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肥城參考租賃中介

肥城參考租賃中介

自秦建立郡縣以來,治理郡縣就成為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縣域經濟是縣級行政區域內各種經濟的總和,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行政區域經濟,是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經濟和農業為主體,壹、二、三產業各種經濟成分組成的復合體系。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體,是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拓展和延伸的樞紐,具有綜合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宏觀經濟活動調控的重要環節。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使用了“縣域”的概念,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壹步強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臨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采取了壹系列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我市縣域整體實力在全省仍較弱。在全省30個經濟強縣中,我市沒有壹個位置,與全國百強相距甚遠。與其他城市相比,特別是與沿海和山東中部城市相比,我市縣域經濟實力仍有差距。壯大縣域經濟,對於我市盡快步入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先進行列,早日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參考建議。

壹、我市縣域經濟的基本情況

(壹)城市總體形勢分析

1,縣城份額大。在我省139個縣市中,縣占121(含農村人口占60%以上的縣級市和市轄區,下同)。我市三區九縣,均在全省縣中,其中沂南、蒼山、費縣、平邑、莒南為經濟欠發達縣。濰坊12縣(市區)列為11,其中青州、諸城、壽光為三個經濟強縣;泰安6個縣(市區)列為5個,其中新泰市、肥城市為經濟強縣,東平縣為經濟欠發達縣;威海四縣(市區)列三,文登市、榮成市、乳山市都是經濟強縣;濟寧12縣(市區)列為11,其中曲阜、兗州、鄒城為經濟強縣,嘉祥、汶上、梁山三縣為經濟欠發達縣。德州市有11個縣(市區),其中陵縣、寧晉、慶雲、平原、武城為經濟欠發達縣。

從縣域人口來看,2002年末,我市縣域人口為1008.5萬人,2003年末為10110500人,其他市變化不大。我市縣域單位數量占全省十分之壹,縣域人口占全省12.3%,是全省縣域單位數量和人口最多的市。我市縣市份額大,人口多,縣域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從壹個側面反映出全市社會經濟發展比兄弟城市更加困難。

2.地區生產總值總量不小,但人均水平不高。在2002年,

我市縣域生產總值622.05億元(不含臨沂三區市級以上企業,下同),居全省第五位。2003年縣域生產總值740.5億元,低於濰坊、濟寧,高於泰安、威海、德州。從各縣人均GDP來看,2002年我市為6167元(本文使用的人均數字為年末累計數除以年末人口,下同),2003年為7324元,高於濰坊(10592元)、泰安(9299元)、威海(32392元)、濟寧。五市分別是臨沂的1.45倍、1.27倍、4.43倍、1.46倍和1.26倍。從上圖看,我市人均GDP差距在拉大。

2003年,按照全省121縣市的情況,沂水、藍山、郯城GDP排名分別為39、42、46位。三區GDP增速分別排名33、15、51,其余縣區GDP增速排名66,沂南、倉山、莒南人均GDP排名100。沂南、蒼山、費縣、平邑、莒南五個欠發達縣(以下簡稱五弱縣)GDP在全省30個欠發達縣中排名前五,但增速和人均占有量在30個欠發達縣中除費縣外均處於中下遊。

3.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低。2002年,我市縣地方財政收入20.89億元,人均收入207.10元,比全省低65.438+032.73元。到2003年,我市各縣地方財政收入23.92億元,人均收入236.6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市人均財政收入與其他城市的差距正在拉大。

從2003年全省121個縣的地方財政收入來看,藍山和沂水分別排在第34位和第35位,莒南排在第59位,其他四個薄弱縣全部排在第75位之後,河東區和蒙陰縣全部排在100位之後。從薄弱縣財政收入來看,除蒼山外,均進入30個薄弱縣前十,莒南縣在薄弱縣中排名第壹,但人均財政收入除莒南12外,相對落後。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的莒南縣,在薄弱縣中排名18,沂南、平邑、費縣、蒼山分別排名第24、27、28、30位。

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居中遊,增速較低。2003年,我市縣以上工業增加值654.38+052.43億元,高於德州市(654.38+065.438+0.946億元),與泰安市(654.38+053.55438+0億元)基本持平,高於威海市(365.438+00.92)。

藍山在全省121縣中排名第26位,羅莊排名第49位,其余相對落後,其中河東、沂南、倉山、蒙陰都在百名之後。分國別增速排名第60位,羅莊、沂南、沂水增速分別排名117、119、112。費縣、莒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排名第6、8位,沂南、蒼山分別排名17、20位。五個薄弱縣的增速在30個薄弱縣中排在第23位之後。

5.非農結構和濟寧、泰安差不多,但和威海差距明顯。2002年,我市縣域農業與非農產業增加值結構為19.2: 80.8,2003年為16.8:83.2,與濟寧、泰安相近。非農產業比重比威海低4.2個百分點,差距明顯。

6.進出口增速較快,絕對量差距依然突出。2002年,我市縣域進出口總額為5.3億美元,濰坊為654.38+0.3億美元,威海為654.38+0.8億美元,兩市分別是臨沂的2.4倍和2倍。2003年,我市縣域進出口總額為9.4億美元,濰坊等其他市為654.38+0.6.8億美元,威海為654.38+0.5.4億美元,濟寧為4.3億美元,德州為2.2億美元,泰安為654.38+0.9億美元。與濰坊和威海相比,倍數差減小,但絕對差仍為7.4億美元和6億美元。

從省內縣區出口來看,除莒南27個、羅莊28個外,其他10縣區均在40-98之間;莒南、費縣、蒼山、平邑、沂南五個弱縣出口總額分別占1、3、6、7和14,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別排在1、7、10、12和65438位。

7.實際利用外資好於泰安、濟寧,但與濰坊、威海差距較大。2002年,我市縣域實際利用外資7700萬美元,2003年為2.29億美元,低於濰坊的4.58億美元、威海的7.03億美元和德州的2.76億美元,高於泰安的7800萬美元和濟寧的654.38+006萬美元。從實際利用外資的情況來看,濰坊和威海也孕育著更大的進出口後勁。

全省縣來看,除了蘭山23個,羅莊24個,其他10個縣有7個在100名之後。蒼山、莒南、費縣、平邑、沂南5個薄弱縣,實際利用外資占GDP比重較低,分別占全省30個薄弱縣的18、19、26、28、30。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我市縣域經濟規模大,人口多,整體經濟實力強,人均弱。比如,與濰坊相比,無論總量還是人均,我市的差距基本是全方位的;與濟寧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部分人均指標較弱;與威海相比,臨沂的GDP和地方財政收入更大,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差很多,人均指標差距更明顯。與泰安、德州相比,臨猗縣在經濟總量上有優勢,但人均指標仍有差距。

(二)青州市佟強縣蘭山區經濟實力分析

2003年末,蘭山區人口87.38萬人,青州市人口89.92萬人,在全省1個縣中分別排名31和第29位。各縣GDP為7931億元,排名第42位(指全省121縣,下同),落後青州10位,人均GDP低2152元,但GDP增速比青州高3.5個百分點,增速排名比青州高53位。嵐山工業增加值4461億元,排名第33位,比排名第32位的青州少251.1億元,但增速比青州高37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青州高4.7億元,排名高7位,增速也明顯高於青州;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57.38億元,排名第23位,略高於排名第24位的青州市。嵐山地方財政收入361億元,排名第34位,略低於排名第33位的青州。嵐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5億元,位居全省第壹,比第20名的青州高出27億多元。去年,嵐山實際利用外資6543.8億美元,排名第23位,高於青州的4800萬美元,但嵐山出口額只有4200萬美元,落後青州的7500萬美元654.38+08。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蘭山區有自己的地理優勢和特色。只要充分發揮市場帶動作用,廣泛利用國內外投資,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加快發展,進入全省前30名是大有可為的。

(3)平邑縣莒南縣與同安丘市部分指標對比。

濰坊的安丘市和我市莒南縣的和平縣在地理資源和人口上有相似之處。安丘市在全省121縣綜合經濟實力中屬於中下等縣,可以增強我們擺脫弱縣的信心。

2003年末,安丘市人口為654.38+0.05萬,略高於莒南縣的99.02萬和平邑縣的98.28萬。去年安丘的GDP和人均GDP高於莒南縣和和平縣,但增速不如兩縣。安丘的工業增加值和增速不如莒南、平邑,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增速高於兩縣。安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莒南、平邑兩縣之和,分別為50.82億元、6543.8+0.977億元、6543.8+0.966億元。安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接近兩縣之和,分別為32.89億元、6543.8+0.473億元、6543.8+0.955億元。莒南與平邑實際利用外資有差距,但莒南縣出口額超過安丘市。

可以看出,莒南縣和平邑縣雖然有差距,但很多指標並不在後30名。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分析各自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揚長避短,找到適合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路子,就完全可以擺脫弱縣行列。

二,壯大縣域經濟的基本思路

壯大縣域經濟,要充分尊重各縣的客觀實際,立足資源、勞動力和基礎產業優勢,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經濟發展是不對稱的、不平衡的,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縣域經濟發展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我市北部為山區,南部為平原,區域差異明顯。縣域應從實際出發,選擇不同的角度,調整空間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不斷壯大主導產業,打造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

2.縣域經濟應該是民營經濟。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要著力促進生產要素快速流通。把民營經濟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基礎。民營經濟是集“民資、民智、民力”於壹體的民本經濟,是充滿活力的經濟,是富民經濟。改造搞活,放開發展,開放引進,發展壯大壹批民營經濟,使其在縣域經濟中發揮龍頭作用。

3.縣域經濟應該是富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應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任務。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整體的小康。各縣區要繼續完善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像羅莊壹樣,根據目前的經濟情況隨時取消農業稅。

4.縣域經濟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充分註意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壹,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為代價。

三,壯大縣域經濟的對策建議

1.改善內部環境,創造發展條件。硬環境方面,以農村城鎮化為重點,努力建設和完善各類基礎設施。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網點,建設主幹道、鐵路旁的鄉鎮和經濟共同體,利用其輻射帶動功能,將分散的村落連成壹個整體,加快交通、能源、通信、廣播電視和信息網絡技術設施建設,形成縣域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的良好流通網絡。軟環境方面,立足於“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采取優惠政策留住高科技人才,加大基礎人才的培養,包括青年技術人員和農民;優化縣域社會信用環境,營造良好的外部金融環境,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制,改善和加強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各類中介組織和流通企業在搞活縣域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努力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吸引力。

2.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提高縣域工業規模經濟水平,增強縣域工業競爭力。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加快工業化。加大技術改造和開發力度,在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同時,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依托現有的食品、五金、建材、復合肥、木材加工等產業集群,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壯大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縣域工業的發展要重視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把縣域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聯系起來,積極引導和創造工業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3.適當優先發展城市經濟,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享受城市文明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目前農民在大城市很難支付落戶成本,但城鎮生活成本低。因此,縣域內的中心鎮有望成為勞動力轉移的首選。要積極穩妥推進縣域城鎮化,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培育縣域經濟的“增長點”。選擇最好的中心鎮和重點鎮,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發展小城鎮第三產業。在縣城和有條件的鎮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鎮本身的區位和特點,發展壹批工業主導、商業貿易、交通樞紐、旅遊開發的小城鎮。

4.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縣域非農產業。目前,由於單個農戶生產規模小、合作意識差、市場化程度低,推進農業產業化仍面臨體制性障礙。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有市場、有潛力的農產品生產,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區域特色農業。以龍頭企業為紐帶,以農戶+工廠、農戶+公司、農戶+市場等形式,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的綜合效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

5.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千方百計增加農業投入。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自立的基礎,也是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制約的弱勢產業。本著“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加大對農業的投入。(1)積極招商引資,鼓勵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投資農業。(2)優化投資結構。農業財政投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小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品種和優勢產業帶開發、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科學技術普及,加大對義務教育、農民技能培訓和衛生領域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業投入效率。(3)適當調整投入政策,改變分散切割的格局,建立農業投入的直接機制,減少中間環節,保證投入效益。(4)建立縣級產業發展基金,出臺相關政策對龍頭企業進行實質性扶持,如貼息、貸款利用等優惠政策。(5)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小額信貸、民間借貸等金融創新模式。

6.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強發展活力。進壹步激活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縣域經濟民營化進程。縣級各領域都要向民營經濟開放,加大對個體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擴大規模,提高效益,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份額和實力。加強對外開放,全面建設開放型縣域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積極開拓兩個市場,把利用外資與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結合起來,與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結合起來。

7.切實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縣域經濟占用耕地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必然。我市人多地少,耕地少,土地是農民和農業的基礎。切實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壹方面,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用於公益項目;另壹方面,土地征收的收入必須轉移給農民。

參考資料:

(來源:臨沂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