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阿加莎·克裏斯蒂的人物經歷

阿加莎·克裏斯蒂的人物經歷

1890年9月15日生於英國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爾德宅邸,阿加莎·克裏斯蒂的父親是英籍美國人弗雷德裏克·阿爾瓦·米勒,母親是英國人克拉麗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個孩子,有1個姐姐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和1個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裏斯蒂獲得的文化素養完全來源於母親的教育。她的母親是壹位個性獨特、思維活躍的女性。她把長女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昵稱麥琪)和兒子路易斯·蒙坦特·米勒(昵稱蒙蒂)分別送到了英國頂級的寄宿學校——勞倫斯女子學校(現為Roedean School)和哈羅公學,然後又靈感突發地認為應該保護孩子的視力和大腦,把阿加莎·克裏斯蒂留在了身邊,不讓她在8歲前接受教育。可阿加莎·克裏斯蒂還是憑著自己的聰穎,以及文化不高的姆媽有限的幫助,在5歲學會了閱讀。從此阿加莎·克裏斯蒂開始翻閱各種兒童讀物,接受她的文學啟蒙。

由於父親不善理財,家庭條件開始每況愈下。為了暫避英國的高額消費,父母決定租出宅院,舉家到消費較低的國外度假。1896年,6歲的阿加莎·克裏斯蒂隨家人在法國西部居住了半年。這是阿加莎·克裏斯蒂學習法語和了解社交活動的開端。

回到英國後,父親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1901年,父親因急性肺炎於倫敦伊靈離開人世。7個月後,姐姐麥琪出嫁。而哥哥蒙蒂被哈羅公學退學後則壹直在外闖蕩,繼而從軍。因此家中只剩下阿加莎·克裏斯蒂與母親相依為命。

此時的阿加莎·克裏斯蒂開始閱讀壹些英法名著,如狄更斯、薩克雷和大仲馬的作品。每次去倫敦伊靈區探望姨婆,她都有機會到劇院觀看舞臺劇和音樂劇,這成為了她的壹大愛好。受到如此的熏陶,再加上才女姐姐的影響,阿加莎的創作欲萌發了。她開始嘗試寫作壹些詩歌、小說甚至劇本。此時,母親終於認識到應該讓女兒接受更多的教育。 1905年,阿加莎·克裏斯蒂隨母親前往巴黎的寄宿學校求學。母親的心血來潮和阿加莎·克裏斯蒂喜歡新鮮感的個性使她在巴黎又兩次轉學,最終主修鋼琴演奏和聲樂。雖然嗓音壹度被認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懼癥還是使她不得不理智地放棄了音樂家之路。

1909年,伴隨患病的母親到埃及療養,未滿20歲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在開羅開始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參加了不少舞會和其他社交活動。與此同時,在母親的鼓勵下,阿加莎完成了她的第壹部長篇小說習作《白雪覆蓋的荒漠》,並得到了鄰居——小說家伊登·菲爾波茨的熱心指點。作家梅·辛克萊、加斯頓·勒魯的作品對阿加莎·克裏斯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後者的《黃屋之謎》激發了她創作偵探小說的熱情。可姐姐麥琪卻認為阿加莎·克裏斯蒂寫不了偵探小說,這反而更堅定了她創作的決心。 1912年,阿加莎·克裏斯蒂與年輕的少尉阿奇博爾德·克裏斯蒂在壹次舞會上相識。兩人彼此間“陌生的新奇感”強烈地吸引住對方。阿奇博爾德用他的熾熱激情感化了阿加莎·克裏斯蒂,她滿懷歉疚地取消了與炮兵少校雷吉·盧西的婚約。可當時的阿奇正希望從陸軍轉入組建中的英國陸軍航空隊。他們只能等待結婚的時機。突然爆發的第壹次世界大戰竟促成了他們於1914年聖誕節前壹天完婚。阿奇隨即奔赴法國戰場,匆忙的新婚之後就是久別。

阿加莎·克裏斯蒂在醫院成為誌願工作者,經過近兩年的學習與磨練,她從壹個病房護士變成了壹名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藥物和毒物知識的突飛猛進使構思壹部偵探小說終於成為現實。附近僑居的比利時難民們更是賦予她壹個完全不同於福爾摩斯的可愛偵探形象——偉大的赫爾克裏·波洛。1916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完稿後不久,阿爾奇從法國戰場被調回倫敦。《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被退稿幾次後,阿加莎·克裏斯蒂心灰意冷地把它投給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隨即壹心投入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1919年,女兒羅莎琳德降生後,擱置2年的書稿終於得到了修改後出版的機會,多虧小說被《時代周刊》連載才勉強得到25英鎊的酬勞。1920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出版,阿加莎·克裏斯蒂這個日後享譽全球的名字開始在英國文壇閃亮。由於阿爾奇已退伍從商,事業剛剛起步,家庭負擔依然十分沈重。因此,阿加莎接受了阿爾奇的建議,繼續進行小說創作。《暗藏殺機》成為伴隨阿加莎·克裏斯蒂慢慢成長、慢慢老去的湯米和塔蓬絲夫婦的出場之作。《高爾夫球場謀殺案》和壹系列短篇小說則延續了波洛和黑斯廷斯的黃金組合。

1922年,拮據中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夫婦面臨壹次難得的機會——以大英帝國博覽會先遣巡視團成員的身份周遊世界。和心愛的人相伴同行是阿加莎能夠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他們不顧壹切地踏上了旅程。在這次旅行中,阿加莎·克裏斯蒂完成了《褐衣男子》的構思,並將帶隊的貝爾茨先生以及她在南非的壹些見聞融入了故事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褐衣男子》被《新聞晚報》連載,阿加莎·克裏斯蒂得到了500英鎊的稿酬。但是在最初的激情過後,阿加莎·克裏斯蒂夫婦漸漸失去了***同語言。

1926年,阿加莎·克裏斯蒂寫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羅傑疑案》。在《羅傑疑案》壹炮打響的時候,厄運紛至沓來,阿加莎·克裏斯蒂的母親突然因病離世,令她傷心欲絕。向來厭惡生老病死的阿爾奇不但沒有帶給她體貼和安慰,反而更疏遠了氣氛壓抑的小家庭,並為了壹個名叫南希·內萊的女子絕情地離開了阿加莎。1926年12月3日,星期五,大概晚上11點鐘,飽受煎熬的阿加莎·克裏斯蒂駕駛著她心愛的莫裏斯小汽車離開家,消失在夜色中……這起失蹤事件轟動全國。在歷時12天的大規模搜尋後,阿加莎被發現以特麗莎·內萊的化名棲身於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海卓酒店。但是阿加莎為什麽丟下了汽車?她是怎麽到達哈羅蓋特的?這都將成為不解之謎。 失去了經濟來源的阿加莎·克裏斯蒂不得不重新投入寫作。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島休養期間,她完成了《藍色特快上的秘密》。熱愛生活的她,終於還是鼓起勇氣回到英國,於1928年簽訂了離婚協議書。在這段人生中的低潮期,阿加莎·克裏斯蒂創造了簡·馬普爾小姐這個終身未嫁的可愛老太太形象。這位傑出的業余偵探的身上寄托了阿加莎·克裏斯蒂對她姨婆的懷念。

1929年,阿加莎·克裏斯蒂在朋友的建議下登上東方快車,遠赴中東。特異的風土人情翻開了她生命中嶄新的壹頁。她慕名參觀了著名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在烏爾(現伊拉克境內)的發掘地,並和伍利夫婦成為好友。

1930年,當阿加莎·克裏斯蒂重訪此地時,伍利的助手馬克斯·馬洛溫被委派接待她,並陪她在返回英國的路途中壹路遊歷。然而不期而至的電報傳來女兒羅莎琳德患上肺炎的消息,令她驚慌失措。善解人意的馬克斯護送阿加莎回到英國。看到女兒已在姐姐的照料下逐漸康復,她如釋重負。生活仿佛又將歸於平靜。然而,比她年輕14歲的馬克斯的突然求婚打破了平靜,令她又驚又喜。在反復權衡並征求了家人的意見後,她克服了對愛情生活的恐懼,於1930年9月11日與她外甥的大學同學馬克斯·馬洛溫步入婚姻的殿堂。

這以後,寫作和壹年壹度的探親成為阿加莎·克裏斯蒂生活的主旋律。她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把她細致觀察到的點點滴滴都寫進了自己的偵探小說。她身邊的人物,身處的場景,都會在小說中有所反映。奧利弗夫人是淡出的黑斯廷斯上尉的接替者,她被認為是阿加莎·克裏斯蒂本人的寫照。自己的新居、朋友的宅邸,英國錯綜復雜的鐵路網,遙遠的中東各國,遊船、東方快車和時髦的客運飛機,最後都演變成了阿加莎·克裏斯蒂筆下的兇案現場。而英語世界許多耳熟能詳的童謠則是她的小說借以烘托氣氛的首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馬克斯參軍,作為中東專家被派往北非。女兒羅莎琳德結婚生子,可丈夫卻在1944年陣亡。

阿加莎·克裏斯蒂在忙亂中又參與了當地醫院的誌願工作,業余時間仍然奉獻給寫作。獻給羅莎琳德的《帷幕》和獻給馬克斯的《神秘的別墅》在炮火聲中寫就,這分別是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最後壹案,直到完稿後30年才公布於世。她為保險起見,還專門將手稿的副本保存在保險箱裏。

1945年,馬克斯終於回到英國。 1947年,阿加莎·克裏斯蒂應BBC之邀為瑪麗王太後的八十壽辰創作了廣播劇《三只瞎老鼠》。隨後,馬克斯在伊拉克尼姆魯德開始了意義非凡的挖掘工作——這使他在多年後獲封爵士。羅莎琳德再婚並找回了幸福的生活。

1950年,阿加莎·克裏斯蒂第50部偵探小說《謀殺啟事》出版;她結識了著名的戲劇制作人彼得·桑德斯;她還在尼姆魯德考古現場她的專用書房貝特·阿加莎(古阿拉伯語,意為阿加莎之屋)開始了歷時15年的自傳寫作。1952年11月25日,彼得·桑德斯將根據《三只瞎老鼠》改編的劇本《捕鼠器》搬上舞臺。正是從那壹天起,這部作品開始創造連續上演五十余年(僅逢周日休息)從不間斷、至今不衰的世界戲劇史上空前的紀錄。除了推理小說和戲劇之外,阿加莎·克裏斯蒂還把她的創作熱情投入了其他類型作品的創作,例如真實記錄了她中東生活的《情牽敘利亞》,兒童文學《伯利恒之星》,以及詩集等等。她還偷偷地以瑪麗·韋斯特馬考特的筆名出版了數本情感小說。

1965年,《阿加莎·克裏斯蒂自傳》完成。次年,馬克斯完成其著作《尼姆魯德及其遺址》。

1975年,英格麗·褒曼憑借根據阿加莎·克裏斯蒂同名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的影片獲得了第三座奧斯卡獎杯。阿加莎·克裏斯蒂數以億計的仰慕者中不乏顯赫的人物,其中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法國總統戴高樂。

在壹個傳媒還不甚發達的年代,在連續五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幾乎每年都數部作品推出,而且其中的相當壹部分都逐漸成為世界級暢銷書,且長銷不衰——這就是阿加莎·克裏斯蒂夢幻般的驚人成就。

在壹片贊譽聲中,阿加莎·克裏斯蒂正逐漸步入暮年。對她而言,天倫之樂才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獎賞。女兒、女婿、外孫,還有雖然存在隔閡卻始終不離不棄的馬克斯,以及姐姐全家,組成了她的幸福王國。在這個王國裏,她不是女王,只是普通的壹員,可其中的意義卻比她“偵探小說女王”的頭銜重要得多。衰老剝奪了越來越多的生活樂趣,可美好的回憶依然鮮亮,阿加莎·克裏斯蒂對生命的感恩還是遠遠多於對生命的無奈。

1973年,阿加莎·克裏斯蒂在寫完老年湯米和塔彭絲的故事《命運之門》後便擱筆了。

1975年,《帷幕》出版,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西方報刊爭相刊登了波洛的訃告。1976年,《神秘的別墅》出版,這是馬普爾小姐的謝幕。兩本書分別登上了當年英美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1976年1月12日,逝世於英國牛津郡的沃靈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聖瑪麗教堂墓園,終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