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蚌山區的交通

蚌山區的交通

蚌山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既具有承東啟西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又是華東運輸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貫中國東部地區的南北大動脈---京滬鐵路和千裏淮河在蚌埠交匯。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營造了蚌山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條件。 蚌山區是皖北高速公路重要環節。S207貫穿南北,G3京臺高速公路設仁和集出口。城區公交系統完善。

至2013年底,蚌山區有解放路、延安路、東海大道、燕山路等高等級公路,總裏程達45公裏。高標準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與國道、省道相聯結。 梅花山

梅花山也稱為蘆山,有飛來石、吉象龜、魯肅井等景觀。

飛來石為壹塊巨石,上大下小,仿佛淩空飛來,擱在山峰之巔。大禹治水時,挑石鑿山,挖溝開渠,消除洪災,相傳這塊飛來石就是他治理洪水時遺失的壹塊神石。吉象龜位於梅花山西麓,酷似壹只烏龜伏在大象背上。在民間流傳的講究和說法中,大象是吉祥(象)的意思,也是代表穩重、誠實。在梅花山麓,有壹眼泉,水深不可測,泉眼形如滿月,泉水清涼,久旱不枯涸,久雨不漲滿。魯肅在此屯兵練兵時,全軍皆飲此泉泉水,兵馬強健。故名“魯肅井”。

珠園

珠園為修建津浦鐵路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後經全面治理,1958年辟為公園,稱大塘公園,總面積6.9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1999年,經重新規劃改造後,改名為珠園。

南山兒童公園

南山兒童公園總面積5公頃,始建於1927年,是蚌埠最早建成開放的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後曾多次易名,1981年定為現名。 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

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位於蚌山區蚌埠港東約500米處,是津浦線上僅次於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始建於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車。為固定型桁梁橋,全長570米,單車道。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是連通中國南北重要交通大動脈,也是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歷史價值。大橋現仍在使用。

2010年,作為蚌埠開埠象征的蚌埠淮河大鐵橋,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橋烈士紀念塔

建橋烈士紀念塔全稱為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建橋烈士紀念碑,位於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南端西側旁邊,始建於民國38年(1949年),是為了紀念人民解放軍搶修炸毀的大鐵橋而光榮犧牲的鐵道兵三支隊王吉珍、劉建國、王煥倫等6位烈士。

1982年被蚌埠市政府列為第壹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蚌埠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壹。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座落在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在中國軍事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距市中心約7公裏,由蚌官路可直達,交通十分便捷,是蚌埠市重點開發的旅遊項目。

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

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為蚌埠光彩大市場二期重點工程之壹。2013年被安徽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淮河路(中段)

東起天橋,西至工農路口。原名壹道街、大馬路。民國5年初成。民國8年,采蚌山砂石拓寬修築路面,成為老市區中心東西幹道。解放後為蚌埠市商業中心。

中山街

北起華昌街,南至體育路。曾名中新街、向陽路。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形成,民國22年改稱中山街。

民國5年,南京人俞昆濤在中山街北首租房,創辦普濟醫院,為蚌埠首家西醫院。民國6年,中華基督教會在中山街口東北角建教堂,基督教傳入。蚌埠解放後,中山街10號成立市立工人聯合醫院,為蚌埠第壹所公營醫院,現為南山賓館。

太平街  北起淮河路,南至紅旗壹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太平街吸引眾多“下海”人員經商,自北向南,雨後春筍般冒出壹批批經營食品、飾品、用品為主的小商品的攤位,壹時間,商賈雲集,人頭攢動,壹度成為聞名遐邇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華豐街壹巷

南山路至華豐街段。曾名華豐裏、抗美街。為老天橋的延伸區域,內有天橋清真寺,民國21年由平房改建,民國31年擴建,1957年改名蚌埠清真寺。民國12年秋,華豐街厚德裏設皖北中學,為蚌埠最早的中學。

青年街

北起北圈堤,南至中平街。曾名老大街、中正街。路口以北為老大街,是蚌埠碼頭上岸之地,是蚌埠最早的道路之壹。淮河路口至中平街口俗稱米坊街。民國2年,蚌埠商會在老大街附近設立。民國元年,有築街路民工在南段擺米匾子售糧。嗣後,糧攤、糧坊相繼增多,全興昌、玉興、泰來、裕大、謙豐和、寶興公等商號立行經商,因扼守五叉路口,交通便利,盛極壹時。

愛國巷

東自緯壹路,西至朝陽路,南起勝利路,北止南山路。被譽為“淮河岸邊壹枝花”。

中興街(篾匠街)

淮河路至南山路段。曾名水果街、支農街。清宣統年間,陸續有篾匠來此,形成竹器壹條街,俗稱篾匠街。1950年,成立合作小組生產竹器,1957年遷走。1980年,民辦青年勤儉竹器廠成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恢復竹器經營。九十年代後,隨著周邊商業區的發展,逐步轉為特色小吃街區。

國貨路

南起南山路,北至鳳陽西路。曾名中和街、立新街、國光街。1920年,蚌埠市“民眾教育館”在南山北麓舉辦壹次規模空前的國貨展覽會,實業界巨子們在會上宣讀了“實業救國”的誓言,抵制洋貨對民族工商業的排擠,為紀念這壹愛國行動,國民政府把“中和街”改為“國貨路”。

鳳陽西路(二馬路)

東起鐵路六股道西至升平街。初名二道街,俗稱二馬路。津浦鐵路通車後漸成,民國初,商號增多,享譽皖北。解放後,商業中心轉移後壹度消退,1979年該段新辟小商品市場,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富有特色的個體經營的火爆聞名遐邇,成為全國有名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華盛街

西起升平街東到中榮街。曾名人民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經營雜貨、炒貨著稱。解放後,為商業中心,西段逐漸形成農貿市場,中段有百貨、雜貨、炒貨經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向陽飲食群、紐扣街、電器街聞名。

南山路東段

延安路至中榮街段。曾名公園路、蚌山路、人民路,俗稱花鳥市場。以經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而聞名皖北,其中古玩玉器市場列全國古玩市場第8名,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產業發展基地”。