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貴陽甲秀樓簡介

貴陽甲秀樓簡介

甲秀樓從古至今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繕。歷經400年風雨,依然屹立。它是貴陽歷史的見證,也是貴陽文化發展史的標誌。接下來我整理了關於貴陽甲秀樓的導遊詞,供大家閱讀欣賞!

貴陽甲秀樓介紹導遊1

作為明代古建築,甲秀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秀樓是壹座著名的古亭,矗立在貴陽南明河的萬鰲樊氏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人鰲)。甲秀樓建於明朝萬歷二十年,即1598,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蔣東之在此築堤連接南岸,並建壹首樓以修煉風水,取名“甲秀”。天啟元年(1620__)焚毀,總督朱重修,改名來鳳閣。重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總督田文重修,仍沿用舊名。有壹座漂浮的玉橋連接著兩岸。這座建築從古至今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繕。歷經400年風雨,依然屹立,是貴陽歷史的見證,也是貴陽文化發展史的標誌。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畔,建築在河中壹塊巨石的基礎上。始建於明代,後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次重建,恢復了原名。現存建築為宣彤元年(1920__)重建。上下三層,白石為柱,層層收攏,從橋面到屋頂高度約20米。南明河在樓前流過,匯入漢碧潭。建築側面以石拱“扶余橋”相連,橋上原有亭名為“涵碧閣”,現已拆除。甲秀樓朱亮碧瓦,依山傍水,名副其實,堪稱甲秀。

清代貴陽八景之壹,“鰲帆浮玉”是位於貴陽南明河鰲脊石上的甲秀樓,由貴州巡撫江東所建。建館前,王陽明第二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雲起閣講學傳道。該建築始建於明朝萬歷二十五年(1597)。當時先建在沙上,命名為“鰲頭磯遺址”,再在臺上建壹座亭子,命名為“甲秀”,意思是柯家挺漂亮的。建築幾經毀建,1981年翻修。重建時發現亭底石墻嵌有詩詞,後又在底墻嵌有八首詩詞。甲秀樓,高約22.9米,木閣樓,三層樓,三檐四角錐形屋頂,畫椽上翹檐,紅雕窗,白石柱撐檐,雕石圍欄。樓前的橋最早叫蔣公堤,後改為扶余橋,橋頭有個涵碧閣。亭柱上刻有鹹豐年間桂陽知府王的對聯:“碧玉環出水,人走紫瓣中”。

貴州巡撫田文在錢樹曾這樣描述:“每逢春搖綠,秋?澄清,岸上柳垂,芽秦取之,看漁舟之共性,洗杯?隨著水流,誰說貴州沒有好的山冰?!"據說甲秀樓初建時,扶余橋有九孔,橋西側的沙洲叫方渡舟,花木繽紛。明月當空,星稀時,橋與沙洲相映成趣,名曰“九眼顯沙洲”。後來濱河路的九孔石拱橋被填了兩個洞,築壩擋水,方渡舟不在水底。甲秀樓前有兩根鐵柱。壹次是雍正四年(公元1720__),雲貴總督樂泰在古州(今榕江)鎮壓苗族,收繳武器。鑄鐵支柱炫耀他們的成就;二是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雲貴總督樂寶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繳武器鑄造,兩柱均有銘文。省博物館裏有兩根鐵柱。

貴陽甲秀樓介紹導遊2

甲秀樓是貴陽的象征。也可以說是貴陽文化的象征。在建樓之前,王陽明的二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閣講學傳道,還有壹位張三豐真人曾遊歷於此,贊嘆此地氣象萬千,日後必是藏龍臥虎之地。

明萬歷二十六年,貴州巡撫蔣東之在此建樓,名甲秀樓,意為客家蠻美。果不其然,此後,貴州出現了三位狀元,其中兩位就住在從甲秀樓流下的南明河畔。

甲秀樓是木質閣樓,三層三檐,紅色雕花窗,十二根白色石柱支撐屋檐,四周白色雕花石圍欄。總高22.9米,頂樓鐫刻“甲秀樓”二字。它與涵碧潭、扶余橋、方渡舟、翠微閣、觀音寺、武侯祠、晁海祠等壹起,形成了壹組宏偉的風景建築,古稱“小西湖八景”。雖然多次被毀,但經過修復重建,依然不凡。

歷代詩人、詞人寫下了許多關於甲秀樓的詩詞,其中阿清詩人劉昱杉寫了壹副206字的對聯,比號稱天下第壹聯的昆明大觀樓對聯多了26個字。總結了山城貴陽的地理概況和歷史變遷。集山、水、色於壹體的甲秀樓,有壹種獨特的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來此壹遊又是壹種有趣的享受。

提示:如果不是特別喜歡古跡的遊客,建議晚上去。甲秀樓的輪廓燈倒映在河中,非常漂亮。因為有河,夏天晚上涼快,夜市會比白天多,還可以看露天卡拉ok。

貴陽甲秀樓介紹導遊3

女士們,先生們:甲秀樓是貴陽的著名景點,是貴陽的象征和標誌。

甲秀樓建於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貴州巡撫蔣東之是第壹個指導甲秀樓建設的。他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目的是深遠的。他不僅刻意指出貴陽的山水很美很美,還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客家蠻美’,人才輩出。甲秀樓也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征,是貴陽山水文化的精華。

首先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刻著‘黔南景區’。拱門前後有八只石獅子。他們不是坐著或躺著的獅子,而是從高處猛撲下來的獅子。貴州古建築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下坡獅子,看起來很生氣,很牛逼。

腳下的橋叫扶余橋,它的橋面不是平的、盲的,而是有起伏的,像壹條玉帶漂浮在水面上。建築師在這裏煞費苦心。由於兩岸地形不同,對岸建了壹個大拱門,形成曲線,增加了橋梁造型的美感。

橋兩端,前有公南閣、觀音閣、翠微閣,後有原武侯祠。有壹塊巨大的巖石矗立在河中,名叫鰲脊石。河水到這裏就形成了壹個漩渦,叫涵碧潭。

可以看到,甲秀樓巍然屹立在橋旁的鰲磯石上,將人帶入‘萬在水中央’的詩意景觀。從遠處看,半圓形的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正好是壹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壹起倒映在水中,給人以‘鏡中風景,水中建築’的朦朧感覺。甲秀樓建在明礬石之上,有更深的含義,意為‘身先士卒’,人才出眾。

過了樓到南岸,可以參觀貴陽僅存的明代建築翠微園,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這裏以前是寺廟和花園,王陽明去過的南安就在這裏。他在《南安二韻》詩中寫道:‘千峰雨映松林晚’和‘漁舟首集’。近年改建成翠微園,將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融為壹體。

當妳進入大門,妳可以看到寺廟矗立在臺階上。這是南明李詠王朝建造的宮南閣。定都廣東肇慶的李詠王朝遷至貴州,並在安龍居住了4年。宮南閣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大梁上至今還留著‘我未曾活過秋月’的字樣。隨著時間的推移,1655李詠王朝的建築大部分被毀,消失了。只有貴州保存了壹些遺跡。除了宮南亭,安龍還有“十八先生墓”和幾個小王子的墳墓。

宮南館裏陳列著貴州各種民族手工藝品,遊客可以自由選購。其右青竹幽,此處曾有‘龍門書院’。‘龍門’二字寄托了學生美好的願望,希望有壹天能像鯉魚躍龍門壹樣,把人提起來,埋在高中。

在翠微閣裏,開設了蕭先書法作品展廳。小仙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中國當代著名女書法家。看她的字跡,在瑰麗的筆法中表現出秀場,‘屋檐天下第壹,影落人間中’的橫幅,詩中暗含著‘甲’和‘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筆鋒飛揚,字義典雅,表達了貴州人民的熱情好客,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貴州,參觀甲秀樓。

貴陽甲秀樓介紹導遊4

甲秀樓是貴陽的壹個著名景點。甲秀樓和Xi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壹樣,是貴陽的標誌和徽章。

甲秀樓建於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貴州巡撫蔣東之是第壹個指導甲秀樓建設的。他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目的是深遠的。他不僅刻意指出貴陽的山水在貴州中部很美,還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壹家之美”,人才輩出。

從那以後,貴陽確實出了很多名人。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著稱的楊龍友,被江南文人譽為“末世天才”的謝三秀,《康熙字典》主編周啟維(余煌),戊戌變法中推薦康有為、梁後朝、譚嗣同的,在京成名的文化名人,近代作家、記者謝等。清朝也有兩個狀元,壹個是武狀元曹偉成,壹個是文狀元趙義炯。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征,是貴陽山水文化的精華。

遊客首先看到的是甲秀樓裏的石牌坊,上面有“黔南景區”的題字,遊客會在這裏拍照。牌樓前後有八座石獅子。它們不是通常坐著或躺著的獅子,而是從高處俯沖下來的獅子。貴州古建築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下坡獅子,看起來很生氣,很牛逼。

腳下的橋叫扶余橋,它的橋面不是平的、盲的,而是有起伏的,像壹條玉帶漂浮在水面上。建築師在這裏煞費苦心。由於兩岸地形不同,對岸建了壹個大拱門,形成曲線,增加了橋梁造型的美感。

橋兩端,前有公南閣、觀音閣、翠微閣,後有原武侯祠。有壹塊巨大的巖石矗立在河中,名叫鰲脊石。河水到這裏就形成了壹個漩渦,叫涵碧潭。河邊有個沙洲,綠草如茵,名為方渡舟。壹橋飛架南北,將眾多景點連接在壹起,形成了“煙雨樓,泰山外四,畫城水”的美景。

在中國的風景橋中,扶余橋是著名的,它可以與杭州蘇堤上的“禹巖雨六橋”和揚州瘦西湖上的吳婷橋相媲美。雖然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比它更長更宏偉,但這種類型的橋比北京玉帶橋早出現200多年。作為壹座景觀橋,重要的是橋型與周圍景觀的協調和襯托。

扶余橋橫跨明亮的南明河,兩岸柳煙籠。這裏曾經有九個橋洞,橋下的涵池在這裏回旋蕩漾,形成了“長江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閣。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閑地走過,遠遠望去,仿佛走在水上。詩人把這種感覺寫成對聯,用“水從碧玉環中流,人走在紫羅蘭花瓣中”的詩句指出它的魅力。

甲秀樓聳立在橋旁的鰲磯石上,將人帶入“萬在水中央”的詩意景觀。從遠處看,半圓形的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正好是壹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壹起倒映在水中,給人“鏡中風景,水中建築”的朦朧感覺。甲秀樓建在明礬石之上,有更深的含義,意為“出人頭地”,英才輩出。阿清人劉昱杉題寫了壹幅甲秀樓長聯,題字***174,濃縮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是:“五百年穩占敖季,獨撐蒼穹,讓我更上壹層樓,眼界大開。”

過樓到南岸後,可以參觀貴陽僅存的明代建築“翠微園”,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這裏以前是寺廟和花園,王陽明去過的南安就在這裏。他在《南安二韻》詩中寫道:“松林夜千峰雨”“漁翁漁舟第壹集”。近年改建成翠微園,將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融為壹體。

走進大門,站在臺階上,寺廟是李詠王朝在明朝南部建造的宮南閣。定都廣東肇慶的李詠王朝遷至貴州,並在安龍居住了4年。宮南閣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大梁上至今還留著“我未曾活過秋月”的字樣。九年前,李詠王朝,也就是公元1655年的建築大部分被毀,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只有貴州保存了壹些遺跡。除了宮南亭,還有“十八怪墓”和安龍的幾個小王子的墳墓。

宮南館裏陳列著貴州各種民族手工藝品,遊客可以自由選購。其右青竹邀隱居,從前有“龍門書院”。“龍門”二字寄托了學生美好的願望,希望有壹天能像鯉魚躍龍門壹樣,把人提起來,埋在高中。

宮南閣右側的“荷花空料理”園,有花墻、洞門、長廊、水榭、亭臺,是典型的江南庭院。過去的翠微亭依水而建,“半山半水樓”,頗有詩意。登樓遠眺,明月清風,兩岸煙柳依依,有看不完的美景,也有看不完的情懷,文人雅士經常在這裏吟詩作賦。

如今的“花開花落綠”園林,陳列著各種奇石,有兩億多年前的恐龍化石、海百合化石,還有各種奇形怪狀、引人入勝的石頭,展現了貴州的石文化。燈和根雕也是貴州山地文化的壹個角落。

在翠微閣裏,開設了蕭先書法作品展廳。小仙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中國當代著名女書法家。看她的字跡,在瑰麗的筆法中展現著秀場,“飛檐走壁天下第壹,影落人間中”的大旗,詩中暗含著“阿”和“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飛筆飄逸,寓意深刻,表達了貴州人民的熱情好客,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貴州,參觀甲秀樓。

貴陽甲秀樓介紹導遊5

歡迎大家來這裏。我來給妳介紹壹下!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貴陽市的壹個小型文化景點,與Xi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和昆明的大觀樓齊名。甲秀樓是貴陽的標誌和象征。

甲秀樓建於明萬歷二十__年,即159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貴州巡撫蔣東之是第壹個提倡修建甲秀樓的人。他以壹塊形似鰲江的巨石為基礎,修建了壹座連接兩岸的橋梁,並修建了第壹層樓來修煉風水,取名甲秀樓。蓋樓的目的是深遠的。既刻意指出貴陽的山水在貴州中部很美,又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技競爭力強”,人才輩出。

此後,桂陽出現了許多名人,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的楊,清代的兩位狀元趙義炯,吳代的狀元曹惟澄等。所以,甲秀樓是人傑地靈的象征,是貴陽山水文化的精華。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刻著“城南”。妳可以在這裏拍照。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扶余橋。它的橋面不是直的,而是有起伏的,像壹條玉帶漂浮在水面上,增加了橋梁造型的美感。在中國的風景橋中,扶余橋是著名的,它可以與杭州蘇堤上的“煙雨六橋”和揚州瘦西湖上的吳婷橋相媲美。扶余橋橫跨在明亮的南明河上,兩岸柳樹成蔭,十分美麗。

扶余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的金字塔形屋頂。它大約有20米高。四角刻有珍禽異獸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四周雕有漢白玉欄桿,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感。扶余橋曾有九個橋洞,橋下涵池在此回旋蕩漾,形成“長江倒灌,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閣。從遠處看,半圓形的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正好是壹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壹起倒映在水中,給人壹種“鏡中風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詩人甚至把這種感覺寫成對聯,用“碧玉環出水,人走紫羅蘭瓣”的詩句指出它的魅力。

貴陽的主要景點甲秀樓被稱為“小西湖”。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裏來來往往,觸摸風景,留下了許多墨寶,其中阿清王朝的劉昱杉寫下了最著名的長聯,174字,濃縮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是:“五百年來,我壹直堅定地在敖季,獨自支撐著天宇,讓我更上了壹層樓,開闊了眼界。”

甲秀樓是鬧市區難得的清靜之地。景區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天黑後燈火通明,成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焦點。歡迎下次光臨甲秀樓。

貴陽甲秀樓介紹導遊相關文章;

★貴州甲秀樓五大導遊

★貴陽甲秀樓指南

★貴陽市甲秀樓導遊詞

★貴陽甲秀樓導遊詞

★關於貴州甲秀樓的5個導遊。

★ 5篇介紹貴州甲秀樓導遊詞的範文。

★貴州省甲秀樓導遊詞

★貴州甲秀樓導遊詞

★2020年貴州甲秀樓導遊詞示範文章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