。它告訴我們:生病了可以治,汙染了可以治,受災了可以重建,只要能創造GDP。

第三,當人類追求產值和利潤的欲望發展到無視環境和資源的程度,必然會同時傷害人類。經濟學和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都有倫理底線,那就是它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和發展,而不是傷害或毀滅人類本身。但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並沒有傷害人類和造福人類的區別。比如提倡高消費,奢侈消費浪費,胖了以後減肥,病了以後治療糖尿病,都可以加速GDP的增長,所以永遠不會有簡單的,禁欲的,克制的,和諧的世界觀,不是因為對人類不好,而是對增加GDP,擴大資本不好。

第四,經濟增長的背後是什麽?是政治家的豐功偉績,是資本家的利潤。少數人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大部分好處,但環境破壞的惡果卻由大多數人承擔。如果水資源被破壞,用市場經濟來擡高價格,那麽富人和特權階層可以用礦泉水洗澡,而窮人只能喝被汙染的水。GDP統計將“好的”和“壞的”產出同等地包含在經濟增長中,違背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倫理前提,當然也不能體現經濟的公平性。

第五,經濟統計指標指導壹切社會活動。誤導性的GDP掩蓋了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中的不公平。先是少數人剝奪大多數人,然後大多數人壹起破壞環境。發達國家依然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特殊生活。他們所謂的環保不過是把汙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們”拾其智。現在是窮人,窮國在破壞自己的環境,同時也在破壞全球環境。這是對發達國家以資本流動秩序和西方價值觀破壞各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消極懲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已將資源環境價值核算提上日程。

第壹次嘗試打破GDP荒謬性的是兩位美國學者詹姆士·托賓和威廉提出的凈經濟福利指數。1972的諾德豪斯(Nordhaus),主張城市的汙染、堵車等經濟行為造成的社會成本應從GDP中扣除。加入被忽視的經濟活動,如休閑、家政、社會誌願者等。他們把GDP分為好的和循環的,好的減去壞的就是社會凈經濟福利。

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凈國民福利指數。列出每種汙染的允許標準。如果超過汙染標準,必須編制改善資金,從國家收入中扣除。雖然GDP年均增長8.5%,但扣除汙染治理成本後僅為5.8%。

對自然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率關系最重要的研究是美國羅伯特·盧佩托在1989年發表的國內生產總值凈額。他們選擇了自然資源豐富的印度尼西亞作為例子。雖然印尼GDP從1971增長到1984增長了7.1,但如果扣除出口木材和石油的損失成本,也不過4%。

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由Daley和Cobb在美國1989中提出,並已被英國、美國、德國、瑞士和澳大利亞等國用於計算國家進步。它計算財富的分配,分配在不均標準之外會扣分;它計算社會成本,如失業率和犯罪率;它區分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和收益,如醫療費用和加班,這些是社會成本,不被視為對經濟的貢獻。1950-1996,澳大利亞人均GDP從9000澳元增長到23000元。按照新指數,1996才16000元。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199O年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沙特的國民收入是1997,世界排名41,人類發展指數75。加拿大人均年國民收入世界第八,但人類發展世界第壹。

聯合國在1995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指數,重新定義了增長和發展。發展是指壹個社會在制度、管理、生活質量、財富分配等方面的進步。壹個社會可以有經濟增長,但不壹定有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增長”來自於過時的發展觀,表現為對國民生產總值的狂熱追求和高速增長。嚴重的後果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益匱乏,人民實際福利水平下降,發展最終難以為繼,陷入困境。最新成果是“生態經濟學”提出的綠色GDP概念,將經濟增長帶來的災害、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從GDP中扣除。

在中國,追求GDP增長,忽視甚至掩蓋環境問題,顯然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嚴重。當然,從經濟增長中獲得巨大利益的權力資本階層不會真的關心環境問題。他們是壹群有美國綠卡和鄉間別墅的人。各級政府的主要活動仍然是提高GDP增長率。為他們服務的主流經濟學家大力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和制度決定論,形成了話語霸權,壓制了許多有識之士的見解。例如,張向平將經濟學的基本圖表從壹個象限擴展到四個象限,增加了“負數”部分。其著作《制度對話》已被收入由我主編、石油出版社出版的《世紀選擇》叢書。另壹個是中國人的生活環境。我非常感謝鄭怡先生,他用筆名出版了壹本書。他在美國打拼三年,收集了大量中國出版物,用生態經濟學的方法計算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這是迄今為止所有關於中國環境資源的書籍中,信息量最大、損失估算最多的壹本書。下面我主要引用他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生態損失超過GDP——驚人的計算。

2002年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使中國損失了3%的GDP。5 - 8%。作為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中國正處於十字路口。現在的路壹條是“危險之路”,另壹條是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鄭怡先生的計算甚至更大:

第壹,森林。中國陸地面積占世界陸地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只占世界森林面積的4%。森林覆蓋率14%,世界平均水平30%。森林資源的消耗正在加速;80年代年均消耗量為3.44億立方米,與70年代初的年均消耗量654.38+9600萬立方米相比增長了75%。

第二,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40%。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每年浪費的肥沃土壤超過6543.8+000億噸,相當於6543.8+000萬畝耕地上損失了30厘米厚的耕層。氮、磷、鉀等養分的損失遠大於我國化肥年產量,有機質的損失永遠無法彌補。

水土流失的另壹個主要危害是河床的擡高和頻繁的洪水。淤積使航行裏程、水庫容量和湖泊面積減少壹半。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產值都在河流的洪水位以下,七大水系成了懸河——七把達摩克利斯劍高懸在中華民族的頭頂。

第三,荒漠化。

中國沙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27.3%。有18個省,471個縣,近4億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脅。新疆654.38+0.66萬平方公裏中,只有不到654.38+0萬平方公裏可以住人。在甘肅和寧夏,沙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1/3。中國東北的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遼寧省邊境,以年均30米的速度向沈陽推進。河南東北部、北京和鄱陽湖洞庭湖周邊有2350萬畝沙化土地。西藏沙化土地1860平方公裏,連廣東、廣西、海南島都開始了沙化的進程。從1957到1977的20年間,5680萬畝胡楊被砍伐70%,3000多萬畝檉柳被根除。

960萬平方公裏的家園,少了367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嚴重的土地(占全國的38.2%);已經完全沙漠化的土地(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土地(冰川、落基山脈、高山沙漠等。)約為300萬平方公裏(約33%),剩余300萬平方公裏(28.8%)。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人口增加了壹倍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增加了壹倍半,人均居住面積在50年內減少到1/5。

第四,40年地質災害6萬起。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從自然動力向人工動力發展,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度越來越強,足以改變現代地殼運動的自然過程。地質災害由西北向東南發展,由內陸向沿海發展,以北京、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嚴重。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主要與經濟發展強度有關,與地質構造關系不大。生存空間越緊,開發強度越大——開發強度越大,生存空間越緊。

第五,耕地的流失。

20世紀50年代,我國耕地6543.8+06億畝,人均2.7畝。90年代是20億畝,人均1.6畝。

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60%的耕地灌溉缺水,40%退化,30%水土流失,78%為中低產田,復種指數為147%,江南地區高達180 ~ 250%。耕地全部過度利用,土壤肥力持續下降,後備耕地嚴重不足。

從1957到1986,全國耕地總量減少6100萬畝,凈減少2.3億畝。其中,每年城市擴張占用耕地4500萬畝,鄉鎮企業占用654.38+00萬畝,非農建設占用800萬畝,水土流失占用600萬畝,農民建房占用500萬畝,開發區占用300萬畝,荒漠化占用200萬畝。半個世紀流失了20億畝耕地,開墾了24億畝耕地,但開墾土地是以破壞林地和草地為代價的。

第六,草原退化。

我國現有草地約33.6億畝,退化面積達85%,年均退化3000萬畝。

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草地生產力下降了30-50%,相當於每年減少2000億元。按草地承載力計算,中國是美國的1/3,浪費草地22.4億畝,折合人民幣1.34萬億。此外,牧草產量減少0.20萬億,每年損失草地資源1.54萬億。

第七,水危機。

中國擁有2.8萬億立方米水資源,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0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被列為世界13貧水國之壹。實際總供水量5200億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水資源國際警戒線1,000立方米,農業用水量4000多億立方米,平均每畝水資源200立方米。“賬面”水資源與實際用水量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分布的不平衡。16的北方省,人均水資源300立方米,比以色列(370立方米)還要幹旱。河流的枯洪比極高,河流的徑流量逐年變化很大,可以出現連續多年的豐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平均每畝水資源可能只有1.50立方米,這是壹個災難性的數字,可以和極度幹旱的西海固相提並論。那個地區的水窖有65,438+0.50立方米的半庫容。目前技術條件下最低需水量,種植水稻每畝280 ~ 300立方米,種植小麥每畝220 ~ 280立方米。

90年代中國受旱面積4億畝,比50年代增加1.5倍。600多個城市缺水300個,這些城市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70%。70年代廢水量為3000萬噸,90年代中期超過1億噸。80%以上的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90%以上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地下水嚴重超采,100多個城市地下水位下降,50多個城市地面下降;水資源浪費,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

更嚴重的是,中國的水循環似乎出了問題:100年以來,從西北到華北壹系列湖泊幹涸,黃河、淮河由泛濫變為斷流,隨之而來的是淤積和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不再湧出。

第七,江河湖泊幹涸。

水庫8.5萬座,占世界水庫總數的1/2,因淤積減少1/3。

湖泊2800個,總面積8萬平方公裏,湖泊13個,面積1萬平方公裏。據估計,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圍墾和淤積已經損失了50%的湖泊淡水儲量和1,000億立方米以上。

長江中下遊湖泊面積從20世紀50年代的2.2萬平方公裏急劇減少到80年代的1.2萬平方公裏,被稱為“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數量從1.066個減少到325個,水面縮小了3/4。“八百裏洞庭”退化成幾個支離破碎的小湖泊,萎縮40%,50年後將從地圖上消失。鄱陽湖已經圍墾了壹半,每年湖底泥沙3厘米高。太湖出海口剩余84條河流10,平均水深不足1.9米,100年後將變成沼澤。青海湖是最大的鹹水湖,水位下降了3.2米。博斯騰湖是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水位下降了2米,野生蘆葦濕地減少了壹半,蘆葦產量也下降了壹半。羅布泊消失於1972。居延海曾是河西走廊最大的內陸河,

維持數百公裏的綠色走廊,如今已經消失,兩岸的綠洲已經演變成沙漠。由於石河子的大規模圍墾建設,瑪納斯湖只剩下壹個巨大的幹涸湖盆。準噶爾盆地的艾比湖和烏倫古湖徹底幹涸了布馬納斯湖。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新疆有160條幹河床。華北第壹大湖白洋澱,20世紀40年代面積1萬平方公裏,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裏,接近臺灣省。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資源超采,地下水超采31%。只要連續幹旱兩三年,白洋澱就可能幹涸。

第八,氣候災難。

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在過去的2萬年裏,地球的溫度只上升了5度。現在速度提高了100倍。中國北方氣溫30年上升0.3 ~ 1攝氏度,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兩倍。如果20-50年上升2攝氏度,將是中國速度的3倍。中國人為地把地球歷史漫長的自然過程縮短到50-100年。

溫度變化幾度是什麽意思?壹萬年前氣溫上升3-7度,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130米,將相連的大陸分割成今天的格局。如果在短時間內上升2-3米,世界上大部分的工業和稻米產區,就在海拔不到3米的沿海地區,將被淹沒,許多島國將消失,許多國家將被困在有海堤的海平面以下的低地,造成世界範圍內的民族大遷徙。對於生態極其脆弱、土地承載力已達極限的中國來說,幾度氣溫的變化足以構成對基本生存的根本性挑戰。中緯度地區地表蒸發量增加20%,旱情加劇,對我國北、中、西部幹旱地區是壹個沈重的打擊,使3.4億畝耕地成為沙漠。如果氣溫上升2攝氏度,持續10-20年,中國40-50%的凍土將融化,作為千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將大量融化,許多河流將幹涸,首先是西北內陸河流。中國西北的綠洲消失了,變成了貧瘠的荒地。近30多年來,中國西北地區平均氣溫上升0.2 ~ 0.4攝氏度,1.990 ~ 1.997,長江黃河源區氣溫上升0.8攝氏度,冰川加速融化,20年後退10公裏。

中國的森林水庫幾乎被摧毀,天然水庫(湖泊)和人工水庫淤塞了壹半,氣候大災難開始摧毀固體水庫(冰川)——最後的淡水儲備。如果海平面上升,淹沒了中國最繁華的沿海地區,不知道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在哪裏?

第九,洪水和幹旱的頻率加快了。

2200年以來,中國發生了1.6萬次水災和1.3萬次旱災,災害發生的頻率不斷加快,隋代平均每年發生0.6次災害,唐代1.6次,宋代1.8次,元代3.2次,明代3.7次,清代3.8次。自1949以來,每年有7.7次幹旱和5.8次洪水。清朝後期——65438年至0990年的80年間,水旱災害從3.8次增加到13.5次,年均增長率為8。2%。70年代每10年,90年代每3-5年,水旱災害逐年加劇:19,918省市遭遇本世紀最大洪水,損失779億元。1992-1993幹旱。1994期間,我國南北洪水之間出現幹旱,總面積達5.33億畝。1995本世紀華南最大洪水。1996西部雪災,北方幹旱,南方澇災,直接經濟損失近3000億。1997是1949以來罕見的嚴重幹旱年份,3億人受災。1998年,西部出現嚴重雪災,北部和南部出現幹旱。接著,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3.8億人受災,4610人死亡,經濟損失3000億元。災害頻率的加快顯然是由於人類開發強度的加快。

第十,汙染加劇。

中國廢水排放總量占世界的10%,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的3%,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是世界的3倍。增長率為7.7%,每10年翻壹番。同樣的社會產值每增加壹個,中國的水汙染量是發達國家的4倍。生活汙水負荷是世界的16.5倍。80%以上的廢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河流、湖泊、水庫普遍受到汙染。七大水系的40%流經全市78%的河流,即使按照中國寬松的標準,也是不可飲用的。700條河流中,只有32.2%達到飲用水標準(壹、二級),10.6%失去任何使用價值。重汙染河流長度從1984增加到21.8%到90年代的46.5%。

城市地下水汙染50%。32個特大城市的71水源中,有30個達不到二類飲用水標準。中國有24%的人口(近3億)在飲用質量差的水(其中7億人飲用高氟水,3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65438+100萬人飲用高硬度水);79%的人口(9.6億)在飲用汙染水(其中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的水,654.38+7億人飲用有機汙染水)。水汙染嚴重的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產業布局。鄉鎮工業汙水排放量迅速增加。關閉企業的結果是農村基礎政權負債兩千億,農民就業和收入下降。國家對此沒有給予任何補償。

第十壹,空氣汙染。

中國是世界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大多數城市的總懸浮顆粒物(TSP)年均濃度為300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90微克。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壹。由於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加,氮氧化物的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已經超過二氧化硫。大氣汙染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數超過36萬,各類汙染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540億美元。其中大氣汙染330億,其次是煤、水、酸雨,分別為6543.8+0億、4億、5億美元。

被稱為“硫酸沈降”的酸雨區高速蔓延,占國土面積的40%,約380萬平方公裏,且集中在東南部。如果不嚴格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幾十年後土壤會嚴重酸化,南方會變得貧瘠。

第十二,垃圾圍城。

中國400多個城市中的三分之二已經被垃圾包圍。垃圾圍城象征著資源的浪費。由於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產生了大量的垃圾。長期以來,中國壹直采用資源消耗大、管理粗放的發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技術裝備落後,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

在垃圾處理問題上,暴露出極其薄弱的社會道德。在北京,垃圾從65438袋裝到0993袋裝。壹些房管部門怕垃圾袋爆裂汙染電梯,禁止居民乘坐電梯倒垃圾。於是,有人從樓上扔下去,有人把垃圾袋拿回去再利用。目前國內最長的大瑤山隧道長14km,每天有31對公交車通過。公交車違規向隧道內排放果皮、雜物、汙水、剩飯剩菜、糞便,使得隧道內垃圾遍地,空氣惡臭,設備腐蝕,老鼠橫行。隧道鐵路道床有2 000多個鼠洞,許多道床被掏空,軌枕斷裂,鋼軌松動。鐵路派出75名工人清掃垃圾,每月清除250立方米。大量的垃圾被倒進河裏。20世紀90年代,河流每年運送垃圾1 ~ 1.5億噸,占垃圾總量的20%。

第十三,近海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