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作物生長環境

作物生長環境

玉米生長發育過程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對土壤和土壤改良的要求玉米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可在多種土壤上種植。而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肥力水平高、營養豐富、通風疏松、貯能易排、近乎中性、水、肥、氣、熱協調的土壤最適合種植。玉米地宜深耕33 cm左右,註意隨耕多施肥,耕後適當耙平,勤耕多澆水,促進土壤熟化,逐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翻、墊、淤、拌等適當方法,改造土層,調整土壤。土層厚度逐漸翻耕,加深土層,增加風化,增厚活土層;若書生體內有沙姜、鐵板層,深挖挑出沙姜、鐵板,犁底破碎;對土層薄、肥力差的地塊,要逐年加墊料、加肥,使土壤肥力逐步增厚、肥沃;在河灌區,可以釋放淤泥加厚土層以改良土壤;對於砂和粘土含量較高的土壤,采用砂混粘土和粘土混砂來調整泥沙的比例,以適應4泥6砂的土壤條件,從而實現上粗下細、上砂下細的土壤結構。

(2)對養分和施肥的要求玉米生長期短,生長發育快,需要較多的肥料,特別是對氮、磷、鉀的吸收。其吸收能力是氮大於鉀,鉀大於磷,並且隨著產量的增加,對肥料的需求量也明顯增加;當產量達到壹定高度時,對鉀的需求大於對氮的需求;磷含量。例如,對畝產300-350公斤的玉米的分析表明,其吸收氮、磷、鉀的比例為2.5:1:1.5;畝產350-400公斤時為2.4:1:1.7;畝產720kg時,為3: 1: 4。當其他元素嚴重不足時,也會影響產量,尤其是高產栽培。玉米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鉀的總趨勢:苗期生長量小,吸收量也小;抽穗期,隨著生長量的增加,吸收增加並加快,開花時達到高峰;從開花到灌漿,有機養分向籽粒運輸,吸收量仍然較大,之後養分吸收量逐漸減少。但春、夏玉米氮、磷、鉀吸收的總趨勢不同。到開花灌漿期,春玉米吸氮量僅為所需氮量的1/2,吸磷量為所需磷量的2/3。然而,夏玉米在這個階段吸收了所需氮和磷的4/5。另外,在中低產田,玉米從小喇叭口到抽雄期吸收最多,開花後需求量很小;在高產田,玉米的吸收在大喇叭口期到籽粒形成期最為集中,從開花到成熟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不同的種植制度,不同的產量水平,在供肥、配肥比例和施肥時間上應該有所差異。實驗表明,玉米生長所需的養分有2/3取自土壤,只有1/3取自季節性肥料。種子中的壹些營養物質是從營養器官轉移過來的,生長後期從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壹些營養物質是在葉片等綠色部位制造的。以氮素為例,57%由營養器官轉移,約40%來自土壤和肥料。因此,施肥既要考慮玉米的生長發育特點和需肥規律,又要註意氣候、土壤、地力和肥料本身的條件,做到合理、經濟地使用肥料。玉米施肥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氮磷鉀比例,“三肥”在底部施。既要促控結合,既要搭好架,又要防止長勢過猛,保證株壯穗大粒重高產。

(3)玉米的需水量和排灌玉米需要大量的水。除了苗期進行適當的水分控制外,玉米的需水量必須在後期得到滿足,才能獲得高產。玉米的需水量主要受地區、氣候、土壤和栽培條件的影響。據資料顯示,每畝500公斤夏玉米耗水量為300-370立方米,形成L公斤種子需要700公斤左右的水。還證明了耗水量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耗水量差異很大。由於春、夏玉米的生育期和氣候變化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期的耗水量也不同。總的趨勢是:從播種到出苗需水較少。試驗表明,播種時田間土壤最大持水量應保持在60%-70%,以保持全苗;出苗至拔節期需水量增加,土壤水分應控制在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0%,為促進玉米苗期根系生長創造條件;拔節期至抽穗期需水量急劇增加,抽穗至灌漿期達到高峰。開花前8-10天,30天內的耗水量約占總耗水量的壹半。在此期間,田間水分條件對玉米的開花、授粉和種子形成有重要影響,要求土壤保持最大田間持水量的80%左右為宜,這是玉米水分的關鍵期。從灌漿到成熟期耗水量仍然較高,乳熟後逐漸減少。因此,要求土壤在乳熟前仍應保持最大田間持水量的80%,乳熟後保持60%為宜。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部沿海地區,玉米生長期降水呈現兩頭少中間多的特點。即4、5月份少,6、7、8月份多,9月份少。總降水量略高於玉米需水量,但變化較大,分布不均勻。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灌溉和排水。通常播種前要澆上水;在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後20天左右,分別澆割穗水和割粒水;當水分不足,葉子卷曲,最近又沒有下雨的時候,要馬上澆水,否則可以不澆水。如果雨水多,田間積水,要及時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亡。發芽、出苗、苗期要註意散濕,防止爛種漬水。

(4)玉米對溫度的要求玉米是壹種溫度敏感作物。目前使用的玉米品種生育期總積溫要求為1800-2800℃。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在適宜的土壤水和氣條件下,玉米種子在65438±00℃都能正常萌發,24℃萌發最快。拔節最低溫度為65438±08℃,最適溫度為20℃,最高溫度為25℃。開花期是玉米壹生中對溫度要求最高、最敏感的時期,最適溫度為25-28℃。當溫度高於32-35℃,大氣相對濕度低於30%時,花粉粒因失水失去活力,花柱容易枯萎,授粉受精困難。因此,只有調整播種期,及時澆水降溫,提高大氣相對濕度,才能保證授粉受精和種子形成。開花灌漿期要求日平均溫度為20-24℃。低於16℃或高於25℃,澱粉酶活性受影響,營養物質的合成和轉移變慢,積累減少,成熟期推遲,粒重減輕,產量降低。

(五)玉米對光照的要求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喜光,整個生育期需要強光。出苗後在8-12小時的日照下,發育快,開花早,生育期縮短,反之亦然。強光下,玉米凈光合生產力高,有機物在體內移動快,否則低且慢。玉米的光補償點低,不耐陰。玉米的光飽和點高,即使在盛夏中午的強光(65438+百萬米燭光)下,也不呈現光飽和狀態。所以需要適宜的密度,壹次播完所有的苗,苗要保持均勻,否則光照不足會導致嚴重減產。

(六)玉米對二氧化碳的要求如前所述,玉米具有C4作物的特殊結構,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極強,遠遠大於小麥和豆類作物。玉米的二氧化碳補償點為L-5ppm,說明玉米可以從二氧化碳濃度較低的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玉米是壹種光呼吸低、光效高的作物。

大豆,黍,喜溫暖,對光照條件敏感。屬於短日照植物,品種在不同緯度對陽光的反應不同。需水量多,但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作為油,制成各種副食品,如豆腐、豆漿、豆腐皮等。大豆油可用作油漆、甘油等。大豆蛋白可用於制造塑料、藥品等。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甾醇,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抑制結腸癌。大豆中的磷脂可以降低血脂,防治心臟病,抗衰老。大豆油含有必需脂肪酸,富含維生素A和D,對人體健康有益。大豆品種分為鮮食和榨油。

大豆必須在適當的時間提早播種。早播早熟蛋白質含量高,晚播晚熟蛋白質容易下降。應在6月15前播種,9月25日前後成熟,有利於保持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小麥收獲後播種大豆。

大豆田雜草對大豆產量有明顯影響,可使大豆減產10% ~ 20%。由於氣候條件、種植方式、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的影響,大豆田雜草種群種類繁多。常見的壹年生禾本科雜草主要有稗草、狗尾草、馬唐、蟋蟀草、狗牙根、香蒲等。壹年生闊葉雜草包括蒼耳、藜、莧菜、菟絲子、鴨跖草、馬齒莧、灰樹花、繁縷等。多年生雜草有菊苣、薊、刺、蘆葦等。

春麥區。春小麥喜冷氣候,相對耐寒,適應性強,分布廣,日平均氣溫0℃左右;也就是說,“定陵”是可以播種的,在4-5℃的溫度下種植就能發芽出苗,苗期能耐受-6℃左右的低溫。由於早、中、晚熟品種不同,全生育期需≥ 0℃,積溫在1600-2100℃之間,生育期85天-105天。而北方、西北、西南的幹冷地區可以滿足春小麥的生長條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臨夏、甘肅、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從海拔2500米以上的谷坡到4500米左右的湖濱平原,濕潤、半濕潤地區到半幹旱、幹旱地區均有種植。近十年來,民族地區春小麥栽培取得了很大進展,培育了壹批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產量高的春小麥良種,並在各地推廣。如內蒙古陰山丘陵地區的察右中旗、卓資、固陽縣春小麥已突破1000公斤,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農場創下畝產1.585公斤的世界紀錄。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近年來春小麥有由北向南擴展的趨勢。

冬麥區。在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有廣西、貴州、雲南、西藏。這些地區(省)大多以水稻為主,旱地種植冬小麥作為冬季作物。種植面積雖小,但其種植有助於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總產量。由於這些地區的人民主要依靠大米,小麥的商品率很高。冬小麥種植面積再創新高,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成功種植。在3000-3800米的高原地區,可以獲得高產,不易發生銹病。1959年培育出“肥麥”改良品種,1972年開始大面積推廣,很快成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過春小麥,僅次於青稞。“肥麥”具有適應性強、耐水耐肥、分蘗能力強、有效分蘗率高、抗逆性好、莖稈堅韌、抗倒伏等特點。1979年,拉薩鵬博農場11.6畝試驗田,曾經畝產1339斤。

參考資料:

/bbs/index.php?t =味精。th=266848。r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