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關於孔孟

關於孔孟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生於長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魯院村),春秋時魯國人。他死後,被葬在曲阜北部的泗水,也就是今天孔琳的所在地。

據史書記載孔子家族,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後裔。周朝滅商後,周成王封為普通兄弟,宋朝封魏子為忠臣。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魏死後,他的弟弟衛忠繼位,衛忠是孔子的祖先。孔子的第六個祖先,孔子的父親賈之後,後代開始以孔為姓,他的曾祖父孔為了躲避宋王朝的內亂,從宋逃到了魯。孔子的父親,蜀(字,名葛),是魯國有名的武士。蜀先娶史,生九女無子,妾生壹子孟丕,但有腳病。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女人還是殘疾的兒子都不應該繼承。晚年,舒良友與壹個名叫顏的少婦生下了孔子。因為孔子剛出生時頭的中間是凹陷的,像泥丘山;又因孔子母親到泥丘山祈福,後生下孔子,故取名丘,字(鐘意為老二,蜀長子為孟丕,孟意為第壹)。孔子三歲時,蜀病死。之後,孔子的家庭相當貧困。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多大作為,但在治理魯的三個月中,卻說明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滿使孔子能夠把很大壹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孔子曾經在魯國當過偵察兵,然後帶著弟子周遊世界,最後回到魯國專心教書。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塾的先河。孔子弟子多達3000人,其中聖賢72人,很多都是各國高官的頂梁柱。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世時,被譽為“天聖”、“天目多”、“神仙聖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壹,被後人尊為至聖(聖人中的聖人),萬世之師。他編輯詩文書籍,定義禮樂,為《周易》作序,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編撰而成。是壹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孔子從二十多歲開始,就想幹壹番事業,所以非常關註天下大事,經常思考治國的各種問題,經常發表壹些見解。到他30歲的時候,他已經出名了。魯二十年,訪魯,召見孔子,與他討論稱王的問題,孔子由此認識了。魯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魯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去了齊國,在那裏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和款待。他甚至準備把尼西周圍的田地封給孔子,卻被大夫顏英制止了。魯二十七年,時,齊國大夫想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助。齊景公說:“我老了,還能用。”孔子只好逃回魯。當時的魯國實際上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裏,叫做“陪臣治國”。因此,孔子雖然有兩次進入政界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直到9年被任命為京師宰。此時孔子51歲。孔子主政中都壹年,成績突出,被提升為小司空,不久又被提升為大司寇,拍照照顧魯國。12年,為了削弱三環(三世領袖、叔和石,因是的三孫,故稱三環),魯當時的國家政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們手中,三環的壹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著三環),孔子采取了降三環的措施(即拆毀三環所建的城堡)。後來攻陷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環的矛盾也暴露無遺。13年,魯定公,齊國送80個美女到魯國,姬桓家接受女樂。君主和他的臣民沈迷於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在郊祀,祭後給大夫們送肉時,沒有像往常壹樣把肉給孔子,說明嵇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尋找出路,開始了環球旅行。

孔子先帶弟子到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魯的俸祿標準,給他六萬俸祿,但不給他官職,也不準參政。孔子在衛國生活了大約10個月。因為有人誹謗衛靈公,衛靈公對孔子產生了懷疑,並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著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投奔陳。路過匡城的時候,因為誤會被人圍攻了5天。我逃離了匡城,來到了迪普,遇到了發動叛亂的衛國貴族叔叔,再次被圍困。逃跑後,孔子回國保家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迪普回來了,非常高興,親自去迎接他。從那以後,孔子幾次出國,又幾次回國。壹方面,衛靈公對孔子有好有壞;另壹方面,孔子出國後,無處可去,不得不返回。

到了二年(孔子五十九歲),孔子離開魏國,經過曹、宋、鄭,到了陳,在陳住了三年。當吳國攻擊陳時,戰爭爆發了,孔子帶著他的弟子離開了。楚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就派人去迎接。陳、蔡的大夫知道孔子做的事有問題,怕孔子在楚國受到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他們派勞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圍在路中間,不靠前面的村子,不靠後面的店鋪。在吃完他們帶來的所有食物後,他們被剝奪了7天的食物。最後,子貢找到楚人,楚出兵迎擊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免於壹死。孔子64歲回到衛國,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歲被迎回魯,但仍是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治而死。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怒而忘食,樂而忘憂。我不知道我的晚年就要到了。”當時孔子已經帶領弟子環遊世界九年,歷盡艱辛。他不僅沒有得到省長的任命,還差點死掉。但是孔子沒有氣餒,依然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孔子天性正直,主張直行。他曾說:“我對別人,誰毀我名譽?”有名氣就要去嘗試。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要求老子講禮貌。臨走時,老子贈言:“精明透徹,近死,善議人。辯廣大者危,惡者也。做兒子的不該有自己的,做部長的不該有自己的。“這是老子對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缺點,就是看問題看得太深,說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立場的人,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危險。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也是壹個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他的人生準則。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字玉子,字子車,字子爵。父親叫激動,母親叫鄒。中國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壹。著有《孟子》,屬於記錄體散文集。《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和他的弟子* * *,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孟子師從孔伋(孔子之孫,壹般是師從孔伋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師,被譽為“亞洲聖人”,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曾經追隨孔子,帶領弟子遊說各國。但當時並沒有被各國接受,他隱退了,和弟子們壹起寫書。《孟子》傳世七篇:《梁王輝》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高子”上下;全心全意上下。他的理論起點是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從那時起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考試的必修部分。孟子的文章振振有詞,氣勢磅礴,善於論證。孟子的遠祖是時,是魯國貴族,由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孟母嚴格控制著他。他的《孟母三遷》、《孟母破織》等故事成為千古佳話,是後世母性教育的典範。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他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自中唐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儒家道統的人物以來,出現了壹場孟子的“升級運動”,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納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第壹次被正式封為“鄒國公”,次年被批準享受孔廟。後來孟子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實際地位甚至高於五經。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來又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明代朱元璋編《孟子》詩,刪去了《孟子》中的“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等章節和句子,以及《孟子》“賊之人謂之夫,聞有殺夫,聞無殺王”等編年。

周烈王死於公元4年(公元前372年)。

孟子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出生的。

周先旺12魏惠王13韓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十五歲左右,是子思的弟子。

周先旺17秦孝公10年前(公元前352年)。

孟子二十歲左右,想和妻子離婚。

周先旺醜37年(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回答鄒穆公的問題。

周先旺三十八年,庚寅年(公元前331年)

孟子住在平陸。

辛卯於周先旺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

孟子來到中國,訪問了仁濟。

孟子在鄒,與吳祿子、曹三人對答。

周先旺四十年,齊威王壬辰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

孟子四十三歲左右,第壹次到這裏。

齊襄王子楚來見孟子。

41年29年宋1年媯(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高姿辯論。

孟子勸齊王向他進諫。

孟子和張狂交了朋友。

孟子離開齊國去了宋國。

周先旺四十二年,宋度過了的第二年(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在四十三年,宋死於元末三年(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代遇到了滕國太子。

遊說路上的孟子與宋代勾踐

元後44年宋4年秦13年(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在四十五年,梁死於11年的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派朋友來問喪事。

鄒至騰的《孟子》實行仁政。

周先旺四十六年,魏惠王12,齊威王三十四年,武德(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民陳相辯論。

周先旺47年,齊威王35年,魏惠王13年(公元前322年)。

齊人成薛,問孟子

1年15年37年辛醜(公元前320年)。

梁的“厚財薄禮”呼喚賢能之士。

孟子遇見梁時,年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效論做官

沈州2年元16 1年仁陰(公元前319)。

孟子與公孫醜論《短悼》

沈州王曦梁3年魏襄王1年齊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五十四歲左右,見梁襄王。

孟子在範遇到了齊王。

孟子至齊,答問。

孟子的“四十而不動心”說

沈州王曦梁5年王艷魏5年伊斯(公元前316)

孟子出去絞死滕文公。

沈州6年14陸10 5年丙午(公元前315)。

魯要見孟子。

孟子回到齊國,和於沖商量安葬母親的事。

齊宣王要求孟子斬嚴。

周赧王3年,齊宣王8年,楚懷王17年(公元前312年)。

燕人反齊,曰:“吾以孟子為恥。”

孟子的“我把妳當寇看”說

孟子和淳於髡爭論不休。

孟子六十歲左右,從齊國辭職。

孟子在石湫遇到宋碩。

周赧王二十五年,辛卯年(公元前290年)。

《孟子》就是在這個時候編的。

周赧王·任申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嶽就在這個時候去世了。

第七十五代以後,世代順序為:淩、德、魏、杭、遊、秦、邵、年、賢、楊、建、道、敦、安、丁、毛、修、夷、昌、禹、文、桓、景、瑞、雍。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意思是人民第壹,國家第二,君主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該首先照顧人民,政治家應該保護人民的權利。孟子同意,君無道,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如此,《漢書》和《藝文誌》只把《孟子》作為子書,沒有給予它應有的地位。到了後蜀五代十國時,後蜀的主人孟嘗君命人在《孟子》等十壹部經中刻石,這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經”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並稱為“四書”,成為“十三經”之壹,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頂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人刪節《孟子》中的相關內容。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和“長”的原則運用到政治上,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壹方面,孟子嚴格區分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實幹者治其人,實幹者治其人”,並模仿《周》制度擬定了從皇帝到的等級制度;另壹方面,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要像父母壹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父母壹樣親近統治者,為統治者服務。

孟子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政治,統治者實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置人民生命於不顧,就會失去民心,成為孤賊,就會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和統壹天下的途徑,其中有壹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的重民輕神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了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題:“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人們認為如何對待人民對國家的興衰極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對立,通過大量的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壹個關系到天下輸贏的關鍵問題。孟子說:“仁政必先經”。所謂“井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設想的井田制是壹種封建自然經濟,以壹家壹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剝削勞動力地租的形式。每個農民都有五畝的房子和百畝的田地,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為道,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擁有“永久財產”,在土地上安家落戶,才不觸犯刑法,不作惡。孟子認為,當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後,統治者可以重新興辦學校,以孝為原則教育他們,引導他們向善,可以營造壹種“親親”“長大”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親長大,天下太平。”孟子認為統治者的仁政能夠贏得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仁政要以統治者的“不忍之心”為前提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他人之心,斯有不忍他人之策。”“不忍他人之心”是壹種憐憫和善良。但這種同情和善良,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來自血脈的感情。孟子主張“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仁就是這種不堪之心的政治體現。

孟子將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強調道德修養是做好政治的基礎。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養氣平天下”的思想,就是以孟子的思想為基礎的。

應答者:魔神-輔助二級1-22 21:03

讓我評論壹下> & gt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謝謝。妳認為最好的答案是好的嗎?目前個人評論15。

73% (11)

26% (4)

相關內容

我所知道的孔孟

關於孔孟的信息

孔孟言論中的成語

孔孟

我所知道的孔孟(孔孟小檔案)

關於孔孟的更多問題> & gt

觀同題:子與孟子

其他答案*** 2

我所知道的孔孟

孔子,名叫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十五歲時,他決心學習。他當過號手、倉庫和牧場經理、小司空(主管工程)、牧羊人(主管刑法),也曾拜老子為師。五十多歲後,他周遊世界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晚年從教著書,編輯整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籍,直至73歲去世。

孟子是戰國時期壹位偉大的思想家,名叫邱,祖籍鄒(今山東鄒縣)。他年幼喪父,家境貧寒,在母親的教導下努力學習。年輕時,我以學者的身份遊說諸侯,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後來,我退休去講課了。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尊為“聖人”。

孟子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母親的教導。孟子的母親ZH,壹生勤儉持家,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關於孟母教子的故事,如“孟母三遷”、“斷教子之織”、“殺豬不欺子”、“訓子為媳婦”等,廣為流傳。

據說孔子的弟子多達3000人,其中有72人很有名。這些弟子及其後繼者努力傳播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學派,即儒家學派。“七十二賢人”中,有以德著稱的顏回、閔損,有以口才著稱的端木詞、宰予,有以政治著稱的冉求、鐘繇,有以孝著稱的曾參等人。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或弟子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貴的資料。成書於戰國早期(公元前400年左右)。東漢時期,《論語》進入儒家經典行列,成為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南宋哲學家朱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成四書,其中《論語》位列第壹。元明清六百年間,“四書”壹直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論語》對日本、韓國甚至歐洲壹些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統計,日本德川幕府時期的《論語》研究著作有近90種。澀澤榮壹(1840-1931),日本現代資本主義的“企業家”,四十多年來壹直堅持親自給企業員工講授《論語》。

16世紀下半葉,歐洲傳教士第壹次將《論語》傳播到西方。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歐洲著名人物,如被馬克思稱為“現代政治經濟學鼻祖”的魁奈,都崇拜孔子的思想和人格。時至今日,仍有許多西方思想家試圖從孔子的學說中尋求啟示,以解決倫理道德問題。因此,《論語》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遺產,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孟子》是壹本記錄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五代以後,孟子開始被收入“經典著作”,到了南宋,朱被收入“四書”。元明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是讀書人的必讀書。《孟子》中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言辭犀利,妙語連珠,對後世的散文創作影響深遠。

孔廟、孔府、孔林是山東省曲阜市最大的紀念和祭祀孔子及其子孫的建築。

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倫理思想——“仁”。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簡單的表達就是“愛”,即對人的尊重和同情。駕馭“義、禮、忠、恕”的美德是最高理想,也是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

(2)孔子的政治理論——“德治”與“正名”。孔子提出“以德治國”的思想,主張統治者要“先正己而後正人”,以德治國。他把“仁”延伸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實行仁政。他還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認為從皇帝到老百姓每個人都應該守節,名副其實,並由此提出了“君君、大臣、父親、兒子”的概念。

(3)孔子的天命觀——遠離鬼神。孔子主張“遠離鬼神”。他提倡祭祀,這意味著對鬼神的真誠尊敬。至於鬼神的存在,就不用問了。與鬼神之命相比,孔子更重視人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優先討論和解決世界上的實際問題。

(4)孔子的教育觀——

有教無類:他主張教育對象不應分貴賤賢愚,而應壹視同仁,開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重視啟發式教育,是現代民主個性化教育和啟發式教育思想的源頭。

學與思並重:孔子的大師張學思同樣重視學習方法,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均衡發展:對於學術教學,孔子教學生“文、行、忠、信”和“詩、書、禮、樂”。所以孔子的教導可以說是重視德、智、體、美的均衡發展。

孟子的主要觀點是:

(1)性善論:這是孟子所有思想的基礎。孟子認為,所有人都有惻隱之心、廉恥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這四心正是人類文化規範的種子和根源——仁、義、禮、智。他認為,壹個人如果不願意善良,那就是“自毀”、“自暴自棄”、“自盜”。

(2)“仁政”思想: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思想,從他的性善論中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學說。“仁政”就是君主能“與民同樂”,使人民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論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即把人民作為國家政治的基礎。這是孟子學說中最光輝的部分,是對中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和提高。

(3)理想人格:孟子學說中關於理想人格的思想還有很多,如“人皆可以為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這叫君子”;“生也,我所欲也,義也,我所欲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等等,都是勵誌傳奇性的名言。

被調查人:ynhai 888-副總裁11級1-21 22:00

1,孟母三次搬家。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壹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發起人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惠亮·王上》:“仲尼(孔子)說:始作俑者,沒有前途!亦為其象所用。”

戰國時期,孟子和梁曾談及治國之道。孟子問梁:“用棍子殺人和用刀殺人有區別嗎?”

梁答道:“沒有區別。”

孟子又問:“用刀殺人和用政治殺人有什麽區別?”

梁對說:“沒什麽兩樣。”

孟子接著說:“現在王的廚房裏有大量的肥肉,馬廄裏有強壯的馬,但是人民卻在挨餓,有餓死的人躺在野外。”這是機關引獸吃人!想想吧,國王。即使禽獸相殘,也令人作嘔。當權者帶野獸吃人,怎麽可能是普通人的好父母?孔子曾經說過,最早開始用俑(古代陪葬死者的木偶或泥人)的人,是無子無孫的!妳看,還是不能用人形的土娃娃來陪葬。人怎麽會活活餓死?"

按照孔子的那句“始作俑者,背後無有”,後人將“始作俑者”稱為成語,意思是做壞事的第壹個人,或者是壞風氣的始作俑者。

3.鍋嫌鍋黑,鍋嫌鍋黑

戰國時期,諸侯國都采取聯橫,遠交近攻的策略。

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多年,使各國人民深受其害。孟子看到了,決定周遊世界去說服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好戰的梁。梁對孟子說:“我盡力治理國家,關心人民,但我沒有看到人民的增加。是什麽原因?”

孟子回答說:“我就拿戰爭來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難免有壹戰。戰鬥的結果,戰敗的壹方必然會拋棄頭盔盔甲,逃命而去。如果壹個士兵跑得慢,只跑50步,他會嘲笑跑100步的士兵,因為他怕死。”

孟子講完這個故事,問梁:“這樣說對嗎?”梁馬上說道,“當然不是!”孟子曰:“雖愛民,喜用兵,民必苦。這和五十步壹樣。”

成語指的是以小敗大而笑的人。而“五十步笑百步”作為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是壹樣的。

壹天曬壹天涼——努力工作壹天,無所事事十天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遊說甚盛。壹般的說客不僅學識淵博,知識豐富,而且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刺和勸導統治者,這是最突出的。孟子也是當時著名的辯手。在《孟子》的第壹篇《高姿》中,有這樣的記載:

孟子不滿齊王昏庸,做事缺乏恒心,輕信讒言,就很不客氣地對他說:“齊王如此不智。雖然世界上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但妳把它暴露在陽光下壹天,卻把它凍在寒冷的地方十天。它還在那兒活著呢!”“我和國王在壹起的時間很短。就算國王有壹點行善的決心,但是我壹離開妳,那些叛徒就會來哄騙妳,妳就聽他們的。我該怎麽辦?”他據此打了壹個生動的比方:“下棋看似小事,但如果不專心,學不好,也不會贏。邱毅是全國最好的象棋選手。他教過兩個徒弟,壹個專心致誌,到處聽邱毅的指導;另壹個總是害怕壹只大天鵝到來,準備壹箭射死這只鵝。兩個徒弟都是壹個師傅教的,壹起學的,但後者的成績相差甚遠。不是他們的智力不同,而是他們的專註程度不同。”這是壹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果我們想學壹點東西並把它做好,我們必須專心致誌,努力工作。如果妳今天做了壹件事,把它拋在腦後,第二天再做十天,妳怎麽能把它做好呢?學習和做事的成功也是決定性因素之壹,所以後來的人會說孟子?quot壹日之暴,十日之寒”這個成語就歸結為“壹日之暴,十日之寒”,用來形容學習和做事沒有恒心,捉摸不定的壹種說法。舉個例子,壹個同學對學習很隨意,學習的時間少了,浪費的時間多了,於是我們說:他這種自暴自棄的做法能學到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