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圍繞龍泉山打造“中央公園”:成都都市圈四城戰略

圍繞龍泉山打造“中央公園”:成都都市圈四城戰略

2020年,“承德與梅子同城化”成為熱門話題。

尤其是7月27日四川省推進成德美州府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後,推進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同城化成為打造成都都市圈的關鍵。

2019年,上述四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萬億元,占四川省的46.1%。四川省發改委表示,承德梅子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是中國中西部最有條件率先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的地區。

成都表示,推進這種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和傳統城鄉結構,探索“都市圈-區域城市-功能區-新型社區”四級空間體系,形成多元、開放、協同的區域經濟生態。

如果把視野放大,會發現目前成都和重慶都在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成德都同城化發展。也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不僅有利於強化和完善成都的極核功能,也有利於引領“壹莖多枝”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實現四川區域發展戰略與國家重大戰略的有機融合。

決定都市圈發展的壹個重要因素是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通勤問題。

“但成都都市圈在這方面的發展是兩者的倒置,重視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的發展,而對周邊城市郊區的通達性相對落後,不僅造成了中心城區的大城市病,也減緩了資源要素的流動性。”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羅玲認為,成都都市圈要向有軌都市圈的目標邁進。下壹步,成都都市圈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解決“通”的問題,還要解決“快”的問題,形成15-30分鐘通勤圈。

這也成為承德梅子城市化進程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方向。7月27日,承德梅子政府與四川鐵路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成都外環鐵路建設合作協議》。全長約450公裏的外環鐵路將把四個城市連接得更加緊密。

德陽市,位於成都市東北部,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基地,因現代大工業“三線建設”布局而建。14年8月,德陽市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建設“9高13快13軌(9條高速公路、13快軌、13軌道交通)”交通體系,打造“成都都市圈最佳通勤城市”。有專家表示,德陽此舉是為了進壹步加快融入成都,成為成都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此外,成都都市圈在交通建設方面的規劃藍圖已經定下。統籌以成都為中心樞紐的多層次多標準軌道交通網絡布局,加強4個城市城際、城(郊)鐵路快速交通對接,加快成承、成梅、成資城(郊)鐵路、成都外環鐵路等軌道交通項目建設,打通成渝中線、成萬、成資宜等高鐵走廊,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

劉路認為,單個城市是有劃分和邊界的,而都市圈是沒有具體的地理邊界的。“我們可以規劃,但最終誰能進圈,要看經濟發展程度和產業關聯度。”

都市圈的發展是壹個動態的過程。在初始階段,核心城市率先發展,通過吸引人、錢(投資)、物(項目)等各種要素提升競爭力。而經濟的本質是追求最高的要素回報率,所以當核心城市發展到壹定階段,投資資本會促進資源要素向周邊地區自然流動。

"路網密度和時效性是影響資源要素流動的關鍵因素."劉路表示,如果成都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聯系進壹步加強,成都都市圈的範圍可能會繼續擴大。

劉路認為,中國提出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也增加了資源流動的範圍,既擴大了核心城市對其他區域的輻射和影響,也縮短了大都市區的發展進程。

都市圈是經濟地理學的壹個概念,城市化是其具體要求。

成都都市圈四個城市環繞龍泉山脈。以前龍泉山是天然屏障,但成都宣布穿越龍泉山向東發展後,龍泉山部分區域被規劃為城市森林公園。壹個有趣的提法說,如果四個城市形成壹個“圈”,中間的龍泉山就是都市圈的中央公園。

在過去,中央公園通常是指城市核心區的大型公共空間。從都市圈的角度來看,把壹座山當成中央公園,其實體現了四個城市成為同城的決心。

然而,成都都市圈的城市化卻經歷了10多年的漫長歷程。

眉山市在十壹五後開始積極推進融入成都戰略,並在近年以天府新區眉山區為橋頭堡,大力推進與成都各產業、交通基礎設施的合作。2005年,資陽為了融入成都,提出了“分裂龍泉山脈,打開資陽大門”的設想,但直到201811,才與成都召開了“成資城鎮化”領導小組第壹次會議。德陽近年來也提出了成為成都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規劃。

雖然眉山和資陽從10月310+10的00: 00開始就和成都壹起享受區號028,但是三個城市真正開始坐下來討論如何在更多層面上推廣“* * *享受”卻是在10年以後。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劉文帥表示,衡量壹個都市圈發展的核心指標包括五個方面:經濟總量、人口總量、城市化率、交通壹體化程度、公共服務。

7月31日《關於推進成德美子同城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在這些方面有更多的布局。

提出在成都都市圈建立統壹規範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推動成都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德、德延伸。比如,推進養老、醫療、失業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建立養老、醫療、工傷保險互認和社保、醫保基金風險防控合作機制,實行住房公積金和異地貸款轉移接續。

用地指標方面,支持四市統籌用地指標,優化調整建設用地布局,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按規定入市。將城市化發展的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空間規劃。完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積極盤活存量工業用地。

在金融支持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四城市商業銀行相互設立分支機構,推進融資擔保、小額貸款、融資租賃壹體化。鼓勵省屬和市屬國有企業組建合資企業或建設基金,推進重大跨區域項目建設。

同時,成都都市圈四個城市將攜手打造都市圈品牌。共同進行品牌策劃和形象推廣,發揮產業聯盟、創新聯盟、行業協會、商會等橋梁作用,借助國內外大型展會平臺不斷擴大影響力。

有專家表示,如果承德梅子四市最終實現同城化的目標,成都都市圈未來可以繼續擴大,成為“1+7”,包括樂山、綿陽、遂寧、雅安。

包括樂山在內的四川省其他城市,近十年來也在不斷研究如何融入成都都市圈。在這些城市看來,融入省會級都市圈是地級市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渠道。隨著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量生產逐漸外移,大都市經濟不斷被服務業取代或虛擬化,強烈需要周邊城市群的支撐,這為地級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在成都,成都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其都市圈的“上限”在哪裏。

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在成都,成都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其都市圈的“上限”在哪裏。圖視覺中國

但近年來,業界對成都的發展壹直沒有停止過爭論,即成都的GDP占四川省的比重過高,對其他城市的發展有抑制作用。

2009年,當時提出的城鎮化重點是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西部地區是否需要這樣做,學術界的爭論很多,從1999西部大開發出臺後就沒有停止過。

至於是否應該全力推進中心城市發展,反對者認為大城市發展會汲取太多資源,而西部大開發的目標是整體開發和發展。支持者認為,正是由於西部整體經濟水平較低,中心城市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另外,人口和各種資源、資本要素向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轉的現象,四川省只有成都能吸納要素。

接下來,作為都市圈的龍頭,成都該如何發展?

成都在學習國內其他城市的同時,也開始學習世界先進城市的經驗。成都用近半年時間對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個城市進行了系統研究,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年度報告》和《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的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鑒和啟示》,用以指導成都及其都市圈的建設。

《東京研究報告》指出,與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的區域軌道交通發展水平相比,成都在軌道網絡密度、系統層次豐富度、列車運行頻率、交通接駁便捷度等方面仍存在壹定差距。

作為該報告的主要作者,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系教授嚴王林表示,成都應借鑒東京都市圈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綜合發展的經驗。比如,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都市圈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由成都牽頭,德德合作,制定成都都市圈軌道交通壹體化規劃。

《關於上海的研究報告》指出,“成都在發展中需要借鑒上海的大視野格局,即以西南地區乃至更大區域為重點,發揮連接全球網絡和輻射區域腹地的‘兩個板塊’作用”。此外,借鑒上海都市圈的經驗,在建設成都都市圈的過程中,要進壹步促進產業資源的互補,進壹步優化成都都市圈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從四地現有實力來看,成都已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城市之壹,而德陽的重大裝備制造集群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有壹定的影響力,眉山和資陽分別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制造、軌道交通等產業上有較好的基礎。

然而,如何更緊密地連接四個城市?

羅玲指出,成都都市圈各城市雖然地理位置接近,但經濟和產業實力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成都都市圈是單核發展模式,都市圈周邊沒有副中心城市,呈現大區域小區域的格局。

此外,都市圈產業融合和基礎設施壹體化程度較低,成都主導產業與其他城市的內部聯系和對接不緊密,城市間軌道交通覆蓋率不高。羅玲認為,衡量都市圈發展程度的壹個重要指標是產業。

“都市圈的建設,不僅考驗著城市之間的合作發展硬實力,比如產業、基礎設施等,也考驗著區域的軟實力,比如區域內部的文化認同程度。只有在形成* * *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內部居民才能形成合力。”羅玲認為,成渝至Xi安高鐵開通後,兩地時空距離縮短至3小時,但基於兩地文化差異,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並不容易。

“上海很清楚,除了金融業、現代服務業和少量高端制造業,其他產業都向都市圈其他城市轉移了。所以成都下壹步壹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到壹定階段後,其重點發展方向是什麽,其他城市需要承載什麽功能。”他對樂葉說。

在都市圈內部,基於區域價值和成本的差異,都市圈應呈現出逆向的產業分布規律,如服務業在核心城市,制造業向二級城市疏解,其他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進壹步向外轉移。

根據前述指導意見,到202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7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基礎設施壹體化程度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完善,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奠定堅實基礎。

到2025年,力爭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現代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都市圈的格局將更加成熟。

產業方面,* * *將共同推動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及百億級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飲料產業集群,* * *將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合作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實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範項目。

四市還將制定跨區域產業生態系統建設行動計劃,推動形成壹批產業生態系統建設聯盟,加強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合作,構建以產業功能區(園區)為導向、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合作生態系統。構建都市圈“R&D+轉型”、“總部+基地”、“終端產品+合作支撐”等產業互動新格局,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及千億級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飲料產業集群。

更多信息請下載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