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區國土資源系統建立並實施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國土資源工作方針政策。按照“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工作思路,完善制度、提高質量,集中力量抓重點、攻難點、優亮點、保平衡點。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特別是在壹些根本性、關鍵性問題上取得新進展。

●圍繞自治區結構調整,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各類規劃引導和調控,嚴格實施市場準入調控,加強基礎工作鞏固調控,嚴格執法監管促進調控,清理新開工項目實施調控。

●圍繞市場秩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開發區整治成效顯著。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

●圍繞自治區推進工業化進程,切實加強土地、礦產和基礎測繪工作。礦業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地勘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礦產勘查取得壹批新成果,基礎測繪工作紮實推進,服務保障水平提高。

●圍繞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切實加強土地整理,全力服務社會,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著力加強隊伍建設,推進國土資源系統勤政廉政建設。工作作風明顯轉變,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得到認真落實,完善制度、提高素質活動持續開展。

壹.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總面積11830萬公頃,是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八分之壹,人均土地面積4.86公頃。2006年全區土地調查面積為11,451.21,000公頃。農業用地9522.38萬公頃,占全區調查面積的8316%;建設用地1,454,38+0,000公頃,占1.27%;未利用地178.32萬公頃,占15.57%(圖1)。總的來說,整個地區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例很大,其中草地占農用地的比例很大,建設用地只占很小壹部分。由於全區未利用土地多為沙漠、戈壁,可利用性低,治理改造難度大,利用潛力有限。

圖1內蒙古自治區2006年土地利用現狀

(2)土地利用

1.農業用地

2006年,全區農業用地9522.38萬公頃。其中耕地713.2萬公頃,草地6564.85萬公頃,林地2181.31.00萬公頃,園地7.29萬公頃,其他農用地55.73萬公頃(圖2)。草地和林地在全區占有較大比重,占農用地總面積的91.85%。但耕地面積較小,僅占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的7.49%,占全區土地調查面積的6.23%。

(1)耕地。全區耕地713.2萬公頃,比2005年增加0.44%,人均耕地0.30公頃,居全國首位(中國人均耕地0.10公頃)。但是優質農田少,旱地多,水澆地少。多年的粗放開墾帶來了土地肥力的下降,氣候連年幹旱,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地荒漠化。雖然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戰略的實施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但由於實施了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2005年以來耕地面積出現了窄幅增長,這得益於自治區各級政府對中央土地政策的理解,確保了耕地面積穩定在科學合理的水平。

圖2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用地構成

1998以前,全區耕地面積以1.0%的速度減少,從1998到2003年年均減少3%左右,2004年凈減少1.8%,比以前有所減緩。建設項目、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和生態環境惡化是內蒙古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自2004年以來,耕地面積每年略有增加。2005年和2006年耕地面積分別增加了65438±0.78%和0.44%,主要來源於土地開發整理和農業結構調整(圖3)。

圖3內蒙古自治區1999-2006年耕地面積變化趨勢

(2)放牧草地。因為內蒙古是畜牧大省,天然草原面積很大。目前,草地面積為6564.85萬公頃,占農業用地的68.94%,比2005年減少0.11%。從面積上看,內蒙古草原面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人均面積居前三。然而,由於超載放牧和氣候的影響,天然草地的退化和沙化日益嚴重。2002年以前,草原面積每年以2.4%的速度減少。2003年草地面積減少了2.23個百分點,2005年減少了0.57%,2006年減少了0.11%。雖然減少速度有所減緩,但草地面積仍在減少(圖4)。

2.建設用地

2006年,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為145.1000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27%,同比增長1.18%。其中,居住區和工礦用地1212800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83.29%,同比增長1.00%;交通用地152900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0.50%,比2005年增加3.18%;水利設施用地面積9.04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6.21%(圖5)。

2006年,全區批準建設用地面積為10 471.47公頃,農用地轉為6 109.84公頃,耕地為2870.33公頃。其中,自治區政府批準建設用地9559438+00公頃,農用地5329.66公頃,耕地2459.65公頃。自治區批準的土地主要是城市建設用地、電力設施、交通用地等。

圖4 1999-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地面積變化趨勢

圖5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建設用地構成

圖6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批準用地面積變化趨勢1999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

2006年,全區共完成5個土地整理項目,投資3596萬元,整理面積3043.00公頃。其中農用地增加601.87公頃,全部為耕地(圖7)。

2006年全區完成土地復墾項目2個,投資4613400元,復墾面積714.99公頃。

2006年全區沒有土地開發項目驗收。

圖7內蒙古自治區1999-2006年土地整理變化趨勢

圖8內蒙古自治區1999-2005年土地復墾變化趨勢

二。礦產資源

(壹)礦產資源的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兩個構造單元,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中國是壹個資源大省,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2006年底,已發現礦產149種,探明資源儲量104種,已發現礦產地4100多個,已查明礦產地1個,其中能源礦產地361個,金屬礦產地682個。按礦床規模劃分,大中型礦床362處,其余為小型礦床和礦點。

目前全區資源優勢明顯的礦產有:稀土礦產、鉭鈮礦產、鍺礦產、煤炭、普通螢石。資源豐富、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產有:鉻、鋅、鉛、錫、銅、銀、硫、芒硝、天然堿、石膏、耐火粘土、膨潤土、天然氣。

全區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和“三大帶”。三大能源礦產聚集盆地是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群)和海拉爾盆地(群);三大金屬成礦帶分別是:華北地臺北緣(內蒙古部分)金屬非金屬成礦帶、大興安嶺中南部多金屬成礦帶和德爾貝甘多金屬成礦帶。

鄂爾多斯市能源化工資源集中區:指鄂爾多斯市的大部分地區。該區煤炭資源極其豐富,其中準格爾、東勝煤田儲量超過1000億噸,約占全區煤炭資源總量的53%,煤質優良,可作為動力煤和化工用煤;鄂爾多斯市西南部的天然氣儲量已達到相當規模,占全區的98%以上。芒硝和天然堿分別占全區的97%和60%;石膏礦儲量約占全區的98%;與煤伴生的優質高嶺土資源也相當可觀。

烏海-東阿拉善焦煤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化工建材集中區:包括烏海市和阿拉善盟中東部地區。焦煤是該地區重要的優勢礦產,烏海市和阿拉善盟的焦煤資源占全區的60%以上。池鹽礦產資源儲量約占全區的80%,電灰巖和堿灰巖分別占全區的865,438+0%和65,438+0,000%。冶金用熔劑石灰石約占總面積的90%;建築材料和其他非金屬礦產也很豐富,主要有用於水泥的石灰石、用於玻璃的砂巖、用於水泥配料的砂巖、用於水泥配料的粘土、高嶺土等。

巴盟狼山-紮爾臺山硫及多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該區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分布有炭窯口、東升廟、火各其、夾生盤、山偏溝等多處大中型硫及有色金屬礦床,硫、鉛、鋅、銅的儲量分別占全區的95%、61%、64%、35%。

包頭鐵、鈮、稀土、黃金資源集中區:指包頭市所轄區域。稀土礦、鈮礦和鐵礦分別占全區的99%、89%和70%,是該地區最具優勢的礦產資源,金礦也在該地區占有重要地位。

錫林郭勒能源化工原料礦產資源集中區:位於錫林郭勒盟中部。該區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區的69%;煤炭也是該地區重要的優勢資源;與煤礦伴生的鍺礦資源已達到較大規模,占全區的99%以上;天然堿礦約占整個地區的51%。

赤峰-通遼煤炭及多金屬礦產資源集中區:該區以豐富的金礦和鉛鋅多金屬礦為特征,煤炭資源(赤峰元寶山煤田和通遼霍林河煤田)具有壹定優勢。金占17%,鉛占19%,鋅占21%,煤占6%。以上礦種易采易選,開發條件較好。紮魯特旗鉭、鈮、鋯、鈹等“801”稀土礦產量大,其中鉭、鋯礦產是全區唯壹的產區。礦區地質工作程度低,可作為稀有礦產和稀土礦產資源的儲備基地。

呼倫貝爾能源和多金屬礦產資源集中區:指呼倫貝爾市區。該地區的主要礦產是煤和有色金屬礦產。煤占14%,銅占39%,鉛占16%,鋅占8%,鉬占83%,銀占38%。

(二)地質勘查投入和勘查成果

全區有地礦、有色、冶金、煤炭、建材、化工、黃金、石油、武警核工業等部門10多個,從事礦產地質勘查的地勘單位近60個。全區有16500多個地勘部門,直接從事地勘項目的人員約3000人。根據經濟類型,勘查投資者分為國有、股份制、集體、合資、私營等多種形式。2006年,全區加大了地質勘查投入(圖9)。

圖9 1999-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投資情況

從勘探項目的地理分布來看,油氣勘探項目分布在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阿拉善盟的中、新生代盆地和凹陷。其他礦產勘查項目分布在全區12盟市,但很不均衡,其中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烏蘭察布市、呼倫貝爾市較多。

(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

1.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的認證

2005年新辦采礦許可證663個,批準面積718.29平方公裏,采礦權使用費676.68萬元。設立勘查許可證583個,核準登記面積73270.37平方公裏,采礦權使用費6163900元。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分析,全區地質勘查市場總體呈上升趨勢(圖10)。

圖101999 ~ 2006內蒙古自治區新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底,* *共有4,459家礦山企業。其中,內資企業4431家,港澳臺商6家,外商22家。全區各類礦山企業* * *開發利用礦產112種,占全區已發現礦產總量的74.17%。從業人員228810人,礦石總產量32289.33萬噸,其中固體礦石3265438+90.69萬噸,液體礦石98.64萬噸。礦業產值435.5億元,比2005年增長226.5438+09%,人均產值190.3萬元/人,增長3.45個百分點(圖65.438+065.438+0)。

圖111999 ~ 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礦業總產值變化趨勢。

全區礦山企業多為小型企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規模效益差。由於大多數中小礦山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後,礦產資源開采和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資源和破壞礦山環境的問題仍然突出。

第三,國土資源市場

(壹)土地市場

1.壹級土地市場

2006年,盟內城市加大了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力度。***全區出讓土地2 794宗,面積3 144+0公頃。轉讓面積比2005年增加251%,轉讓價格達到574998.66萬元(凈收入203493.27萬元),比2005年增加11.35%(圖12)。從近幾年的土地出讓情況綜合分析得出,出讓價格的增長快於出讓面積的增長,劃撥、租賃等供地方式也在逐年減少,這是由於土地有償使用政策的實施(圖13、圖14)。

圖121999 ~ 2006內蒙古自治區土地流轉情況

圖13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壹級市場收入結構

圖14 1999 ~ 2006內蒙古自治區土地供應面積趨勢圖

2.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全區土地出讓5821宗,面積536.26公頃,出讓金191394400元(表1)。租賃土地4388宗,面積134.69公頃,租金1.432438+0.000元(表2)。土地抵押2934宗,面積3809.03公頃,抵押款56561.69萬元(表3)。二級市場非常活躍。

表1 1999 ~ 2006內蒙古自治區土地流轉情況

表2內蒙古自治區1999至2006年土地租賃情況

表3內蒙古自治區1999至2006年土地抵押情況

(2)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2006年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加大了招拍掛比例。礦業權出讓1424宗,出讓合同金額23659.48萬元。其中,行政審批374件,金額377.54萬元;拍賣37件,合同金額6807萬元;掛牌103件,合同金額8974.94萬元。探礦權轉讓187宗,轉讓合同金額1557.49萬元。拍賣35場,合同金額6676.9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查處

1.土地違法案件的調查處理

2006年,全區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 192起,涉及土地6 291.31公頃,其中耕地336.05438+0公頃。1 031案件結案,涉及土地面積2 186.29公頃,其中耕地300.19公頃;收回土地面積126.16公頃,其中耕地49.59公頃,罰沒款51590700元。與2005年同期相比,立案數增長15.84%;涉及土地面積增加261.96%,其中耕地面積增加13.06%;復墾土地面積增加28.92%,其中耕地面積增加33.13%。4起涉地刑事案件已移送公安機關查處(圖15)。

2.違法礦產案件的調查處理

2006年,全區礦產資源違法案件立案540件,結案409件,吊銷勘查許可證1件,吊銷采礦許可證64件,收繳罰沒款614.75438+00萬元(圖16)。與2005年同期相比,立案數下降了21.74%。

圖15 1999 ~ 2005內蒙古自治區查處土地違法案件趨勢。

圖16 1999 ~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違法案件處理情況。

動詞 (verb的縮寫)國土資源行政復議

2006年申請行政復議18件,受理17件,審結19件(圖17)。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分析,行政復議整體呈下降趨勢,行政質量有所提高。

圖17 2000年至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

2006年,全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從業人員5 154人,其中行政人員1 500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9.10%。碩士以上學歷34人,占員工總數的0.66%;具有本科和專科學歷的有3259人,占職工總數的63.23%;高中、中專學歷1663人,占職工總數的32.27%;初中及以下學歷198人,占職工總數的3.84%(圖18)。

圖18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人員學歷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