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中國考古旅遊與遺產旅遊有什麽不同之處

中國考古旅遊與遺產旅遊有什麽不同之處

摘要:分析了我國博物館旅遊的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從博物館旅遊的經營體制,管理方式,產品營銷等方面提出了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旅遊;存在的問題;對策?

博物館旅遊是壹項傳統的旅遊項目,從我國旅遊業發展之初,博物館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旅遊景點。但是隨著旅遊類型的豐富,設施的完善,旅遊者口味的變化,博物館從曾經“唯壹”的景點變得越來越邊緣化,在旅遊產品體系中處於十分尷尬的地位。博物館旅遊屬於文化旅遊,是遺產旅遊的重要內容。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和遺產旅遊的興起為博物館旅遊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博物館旅遊這種傳統的文化旅遊形式面臨著挑戰,新時期博物館旅遊的研究既可以豐富我國旅遊產品的類型,提升我國旅遊產品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對轉型時期文博業的可持續發展作有益探索。因此,博物館旅遊有巨大的開發前景和研究價值。?

1我國博物館旅遊發展的現狀?

我國博物館旅遊的現狀主要表現為冷熱不均。首先,從旅遊資源角度劃分的博物館類型來看,遺址博物館遊客相對較多,藏品博物館除少數外,大多無人問津,生態博物館則剛剛起步。其次,從博物館的規模來看,具有世界聲譽的大型博物館遊人如織,中小型博物館則舉步維艱。第三,從博物館的內容來看,具有互動性的科技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最受歡迎,數量卻較少;而數量最多的綜合類,歷史類博物館則較少遊客。第四,從地理位置來看,處於旅遊勝地,或者有旅遊景區相依托的博物館遊客較多。第五,從時間波動上看,由於特殊的臨時性展覽和免費開放,博物館熱鬧時人滿為患,冷清時門可羅雀。?

2我國博物館旅遊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博物館旅遊的供求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不足,需求不旺,供需嚴重脫節。博物館所在的文博業和旅遊業缺乏緊密的合作。博物館業對於旅遊業大多比較消極,坐等遊客上門,而旅遊業也沒有給予博物館旅遊資源足夠的重視,沒有對旅遊者的需求進行引導和挖掘。?

(1)我國博物館精品少,類型單壹。我國已有壹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博物館,藏品豐富,設施壹流,管理先進,但是精品博物館數量十分有限,並且類型單壹。?

(2)中國的大多數博物館長期“恪守”主業,對於中國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坐壁上觀”,排斥“市場”,排斥“旅遊”。壹方面是觀念原因,我國長期以來對博物館“非營利”性質的認識存在缺陷,片面地將“非營利”等同於“非盈利”,使得博物館完全依靠政府,這既使得各大博物館都在政府有限的資助下艱難地維持生計,同時又形成了博物館畸形的體制和衙門式的作風。另壹方面是體制原因,我國博物館行業大多還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經營和管理都趨於保守,缺乏活力,導致在參與休閑市場的競爭中被公眾排斥和遺忘,使博物館這壹擁有巨大信息量的獨特的文化休閑領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3)博物館內容陳舊乏味,展覽死板雷同,缺乏吸引力。博物館所表現的世界並不是普通大眾所熟知的世界,它是壹個由科學法則,分類法,時代劃分構建起來的世界,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說,博物館裏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壹樣,特別是將大量的東西堆砌起來的時候。我國很多博物館的展出相當模式化,所有的展品都是同質的,遊客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壹方,主動性極少。如果遊客第壹次參觀博物館時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會自然推而廣之,避免選擇其他的博物館。?

(4)博物館不了解遊客的需求,很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博物館習慣性地陶醉於館藏珍貴文物的擁有量,認為只要擺出幾件鎮館之寶就可以了,很少主動了解遊客的需求,更談不上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了。很多博物館員工缺乏服務意識,服務態度很差,遊客很難留下好的印象。除了常規展覽以外沒有其他的服務項目,很難再次吸引遊客。?

(5)民眾沒有形成消費習慣,市場需求不旺。首先,壹些消費者存在著壹種思維定勢,認為博物館是死板,枯燥,過時的對等物,這與國外將參觀博物館視為壹種消費習慣大相徑庭,這其中博物館自身的建設和定位有重要的影響。其次,壹些博物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使人倍感壓力,缺乏自由感。博物館疲勞使得壹些追求娛樂和休閑的遊客避免選擇博物館類的吸引物。另外,旅遊吸引物供給的增加,帶來了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博物館作為旅遊資源曾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主要吸引物,那時的博物館滿足了遊客的初級觀光需求,隨著旅遊業的成熟與發展,旅遊口味從觀光到度假,現在又向更個性,更獨特的專項旅遊發展。與時代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相比,博物館改變得實在太少了。?

(6)旅遊業對博物館缺少關註,線路的設計和組織老套,沒有深度挖掘博物館產品的內涵,對博物館旅遊產品開發上缺乏應有的遠見。這主要是因為以旅行社為代表的旅遊經營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其主要的經營行為是追逐市場中需求的發展方向。現在市場中很多旅遊者功利地選擇輕松愉快的純娛樂型旅遊項目。旅遊經營者為了迎合旅遊者的這種消費偏好,在設計產品時自然向消費熱點傾斜。同時,開發和營銷壹種高雅嚴肅的文化產品存在高風險和高成本。因此我國比較成熟的以博物館為內容的旅遊產品還不多見。

3我國博物館旅遊的發展策略研究?

(1)博物館應增強休閑娛樂功能。?

博物館應增強休閑娛樂功能,註意為遊客提供多樣性的體驗。荷蘭博物館向旅遊者響亮地提出:博物館是人們求知消遣的場所,而不是招人頂禮膜拜的神聖殿堂!很多國家都在通過擴展博物館的其他功能來幫助博物館教育與展示功能的實現。歐美國家在界定博物館時,提倡三E功能 “Educate, Entertain,Enrich”即“教育民眾,休閑娛樂和充實人生”。博物館功能的多樣化反映了觀眾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是休閑娛樂的需求。?

(2)博物館需要逐漸轉變經營體制。?

博物館屬於遺產類旅遊資源,其特征具有唯壹性和脆弱性。從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說,博物館公有產權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比較贊同徐嵩齡(2003)關於遺產類景區非盈利性經營與盈利性經營結合的觀點。博物館內的遺產旅遊展示類服務具有公益性,應進行非營利性經營,博物館的非遺產展示類旅遊服務可以以轉讓和特許經營的方式由企業進行營利性經營,比如餐飲、紀念品銷售、休閑娛樂服務等。國外博物館在進行展覽設計、制作和促銷時委托給廣告公司、制作公司、旅遊企業,這對於我國博物館展示類旅遊服務也有借鑒意義。?

(3)博物館需要逐漸完善管理方式。?

三星堆博物館做了壹些有益的探索。三星堆博物館於2002年底引進了當今兩大國際管理體系: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和綠色環球21(Green Globe21)旅遊發展管理體系。兩大國際管理體系的引進使三星堆博物館管理清楚,責權明確,改善了形象,增加了收益。這是博物館體制創新的有益實踐。 ?

(4)博物館應加強營銷。?

①博物館營銷應該對遊客的情感和知識進行深入挖掘。 大部分博物館的財力物力人力有限,很難進行獨立的營銷,與旅遊業合作,與其他旅遊吸引物組合進行營銷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進行同類型的捆綁營銷,也可以與不同類型的文化旅遊產品組合營銷,還可以與酒店、度假地、娛樂休閑物等非文化旅遊產品聯合營銷。 在國外的很多酒店,可以看到印有博物館的酒店宣傳資料。?

總之,我國博物館不註重遊客的體驗,沒有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是博物館旅遊最大的軟肋。在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蓬勃發展的態勢下,博物館應響應市場和社會的脈動,關註遊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務,使遊客獲得高質量的情感體驗。

…………………………………………………………………………………………

中國歷史城市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文章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 文章作者:阮儀三

中國的大都市都是壹些重要的城市,而且大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就賦予這些城市以重要的責任,因為歷史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文物法)。這些城市大多有悠久的歷史,多年來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會環境和獨特的城市歷史風貌。

中國城市的舊城由於年久失修,壹直處於超負荷的運轉狀態,多數城市的舊城居住條件很差,住在舊城的居民迫切希望改善住房條件。這幾年來,許多城市的新區發展很快,取得較好的成績,房地產業的興起,加快了城市建設資金的運轉,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城市開始了對舊城區的改進和更新工作。城市要新陳代謝,改造更新是必須的,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又有進行保護的要求,城市的特色要繼承,而城市中要保護和繼承的,又主要存在於這些城市的舊城中,繼承和發展變化是壹對矛盾,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這就要我們去認真研究,如何做好這些大都市的歷史名城保護和舊城改造工作。

壹、中國歷史古城的特點

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古城鎮遍及全國,約有2000多個,數量之多,傳統特色之豐富舉世聞名。這些古城、古鎮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名勝古跡和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築,它們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中國地區遼闊,幅員廣大,民族眾多,地理和人文環境差別很大,因而中國的城市類型眾多,各具特色,風格迥異。

中國的古城大多是按規劃建造的,據科學考古和史料證實,從春秋戰國壹直到明、清時代,古代的都城和地區統治中心,以及壹些重要的邊防城市都是事先有周密的規劃,然後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設施,後做地面建築,而這些古城規劃基本上遵循了中國儒家傳統思想,因而壹脈相承,具有特色。

中國的歷史古城從未出現過衰落,不像歐洲的古城出現過幾次城市衰落,中國的古代社會長期處於統壹的大帝國,中國古代文化長久不衰,經濟發展又較緩慢,因而城市歷史延續綿長,歷史從未間斷,古城中留下很多不同時代的歷史建築和文化古跡。

159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贊曰:“世界上最美麗、最偉大的城市,比我所見過的所有歐洲城市都好。”

二、中國歷史古城的遭遇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確立

1、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至今除了極少數的古城以外,大多數已喪失了原來的古城風貌。

各地的文物古跡由於國家和地方政府較早地公布了文物保護單位而得到保護,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較少受到破壞。八十年代以後由於新的建設高潮,特別是房地產業的興起,在許多大中城市的舊城區內有了新的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得許多傳統歷史地段遭到了滅頂之災,使許多舊城換了新貌,使眾多的古城失去了原來所擁有的特色風貌。

2、1980年在推土機下搶救了平遙古城,開始了古城保護的事業。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重點保護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個,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個,2001年補充了兩個,***10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1)擁有豐富完好的文物古跡;

(2) 有傳統城市特色並擁有壹定的代表城市傳統的歷史地段和街區;

(3) 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些歷史遺產對城市發展與建設有重要作用和影響.

在這些名城中,保護呈現了三種情況.壹是完整地保護了古城,另建新城,新舊分開;如平遙,麗江等;二是保護了古城格局,保護了幾片傳統歷史街區,其它進行了更新,如蘇州揚州等;三是只保護壹些文物保護單位,城市已全部改觀,如南京、南昌等.

3、從1995年起在專家建議下,國務院撥出了專項資金,幫助歷史名城的歷史街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風貌的保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已有六十余處得到補助,對全國古城的保護有重大影響。

三、保護與更新的現實矛盾

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地段,兼有保護和更新的雙重要求,中國城市的舊城,不像歐美發達國家城市那樣,出現衰落的現象,這些舊城壹直是城市的中心,即使在新城區發展很快的情況下,也還是商業繁榮、人口集中的地方。因此,在房地產業興起的今天,舊城區就成為房地產商熱衷之地。許多城市就從地價的級差效應出發,要把原來舊城中的居住和其它功能轉換成商貿、辦公、娛樂功能,而使低地價轉化為高地價,低效益變成高效益。表面上是改善舊城的環境而實際上改建後舊城區的建築容量大大增加了,人口也增多了,交通也更加繁忙了,基礎設施不堪負擔,結果又壹次地面臨新的調整與改建。

另壹方面作為歷史名城的特色地段--文物景點和歷史街區,壹般也會在舊城的中心地帶,是人們匯聚之地,級差地租客觀地導致商貿等第三產業向這個地區集中。但是由於歷史名城的保護要求,壹定會提出對這個地區以及其周圍環境的種種建設限制,這樣就會降低土地收益,對開發不利。

在歷史名城中,大多保留有成片的傳統民居地區,其中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民居,壹般都劃為保護區,並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是如何既能長期地保護它傳統的風貌,又能繼續為居民使用,這是壹個難題。因為中國廣大地區的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房屋,至今大多已木朽墻危,多數居民因長期居住條件簡陋,渴求改善,傳統生活環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而向往現代化的設施和環境。而且在舊城地區,壹般都缺少現代的基礎設施。要改善居住環境,解決居民的居住問題,需要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投入。作為房地產開發,因為上述的原因,獲利不多,又擔售後的風險,壹般是不肯承擔的。政府也不可能拿得出足夠的資金,居民的自己改造則大多不願保留傳統形式,這就需要研究壹整套合宜的對策。

四、更新過程中對名城保護的忽視和誤導

舊城更新, 就有壹個對“舊城”的認識問題,許多人認為“舊城”就是過去歲月留下的破爛攤子,是城市發展的嚴重包袱,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幹,所以就常常是大面積地拆遷舊房,將舊城區的老宅舊屋全部拆光,然後在平地上蓋新的樓房。這樣做,工作簡單、工程上馬快,規劃設計也容易做。但這樣壹來把城市原來的社會結構、文化遺存、城市風貌以及地方風情,全都壹掃而光,也就是把城市的歷史文脈全部割斷了。

在有的城市中,舊城用地成為個別外商和開發商追求高額利潤的競爭地,因此有的人就不擇手段地造成直接許多破壞性建設,造成許多遺憾工程 。有幾個城市,在舊城區內雖然早已制定建築高度限制的規定,但就是屢禁不止,壹幢幢的不符合城市規劃規定的高樓不斷冒出來。在許多舊城地區,那些真正的危屋簡屋棚戶地段,那些居住環境最差的密集的居住區,由於人口多,用地少,拆遷費用大,因而引不起開發商的興趣,遲遲得不到改造和拆遷;而那些居住密度稍低的,相對質量較好的傳統院落式、居住人口較少的地段,常很快被拆遷了,因為拆遷費少,建房率高而被開發商作為賺大錢的對象。

於是擠掉了綠地、公***活動場地,壹些舊城區中原有的中學、小學、文化單位也被擠掉了。

有的名城大量地拆除了反映城市特色的傳統建築,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城市的歷史風貌,如沈陽市素有“壹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如今原來圍繞在清故宮周圍的傳統民居全被拆掉了,“故宮”藏身於混凝土高房子的叢林之中,此外沈陽的和平區是代表了殖民時期的歷史風貌,很有特色,也被拆除了換成了行列式的方盒子,老百姓說,歷史“名城”名存實亡。

有的名城在舊城更新中保留了文物建築,但忽視了文物周圍的歷史性環境。如福州市計劃在“三坊七巷”地區由港商投資35億元人民幣,在占地44.1萬平方米的地區中將建有29幢高層住宅,6幢高級辦公樓及公寓,5個大型商貿中心和娛樂場所,名義上保留和修復39幢古建築,並要為新建築融合在壹起,這個方案在雜誌上刊載了,並已動手拆遷,可以想象整個著名的優秀歷史街區將蕩然無存。

五、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的幾種規劃模式

壹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盡量保護基礎的傳統風貌,不在基礎內大拆大建;同時在舊城外開辟新城,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這樣既滿足了現代建設的需要,又緩解了舊城中人口過密、居住條件差、交通擁擠等的矛盾。

五十年代初,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教授就曾建議首都北京采取這種模式,在舊北京城西郊公主墳壹代另建新區,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被采納。而在五十年代編制洛陽總體規劃時,就采用了這種“保護舊城。另辟新區”的做法。將新興的工業區放在遠離舊城的澗河以西地區,這樣就保護了距今700多年金代始建的洛陽舊城,舊城內密集的文物古跡,精良的古建築均未受到破壞;也保護了舊城近旁的地下遺存。現在洛陽新區已具規模,功能合理,道路通暢,設施完善,在經濟有了壹定基礎後,可以從容地來研究舊城的改造和如何在改造居住環境的同時保護古城風貌的問題。

在歷史文化名城中采取這種模式的還有蘇州、安陽、潮州等,這種脫開舊城另建新區的規劃布局模式,適用於舊城面積不很大,歷史文化遺存較多的城市,既可對舊城的歷史風貌予以保護,又可使新的建設較為方便和順利。它的好處是容易兩全,減少矛盾;問題是舊城長期破舊,舊城內基礎設施和建築、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緩慢、市民意見較多。近年來,舊城改建更新問題均已出現。

另壹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跡,並對舊城進行改造和建設;同時向舊城四周輻射,進行新的城市建設。西安的城市總體規劃就是這壹模式的實例。

西安市在城市規劃中,把文物古跡和古都風貌作為重要因素考慮,以現存的明城為中心,向四郊均衡發展,將全市分為五大塊:舊城(明城)為行政商業區;在文物古跡較少的東、西郊各布置壹個工業區;南郊有眾多古跡,規劃為文教區;北郊為漢長安和大明宮等遺址,全劃為文物保護區,只準農耕,不準基建。在規劃中突出了保護明城的完整格局,對標誌性古建築如鐘樓、古樓、城墻、城樓特別註意保護維修,它們仿佛是城市的眉眼,眉眼分明則古都面目清晰;其次是顯示唐城的宏大規模,用城南寬闊的林帶和道路來體現;再次是保護歷代遺跡,明確地劃定保護範圍。這些規劃已得到初步的實現,增強了西安國際旅遊的吸引力。

西安的這種規劃模式,適用於舊城面積較大,文物古跡多而分散,情況比較復雜的名城,而采取分工、分片和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辦法。象北京、南京、開封、杭州等也大體采用這種模式,有些城市成效不很理想,矛盾較多,其原因不在於這種模式本身,主要是由於未能嚴格按規劃辦事,缺乏對歷史名城的全面認識所致。

如南京就存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8處,它的明代城墻和壹些城門均保存完好,明代的故宮遺址以及許多近代歷史文物景點如:太平天國天王府、中山陵、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都劃定保護範圍,制定保護措施。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註意控制住這些保護地段的空間環境和綠化環境;並使其成為城市的主要旅遊景點。在壹些有開發價值的歷史地段,如夫子廟秦淮河地段,就著意地恢復其原有的市民活動功能,修復了祭祀孔子的文廟,修整了沿河建築,並開辟了小商品和特色小吃、商場使其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有傳統風貌的新的地段,經濟上有很大的收益,成為壹個新的重要的旅遊景點,受到市民的歡迎,也吸引了眾多的外地遊客,這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中是壹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上海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對於這樣壹個近代形成的,又不具有中國傳統風貌的城市該怎樣保護,引起了許多爭論。我們在上海的名城保護規劃中,抓住了最有影響的外灘、南京路和老城區做出了歷史地段保護規劃。分析了外灘的風貌特色,它優美的濱江輪廓線是上海的標誌,它雖是外來的藝術形象,但卻是體現了中外文化的交匯和相容,是東方國際大都會的海派風格。它向人們展示著歷史和文化,無聲地進行著藝術、文化、美學的教育。規劃提出對優秀建築嚴格的保護措施及空間輪廓要求,劃定1保護範圍,對建築高度進行限制等。對於南京路的做法是對沿街所有建築進行了調查、分類、定性,確定保護和拆除對象,劃分了風貌區。分析了南京路的風貌特色,既傳統又現代的獨特風格,從而提出要保護它的街道氣氛和空間尺度,但又綜合解決擴大商業面積和交通、市政設施等問題。並規定了外灘、南京路的新建築壹定要經過專家會議審查,以保護它的造型與近旁優秀建築的協調。外灘的保護規劃,當時明確地提出了這些優秀近代建築,都應該逐步恢復它們原來的使用功能,占用這些建築的辦公機構及工廠等都應退出去。當時有些人不太理解。現在這些著名的大樓成為上海房地產置換公司的王牌,許多中、外資銀行、大商行爭相出高價購買使用權,壹方面為國家爭取了大筆資金,同時使外灘重新成為上海重要的金融貿易中心。而這些建築物又切實得到按保護要求進行了徹底的維修,這個收獲是巨大的。

我們相信通過這樣的努力,外灘、南京路不僅能繼續保持它的特色風貌和魅力,又對其進行了更新改造。

城市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會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從舊環境中滋生新辦的東西,而不是生硬地搬異地外域的不相幹的東西,特別是大城市影響面廣,牽涉問題多,這些城市代表著我們國家或壹個地區,更要慎重地對待,不註意的話,留下的遺憾是無法彌補的。

在大城市的更新和名城保護中有些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

1、歷史文化名城得不到必要的重視,是人們的認識問題,還是經濟問題,還是法制,方法問題?

2、當今是歷史上城市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最嚴重的時刻,我們應有怎樣的認識和作為?

3、為什麽當今全國城市萬眾壹貌,萬屋壹面,如何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城市?

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保護古城的四性原則

1、原真性

要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整治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維修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原汁原味,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2、整體性

壹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壹同存在的,保護不僅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特別對於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整體性還包含其文化內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區就應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動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環境對象。

3、可讀性

是歷史遺物就會留下歷史的印痕,我們可以直接讀取它的“歷史年輪”,可讀性就是在歷史遺存上應該讀得出它的歷史,就是要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不要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它,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讀性的原則。

4、永續性

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壹旦認識到,被確定了就應該壹直保下去,沒有時間限制。有的壹時做不好,就慢慢做,不能急於求成,我們這壹代不行下壹代再做,要壹朝壹夕恢復幾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強教育使保護事業持之以恒。

七、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新城市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時,更加自覺自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

國家滅亡尚有復興之時,文化壹旦消失便永不存在。在當今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城市的建築是最具體和最能承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載體,保護和永續利用我們***同的城市文化遺產就是維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用作展覽、旅遊、開展文化活動,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歷史傳統、建築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建築和城市來。各個古城都要追尋、發掘、提煉、升華自己的特色。各個古城都要提倡、引導、鼓勵規劃師、建築師、城市建設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努力鉆研、精心設計、不趕時髦,不求功利,做出有自己城市的特色,自己地區的特點,自己民族的新建築、新景點、新風貌、新城市。繼往才能開來。現代化要落在實處,而不在表面文章。

保護城市遺產,振興中華文化!

阮儀三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