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富川瑤族自治縣科教文衛事業

富川瑤族自治縣科教文衛事業

明代富川縣的教育管理機構是儒學部。清初沿襲明制。康熙四十二年(1703),明倫殿後設教育署。康熙四十七年,有兩個教習,儒學部仍在龔雪,教習與教習合署辦公。道光十三年(1833),設紀部,各司其職。鹹豐五年(1855),縣衙被火燒毀,知府借了兩間辦公室辦公,直到光緒十年(1884)。光緒三十三年(1907),儒學部更名為勸學部。導演叫總導演,出去考察的學者叫儒。宣彤元年(1909),改總導演為導演,另設兩個學生。21年,教育局成立,22年6月,命省局成立支部,縣長全面負責全縣教育。縣政府成立了壹個教育部門。民國24年8月,在17個鄉(鎮)設置中央民族基礎學校,每個鄉(鎮)辦事處有1名專職指導主任。民國27年,縣政府教育司。28年改為縣政府第三司。各鄉(鎮)中心校輔導部主任由副鄉(鎮)主任兼任。民國30年,鄉公所和中心學校分開設置,恢復專職校長。

解放後,1950,1年6月,成立了文教司,負責教育行政工作。1952年並入福中縣。縣政府設文教處,14區政府設1文教助理員。每個區又分為若幹個學區,每個學區設立壹個中心校,實行中心校領導體制。1958年,縣裏的文教衛生合並工作,稱為文教科學。1959當時叫文教局,1局長,1副局長,2名工作人員。每個區有1名專職小學輔導員,他們還提供行政和業務指導。1961富川、中山分治後,縣政府設文教部。1967縣革委會成立文教領導小組。1968成立政工組教育組,各公社成立初級教育革命委員會,1主任,副主任若幹。1972年5月更名為文教局,1局長,2副局長。每個公社有壹個教育組,有1個領導,專門有幾個人,都是縣文教局委派的。1973 10月,更名為教育局,1978,各公社教育組協助教育局管理教育行政和教育業務。1984年6月成立教育局,局長1人,副局長2人,研究人員1人。1室有7個單位(辦公室、通識教育股、人事股、職教股、成人教育股、基建股、紀檢股、會計股),每個單位都有設置。2012,實施連山、福利、麥嶺、朝東等4個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年內縣第三中學投資770萬元,縣第三幼兒園項目投資540萬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試點工作,全縣覆蓋率達到30%以上。從1963開始,陸續創辦了人民歌唱素材、富江文藝、富川文藝、富江文藝、耀聲。截止到1986,這些出版物已經出版了64次。《富江文藝》是富川文聯從1963到1966定期油印的文學季刊,出版13期。1967更名為富川文藝,1980更名為富江,以鉛字印刷為主,以縣內作者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為主,出版從外地發帖的優秀作品。因其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5438+09865438+

富川瑤族和漢族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1979成立了民間文獻收集整理領導小組,確定了編者,組織普查小組,根據富川不同方言區進行了全面普查,將方言分為沔余區、七都、巴度和九都方言,梧州方言和漢族家庭官話方言。普查後進行分類歸類,以姚、富川“梧州人”為重點,在掌握大量第壹手民間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整理,編成壹冊。到2000年,基本完成了富川民歌、富川民間器樂、富川民間舞蹈、富川戲曲誌、富川民間故事、富川民間諺語、富川民間歌謠等資料的編纂工作。部分資料被選入《中國民間舞集成廣西卷》。1988年8月,《富川文化誌》初稿也完成了。

富川的方言有漢語方言和瑤族方言。漢語方言分為富陽話、賈敏話、七都話、梧州話、客家話和寶卿話。瑤話,自稱勉話。由於長期的社會交往和文化教育的需要,漢語方言富陽話已成為富川各族人民社會交往的主要語言。講漢語和瑤族方言的瑤族和漢族同胞,大多能聽懂或使用富陽話進行語言交流。文字,全縣通用的漢字。

富川瑤族自治縣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舞龍表演是最原始的體育舞蹈。舞動的巨龍,串串的鞭炮,湧動的人潮,都是激動人心的,每壹個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

從正月初十到十五,連續幾天,富川古明城的聖樓從早到晚香火繚繞,人聲鼎沸。樓下的花街鞭炮聲不絕於耳,節日氣氛十分濃郁。按照傳統習俗,元宵節期間,新增加的戶主會壹連幾天在整條街上宴請親朋好友、男女老少,鄰居們會敲鑼打鼓、舞龍舞獅來慶祝,人們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每天傍晚,人們吃飽喝足後,就到街上去看舞龍和炸龍。有時幾條龍在街上壹起跳舞。龍舞之處,鞭炮齊鳴,看熱鬧的人裏三層外三層。

正月十五晚上,興奮達到了高潮。晚上九點,縣城中心的街道和臨街樓房的陽臺上都擠滿了人群。遊龍壹條條跑過來,鞭炮聲越來越密集,成千上萬的觀眾追著遊龍看熱鬧。舞龍的小夥子們穿著黑色緊身衣服,頭上戴著頭巾,臉上戴著面具,褲子也很緊。他們雙手高舉龍身,不斷舞動,巧妙地避開四面八方拋來的鞭炮。那些壹手拿著鞭炮,壹手點著香的炸龍圍著龍身跑,追著龍身跑,壹有機會就把點燃的鞭炮扔向龍身,有時還朝四面八方開槍,讓舞龍的人沒有喘息的機會!觀眾就更擁擠了。

舞龍者為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而驕傲!龍轟炸機是交錢上癮,兩人其樂融融,大家都想熱鬧開心。觀眾們盡情欣賞舞龍和炸龍。舞龍和炸龍將持續幾個小時,整個舞龍活動要到午夜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時才結束。大街小巷,留下了厚厚的壹層紅色鞭炮紙。當硝煙散去,新的壹年才真正開始。縣醫院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縣城設立縣診所,設在三界寺,無西醫,醫務人員9人。32年,縣醫辦改名為衛生院。34、35年,縣政府將富陽鎮破舊的三界寺改為縣醫院。解放後,1951成立富川衛生院,1952與鐘山縣合並。原富川縣衛生院改為富中縣富陽人民衛生分院。當時幹部職工28人,床位20張,設備非常簡陋。1961與中山分治後,富川的衛生事業不斷發展。

1961年富川、中山分治後,富川縣人民醫院於同年7月成立,地址仍設在原富陽人民衛生中心。同年8月,65438+2月,5名中西醫結合醫生大專畢業,4名技師、護士中專畢業,壯大了縣人民醫院的實力。1963年擴建縣醫院,至1964年底,建成門診部、兒科病房、婦科病房、手術室、傳染病房、食堂等6個平房,總面積1800平方米。增加到86張床位。1965,工作人員增加到60人,專科畢業的醫務人員有20人。1989 * * *幹部職工總數298人,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82%。1978年開工建設總面積1800平方米的門診樓,1980年建成包括手術室在內總面積2000平方米的婦科手術樓,1983年竣工投入使用,床位126張。在此期間,增加了2噸鍋爐和第二臺200AMX射線機。從1982到1986,修建了2500平方米的兒科大樓、連接門診與外科、外科與內科的三層大樓、急診科、鍋爐房、立交橋等2500平方米的區域;建成3棟住宅樓(62套),總面積4000平方米;新增300AM和500AMX射線機、b超、M超聲、腦電圖胃鏡、陰道鏡、宮腔鏡、多臺自動呼吸機、大型洗衣機、烘幹機,更新200張病床,新增各種機械化廚房設備,安裝電梯和0.5噸、2噸鍋爐,總投資30萬元。隨著242張床位的開設,醫院已成為初具規模的綜合性醫院。目前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門診等6個臨床科室,放射科、功能科、藥劑科、檢驗科等4個醫務科,總務、預防保健、護理、辦公室等4個職能科室。幹部職工增加到216人(含臨時工),基本形成富川縣醫技中心。到1989,縣醫院可以診治許多疑難病癥,如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以及各種產科急癥手術,醫院的藥房可以自行配制40種藥物。

縣皮防所成立於1959,當時有3名醫護人員。原醫院位於葛坡鄉上東村牛頭山,1981遷至縣城。1989年,醫療服務用房80平方米,職工宿舍500平方米,醫務人員18人。

縣婦幼保健站解放前,從民國34年開始,富川衛生院只有兩名助產士擔任助產士,沒有婦幼保健機構。解放後,成立了1953的福中縣婦幼保健站,有兩名工作人員。衛生站的中心任務是大力推廣新的分娩方法,培訓和提高助產士的技術水平。1961分縣後,成立富川縣婦幼保健站,工作人員3人。“文革”期間,保健站被撤銷,人員被分配到各個醫療單位。當時唯壹的病床和壹個嬰兒保健箱也被搬到了縣醫院。婦幼保健癱瘓。1972恢復縣婦幼保健站,工作人員7名,對農村助產士進行重新組織培訓。從65438到0979,全縣開始建立健全婦幼保健組織網絡。每個公社衛生院都有婦幼組,每個大隊都有助產士。1985,衛生站工作人員增加到21,分別成立婦女保健組和兒童保健組。到1989,工作人員33人。

縣防疫站民國時期,縣內沒有專門的衛生防疫機構,縣內只有壹名衛生督察,也是負責預防接種的。解放後,衛生防疫所發展起來。1961,縣防疫站成立。當時只配備了三名工作人員。1985設有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和食品衛生監督部門。1989,有34名工作人員。鄉鎮衛生院也相應成立防疫組,其中專職防疫醫生12人,鄉村醫生117人。全縣形成了三級衛生防疫網絡。民國27年,全縣有4個鄉鎮衛生室。民國32年,鄉衛生室增加到8個,每個鄉衛生室只有壹名醫生,年衛生支出為160元(國幣)。解放後,區(鄉)醫院有了很大發展。1989年有1個中心衛生院,11個鄉鎮衛生院,1個鄉鎮衛生院。國家投資30萬元建設,* * *建成醫療服務室2100間。

村衛生站1966,縣衛生局逐步開展鄉村醫生培訓。到1979,* * *舉辦13,培訓鄉村醫生381;鄉鎮衛生院培訓925人。1967,大隊開始辦診所,全縣共設36個大隊診所。1971年更名為大隊合作醫療室,全縣合作醫療室105個,占大隊總數的97.2%。其中合作醫療室66間,配有紅色醫療刀包、簡易床2張、便攜式高壓滅菌器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