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中國為什麽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中國為什麽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壹)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早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夕就已形成。毛澤東描述說,新中國將“在幾年內逐步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以便把中國從壹個農業國變成壹個工業國”[4]。新中國成立之初,加強重工業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緊密相連。1950朝鮮戰爭的爆發,增強了中國* * *生產者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意識。同年,陳雲根據“把明年的財政經濟工作放在抗美援朝的基礎上,與今年的和平經濟恢復完全不同”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明年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戰爭第壹,這是無庸置疑的。壹切從屬於戰爭,壹切為了戰爭的勝利。沒有戰爭的勝利,其他壹切都無從談起。”“經濟建設的投資應基於這樣的原則,即與戰爭直接相關的軍事投資、直接有助於財政收入的投資和與穩定市場密切相關的投資應得到滿足。此外,還應該剪縮。”[5]1952年,李富春和周恩來先後提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6]1953元旦,《人民日報》社論提出,中國要從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工業強國,必須首先發展冶金、燃料、電力、機械制造、化學等重工業。9月,毛澤東強調,中國的工業建設“應該把重點放在重工業的建設上”[7]。抗美援朝戰爭後,建立和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及其相關重工業更加迫切。1954年6月,“在談到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毛澤東形象地說:‘我們現在能建設什麽?能做桌椅,能做茶碗茶壺,能種糧食,能磨成面粉,能造紙。但是...壹輛汽車,壹架飛機,壹輛坦克,壹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7](第292頁)要改變落後的經濟狀況,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國家安全決定壹切的方向下,壹五期間實施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確定了軍工、煤炭、電力、機械、冶金、石油、化工等重點建設項目。1956年,陜西、甘肅占蘇聯援建的156項目中的40個,占國家重點項目的25.7%。181 (2)經濟治理經驗不足,模仿蘇聯工業模式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基礎極其薄弱。1949年,全國工業總產值1400億元,工業總產值只有37億元,輕重工業比例為73.6: 26.4。191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必須有生產資料,包括動力和原材料。因此,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必然選擇。新中國的決策者缺乏經濟建設經驗,認為“蘇聯過去走的路正是我們今天應該學習的榜樣”;因為蘇聯重工業的建立,出現了機器制造業。有了汽車、飛機、拖拉機等工業,才有了現代化的國防工業,使交通運輸業和輕工業獲得了持續有力的發展,使農業獲得了各種新機器和化肥,迅速實現了農業的集體化。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從借鑒蘇聯經驗建立重工業開始的。”[10]為此,陳雲在6月1954指出:“五年計劃規定輕工業投資與重工業投資的比例為1比7.3,即12%比88%。”[5](第239頁)以蘇聯工業化模式為範本成為中國工業化的政治選擇。1917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標誌著世界上兩大陣營對抗的形成。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政府在人力物力上給予了中國很大的幫助。在1950-1954期間,蘇聯在向中國貸款的同時,擴大了設備供應範圍,為援助項目的選址、施工設計、設備安裝、試運行提供技術指導,促使中國的生產者選擇了計劃經濟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蘇聯模式。(3)重工業化的理論認識與西北地區人口素質的矛盾。西北近代工業建立初期,為加強資源開發,建設了技術和設備配套項目,形成了西北投資加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中的加工業,成為西北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1953至1979,國家在陜西發展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發展甘肅石油鉆井、煉油及加工設備制造業;五省區還發展了運輸機械、鑿巖機械、礦山機械、金屬切削機床、精密儀器等機械制造業。同時還發展了軸承、機床電器等基礎零部件和各種電機的制造業。這些投資者支持了中國西北地區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全國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的建設。油田、煉油廠、石化企業都使用西北地區生產的產品;中國的電站和電網建設也使用中國西北地區生產的高壓輸變電設備。重工業-投資加工業加工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物質生產技術和手段先進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經濟實力的重要方面。消費加工業直接反映了滿足社會成員物質文化需求的程度。投資加工業在西北地區占比較大,機械工業占37.8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06個百分點。僅陜西就占西北地區加工業的565,438+0%以上,甘肅占20%。17%,新疆17.32%,甚至寧夏和青海分別占5.79%和5.25%。[11]消費加工業比重小,空間分布嚴重不均。長期以來,西北地區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出口導致了區域經濟利益的“雙輸”;然而,消費加工業的落後影響了西北地區經濟增長的直接利益,削弱了區域經濟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重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也需要專業技術工人。因此,重工業的發展是介於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高加工程度、高技術之間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北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在計劃經濟下依靠政府投資,但西北的勞動者素質達不到重工業發展的要求,造成了重工業發展與人口素質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說,西北地區雖然有幾萬農村勞動力,卻無法提供合格的工人來滿足重工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