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關註民生服務發展努力拓展地質環境工作新領域

關註民生服務發展努力拓展地質環境工作新領域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土資源部的幫助和指導下,江蘇省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緊緊圍繞地質環境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這壹主題, 全面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江蘇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努力構建地質環境保護體系。 在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管理、地質遺跡保護等方面,樹立了地質環境管理部門的良好形象,促進了地質環境管理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現將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壹是加強法規建設,逐步實現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制化、規範化。

為全面加強地質環境保護,依法進行地質環境管理,頒布了《江蘇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有效遏制江蘇省蘇錫常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引發的地面沈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省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頒布了《關於蘇錫常地區限期禁止開采地下水的決定》。為有效保護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省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限制開山采石的決定。為貫徹落實條例,省政府、辦公廳、國土資源廳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江蘇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江蘇省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關於加強廢棄露天礦環境整治的意見》、《關於開展百礦環境整治的實施意見》、《江蘇省礦山地質環境整治項目暫行管理辦法》。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範性文件,權威性高、覆蓋面廣,有效地將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分解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形成地質環境保護的合力,也為地質環境保護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努力完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體系。省級通過政府同意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礦山環境保護治理規劃,完成了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地下水資源保護利用規劃和地質遺跡保護規劃。重點市縣編制了相關規劃,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聯網的規劃體系。通過這些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在時間和空間上對地質環境保護進行總體安排和布局,預防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環境惡化,協調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地質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地質環境的自然平衡和可持續利用。

二、以人為本,積極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社會效益顯著。

壹是開展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和區劃。“十壹五”期間,開展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環境地質調查項目。本項目調查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查明了揚太統地區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發育分布特征及危害,查明了長江沿岸及沿海地區軟土、港口、資源的分布特征,為制定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開發建設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是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十壹五”期間,開展了“江蘇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綜合研究”項目,全面總結了62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規劃成果。地質災害調查點4391個(其中突發性地質災害點687個,不穩定斜坡點1.643個),調查控制面積7.67萬平方公裏(占全省面積的75%),建立群測群防點397個,再次修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7.28萬平方公裏(其中易發區面積5596平方公裏), 基本摸清了江蘇省主要地質災害分布和危害程度,圈定重點防治區10個,面積13370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13%),使江蘇省地質災害防治由“家底不清”向“知根知底”轉變。

三是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和監測預警。兩年來,安排部署了國家和省補助的6個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的治理。南京、鎮江、連雲港、徐州等市多渠道籌集配套資金,對重點隱患和危險點進行治理,有效消除了壹批地質災害隱患(圖1)。2006年以來,通過各種渠道投入專項治理資金3.86億元,實施了207個治理、監測和預警項目。2010,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地勘單位趕赴地震災區綿竹市憑祥,全力投入災後重建,積極參與地質災害治理,完成滑坡泥石流項目22項,全部壹次性通過評估,獲得優秀1項、良好12項,受到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和當地政府的好評。

四是建設重點地區地面沈降(地裂縫)監測網絡。“十壹五”期間,經省政府批準,實施了“蘇錫常地面沈降預警預報系統”項目。近期,全省地面沈降重點監測範圍從蘇錫常地區擴大到長三角江北(揚泰通)地區。控制面積3萬平方公裏,包括7組分層界標、12個基巖界標、259個GPS界標、5個地面沈降自動監測站、1個地裂縫三維變形自動監測站、1個GPSCORS站、5個基於中國北鬥衛星1系統的地面沈降監測站和蘇錫常地面變形監測中心地面。對地下水位、地面沈降、地裂縫等動態數據進行及時監測、采集和處理,全面提升長三角地面沈降監測自動化水平。根據監測數據,自禁止開采地下水以來,蘇錫常水位已明顯恢復,區域地面沈降速率控制在65438±0.5mm/年以內,西溪沈降中心控制在25mm/年以內,沈降控制效果明顯(圖2)。

同時,對蘇錫常地面沈降風險管理進行了研究。系統分析蘇錫常地區地下水位恢復情況和地面沈降總體變化趨勢,評價地面沈降易發區,進行地面沈降控制管理區劃,推進地面沈降控制管理示範工程建設。

圖1鎮江獅子山地質災害治理示範工程(綜合治理前後)

圖2地面沈降防治效果

三、關註民生,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整治,生態環境效益突出。

“十壹五”期間,實施了“江蘇省露天開采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和“江蘇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分布特征和發展趨勢,總結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管理模式,提出了露天開采礦山環境保護與管理對策。

隨著《江蘇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的實施,江蘇省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整治力度,以列入省委十大環保工程的“百礦環境整治”和“護山綠化工程”、“工礦廢棄地修復工程”等活動為抓手,穩步有序推進整治工程。據初步統計,2002年以來,全省通過各種渠道投入資金近20億元。* * *實施治理項目近600個,治理面積5400多萬平方米(其中采煤工作面654.38+00萬平方米,露天采礦廢棄地近4400萬平方米),生態修復面積4500多萬平方米。通過治理,太湖風景名勝區、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部分重點區域的礦山地質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使過去大面積裸露的“芒栗頭”采石礦恢復了綠色活力,消除了采礦引發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改善和美化了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有效利用了廢棄礦區資源。

圖3無錫市雪浪山礦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治理前後)

與此同時,徐州采煤塌陷的治理也取得了進展。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 * * *的共同努力下,近兩年來,徐州已復墾采煤塌陷地3萬多畝,新增耕地1.7萬畝。

四、拓展領域,充分發揮水文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和農業地質的基礎性和重要服務作用。

首先,它在保護地下水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壹五”期間,開展了長江三角洲(江蘇地區)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和淮河流域(江蘇地區)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基本摸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的歷史和現狀、主要汙染源的類型和分布特征以及汙染對環境的影響,初步摸清了全省平原地區地下水汙染狀況。據調查,全省淺層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重度汙染面積占全省面積的52.9%。深層地下水汙染程度雖略低,但未受汙染或輕度汙染的面積僅占全省面積的24.9%。同時開展了地下水質量和汙染評價,編制了《江蘇省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為全省地下水汙染防治、地下水資源保護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是在解決群眾飲水困難和緊急抗旱中發揮巨大作用。2011年初,蘇北地區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省廳組織人員赴災區抗旱。23天挖井50口,出井46口,成功率92%,創下了當地找水打井的新紀錄,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贊揚。

三是地熱地質工作為節能減排拓寬了新領域,開辟了新途徑。“十壹五”期間,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取得新進展,洪澤、臺州、張家港等地發現新的地熱資源。截至目前,江蘇省共有地熱井120余口,年利用地熱水約500萬立方米。2010南京市浦口區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淺層地熱能是壹種可再生的新型環保能源,其推廣利用發展迅速。江蘇省地質礦產勘查局積極服務地方經濟需求,承擔了“南京青奧村淺層地熱能勘查設計”、“南通水源熱泵系統換熱模擬設計”等多項科研項目,承擔了“江蘇省淺層地熱能示範市縣(揚州市、南通市、漣水縣)勘查規劃項目”。淺層地熱能市場規模逐年增加,僅江蘇地質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地源熱泵項目年營業額就超過6000萬。“十壹五”期間,2011啟動了“南京市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合作項目,將對南京市淺層地熱能的潛力和應用前景進行詳細調查,對江蘇省其他城市的淺層地熱能調查起到示範作用。江蘇省是經濟大省和能源消費大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能源的需求十分迫切。3000米深處幹熱巖資源的預先研究已經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發起和支持。根據現有的基礎數據,江蘇省有望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第壹個獲得地殼深部幹熱巖資源的省份。

四是城市地質調查開始試點。200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南京市政府率先啟動了城市地質調查。2009年,省廳選擇經濟發展較快的蘇州市開展城市地質工作作為試點。目前,這兩個項目已經基本完成。其中,蘇州城市地質調查記錄鉆孔5萬余個,為城市規劃、建設開發和地下空間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地質數據支持(圖4)。

圖4蘇州市城市地質調查數據

五是圍繞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建設開展旅遊地質工作,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全省各級財政投入近7000萬元用於地質遺跡保護和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壹批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全省擁有3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地質公園(圖5),2個國家礦山公園(圖6),1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

圖5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圖6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

第六,積極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十壹五”期間,先後開展了江蘇省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江蘇省典型市縣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無錫市耕地質量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等級評價,基本摸清了本省和無錫市土地質量狀況,為全省和無錫市土地規劃、整理、開發利用,推進農業經濟區劃和種植結構調整,加快土壤保護與治理,制定經濟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