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中國油畫的未來

中國油畫的未來

自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廣東和福建成為壹個行業以來,油畫復制品(業內稱為行走的畫面)在20年裏壹直處於尷尬的地位。在學院創意派眼中,是低級復制品,難以優雅;在普通人眼裏,它是藝術,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雖然是象牙塔的附屬品);對於繪畫的從業者來說,他們要麽為自己所能帶來的利潤和虛榮心而欣慰,要麽為自己與所追求的純粹藝術之間的差異而尷尬。

對於行業本身來說,從最初的低產出高利潤上升到現在的高產出低利潤甚至市場飽和利潤最小化,越來越顯示出其作為具有壹定技術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國內所有非高資本、非尖端技術的行業* * *相同的特點,即壹哄而上的惡性競爭。

第壹部分是行業現狀:2006年中國油畫的冬天。

行業在2006年尤為艱難,中國油畫行業似乎迎來了嚴冬。為了把握中國油畫行業的真實情況,探討行業該何去何從,筆者深入調查了中國油畫行業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對國內油畫行業的現狀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壹、廣交會:油畫行業的“雞肋”

65438+10月27日,廣交會,東方賓館油畫展區。與主館其他展區相比,這裏顯得冷清。只有幾個外國買家,而且主要是擅長壓低價格的中東商人。

筆者看到,展位裏的畫師大多在聊天,壹些年輕員工在追逐嬉笑。在幾個攤位裏,把腿放在桌子上的畫家也是壹道風景。

主館的油畫展位運氣稍好,有時會有買家進來參觀或洽談,但無論是外商數量還是訂單量,都遠非其他繁華展區可比。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廣交會還有壹個名字,叫“雞肋”。相對於油畫行業,這個詞的含義特別深刻。往年參加廣交會的大大小小的畫家都帶回來壹些訂單。這兩年,他們投入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參觀廣交會。他們能否有所收獲取決於運氣。至於大訂單,很少。按比例,二三十個畫師未必能平分壹個。

二、大芬村:好吵,好寂寞。

28日,深圳布吉大芬村,是真正的也是唯壹壹個讓線描成為壹個氣勢磅礴的產業,並因此而發展起來的村莊。近年來,大芬村被頻頻報道,甚至出現在《福布斯》、《紐約時報》、《金融時報》上。這個看起來像城市生活社區的村莊,有超過65,438+000家畫廊,有近萬人從事線條畫,年產量超過600萬幅裝飾油畫,主要在歐美市場。

筆者當天在村裏做了短暫停留,感覺還挺熱鬧,行人絡繹不絕。媒體追捧的光環,眼前城市社區的景象,讓人無法將其與壹個村莊聯系起來。

但第二天,在油畫村呆了半天,發現來來往往的除了村民,都是國內遊客。大家都拿著相機,這裏拍壹下,那裏瞄壹下,不時聽到這樣的業余評論:“這張不錯,太陽真亮。”“這個不錯。有山,有樹,有水。”在這裏,似乎油畫工業村的作用已經讓位於油畫工業的特色旅遊勝地。

現在是下午6點。廣交會期間,離閉幕還有兩天。理論上,距離廣交會只有兩個小時車程的世界三大油畫產業基地之壹,應該會有很多外地客商來參觀,但在村裏呆了兩天,我只看到了五個外國人,分兩批,壹天壹批。

與此相對應的是,去年這個時候,廣州以外的供應商接待了很多廣交會的客商,但今年普遍報道沒有外地客商。“藝術與市場在這裏相通,人才與財富在這裏轉化”的巨幅標語,在陽光下耀眼奪目,感動著這裏的每壹個人,依然矗立在村口,卻顯得有些落寞。

三、廈門油畫兩條街:門庭冷落車稀。

相比之下,與深圳大芬油畫村、莆田壹起被列為全國三大油畫產業基地的廈門,近兩年也在扶持烏石鋪油畫街、海滄油畫街的發展。然而,這兩條曾經因為房租、收費等問題而上演罷工的油畫街,卻像是當地農村孩子的玩具,人潮冷清,尤其是海滄相當壹部分畫廊全天關門,如圖。

至於其他地方政府盲目跟風,新推出的油畫產業村和油畫街更是沒落。

價格的第二部分:當利潤為零時,誰還怕死

在調查了中國幾個主要產區後,作者得出結論:

1,價格不平等:大陸>廣州>莆田>廈門>深圳;

2.銷量不平等:深圳>廈門>莆田>廣州>大陸。

3、行業總結:大部分供應商饑不擇食,想吃人;少部分人為維持溫飽而死;極少數早期氣候低成本擴張寫下最後的輝煌。

壹、油畫順序:說我愛妳不容易。

餓了麽的眼睛顯示,幾乎所有供應商都對壹個2萬件的訂單感興趣,即使每幅畫的利潤只有1-2元人民幣,也需要占用該畫種兩三個月的全部產能。壹家油畫公司壹個月1萬元到2萬元的主營業務毛利,遠不如壹家雜貨鋪。

筆者考察了50多家藝術品經銷商,供應商大多租了壹套公寓拼湊幾個人,手裏拿著十幾、幾十個股票就成了公司(不知道註冊不註冊)。壹些中等規模的藝術品交易商有十幾個人的工作室,或者在幾十個平方的辦公室裏儲備了幾千張。雙方都對上面提到的訂單很感興趣。

個人氣候體現在至少100人的固定工作室和300多平米的展廳。只有他們才能吸引大買家的青睞。

二、“零利潤”:無奈,油畫只有難。

但是這種十年前流行的工廠大工作室的生產模式,現在幾乎已經消失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油畫復制品等小行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相當多的小買家通過互聯網從小供應商那裏獲得非常低價的供貨。小供應商的低成本甚至無成本使其成為市場價格走勢的主導者,結果就是利潤最小化的惡性競爭。剩下的幾家大供應商也不得不適應這種趨勢,所以也願意接受上述每幅畫只有1-2元人民幣利潤的訂單。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所有的供應商,無論大小,都在以最低的價格吸引買家,即使訂單很小。

第三,惡性競爭:供應商在死亡邊緣掙紮

大部分供應商都是生死煎熬,直到慢慢死去。很多供應商從專業的油畫供應商變成了各種不相關產品的貿易商,比如在同壹個網站邊賣畫邊賣鞋,有的因為冬天看不到回暖的跡象而轉行。

當壹個油畫供應商開出最低價格來爭奪客戶時,這種個體行為會讓所有人跟風。真正傷害的是整體,包括每個個體的長遠利益,導致整個油畫行業發展的惡性循環。

第三部分未來:迷茫中何去何從

今天,當政府不對任何行業實行實質性的最低價格時,利潤最小化的趨勢似乎不可逆轉。所以中國油畫產業的未來只能靠從業者自己去發展。

雖然看誰價格更低的惡性競爭是由最初被逼的,逐漸變得善於降價的小供應商發起的,但在市場經濟下,沒有高科技含量,高資本運作需求,也沒有政府或行業協會進行最低價格和版權保護,所以低價的惡性競爭就成了必然。

特別是,無論供應商的生產規模大小,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即生產經營的油畫產品質量在文化意義層面普遍較低。其實這就是學院派眼中的畫,就是沒有創意的臨摹。

上世紀末,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這兩個在全球化消費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興經濟概念,已經通過倡導創新和強調文化藝術的創造性影響了繪畫行業,許多外國商人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開發自己的油畫設計圖,並贏得了可觀的市場。

2006年在歐美市場銷售的油畫,有相當壹部分是近年來流行的新設計,不再是過去名家的單調復制品,利潤更高。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情況下,流水線式的操作和不偏不倚的模仿完全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可見,只有打造出屬於自己品牌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意設計,才能抓住價格的主動權。中國的油畫供應商還在扮演低價競爭的角色,為歐美商家抄襲他們的設計。因為沒有好的利潤,他們沒有動力花時間,也沒有經濟能力去開發自己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