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什麽是會計準則?

什麽是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規則和指南。根據其用人單位的業務性質,會計準則可分為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

會計準則根據其功能可以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6月65438+10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實施,實施範圍逐步擴大。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新舊體制的轉換得到了很好的實現和順利實施。在標準實施過程中,提出了壹些需要進壹步說明和澄清的問題,部分章節希望補充壹些實例。與此同時,2007年2月6日,65438,內地與香港簽署了《兩地會計準則等效聯合聲明》。根據兩地對等協商談判的結果,部分內容需要通過修改《解釋》進行補充。根據上述情況,在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解釋原有框架和內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補充和完善,形成了2008年企業會計準則解釋。

編輯此段落層次結構

摘要

會計準則分為三個層次:基本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報告準則和具體業務準則。我們可以對會計準則中包含的會計要素準則的層次做如下分析。(壹)從會計準則的目的來看,會計準則是為了確認各種價值要素。很明顯,會計的確是建立在明確確定要素的基礎上的。但就會計核算的實際過程而言,具體的企業會計準則是其基本依據。因此,會計要素更具有理論意義,不應視為會計準則的壹個層次。會計要素理論要單獨研究。(二)由於目前我國會計準則研究薄弱,將會計要素納入會計準則,並制定各要素定義和計量的規則,難度太大。(3)在準則的應用中,會涉及到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因此沒有必要將會計要素作為壹個單獨的層次對待。會計準則分為三個層次:基本準則、壹般準則和具體準則。基本準則包括獨立經營準則、經濟效益準則、規劃準則等。通用準則包括會計分期準則、會計科目準則等。具體準則包括會計、會計控制和會計分析準則。通常我們所指的準則是會計準則,是關於價值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準則。由於會計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基礎,因此會計準則不應包括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的規範。因此,這種觀點不可取。通過以上對各種意見的分析,我國會計準則縱向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應用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分為1)通用企業會計準則。主要用於處理各行業同業的業務,如貨幣資產、應收賬款等。2)特殊業務會計準則。主要解決外幣業務、租賃業務等特殊業務的賬務處理。3)財務報表會計準則。規範企業主要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和信息披露準則。橫向來看,每壹項具體的會計準則壹般包括七個部分:引言(準則的範圍)、定義(壹項準則所涉及的概念)、壹般確認原則、壹般計量方法、壹般報告原則、壹般提示、補充規定(解釋權和生效日期)。

程序

基本原則是概括會計工作組織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是解釋會計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依據、主要規則和壹般程序。企業會計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必須符合基本準則的要求。基本會計準則也是制定具體準則的主要依據和指導原則。具體準則涉及會計的具體業務,必須體現基礎準則的要求,以保證具體準則之間的協調性、嚴謹性和科學性。我國1992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屬於營利性組織的基本準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總則總則總則對會計工作的性質、制定依據、適用範圍、會計工作前提條件、會計基礎工作要求等進行說明。總則規定,會計基本前提是會計工作存在的前提,是企業設計和選擇會計方法的重要依據。本書1.3詳細介紹了這些基本前提。(2)會計的壹般原則企業會計準則篩選出65,438+03項(2006年改為65,438+065,438+0項),命名為“壹般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工作必須遵守。它們已經列在本書的1.4中。這些原則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會計規範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壹般原則”既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註冊會計師審計會計報告公允性的參考標準。(壹)真實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基礎,如實反映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信息可靠。真實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這是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投資者決策和企業內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在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都應遵循這壹原則。(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企業應當根據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僅以其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3)有用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會計的主要目標是為相關方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比如提供的信息與決策無關,不僅對決策者沒有價值,有時還會影響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會計提供的信息必須對決策者有用。(4)壹致性原則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保持壹致,不得隨意變更。只有這樣,才能對同壹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從而對企業不同時期的經營成果有壹個直觀的了解。壹致性原則並不否認企業在必要時應對會計處理方法進行適當的變更。當企業的經營活動或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發生重大變化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會計處理方法,但應當在財務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情況、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5)可比性原則,是指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會計指標應當口徑壹致,相互可比。企業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則,才能與本行業不同企業進行比較,了解自己在本行業的地位,存在哪些優勢和劣勢,從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此外,指出壹致性和可比性實際上是同壹問題的兩個方面。壹致性原則解決的是同壹企業的縱向可比性問題,可比性原則解決的是企業之間的橫向可比性問題。廣義來說,兩者都可以稱之為可比性。(6)及時性和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反映的對象及時壹致,不使會計信息過時。會計期間發生的壹切經濟事項,都應當在期間內及時登記和核算,不得拖延到後期,並按時結賬,按期編制會計報表,以方便決策者使用。特別是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如果會計數據沒有及時記錄,會計信息沒有及時處理、生成和報送,就會失去效用,成為壹堆無用的信息,對決策沒有任何幫助。可見,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是其有用性的限制因素。(七)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應當清晰,易於理解和使用,能夠清楚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根據清晰性原則,會計記錄要準確清晰,賬戶之間的對應關系要明確,文字摘要要清晰,數字金額要準確,手續要完備,程序要合理,使信息使用者準確完整地掌握信息內容,更好地加以利用。(八)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會計應當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即收入或費用是否計入壹個會計期間,不以該期間是否收到或支付現金為標誌,而是以收入是否屬於該期間的結果和費用是否由該期間承擔來決定。凡是當期已經發生或者應當承擔的已實現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到或者支付,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本期已經收付了款項,也不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是記賬基礎的壹種,基於它的會計模型能夠正確地將收入與費用匹配起來,正確地計算損益。(九)收支匹配原則是指收入與相關成本、費用應當匹配。這個原則是基於分階段核算的。在確定壹個會計期間的已實現收益後,還需要確定與該收益相關的費用,以全面反映特定期間的經營成果,有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配比原則包括兩層含義。壹種是因果匹配,即將收益與相應成本匹配;二是時間匹配,即將某壹時期的收入與同期的費用進行匹配。(10)實際成本實際成本原則又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所有資產和材料都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如果價格發生變化,除非有特殊規定,否則不調整賬面價值。根據這壹原則,企業的資產應當以取得時的實際成本為基礎進行核算和估價。歷史成本不僅是記錄所有資產的基礎,也是在未來將其分配到費用的基礎。(十壹)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劃分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如果支出帶來的經濟利益只與當前會計年度相關,那麽該支出就是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帶來的經濟利益不僅與本年度有關,而且與幾個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支出就是資本性支出。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有助於正確確認當期損益和資產價值,維護會計信息的客觀性。(12)謹慎性謹慎性原則是指在不確定因素下做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提高資產或收入,也不降低負債或費用。應該合理估計可能的損失和費用。貫徹謹慎性原則,可以合理估計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風險,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加以化解,起到防範風險的預警作用,有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13)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應當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具體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的影響,選擇適當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對於不重要的項目,也采用嚴格的會計程序,可能導致會計信息成本高於收益。在評估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壹般來說,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進行分析。從質量上講,當壹個事項可能對決策產生壹定影響時,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上來說,當壹個項目的數量達到壹定規模時,可能會對決策產生影響。(3)要素會計要素相關準則規定了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各種會計要素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要求。需要註意的是,1992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要素的定義,在2000年的《會計室條例》中已經進行了修訂。1.2引入了修改後的定義。(4)會計報表體系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會計報表除滿足企業主管機關、財政稅務機關和其他國家政府部門的需要外,還應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投資者對企業各方面的需要,並應能向他們提供反映其經營狀況、產權關系、償債能力和利益分配的各種會計信息。針對上述要求,會計準則在全國範圍內對企業會計報表作出了統壹規定,規定企業必須對外編制和報送三種主要會計報表。在1998規定財務狀況變動表要換成現金流量表後,這三個報表就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這種會計報表體系不僅大大改變了傳統會計報表體系種類過多、主次報表難以區分等缺點,而且突出了主報表的地位,與國際通行的會計報表體系相壹致,有利於提供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信息。

特定會計準則

具體會計準則是根據基本準則的內容要求,對各種經濟業務作出的具體規定。其特點是可操作性強,可以根據它直接組織該業務的核算。比如說;固定資產會計、投資會計、貸款會計等準則。根據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具體準則可以認為包括壹般業務準則(主要是基礎準則的具體化)、特殊業務準則(如價格變動會計準則和破產清算會計準則)、特殊行業會計準則和特殊經營會計準則。目前,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中國正在積極建立中國的具體會計準則。到目前為止,已經頒布了關於關聯交易、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債務重組、收入、投資、建造合同、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非貨幣性交易、或有事項等具體準則。財政部計劃制定30項具體會計準則。鑒於我國會計法規正處於大變革時期,為貫徹先立後破的原則,確保新舊辦法有序交替,確保實際工作中始終有法可依,避免出現“法律真空”,財政部頒布了基本會計準則,並積極制定具體會計準則,作為過渡措施,在1992中制定並公布了主要行業的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這是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逐漸向特定會計準則靠攏的過渡措施。經過八年的實踐,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財政部於2006年6月1日將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合並為統壹的企業會計制度(除特別註明外,本書所指的“企業會計制度”是指最新的企業會計制度,而不是從1992年6月起的各行業企業會計制度)。但是,在具體的會計準則沒有完全制定出來之前,這個會計制度仍然是壹個過度的措施。當中國的具體準則完善後,這種會計制度將被具體準則所取代。

編輯此段落功能

會計準則本質上是“分割契約”和“私人契約”的“復合體”,原因有二:壹是政府(也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壹)擁有相對暴力的優勢,“天然”獲得了與管理當局締結私人契約的地位;只有當少數股東(分散的債權人)和管理當局之間的私人契約下降和缺失時,政府才充當“替代品”。首先要做的是與現有股東、債權人和潛在投資者簽訂合同。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制定的會計準則首先是壹種“通用”契約,這種契約部分基於“公共* * *”原則,而會計準則則表現出壹種“公共* * * *契約”的特征。但公共選擇畢竟是“少數服從多數”,必然存在“權力博弈”。肯定有人對結果不滿意,但面對政府的相對暴力優勢,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求締結私人契約。這可以從壹個側面為政府享有會計準則制定權提供佐證。因此,會計準則和作為約束性管理當局的私人契約在其出現之前是互補的,但它們的地位和重要性發生了變化——當現代股票市場交易環境中壹些私人契約空缺或下降時,可以補充會計準則(私人契約和公共契約的結合)作為約束性管理當局執行會計政策的自由選擇,以保護小股東和潛在投資者。會計準則的作用不是絕對取代私人契約,而是作為私人契約缺失時的替代品,本質上是私人契約和公共契約的結合。作為壹種契約,會計準則的功能是適度減少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或程度。嚴格地說,只有當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會計政策時,管理當局才會選擇壹種方法來操縱會計信息以滿足其有效性。嚴格限制管理層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是壹個與會計準則限制相關的問題(它與管理層會計政策選擇自由的關系是增與減)。縱觀國內外會計規範的進程,不難發現硬性限制管理層會計政策選擇的思路。中國統壹會計制度的失敗就是壹個明顯的證明;在美國會計準則制定初期,曾有人提出“建立統壹體系”的建議,遭到當時壹些註冊會計師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會計是壹門藝術”,應該強調會計方法的靈活性,更大程度地依靠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但是,最後的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許多會計政策在各國制定的會計準則中仍然是允許的,管理當局在壹定程度上仍然有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

編輯此段落限制

有交易成本

現在從契約成本的角度多方面解釋。(壹)交易成本和會計準則作為契約的不完全性的必然性。為消除不確定性而締結的契約必然伴隨著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搜尋信息的成本+談判成本(討價還價)+監督契約履行的成本+契約外部性內部化。其中,前三項成本是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的,而外部成本主要是針對管理當局的自主權——會計準則,壹種特殊的契約(雙邊契約、公共契約和私人契約的結合),必然要求政府始終考慮信息的使用者,遵循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導向。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1。政府(或準則制定機構)擁有制定會計準則的專屬權利,對各種會計政策規定得非常詳細,並追求絕對統壹(如我國過去的統壹會計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暴力優勢和權力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可以大大降低用戶的信息搜尋和談判成本,但監督合同是否履行的成本和外部性(表現為管理當局缺乏會計政策選擇的自主權和企業會計缺乏靈活性)極高。2.政府有權制定壹般會計準則(要求管理層編制壹般意義上的財務報告以保護投資者),而管理層有權制定其余的會計規則。而註冊會計師對管理層遵守通用會計準則、正確行使剩余會計規則制定權的外部監督(這也是世界上壹些國家如美國的廣泛的準則制定模式),監督成本和外部性較高,而信息成本和談判成本相應較低。3.管理當局擁有制定會計準則的專有權(如美國1910年以前),信息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高,但外部性成本低。選擇什麽樣的會計準則安排,取決於上述四項成本的平衡。作為會計準則這壹特殊契約的締約壹方,政府和管理當局(同時必須考慮會計信息的其他使用者):政府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是有成本的,所以也盡量降低自身運作過程的成本,這體現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上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管理層盡可能爭取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這樣壹來,政府享有壹般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而管理層享有剩余會計規則的制定權,但註冊會計師的外部監督管理機關適當行使按照壹般會計準則制定剩余會計規則的權利。這樣,會計準則作為壹個契約必然是壹個不完全的契約。

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

(二)管理權限具有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必然延伸。在現代企業組織形式中,特別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者和代理人(管理當局)之間存在效用差異。作為理性經濟人,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試圖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為了使代理人所有者的目標盡可能保持壹致,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所有者設計了許多激勵代理人的薪酬方案,其中最好的壹種是使管理層成為混合權利的持有者,即除了領取固定工資外,還擁有部分剩余索取權。企業理論和相關實證研究表明,它只有剩余索取權而沒有剩余控制權;或者只是擁有相應的剩余索取權,就會導致廉價的投票權。企業管理當局擁有剩余索取權的程度或比例與他們的努力“正相關”。前者以兩種方式影響後者:壹是直接影響利潤函數使利潤函數的壹階導數大於0;二是通過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操縱來提高其實際份額;同時,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股東財富和企業價值得以提高,這就要求管理當局擁有選擇會計政策的自由。

多層代理鏈

(三)多層代理鏈的必然性。既然企業是壹個契約網絡,那麽企業內部必然存在復雜的、多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在“股東大會→管理當局→下級管理者和員工”的簡化代理鏈條中,管理當局位於中間環節,既是“股東大會→管理當局”委托代理層面的代理人,又受股東大會委托和外部監督;同時也是“管理權限→下級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委托代理層次的委托人。政府利用會計準則限制管理當局會計政策的選擇自由,只能在壹定程度上緩解壹級委托代理關系中“管理當局隨意操縱會計信息”的情況,以保護中小股東和潛在投資者。但是,如果在會計準則中完全限制管理層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將不利於協調管理層與企業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因為根據契約理論,管理當局有權監督和指揮員工,績效需要信息。為了最好的激勵和控制員工,需要根據企業的特點和變化的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不同企業的特點是不壹樣的。因此,會計準則需要給管理當局留下壹定的選擇權,以便他們在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及時做出調整。

編輯此段落的屬性

眾所周知,每個企業都有多種經濟業務,不同行業的企業都有其特殊性。會計準則的出現使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中有了壹個標準可循,各行各業的會計工作都可以在同壹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會計準則的作用是成為會計工作的基本規範。把握會計準則,還要註意會計準則的“四性”。(1)規範性。每個企業都有多種經濟業務,不同行業的企業都有其特殊性。有了會計準則,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上就有了標準可循,各行各業的會計工作都可以在同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從而規範了會計行為,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廣泛的壹致性和可比性,會計信息質量大大提高。(2)權威。會計準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要經過壹定的權威機構,可以是國家立法或行政部門,也可以是其授權的會計專業團體。會計準則之所以可以作為會計工作必須遵守的規範和處理會計業務的準則。其中壹個關鍵因素是它的權威性。(3)發展。會計準則是在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對會計實踐進行理論概括而形成的。會計準則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會計準則也應隨之變化,並相應地被修訂、豐富和淘汰。(4)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會計準則是指導會計實踐的理論基礎,會計準則是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會計準則的內容,有的來自理論推導,有的來自實踐歸納,有的來自國家會計政策,但這些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沒有會計理論的指導,準則是不科學的;沒有實踐的檢驗,指南就沒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