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中國橋梁數據

中國橋梁數據

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這裏有壹些漢語橋的資料~沒人回答的話請給我吧~

中國古代橋梁建築歷史悠久,成就卓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磚、藤、鐵等建築材料,建造了數百萬座種類繁多、結構新穎的橋梁,點綴了祖國,增添了壯麗的色彩。

黃河兩岸古都眾多,物資運輸靠騾馬車,所以平坦雄偉的石拱橋、石梁橋居多;東南水鄉,河流湖泊沼澤,以舟船為主,所以有帶駝峰的石拱橋。西北和西南地區山巒疊嶂,谷深坡陡,修建橋墩難度較大。所以用藤、竹、木等材料建造斜拉橋和伸臂木梁橋。在福建中南部、粵東等地,堅硬的花崗巖隨處可見,歷代修建的石梁橋比比皆是;雲南傣族等地區,竹林豐富,獨具特色的竹杠橋、竹梁橋、竹吊橋依然存在。

中國古代橋梁不僅在藝術造型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表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而且在橋梁建造理論、結構處理、平面布置、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獨到的創造。在十二世紀之前,它壹直處於世界橋梁的領先地位,受到世界工程界的重視。如元朝在中國做了二十多年官的意大利人凱爾?波洛在他的名著《凱爾?在《波羅遊記》中,對北京的盧溝橋和杭州的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並認為世界上可能沒有其他橋可以與盧溝橋相提並論,這使得歐洲對中國橋梁的關註。1577中,壹個葡萄牙人也說閩中有許多大型石橋,石梁大,雕刻精美,並稱贊江西贛縣的浮橋,說“世界上建築工人的數量應該是中國第壹”。沙皇彼得壹世在1675年5月委托斯巴塞勒使團訪華時,要求中國派橋梁專家赴俄傳授造橋技術。最近,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專家、劍橋大學的李約瑟教授在其巨著《中國科技史》中寫道,中國的古代橋梁“在宋代有了驚人的發展,建造了壹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尤其是在福建省,這是中國或國外任何其他地方都無法與之相比的”。這些橋“幾乎每壹座都很美”,“理性與浪漫的巧妙結合”。他還認為比半圓拱更先進、14世紀歐洲采用的拱石拱橋是從中國傳到歐洲的。

第壹,梁橋

梁式橋外形筆直,古代稱為平橋。在山谷的兩邊放上木頭或石梁,就成了梁橋。梁式橋的結構最簡單,也是最早的。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就有獨木橋和幾根圓木的木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廣泛修建單跨和多跨木橋和石梁橋。1972年,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都城山東臨淄的發掘中,首次發現了梁式橋和橋臺的遺址,兩座橋的跨度都在8米左右。北魏李道元《水經註》記載,山西汾水河上有壹座木梁橋,30柱,直徑5尺。這座橋建於春秋時期的晉平公,是古籍記載的最早的梁式橋。據史料記載?《蘇秦列傳》記載,戰國時,蘇秦給太子講了壹個故事:魯國人在橋下遇到壹個女子,女子沒有來。為了表明她沒有違背諾言,微生起身沒走,抱著梁就死了。相傳,與橋下木墩同亡的橋是壹座多跨木梁木柱橋,位於陜西省藍田縣東南五裏的藍谷水上,名為藍橋。

第二,浮橋

浮橋古稱舟梁。它用小船代替橋墩,所以被稱為“浮”、“浮桁”、“浮橋”,屬於臨時橋梁。由於架設簡單,完成迅速,浮橋在軍事上經常使用,所以也被稱為“戰橋”。

中國有建造浮橋的悠久歷史。Daya?在大明,有記載說周文王為了結婚在渭河上建了壹座浮橋。距今已有三千年,是最早的建造浮橋的記錄。它比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的波斯國王大流士入侵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修建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要早500多年。根據後人的考證,浮橋在當時是壹種稀有昂貴的東西。按照周朝的禮儀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用後要立即除下。戰國時期,浮橋上只允許“天子”通行的規則土崩瓦解。

到了漢唐時期,中國浮橋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千百年來,建造的浮橋難以計數。在很多地區,在修建永久橋之前,總是要先修建壹座浮橋,以便探查和了解水情,進而尋求合適的永久橋型。上面提到的洛陽橋就是壹個例子。據粗略統計,僅長江、黃河上就豎立了近20座大型浮橋,其中大部分是軍用浮橋。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秦景公母親的弟弟侯子珍因為儲存了太多的財物,害怕被秦景公殺死。她在今天山西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了壹座浮橋,從今天的陜西逃到了晉國。這是第壹座黃河大橋。第壹座長江浮橋是東漢光武帝在建武十壹年(公元35年)與四川割據勢力公孫述作戰時修建的。公孫述利用險要的地形,在湖北宜都縣荊門和宜昌縣虎牙之間修建了壹座浮橋,即將官浮橋,以切斷東漢光武帝的水路交通。後來被漢光武帝的水師放火。605年在河南洛陽洛水河上建造的天津橋是第壹座用鏈條連接船只建造的浮橋。唐太宗李世民寫過壹首詩,其中有四句是:“天有不測風雲,浪有不測風雲。水搖鷸【伊壹,鳥的壹種】,索轉錦營【〔yíng營】”,用來形容他乘坐禦車過浮橋時,船頭上的鷸圖和索上的朵朵錦花。

第三,電纜橋架

索橋主要是用藤條和竹子制成的繩索和鏈條架設的。又稱吊橋、吊橋,古書稱為橋、橋、索橋。在雲貴川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北盤江,以及秦嶺、臺灣省山區,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索橋。在西藏喜馬拉雅山北部的雅魯藏布江,有深谷和瀑布。幾千年來,兩岸交流依賴於各種電纜橋。65438-0977,中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也通過墨脫縣境內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藤網管橋前往對岸進行科學考察。西藏人也把鐵索橋叫做紮桑巴。古代的索橋絕大多數是單孔的,只有少數如雲南怒江上的匯仁橋(又名瀘江橋)是雙孔的。貴州盤江大橋、四川湖定大橋、雲南吉虹橋,在國際橋梁史上都很有名。

第四,拱橋

中國的拱橋建於東漢中後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懸臂式木石梁橋和支撐橋逐漸發展而來的。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墓葬、水管、城門等建築的影響。由於拱橋的主要承重構件呈彎曲狀,故古代常稱之為彎橋。在古代文獻中,人們也用"拱"、"鬥"、"甕"來表示拱門。中國修建拱橋的歷史比以修建拱橋聞名的古羅馬晚了幾百年,但中國的拱橋卻是獨壹無二的。形形之美,世所罕見。有帶駝峰的陡拱,有似明月的平拱,有玉帶飄動的平多孔拱橋,有自然縱坡的長拱橋。有開拱(比如在大拱上加壹個小拱,現在叫空腹拱)和閉拱(現在叫實腹拱)。拱門有半圓形、多邊形、弧形、橢圓形、拋物線形、蛋形、馬蹄形、尖拱形,可以說應有盡有。孔數有單孔和多孔,奇數最多,偶數最少。江浙水鄉的三孔、五孔、七孔、九孔石拱橋壹般中間孔最大,兩邊直徑依次按比例遞減。橋墩窄、薄、輕,格局統壹,令人欽佩。由於橋孔搭配得當,全橋對稱和諧,自然的坡降不僅方便行人上下,也有利於各種船只的航運。杭州城北的陳宮橋就是三孔的例子,建於明朝崇禎四年(1631)。有些橋有幾十個洞,甚至100多個洞。如1979年發現的徐州郭靖大橋,有104個孔。估計是明清時期的橋。多跨拱橋有連續拱和固端拱。定端拱采用粗墩,華北、西南、華中、華東都有,而連續拱只有江南水鄉才有。按牌坊建築的材料,有石牌坊、木牌坊、磚牌坊、竹牌坊和磚石混合牌坊。

河北趙縣趙州橋,又名大石橋,是世界上第壹座開肩單孔拱石拱橋,凈跨37.02米,拱矢高7.23米。與拱跨相比,升程沒有1∶5高,屬於平拱。它是由李春和李彤等著名工匠在隋朝(605年)統治結束和大業開始時建造的。時至今日,已逾1370年,是集科學與完美藝術性於壹身的高品質產品。英國的李約瑟教授認為,“李春顯然建立了壹個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學校和風格”。指出“拱是從中國傳到歐洲的發明之壹”,“李春的敞肩拱橋的建造是許多鋼筋混凝土橋梁的祖先”。幾千年來,趙州橋壹直是跨度最大的石拱橋的保持者。直到法國人在1339建成壹座凈跨45.5米、寬3.9米的拱橋,歷時730余年,橋寬還不到趙州橋的壹半。建成於1959的湖南黃湖港大橋跨度60米,超過趙州橋。石拱橋的另壹項技術指標趙州橋也保持了近千年的世界紀錄,直到1567年佛羅倫薩三壹橋竣工。趙州橋是用現代力學原理(19世紀才形成的彈性拱理論)計算和驗證的。發現在拱肩上挖4個小拱並在拱圈上填以30cm厚的薄石後,拱軸線(壹般為拱圈中心線)與恒載壓力線非常接近,使拱圈在各截面上受到壓力或極小的拉力,充分發揮了拱圈石不怕壓,只怕拉的特點。兩條線的重合是現代拱橋設計的基礎。令人驚奇的是,幾千年前的趙州橋能在實踐中解決這個問題。1979期間,相關單位對趙州橋橋臺及地基進行了現場鉆探勘察,發現橋臺並非承載力較好的粗砂,而是承載力僅為34T/M2的輕壤土。橋臺後未發現長後座或橋臺采用橋樁加固,厚度僅為1.549m的石臺直接置於天然地基上。橋址舊土(河床以下3.5米)為壹般第四紀沖積層,地質穩定,土質均勻,修橋時未動原土層。這麽大的壹座石拱橋,只有壹個小小的橋臺,建在只能勉強承受橋梁自重的地基上,卻能堅持上千年,這在國內外橋梁建設史上都是罕見的。即使在今天,建造這樣壹座橋也是非常困難的。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調查,許多問題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如橋的建造方法,小拱門的外觀和功能,為什麽橋幾千年不倒,李春和李桐的個人事務,以及趙州橋為什麽會出現在隋朝趙縣的渭河上。甚至日本等學者也經常提出討論。

寶帶橋,位於蘇州東南的劉力,建於唐元和十壹年至十四年(816-819)。它是以唐代歷史學家王中書的名字命名的,他捐贈了壹條寶帶來資助這座橋的建設。它是壹座聞名中外的多孔古石拱橋。全橋總長近317米,共53孔,* * *長249.8米,北端23.2米,南端43.8米。橋寬為4.1米。橋堤呈喇叭形,橋端寬6.1m。橋堤兩端的石獅、石塔是南宋的物件,明十壹年(1446)的橋形是今天的風格。寶帶橋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名為江南河)南段的壹座纖維橋。元朝的和尚在這座橋對面住得好的時候,寫了下面這首詩:“借他石,化為梁。從堤上直走,過水中央。白鷺秋落,夕陽飄黑龍。濤聲始於那夜,匯成列表。”既然是纖維橋,就不適合用江南常見的駝峰隆起的石拱橋,所以修建多孔、窄平、跨度小的橋梁。主航道有三個大洞,供較大的船只通過;其他的洞被做得很窄,大約60厘米厚,為了排出淡臺湖的水流。全橋橋墩為柔性橋,壹孔受載,影響相鄰幾孔;壹孔崩,全橋連。據托兒累老人寫的《耿德基傳》記載,1863年8月19日,為了開汽船,在寶帶橋上抓民夫拆了兩個洞,隨後又連續塌了25個洞,死了5個戰士和勇敢的人。戈登在寄回英國的信中說,這艘汽船就是當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坐鎮指揮洋槍進攻太平軍時的“飛返”。信中還說:“橋倒塌時發出令人震驚的聲響,我的船幾乎被碎片擊沈。.....恐怕我應該為這座橋的倒塌負責,因為我曾經拆除了它的壹個拱門,讓蒸汽船駛入太湖。這座橋的拱門彼此重疊,如果拆除壹個拱門,其余的就會自然倒塌。”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戈登曾告訴家人和同夥不要公布相關信件。那為什麽二十七洞之後的洞都安然無恙?原來,在第27洞和第28洞之間,並排立著兩個橋墩,寬2.23米,比其他橋墩寬3倍多,比其他橋墩長80厘米,上面還放著壹尊“姚震”石塔,成了可靠的屏障。這種墩今天稱為剛性墩,因為它能承受單向拱推力,也稱為單向推力墩。目前修建多跨拱橋時,每隔3至5孔必須修建壹個剛性墩。這種橋墩不僅見於寶帶橋,江蘇吳縣興春橋(九環洞橋)也有發現,說明我國橋梁建設者在500年前就形成了這壹概念,是橋梁技術史上的壹大成就。寶帶橋大橋跨度(最大跨度6.95m)與墩寬之比為11.6: 1,使得橋下排水面積達到85%,居世界古代拱橋之首。古羅馬和歐洲的古代石拱橋都采用了厚墩。比如建於13世紀初的英國老倫敦橋,橋跨與橋墩寬度之比為1.3:1(34英尺:26英尺),阻水面積大,橋看起來笨重。直到18世紀,法國橋梁大師貝隆(1708 ~ 1774)從理論上證明了跨度與橋墩厚度之比可以大到12:1 ~ 10:1,歐洲才出現了薄墩橋梁,但沒有寶帶橋中的橋墩薄。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代工匠的驚人智慧。

北宋末年,大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長卷中記錄了都城(今開封)的虹橋。虹橋是壹座結構新穎的木拱橋。它用短而小的木條,縱橫交錯重疊,相互支撐,形成拱形骨架,加上橋面和欄桿,形成橋梁。該橋位於北宋京都市區東水門附近,橫跨寬約16.4米的邊河。橋梁跨度估計為19米,寬度為8-9米。當時以橋為中心形成了“橋市”。橋上人群熙熙攘攘,壹夜車馬來來往往,十分嘈雜。還有壹隊隊的駱駝穿過城市,過橋。當時有壹種叫“太平車”的大型運輸車,載重幾十塊石頭(估計有2 ~ 3噸),需要20多頭騾子和驢或者5到7頭牛來拖。可見橋梁的承載能力是很大的。汴河、廣濟河、惠民河是溝通汴梁漕運的河流,其中汴河每年運送的皇糧達到600萬石,是另外兩條河流運送糧食的十倍。因為汴河的水上交通是京城的命脈,航運壹天也不能中斷,而汴河修建的木墩木梁橋經常發生船只與橋墩相撞導致橋梁垮塌的事故,因此急需修建壹座沒有橋墩的“無腳橋”。當時青州虹橋是在山東青州(今蓋都)按照壹個曾在獄中當過小卒的能人捐贈的方案修建的,沒有中間橋柱,壹直使用了30多年。汴梁虹橋是按照青州虹橋的風格建造的,後來毀於宋金戰爭。當時,這種橋在山東、河南、安徽的汴河及其附近的河流上廣泛修建和流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虹橋已經失傳了800多年。根據我們1980在浙南、閩東北山區的調查,泰順仙居橋、福建屏南縣塘口前城橋、雲和梅沖橋都是這種橋型的變體。很可能是隨著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修建虹橋的技藝從北方傳到了南方。

凱爾寫的。被譽為“天下第壹絕”的盧溝橋,建於昌三年(1192)。它是壹座11孔的大型石拱橋,全長266.5米。每個橋墩都很厚,可以承受單邊推力,以抵禦春夏之交永定河上遊釋放的大量冰塊的沖擊。經歷了近800年的車、風、冰、雨、戰,依然傲然挺立。1975年,為滿足國家建設需要,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裝載400多噸化工設備的超大號大型平車也安全通過這裏。它不僅在工程上有許多傑出的成就,而且在橋上還有精美生動的華表、橋欄桿、石獅雕刻,常為國內外遊客所稱道。元代文學家張爨、呂根用“臥虹於千尺”“飛雲於黑龍北低”等詞來描述石橋的雄姿。橋上有許多石獅子。早在四五百年前,就有“盧溝橋石獅——數不勝數”的民間傳說。1962為此做了壹個盤點,大小不壹的獅子有485只。欄桿上有281只大獅子,這些大獅子上有198只小獅子。橋的東端有2只大獅子抓著欄桿當鼓石,橋的兩端有4只石獅子。但是在1979,又在河裏挖出了壹只石獅。這些石獅子各方面都很迷人,尤其是在橋南側欄桿的東面,壹只耳朵高高地豎著,仿佛在傾聽橋下潺潺的流水和路人的交談。

素有“花橋煙雨”之稱的廣西桂林東門外的花橋,橫跨漓江支流蔣小東。明朝景泰七年(1456),建成木橋,1540改建為石拱橋。由四孔水橋和六孔旱橋組成,全長134.66米。水橋上有琉璃瓦頂,有橋廊,幹橋底部鋪海底石,寬25米。秋冬枯水時,水只從水橋流出,春夏洪水期,泄洪與旱橋相同。旱橋襯托水橋,起到引橋的作用,緩解橋的坡度。幹旱和水橋的結合有壹個新穎的概念。橋基就像福建泉州石梁大橋的“睡木基”。筏基寬2.4米,厚半米多,筏下有38厘米厚的碎石墊層。全橋比例對稱,造型優美,腳細長。水橋四孔,倒影圓潤,精致,豐富,引人入勝。人行橋上,七星峰近在咫尺,是桂林的勝景之壹。花橋在風景秀麗的桂林,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值得今天的橋梁工作者借鑒。

雲南省建水縣西部雙龍橋,位於廬江與塔村河交匯處,是壹座17拱石拱橋,全長148.73米,分別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和道光初年。全橋藝術風格,國內罕見。它在橋的中間和兩端有三個飛行亭,在橋頭有壹對石像,這是雲南特有的。飛亭共三層,寬五間,深五間。上面兩層覆蓋著帶有交錯檐口的休息山屋頂。底層是橋的通道,中間是佛箱。西北角有樓梯可上亭,可登高遠眺。三個飛天亭相互輝映,極為壯觀。可惜北端的橋亭已被破壞,石像不復存在。

卞橋是山東省新近發現的壹座古代石拱橋,可能是國內罕見的晚唐建築。它位於泗水縣城東南五裏的邊橋鎮,橫跨泗水。是三孔拱石橋,兗州十景之壹。拱腳處有壹塊蓮花石,拱頂上有壹個伸出橋外的怪物頭,樣子怪怪的。全橋13欄桿、14崗亭精雕鳥獸、景觀橋、人物花卉,並刻有“金大定二十壹”等各種刻字。中間洞口拱圈的石頭上還刻著“邊橋鎮重修石橋,始於金大定二十壹年(1181)八月壹日,謹記二十二年四月八日”的字樣,說明重修至今已有八百年。據記載,每當中秋之夜,下月橋上都會印上雙影,所以又叫雙月橋。江西廬山三峽橋在中國名山秀水的古代園林和景點中,有壹些古老的石拱橋,為園林增添了風景和景觀。比如北京頤和園的戴宇橋和十七孔橋,揚州瘦西湖的吳婷橋,廬山的石拱橋,杭州蘇堤的劉流橋和斷橋,貴州的南明河橋等等。

玉帶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 ~ 1795)。全橋白玉雕刻,主拱圈為蛋形尖拱,橋面雙向反彎線條,如駝峰突起,特別高聳,俗稱駝背橋。坐落在綠樹之中,橋下水面碧波蕩漾,倒影成環,柔美蒼勁,變化萬千。本世紀初,美國在紐約東河上修建了監獄門橋。主拱上的弧弦兩端采用反曲線,在當時的世界上被稱為拱橋之冠。據說它的橋型是從玉帶橋中選出來的。

吳婷橋,又名蓮花橋,坐落在蓮花環繞的蓮花嶺上,從遠處看,整座橋就像壹朵盛開的蓮花。該橋橫跨瘦西湖,是通往觀音山和平山堂的必經之路,是瘦西湖著名的風景之壹。該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這壹年,乾隆皇帝第二次視察江南。為了取悅皇帝,兩淮鹽官高峰請工匠設計並建造了這座具有十五個拱門、四個翅膀和五個亭子的特殊風格的橋。據說農歷十五,月圓之時,十五個拱門各抱壹個月,讓人感覺不壹樣。

廬山石拱橋橫跨壹條山澗,溪水從橋上穿過,墜入數十尺的深潭。宋代學者蘇東坡曾將其比作瞿塘峽,故名七賢寺三峽橋。該橋建於宋祥福七年(1014),至今已近千年。拱圈並排放置,如趙州橋風格。拱石采用凹凸接縫,有四種接縫形式,在古代拱橋中並不多見。

修建石拱橋的技藝最遲在明朝傳到日本,甚至直接為其他國家修建。比如1634年中國僧人如丁設計的眼鏡橋,1645年中國林守查修建的童鳴橋。

眼鏡橋位於長崎縣中島河上,附近排列著20座古橋,相距不到100米,形成了“長崎石橋群”。其中壹半是由中國人資助的,眼鏡橋是由中國人設計和建造的。日本史書稱贊眼鏡橋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石拱橋之壹”。20世紀50年代,在壹次大洪水中,眼鏡橋附近的現代鋼筋混凝土橋梁全部被毀,但只有眼鏡橋安然無恙,令當地橋梁官員感到驚訝,認為“不可思議”。此後,眼鏡橋被日本定為國家重點文物,成為兩國人民和諧外交關系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