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嶽麓書院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嶽麓書院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作為壹所私立學校,嶽麓書院之所以取得了社會公認的教育成就,是因為它有壹套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體系。在選山帶頭人、學校經費來源、學生選拔、教育目標確立、教學管理等方面有壹套成熟的制度和方法。

從資金來源看,嶽麓書院的教育經費主要靠租田保障。1194年,朱為嶽麓設置田畝333.3公頃,這是設置田畝的開始。明朝宣德年間,在長沙寧鄉負責殯葬事務的周信福父子捐資修復嶽麓書院,設置道林寺田5.8公頃。

嘉靖年間,長沙王擴建書院,捐學田1.2公頃。次年,孫村繼位,個人捐學地4.5公頃,請政府撥公地96.6公頃。學院的財政資源已經相當雄厚。後來,長沙知府集本對書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他自己捐了6.8公頃的學田,同治華林捐了3.3公頃。項城市第壹次出現了大規模的集資熱潮。這壹時期,嶽麓書院有148.2公頃的學田,其中私人捐贈達22.2公頃,占15%。

除了田間求學的收入,嶽麓書院辦學的另壹個資金來源是政府支持。如清朝雍正年間,清政府將嶽麓書院等壹批重點書院稱為“省城書院”,每個書院給1000兩。

充足的教學經費為學院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保障。據史料記載,1763年,嶽麓書院負責人年收入為465兩白銀,而學生享受全額政府獎學金,每年收入11兩白銀。

選擇學院院長也很重要。山頭是院長,院長是書院教學和行政的主持人。宋代以後,絕大部分書院都使用山長的名號。從字面上來說,“山教主”有山中長輩的尊重。當時書院所聘之人多為好學善做之士,居山不仕,書院依山而建,擇勝地,故名。

主持書院的大多是當地有壹定學術造詣的著名儒生,他們是由書院自己任命的,而不是政府任命的。這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學院管理者的獨立性。後來,即使政府控制了書院教師的選拔和任命權,但在尋找候選人時,仍應考慮其學術聲譽。

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所謂“山長”就是校長。山區領導的道德、知識和社會聲譽都很突出。歷任山長不僅治學嚴謹,而且管理有方。

嶽麓書院在當時是壹所高等學府。入校的學生和徒弟對經典和歷史都有壹定的了解,在作詩方面也有壹定的基礎。他們甚至必須通過某些考試或推薦才能被錄取。“潭州三校”反映嶽麓書院招收學生和學徒的情況。

根據明代嶽麓的記載,所謂“三校”是指潭州學派、湘西書院、嶽麓書院三位壹體,分為三個層次。學生通過考試,根據分數逐級安排晉升。國辦生考得好的可以升湘西書院,最高的可以升嶽麓書院,是“三校”中最高的學府。

起初,潭州知府李雲將書院重新擴建後,學生人數為60余人。到了北宋大中祥符時,石舟是嶽麓書院的負責人,使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最繁榮的階段,很快發展到數百名學生。在清代,學生的數量分為兩種:常規課程和補充課程。乾隆年間,正式生增至68人,補充生增至35人,占103。

嘉慶年間,又增加了35名學生,共計138人,此後壹直保持不變,有時還會多錄取壹些學生。所以嶽麓書院的住院人數壹般在100-200人之間。在生源穩定的情況下,嶽麓書院以培養健康的道德人格、務實的治學精神、博學的治學方法為教學原則。張煒曾在嶽麓書院強調,嶽麓書院的教育宗旨是“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書院教育的目標是使每壹個受教育者的道德自我日益完善,促進其內在人格的完成,而道德人格必須實現外在的社會價值。

在千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嶽麓書院始終以“務實”、“求真”為辦學理念,主要體現在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實事求是的思維方法、學術學風三個方面。經世致用是嶽麓書院壹直倡導的學術宗旨和教育目的。書院強調,壹切知識必須有益於國計民生,才有價值和意義。

“實用主義”不僅是壹種價值取向,更是壹種尊重事實、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還是教育,都應該引導人們從世間萬物中去探索這種真正的“理”或“道”,也就是“實事求是”。

在研究中,我們應該重視事實、歸納和證據。後來發展成現代自然科學的實證精神。“學有所值,行有所為”的學術風格,就是把認識和實踐看作壹個相互促進、不斷深化的過程,即“知行互進”、“知行並進”。

同時,嶽麓書院的教師始終把廣泛的知識獲取作為書院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此基礎上,“思”就是從事實和知識中獲得深刻全面的真理,即研究事物的原因,能夠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者的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嶽麓書院作為理學的基地,也崇尚敢於懷疑的精神。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嶽麓書院的課程內容是比較固定的,主要以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為主,還有學習八股文和科舉詩。

陳在明代主教討論期間,致力於傳播周敦頤、等理學大師的理學思想,還開設了“學射”課程,並聘請長沙衛指揮楊普授課。後來到了清代,書院逐漸從民間演變為官方。

在祭祀方面,清代嶽麓書院多次設置29處祭祀場所,祭祀者近百人。後來講經堂後建文昌閣,供奉文昌帝。那些在學院所有學生的考試中壹舉成名的人學會了這個稱號。此外,在院前土府建立魁星樓,將原來的第六君子堂改為嶽廟。

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壹位從事經學考據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內容也從理學轉向經學、史學考據。羅店單仁長大後,“只研究經典,啟發引誘落後”。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響水學堂課室”,專註研究漢學。後來,校經堂發展為校經書院,進壹步發揚了校經堂的務實學風。

清光緒年間,嶽麓書院的掌門人王光謙實施了課程改革,將教學內容分為“景宜”和“管理事務”兩門課程,以增加算術和翻譯兩門新課程。1903年3月,新任湖南省省長趙爾勛將壹所由時事學校改制而成的高等學府遷入湖南高等學府。學校開設文理兩科,包括經典、歷史、語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博物學和生理學、英語和體操。

從嶽麓書院的教學方法來看,嶽麓書院不同於傳統的官學教學方法,探索出了壹套獨特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嶽麓書院強調學生自學,重視對學生自學的指導。朱曾對學生們說:“妳們應該自己去讀這本書,妳們應該自己去探索真理。壹個只會引路,會證明的人,只會在有困難的時候和妳商量。”為了指導學生自學,朱還制定了壹套閱讀方法。

嶽麓書院堅持對外“開放辦學”的理念。學院常年接待訪問學者,允許外人旁聽,並安排住宿。在此背景下,嶽麓書院壹直保持著較高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水平。

嶽麓書院的教學不受地域和學校的限制。允許不同書院、學校的師生相互講學、相互聽課、相互辯論、相互交流,其中“會說話”是嶽麓書院獨創的教學形式。講座是嶽麓書院的壹項學術活動。學術觀點不同的學校在或大或小的範圍內進行討論和爭論,學生也可以參加,既促進了學術研究又促進了教學。

嶽麓書院不僅是壹個教育機構,也是壹個學術研究基地。書院不以參加科舉為目的,而是標榜自己對知識和道德實踐的研究和傳播。書院的創辦者和主持人大多是知名學者。他們在做講師的時候,壹般都會講自己的學術經驗,很多研究成果也是在講課的過程中被社會傳播和認可的。

在教學管理方面,嶽麓書院采用相對自由的教學方式。壹般單暢自己或者其他老師每十個半月講課壹次,其余時間以自學為主。自學有什麽問題,隨時可以找老師咨詢或者互相討論。

嶽麓書院有明確的學習規則。嶽麓書院的學術規範源於朱的書院學說。清乾隆年間,歐陽正煥任書院院長時,提出了“完整、統壹、嚴格、純潔”四字學術規矩,具體如下:

總是問父母;期待聖賢;齊習慣名的偏離;舉止整潔、認真;吃飯要節儉;外事壹定不能做;走路和坐著必須遵循牙齒的順序;痛苦與克制,短暫與漫長;壞朋友壹定要拒絕;不要浪費時間聊天;壹天三次;每天看幾頁大綱;熟悉時事物理;參與閱讀古詩詞和賦;讀書必須用筆;按時下課;晚上看書還是被禁止的;懷疑和錯誤必須爭取。

嶽麓書院的課程設置清晰有序,每個月都有幾次嚴格的考試。考試結束後,成績優秀的學生將得到獎勵,成績差的將受到懲罰。此外,學生還必須在“工作課本本”上記錄自己每天的閱讀情況,山長會定期進行抽查。正是基於書院完善有效的教育體系,才使得三湘大地人才輩出。千百年後,弦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