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浙江省溫州府的官職是什麽,糧食分五級?

浙江省溫州府的官職是什麽,糧食分五級?

總督被提升為總督-谷物次政府、谷物捕捉次政府、總督-谷物道路和總督。明清時期,國家開始設立專門的水運和河道機構,管理世界水運事務和大運河的暢通。在這兩個朝代,京杭大運河緊張有序地脈動了500多年,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每年向中央政府、北方戍邊部隊、全社會輸送大量物資,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整個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壹府兩任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先後在大運河最古老的中心點淮安開房,為淮安留下了無盡的話題。本文擬對淮安地方史中的壹些問題,如曹雲巡撫和曹雲軍事官員的歷史功績,以及他們與淮安地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的關系,作壹簡要的考察和描述。

漕運總督的設立

漕運自古就有,管理漕運的官吏和官員也有。壹開始,水務沒有單獨的官員,因為這是相關政府自身業務範圍內的正常工作,由他們按規定完成。即使有特殊需要,官員的臨時編制和職務晉升也是指即時設置和撤銷,並不是常設機構。唐代以來,設置了專門的官員管理,但多由其他官員領導,專職官員很少。另壹方面,明代設立的漕運總督,不僅設置了專職的漕運官,而且以漕運官為職官。他兼任其他職務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運糧任務。

明初並未初設漕運總督,而是沿襲元朝的辦法,初設京畿漕運司。洪武元年(1368)被任命為漕運使,他只是壹個四級官員。因為天下富貴糧食多在南方,都城在南京,水役不忙,十四年就廢了。朱迪當了皇帝,並計劃遷都北京。永樂二年(1404)起,設置漕運將官,負責管理漕運。當時還有副將和運糧將軍,和總兵壹起帶領官軍海運。後來航運被廢除,專門由內河運輸監管。因為水運離不開河道,天順元年(1457)讓水運將官也管河道。漕河運糧有壹整套人,各省都有總經理。天順元年總經理12:南京2、江南直隸2、江北直隸2、中都1、浙江2、山東1、湖廣1、江西1。運糧總指揮部和運糧總指揮部由12總指揮部指揮,各衛生所運糧分設不同部門。這位12總裁帶領127600人,搭載11700艘船。還有壹個覆蓋海洋的總司,7000人,350艘海船,專門從事海運糧食。這個13總裁叫雲君。禁衛軍(清代稱為衛戍)和千家萬戶的指揮官總是負責這些警衛。他們是專門護送油輪運輸谷物的官員。

第壹任漕運將軍是平江爵(1365—1433),他負責整個漕運,包括海運、河運和陸運。海運是通過海路進行的,而河運則沿襲了元人早期的道路,從南運河向西北,過黃河,水陸到達北京。從永樂九年開始,匯通河道完成,京杭大運河恢復,廢除海運和陸運,單獨使用河運。此後,陳玄在鐵路沿線各地,尤其是淮安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比如,沿襲宋代喬沙河的老路,完成了清江浦,避免了五壩被駁、淮河被淹的風險。

其間,陳軒四處奔波,基本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淮安是大運河的中段,黃淮交匯處,是整個水運的關鍵。後來運河管理準備就緒,陳玄大部分時間都在淮安度過。因此,宣德二年(1427),朝廷命運糧諸將軍開淮安,並加“鎮守淮安”稱號,故又稱鎮守淮安諸將軍。陳玄掌管漕運三十年,奠定了明清漕運的基礎。宣德八年(1433)卒於淮安。接任漕運指揮的多為開國功臣後代,為世襲侯爵或伯爵。陳軒家族先後有四個人擔任過這個職務。他們是陳玄本人,他的曾孫陳瑞,他的曾孫陳雄和他的六代孫陳望謨。他的孫子陳郁雖然從未擔任過漕運將軍,但他曾在景泰五年(1454)隨姜淵到江北、魯豫考察水患,請求朝廷修建淮安月城,以保護常營倉。他還對水的運輸做出了貢獻。淮安人民非常感激陳玄,在清江浦為他立了壹座廟。

宣德年間,漕運事務日益繁忙,漕運廣泛涉及各省的行政和軍務,需要大量的協調工作,不是壹個軍政大臣能完成的。為此,朝廷經常臨時派遣文官如侍郎杜、、等參與監督漕運。到了景泰二年(1451),朝廷認為文官參與必須常態化。當初,前途無量的王洪被任命為漕運總督,住在淮安,與陳武共同管理漕運,俗稱“第二軍校”。他們的分工是文官負責從各省收糧,陳武負責押運回京,稱為“杜文催糧,武都運糧”。

漕運總督的頭銜和職責

明代漕運總督的全稱壹般是“都察院欽差顧問,漕運總督,兼軍務提督,鳳陽總督”。

第壹個題目是《都察院都禦史》。大部分是帶“右”字的禦史,因為壹般情況下,左禦史負責北京都察院的正常事務,所以不能給他們加上“左”字。有時候是資本的暗示,資本的暗示是低壹級的,大概是因為新人資歷淺。雖然都禦史的頭銜有點虛,不能參與都察院的正常事務,但可以像其他都禦史壹樣,對轄區內的文武官員進行彈劾和懲處。因為漕運總督是跨省官員,這個頭銜對他很重要。

第二個頭銜是“曹雲州長”,這是他的核心職責。漕運總督駐楊珊,總督掌管天下漕運事務。湖廣、江西、安徽、浙江、南直隸(清代稱江南)各省設置糧道的地方,由漕運總督掌管,負責征集待調糧食。這些省份的糧船到達淮安,要經過運糧總督的檢查,才能經運河北上。山東、河南兩省的運糧船雖然不經過這裏,但也必須由下屬官員按照糧督的統壹要求監督,按時做好運糧工作。

第三個題目是《提督軍務》。和其他省份的省長壹樣,他有壹定的軍事權力。明代漕運總督,掌管潁州軍防路、徐州軍防路、淮陽海防路,均留鳳陽、唐紅守備、廬州守備、高郵守備、儀征守備、滁州守備、徐州守備、淮安守備、大河守備、邳州守備、益州守備、泗州守備、壽州守備、蘇州守備、海州守備等七衛。因此,運糧總督被稱為帥、大帥和。他有軍門,包括鐘君、左穎、右營和城營。他所在的淮安城的守衛不需要山陽縣、淮安府等地方政府的監管,而是由總督運糧署負責城內駐軍,地方政府只是協助。如遇戰事,還可調動轄區內的兵力,如揚州營、徐州營等。有時候,朝廷也因為需要而擴大軍事力量。據《明史》(卷21)記載,嘉靖元年(1522)二月,徐兵受任。由於山東農民起義,皇帝命巡撫勸諫於說:“妳不如做原來的工作,和總兵呂剛壹起當山東太守。”

第四個題目是《鳳陽總督等地》。也就是說,他還兼任總督,像普通總督壹樣管理壹個地方。因為鳳陽是明朝皇帝的故鄉,雖然明確開了淮安,但叫鳳陽,不叫淮安。但有時人們還是稱他為“懷府”,而不是“豐府”。“平處”指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廬州府,以及河州、滁州、徐州,合稱四府三州。廬州府、賀州、滁州在今安徽,廬州府在今合肥。它包括長江以北的整個淮河中下遊地區。雖然他的管轄範圍與南直隸有交叉,但他仍然負責管轄範圍內的事務。明末張火燒鳳陽,曹太守楊首級。所以淮安好像是壹個省。漕運總督既是職業官員,又是省級官員,而淮安是準省級城市。漕運總督和其他總督壹樣,應該是本省軍政的宰相,包括監管錢糧、訓練兵馬、修城、安撫軍民、嚴禁變法、奸詐等。如果發生戰爭,可以選調兵力,組織準備。不稱職或不聽命令的官員,文官五等以下,武職四等以下,都可以請教、質問,甚至搞軍法。至於彈劾,壹個下級官員被降職,被打死,都是小事壹樁。

淮安其實前面有總督,後面有運糧總督。總督水運之前,淮安有總督。《明史·轉運河曹》卷二十四載:耿九疇,景泰元年(1450)10,刑部右侍郎,任鳳陽總督。他說:“過去我奉命巡察鹽法,現在又特命我為鳳陽、淮安、揚州、廬州、楚、徐、賀州等地的總督,幫助百姓。“其範圍與後來的巡撫、運糧總督相同。

漕運總督的事務本來就夠忙的了,這麽大的地方,往往忙不過來還得有壹個總督,所以往往另設總督。成化八年分,第二年合並,鄭德十三年分,十六年合並。嘉靖三十六年,因倭寇騷擾,另設巡撫,以李遂為職。敵人平息後,又割並四十年。崇禎十四年,再次分裂,直至明朝。

也有壹些頭銜時有兼任:

掌管河流。明初剛設漕運總督時,也是管河道的,也就是管運河、管黃河等河道。後來有個管河的巡撫,就不再擔任了。然而,當對這條河有爭議時,這條河的管理者經常負責這條河。清朝也是如此。河督不在時,往往兼任漕運總督。

還要管理海防。這壹稱謂始於明代的與楊。崇禎六年(1633),任漕運總督,頭銜最後加了“兼管海防”四個字。八年(1635),他被捕後,他的繼承人朱大典也有了。十七年(1644),田陽在擔任漕運總督時,也曾擔任此職。但到了清朝,就成了固定的職責。

在清代,漕運總督的職責是不同的。順治元年(1644),只有漕運建議,次年五月設漕運總督,仍駐淮安,但不再擔任鳳陽總督。順治六年(1647),仍仿照明朝,曹雲巡撫兼陸鋒巡撫。十六年後設江北巡撫,漕運巡撫主管漕運,不再擔任巡撫。後來,他被解除了江北省省長的職務,他仍然是曹雲的省長。但不封鳳陽、江北,改叫淮陽,提督軍務不變,加海防、糧食等職銜。鹹豐十年(1860),因為太平天國革命,局勢緊張,授權漕運總督控制江北鎮和道道的官員。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江北巡撫,正式建立新省江淮省,次年廢止。

清初雖仿明制設漕運總督,但新統治者在定閣之時有點不安,於是順治三年(1646)增設了管漕運殿。滿洲侍郎中的壹員成為宰相,與漕運總督壹起監管漕運,名曰“向吳”。實際上是監督漕運總督的機構,權力遠比漕運強大。根據吳予希對楊珊的記載,這是對開始做官的人的壹種禮遇。“剛進中國的時候,我不會說話,氣質也不壹樣。公務我沒管,壹切都是他老婆的責任。與梁相聯者,兇暴殘忍,內外勾結,從陰陽說,以賊為良民。”因為是多余的機構,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順治八年(1651)被廢。13年(1656)恢復,18年(1661)永久廢止,水務管理仍由水督獨家掌管。水運司衙門在淮安新城。明朝末年,劉澤清封東平伯,利用大和圩的官邸將其改為藩屬國。吳明、劉澤清被斬首,遂以藩府為署任。運糧堂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只存在了十幾年。

漕運總督府下屬機構

常應倉為了滿足運輸的需求,永樂時期在運河沿岸建立了多個倉庫,以方便糧食的隨時儲存和轉運,主要是淮安、徐州、德州、臨清四大水倉。住建部每年派出4名負責人,分別派駐上述4個倉庫。懷時常應倉之名,建於永樂十三年(1415)清江浦。做官的大多是文人,經常聚在壹起唱唱歌。其中朱林與吳承恩有著詩性的關系。倉庫裏還有壹個投遞亭,程寫了壹個投遞亭來表達他的人生如壹個驛站的感受。吳汝璈等人還編著了壹本書《長纓蒼枝》。萬歷《淮安縣誌》已出版3年。當年有3個官廳,6個倉庫,3個體驗廳,100多個房間,用墻圍起來,年儲藏量70多萬石。之後停止運糧,全部用軍丁常雲,但停止轉運制度,常營倉長期淪陷。《明穆宗實錄》已出版64年。到了五年(1571)65438+二月,漕運總督王建議恢復漕運,淮安州郡的糧食都存放在倉庫裏。未來壹年,淮安將由海路出京,常穎倉庫的80多個倉庫將因官員任命而重建。但年底後出貨停止,倉庫空置無用,倉庫官無所事事。萬歷八年(1580),朝廷將淮安府的四稅、商稅交由倉庫征收,於是倉庫開始負責收稅。康熙九年(1670),稅務業務全部並入懷官,長營倉徹底廢除。

抽水工廠。明初溥設清江、渭河二廠,監督船只的建造和運輸,並任命壹名工部水部委員監督管理。當時用於運河水運的船廠大多位於淮安府山陽縣,每年建造560余座,耗資5.2萬兩白銀。當時船廠附近經營釘、鐵、油、麻等造船材料的店鋪很多,以淮安河為最多。河下的張芬巷、竹巷、繩巷、銅巷、釘鐵巷也以此命名。船廠的隸屬關系在不斷變化。當初明成祖命陳玄直接管理。後來又有南京、山東、鳳陽、直隸四個總廠。各總廠分廠由各衛生所官員負責,主管工業部水醫。嘉靖年間,渭河提舉司被裁撤,工程全部由清江提舉司承擔。清江提舉部位於半閘與石峰門之間。後來這個權力交給了漕運總督,由他挑選有能力的衛生站來指揮船政,並把千戶、百戶、甄宓等衛生站官員作為各廠的領導。萬歷四十年(1612),漕運總督陳建提議設立東河、西河兩個航運管理局,管理所有船廠事務。東河船務部由淮安府的同事負責,西河部由揚州府的同事負責。(《國缺》卷八十二,萬歷四十壹年三月記載此事)東和廳管理南京、山東二總廠,西和廳管理鳳陽、直隸二總廠。這兩個裝運辦公室位於清江浦。到了清朝,情況又變了。順治二年(1645),南京廠改為江寧廠,直隸廠改為江南廠。江寧廠造船業務轉移到龍江船廠,其余船廠時有設立,時有停辦。康熙七年(1668),西河殿並入東河殿。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全面關閉了這裏的所有造船廠,終止了這裏近300年的官營造船業。但是,它的dock已經存在很久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渡淮河時,他的龍舟大多停泊在直隸廠。當時工業部也收稅,所有造船用的竹木都要征稅30%。視貨物數量而定,最初沒有限額,每年約12000兩。後來拉貨,有壹部分參與油輪,為了拉分,為了羨慕,為了船上的錢。若有河工,則大門、石價、梁頭、扣利、夫名得銀51225438+0兩。康熙九年(1670),該廠並入淮關後被裁撤。

負責河道的有兩個人,壹個在安平鎮,壹個在高郵,壹個在濟寧南。濟寧是壹個分界點。後來設置了河長,壹開始就駐紮在這裏。

關宏。工部派了兩個校長,壹個在徐州洪,另壹個在呂。徐二紅和呂二紅是河道的咽喉,陳玄刻石疏通河道。雖然正統中有“巡撫運糧官不得任命吳懿掌管閘壩”的命令,但運糧總兵和將軍們每年都時刻關註淮河水患的維護和管理。唐節第二次洪水的速度太快,非常容易損壞船只。上遊建堰逼水回月亮河,河南建閘蓄水。用大石頭和鐵錠築起兩道堤壩來支撐。

管道制動器。工部派了兩個校長,壹個在沛縣,壹個在濟寧。

關泉。工業部派了壹位負責人駐寧陽。

後來有了河道總督,管理廠、洪、閘、泉的河官也逐漸劃歸河道總督管轄。

管理懲罰。刑部所遣,駐鄭德淮安,《淮安府誌》卷六記載,“在府西南隅。有3個檁條,3個天井,6個廂房,3個茶室,3個書房,3個書卷室和壹個碑亭,位於大門的東部。大門西邊有三個神龕。有3個儀器門、3個閘門和1面墻。“淮安城裏原來有壹條刑部街,大概就在那裏。淮安今天已經沒有這樣的街名了,但它位於大禹市西街的西端。當年離運河很近,出入方便。其他部門無權過問水運案件,還得由這個衙門處理。

擡兩個人,壹個在清江浦,壹個在臨清。清江提舉公司成立於正統元年九月,其土地在移風柵後用於監管船只的建造和運輸。

住建部或刑部派出的上述官員,基本都是壹年輪換壹次,有的是三年輪換壹次。他們仍屬於原司,由原司任免,但同時受運糧總督的管理和控制,協助運糧總督處理各種相關事務,就像今天的臨時綜治工作組和辦公室壹樣。

淮徐路在鄭德設立六年,有時在淮安,有時在徐州。

淮陽路、淮海路等。明代總兵府的官職最初是通過水路運輸的,見關於總兵府經過水路運輸的壹節。

曹楚道參政。到了末年,實行海運,熱衷於海運的山東布政使王升任刺史。隆慶六年(1572)正月,王說,開展運輸服務比較麻煩,宜加官專管。於是,山東參政員潘雲端被遷到淮安,主管漕運。這是曹楚道第壹次參政。這是由於康熙初裁不足,前後已有49人擔任此職。在這次改革的同時,決定削減運糧合作社的參與者。這壹舉動為文官單獨監管水運前進了壹步,也為後來撤銷淮安水運連長奠定了基礎。(《明史·穆宗》卷六十五)曹楚道部於六年建於隆慶,府治之南,山陽郡校之北。(萬歷《淮安縣誌》卷三)

淮海守備路成立於天啟二年(1622)。掌管鎮守楊珊、清河、桃源、海州、贛榆、鹽城等地的錢糧,駐守淮安府城。(光緒《淮安府誌》卷10)軍令部在府治西南,山陽縣學西百步。(萬歷《淮安縣誌》卷三)

陳武退出,漕運總督獨立掌管糧食。

鎮守淮安漕運的將軍都是官階很高的,大多是明朝開國領主和大臣的後代。他們繼承了他們父親的父親的領主,所以他們可以成為仆人。《清史稿》稱之為“超質”,即在九品、十八品之上,遠高於同職的公務員。雖然他們的工作和漕運總督互不隸屬,只是互相協調,但在見面和互相拜訪時,武官壹直淩駕於文官之上。這與他們的官階和政治地位有關。另外,曹政最初是由陳武管理的,這可能也有關系。高級門是最大的!

明清兩朝的督撫等級有同有異。相似點是掌管壹省或幾省的軍事、政治、司法事務的省官,或專事;不同的是,明朝的巡撫是中央派來的官員。雖然在地方工作,但還是都察院的官員。《明史正史》記載,“除禦史、副禦史、副禦史等職銜外,尚有巡撫、知府、巡撫、知府、巡撫。”這顯然是承認“都察院禦史”的頭銜是壹個額外的頭銜,但總督壹職的性質和職責範圍仍與其他都察院相同。清朝的歷史,官方記載不壹,總督形容為“洋官”。《明史》沒有單獨講督撫的等級,只講督禦使和督禦使的等級,從正二等到下屬三等。州長所指的意義。《清史稿》說“總督隨同味”,與中央六大臣同味。省長沒有說清楚。其實這些等級只是壹個類似的規律。其實也不是固定的,也不壹定是省長或者省長的級別。也要看資歷,主要看他升職前的職級,原來是幾品,後來逐步提升級別。所以明清時期,漕運總督是從壹品到二品,二品、三品甚至三品最低。壹般來說,壹般相當於六部侍郎,有些漕運總督有工部或兵部侍郎的頭銜。然而,他們的地位與六大臣相同。

文官雖然官階低,但政治管理和協調能力優先,再到後來基本都是漕運總督在管,武官的作用逐漸減弱。尤其是蓄水渠建立後,押運事務也由文官和總管直接打理,使武官顯得可有可無,政治地位下降,勢必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萬歷年間,有壹個漕運總督叫李三才,是明清兩代任職時間最長的漕運總督。從萬歷二十七年到三十九年擔任漕運總督12年,不言而喻。他處理事務威嚴剛毅,打擊了陳增等礦稅稽查員的威信,實行了很多惠民政策,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名聲也漸漸遠播,頭銜也升為財政部部長。他是當時激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他被譽為“言足以令現世之諱而無任何風險,功足以令正直之人之偉大而無任何驚喜,風足以令正直、倔強、懦弱千年而無其高度”,因此成為地方官員中最有名、內閣中呼聲最高的人。王是的孫子,當時是漕運的連長。雖然在萬歷二十年(1592)八月被任命為淮安漕運連長,但經驗不足,身體虛弱。李三才“氣在上面”,王不敢反抗,只好“動在下面”,改變了卑躬屈膝的傳統。(乾隆《淮安府誌·歷代水運》)。很快,因為海運已經停止,文官們就可以完成河運,不需要武官監督運輸了。萬歷四十年(1612),王向家人報告,朝廷取消漕運連長的空缺,不再派官。(《淮安萬歷誌·補編》卷七“兵”)崇禎末,朱國弼,阜寧侯,被派往淮安鎮守,主要是對付農民起義軍,與運糧無關。從此結束了文武院校的局面,漕運總督成為了完全意義上的漕運總督。

漕運將官與漕運總督官職

淮安總兵府位於淮安南門大街西側,由當時的淮安知府彭淵利用宋元時期的黃三廟舊址重建。周圍仍有不少駐軍,所以明代稱為永安營。當時陳玄的府邸就在這裏,西邊是私宅,東邊是官邸,也就是連長官邸。這個地方已經改成了滁州賓館。當年總兵府有五個正堂,中間壹個平額,名曰“運糧將軍堂”。還有五間後廳,匾上寫著“勿欺”。除此之外,還有幾十個房間和倉庫,以及儀門、大門和照壁。(鄭德《淮安府誌》卷六)因為這個府的主人不是公爵就是伯爵,自然應該有壹種深似海的氣派。

但後來又有了新的總兵府,位於淮安府的東面。當時,原來的府邸叫扶南,新建的府邸叫北府。明萬歷《淮安府誌》(卷三)說:“我與總兵府二在老城南門西行,與巡撫都察院合並。陳公祥鎮守時,知府彭淵在成化五年,知府楊雲秀,今稱。壹個是在淮安府治東,叫北府,住在裏面。萬歷元年,靈璧侯唐公室隆重修繕。"

後來,當運糧的總兵被廢除後,總兵府就成了各種機構。《淮安萬歷誌》卷七雲:“曹雲守總兵府,壹在縣南門,壹在縣東。今改為東淮海路。”同治《山陽縣誌》卷二記載:“淮陽路署位於城東,屬總兵府,其後為海運、淮海、淮陽路署。”在《余華》卷五中也有記載:“淮陽路原駐府城,乾隆五十八年遷至清江浦。嘉慶九年,廢司改為富友帝君廟,俗稱呂祖廟。形勢廣闊。當初從北到道觀部,比如小壩轉城河船,進北水關,在呂祖社上岸。兩岸都是旗亭、酒館,生意極其興隆。從北門東到豆腐巷,到東市神區,蠟燭街,泰山廟。左右稱為“路的後面”,東邊稱為“路的東邊”。自從道部廢除後,瓜畦就備受期待。

為什麽會有新的總兵府司?可能是與漕運總督有關,漕運總督衙就建在總兵府的西邊。由於總督府的擴建或其他原因,總兵府被排擠,此地逐漸成為運糧總督府的統壹國家。新府的位置在淮安府所在的東門街東端,後來改為淮陽路辦事處。清代改為富友帝君廟,俗稱呂祖社。解放後改為工廠。如今,已無蹤跡可尋。乾隆《淮安府誌》(卷11)說:“淮陽道署初設在總兵府,後設在海原道,現為淮陽道署。乾隆12年重修。有鼓亭2座、儀門3座、大堂3座、廳堂3座、後堂7座、臥房7座、廳堂5座、廳堂6座、廂房7座、七星樓3座。”

陳玄任運糧連長時,住在總兵府西側。陳雄在鄭德做了五年的漕運總指揮,得罪了劉瑾。房屋被沒收,以14400梁的價格拍賣。陳玄後總兵的住處不在這裏。因為那房子就算不沒收也是陳的私有財產,當然得另找地方住。鄭德《淮安縣誌》卷六說:“將軍府在府東四亭。“不知道四望亭今天在哪。有人說新總兵府是明朝漕運總兵的官邸。那麽今天的淮陽道術遺址應該就是四望亭所在地。

運糧將軍的官署在哪裏?《萬歷淮安府誌》卷七只有壹條記載:“漕運將軍府在縣城西。隆慶已經經商六年了。“六年前的隆慶,淮安只有壹個法院,即漕運總督署。在西邊,當在今天的茶園街的西邊。鄭德《淮安縣誌》卷六也有壹篇,說:“參將軍府舊在宇文坊,鄭德十壹年改館。”元老院的宅邸是否在壹起,文房是否位於茶園西街,無從考證。

巡撫曹雲在淮安有三處遺址。首任巡撫府位於總兵府西側,與總兵府並排朝南。說運糧總督署和運糧總裝備署是“兩署相通,壹署管事,合稱帥府”。這裏曾經是陳璇的故居。因為運糧總督有都察院的稱號,運糧總督叫都察院,所以這條街叫茶園街。後來漕運巡撫署遷走了,依然是察院,是禦史巡察、禦史升遷、來淮駐防衙門的地方。因為北面有新建的漕運巡撫署,又叫茶苑,所以這裏叫南茶苑。清代在此設置考棚,在此舉行縣、政、書院考試,考青年學生、學者。

嘉靖十六年,漕運巡撫金舟將巡撫府遷至城隍廟(今滁州市廣播電影電視局)以東,這是漕運巡撫府的第二處舊址。

萬歷初,漕運巡撫淩雲逸將巡撫府遷至淮安市中心,也就是今天保存下來的漕運巡撫府舊址。其地原為元代淮安道總督府,唐宋時為滁州官署。萬歷《淮安府誌》說六年修大道。明初建為淮安府署,後華雲龍為淮安府署,隸屬淮安府。萬歷被漕運總督收回,成為漕運總督署的官署,壹直沿用到清末。《乾隆淮安府誌》(卷11)記載有1大照壁、2個鼓亭、5個大門、3個角門、3個儀門、5個大堂、5個中堂、4個東、西廂房、5棟樓、5個後堂...3間酒店,4間廳堂。此外,還有書法風格的翻譯辦公室和3個牌坊。光緒末年,這裏創辦了江北陸軍學校,培養了壹批軍事人才。從民國開始就是運動場。如今已被發掘為重要文化遺址進行保護,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

評論| 2 4

藍淚| 6級的采用率是33%

擅長:英語翻譯、手機/通訊、外語學習、地理單機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